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命运的思考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半个世纪途程的回顾,列宁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彻底而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全部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理论斗争,在斗争中获得发展。这是列宁在反对伯恩斯坦主义,在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思考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在《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和《卡尔·马克思》(1914年)等著作中,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生命途程的坎坷作了阐释。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直接为教育和组织现代社会的先进阶级服务”的,它指出了“这一阶级的任务”,并且证明了“现代制度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因而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必然会更加频繁、更加剧烈,这也使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在自己的生命途程中通过战斗来发展自身。列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战斗历程。这一战斗历程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同那些与它根本敌对的理论思潮和流派进行斗争。“在40年代前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了站在哲学唯心主义立场上的激进青年黑格尔派。40年代末,在经济学说方面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50年代完成了这个斗争,批判了在狂风暴雨的1848年显露过头角的党派和学说。60年代,斗争从一般的理论方面转移到更接近于直接工人运动的方面:从国际中清除巴枯宁主义。70年代初在德国名噪一时的是蒲鲁东主义者米尔柏格,70年代末则是实证论者杜林。但是他们两人对无产阶级的影响都已经微不足道了。马克思主义已经绝对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思想体系。”第二阶段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把一切比较完整的、同马克思主义相敌对的学说排挤出去以后,这些学说所表现的倾向就开始给自己另找出路。斗争的形式和起因改变了,但是斗争还在继续。”[43]这一阶段,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论争“一开始就是同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个反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斗争”,也就是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内部的一个反马克思主义派别”指的就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

列宁在对这次斗争的总结时认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就哲学而言,修正主义者是跟在资产阶级教授的“科学”屁股后面跑的,跟着他们“回到康德那里去”,跟着他们反对哲学唯物主义,“跟着他们爬到从哲学上把科学庸俗化的泥潭里面去,用‘简单的’(和平静的)‘演进’去代替‘狡猾的’(和革命的)辩证法”,跟着他们“竭力把宗教变成‘私人的事情’,不是对现代国家来说而是对先进阶级的政党来说的‘私人的事情’。”[44]政治经济学而言,修正主义者所作出的“修正”更为广泛详细,它涉及马克思的价值论、危机论和崩溃论等等方面。就政治而言,修正主义者要“修正”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即阶级斗争学说。在列宁看来,修正主义的产生决定于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阶级根源,“因为在任何资本主义国家里,在无产阶级身旁总是有广泛的小资产者阶层,即小业主阶层”;资本主义在其发展中还必然要产生许多“中间阶层”;“这些新的小生产者同样必然要被重新抛入无产阶级的队伍。十分自然,小资产阶级世界观也就会不断渗入广大工人政党的队伍。”[45]因此,修正主义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半个世纪途程的回顾,列宁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经过斗争,不仅过去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远远不是一下子就能巩固自己的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在它渡过世纪之交时的这场大论争,不过是揭开了“向着本阶级事业的完全胜利迈进的无产阶级所进行的伟大革命战斗的序幕。”[46]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途程,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历的第二个世纪之交途程时,经受着更为壮阔的一幕又一幕的“伟大革命战斗”。

第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特点作了探析。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特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它“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地、尽可能容易地消灭任何剥削。”还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它“直接地提出理论的任务、科学的目的就是帮助被压迫阶级去进行他们已在实际进行的经济斗争”[47],它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与其科学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他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48]马克思主义以大量的、确凿的事实为根据,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代表了“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49]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表明,马克思主义既是在批判地吸收人类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50]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马克思主义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不断地总结新经验,探索新问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创造性的研究。正因为列宁“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51]所以列宁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根据俄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特点的最优秀的实践者。

第三,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作了思考。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全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言论的简单总和,而是他们的观点和学说的理论体系。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来源就是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人类这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这三种主要思潮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作了分析。他认为,马克思在捍卫哲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用黑格尔体系的成果,“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丰富了哲学。“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52]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斯密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了严密的论证,并彻底地发展了政治经济学。他证明了“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这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决定的”原理;他在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看到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地方,“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建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他“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从商品经济的最初萌芽,从简单的交换一直到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到大生产”。列宁强调,“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53]法国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社会主义,虽然“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但是,它“却日益明显地揭示了阶级斗争是整个发展的基础和动力。”[54]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这两大发现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科学基础。列宁认为:“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如何摆脱一切压迫阶级至今深受其害的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5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光辉的成果。

列宁在世纪之交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命运作出的深刻思考,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危机”论、“过时”论,反对用资产阶级理论来歪曲、“补充”马克思主义,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教条化等等,都有着重要的启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