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新理论

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新理论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已经开始思考执政党建设问题。以后,他多次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十六大报告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对“执政能力”的内涵作了初步概括。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更深刻地认识到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首先,《决定》深刻地阐发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建设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科学分析新世纪国际国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13.2.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就十分关注的问题,是经过长时期的孕育、积累,首次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已经开始思考执政党建设问题。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学会管理城市,学会管理生产的方法,学会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的本领。否则,“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5]可以说,这是首次比较明确地提出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可见,党在执政之初,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是比较明确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强调要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他一再强调:实现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革命,全党必须重新进行学习,除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外,还要学经济学、学科学技术、学管理,“几百个中央委员,几千个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干部,要带头钻研现代化经济建设”。[6]这实际上是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进一步阐发。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当今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根据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艰巨任务,根据党的自身状况,对党的执政能力作了长期思考、探讨,逐渐形成了系统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

党的十四大前,开始提出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的问题。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问题的决定》,强调党的高级干部要努力成为善于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应该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讲究领导艺术,审时度势,驾驭全局,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在同年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在论述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时,特别强调“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从全局观察形势、处理问题的能力”。1996年3月,江泽民在关于讲政治的讲话中,把讲政治与提高执政能力联系起来,强调:只有讲政治,才能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从而提高领导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并且明确提出了讲政治的五个具体要求。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十五大以后逐渐提出了“执政能力”这一概念。1998年2月,江泽民在十五届二中全会讲话中,提出在经济工作中要增强承受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问题。在199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并强调全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提高这一能力。2000年5月,江泽民在上海进一步将“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明确概括为“两大历史性课题”。江泽民在1999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开始使用党的执政能力这一概念。他在讲话中强调提高“执政能力是极重要的”。以后,他多次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其中,2001年5月在安徽考察讲话时比较集中地阐述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问题。他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因此,要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提高运用民主法制办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努力掌握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他强调“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十六大报告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对“执政能力”的内涵作了初步概括。这一概括是:“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必须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和科学规律办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立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2003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明确提出,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更深刻地认识到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继十五届六中全会之后,再次专门研究党的建设问题。会议在深入分析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尤其是执政能力与快速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不完全适应,有些还比较严重等问题,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战略决策,并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从多方面阐述了执政党的建设,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

首先,《决定》深刻地阐发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决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它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决定》提出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了全面部署。

其次,《决定》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党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是对党的执政经验第一次正面的、比较全面的、系统的、集中的总结。这六条主要经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长期坚持。当然,它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完善。

再次,《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作出了明确的科学的界定:执政能力就是政党通过控制和运用国家权力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完整而又准确的概括。

最后,《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指导思想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大能力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外交领域。《决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从总体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这样的执政党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成熟的回答。

十六届四中全会及《决定》对党的执政建设的多方面的阐述,表明中国共产党经过50多年的执政实践及其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它的形成和提出,不仅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共产党发展史乃至其他政党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它丰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首先,它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认识,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这就突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其次,对党的执政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不仅是历史上的第一次,而且尤其突出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科学地回答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等重大问题,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这六条经验也是在总结党的丰富历史经验方面的一个创新。再次,对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科学的界定和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等,在《决定》总结的六条党执政的主要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怎样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是党的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也给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总之,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13.2.2 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

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党纲《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7]列宁则明确指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8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把党的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之路。毛泽东强调,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根本途径是加强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把党员教育和锻炼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1929年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强调党员要在思想上入党。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党的建设这一“伟大的工程”,强调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从党夺取全国政权后继续保持先进性的战略高度出发,及时告诫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号召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精神,并对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建设进行了艰苦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和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经验,围绕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1980年初,他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邓小平郑重提出了做合格党员的问题。他说:我们这个党要恢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有一个党员要合格的问题。他强调: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党的十二大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的目标。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强调,要使党“以崭新的姿态,站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成为一个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强调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江泽民强调:敏锐地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正确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勇于承担历史使命,坚持推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党的十五大对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做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在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丰富内涵,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特征。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续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把它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这主要是:在全党掀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强调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求全党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充分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集中全党全国的智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全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等等。

为了更好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2004年10月,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和两年来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的实践,中共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并于11月7日发出了《关于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首先,《意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分析我们党肩负的任务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作出了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决策。《意见》强调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是一以贯之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劳永逸。

其次,《意见》对党的先进性建设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意见》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界定在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再次,《意见》提出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现状,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学习贯彻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影响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目标要求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把是否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

经过一年半的时间,全国范围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基本结束。

2006年7月1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立于现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总结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胡锦涛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指出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深刻阐述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本质上具有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无可比拟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是靠坚持不懈地开展自身建设来保持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固然不容易,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和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我们必须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更加突出、更加紧迫地提到全党面前。他提出今后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强调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紧密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紧密结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紧密结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胡锦涛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总结了85年来党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指出,总结我们党85年的历史,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党之所以能够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之所以能够承担起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之所以能够在剧烈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根本原因是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保持和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85年来,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直接的关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这些经验既包括革命时期的经验,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还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特别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来执政党建设的新的实践和新鲜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长期指导作用。

总之,胡锦涛的讲话作出了一系列新概括、新论断、新结论,鲜明地体现了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智慧和能力,充分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学说,是指导党的建设的又一个纲领性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