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意义及局限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意义及局限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在毛泽东思想形成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理论指导下,初步结合中国实际,逐步总结提出的中国革命的具体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较为正确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成果。在毛泽东思想形成之前,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理论指导下,初步结合中国实际,逐步总结提出的中国革命的具体指导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较为正确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所从事的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要进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第二步才能进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在民主革命时期,革命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这种革命当然要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障碍。但是,由于这一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进行的,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又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使得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已不再属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围,而成为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从事革命的初期,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虽然以后的革命进程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失误,但新民主义革命理论的初步提出,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还是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步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努力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坚持独立地领导工农运动,建立和发展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尽力扩大国民党中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左派力量,打击资产阶级右翼的反民主主义倾向,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以影响各革命阶级。因此,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行,取得了北伐战争的重大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提出,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其形成和发展自然不可能脱离历史发展阶段凭空而来,必然有其思想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及国民革命时期所阐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渊源。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较为正确地认识了革命性质,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现阶段民主革命的具体纲领,基本解决了近代以来长期的民主革命所没有弄清的革命对象和动力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阐述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论述统一战线和资产阶级问题,探讨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及民主革命中的武装斗争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还初步设想了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构成,提出了不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的新的各革命阶级联合政权的设想,已蕴含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基本思想。所有这些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做了重要准备。

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人们的认识总有它的局限性,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不可能是一步完成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在探索指导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义革命理论时,也是如此。毛泽东在1962年时说:“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146]这是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处于起步的阶段,党成立时理论准备不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了解不多,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认识得不深刻,加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自身的革命经验也缺乏。这决定了当时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只能是初步的,弱点和缺陷在所难免。

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第一,没能真正解决好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虽然明确地提出这一问题,但没有把农民同盟军问题,特别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因而领导权并不能切实地确立和坚持。没有充分估计到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严重性,因而缺乏实际有效的斗争策略去防止资产阶级的篡权活动。没有充分认识掌握武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而缺少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支柱。第二,缺乏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关系的正确认识。虽然党的“二大”、“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有衔接的可能,但没有对两个革命的区别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探索,不明确民主革命胜利后应建立何种社会,特别是对在民主革命中如何做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工作的问题,认识并非很清晰。因此,对当时党内出现的陈独秀割裂两个革命联系的“二次革命论”及对瞿秋白在大革命后期混同两个革命区别的“一次革命”直达社会主义的观点,没能引起全党在认识上给予充分重视,使得两种错误倾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和完善,有的只是提出了某些原则和设想,没有形成具体的策略,一些后来被证明是符合实际的认识也没有形成全党的共识。第三,对新民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在认识上存在着不统一。主要表现在党的许多重要领导人各自都有些较为可贵的思想,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够集中起来形成全党的认识。还有的只是提出了原则构想,缺乏具体而正确的策略、措施。这种状况,不能不有碍于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之,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时期初步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大进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萌芽,为抗战时期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做了准备。

【注释】

[1]《再论问题与主义》,《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

[2]《阶级竞争与互助》,《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23页。

[3]《阶级竞争与互助》,《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24页。

[4]《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李大钊全集》第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页。

[5]《社会主义批评》,《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4页。

[6]《谈政治》,《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58页。

[7]《谈政治》,《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4页。

[8]《〈共产党〉月刊短言》,《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1页。

[9]《蔡林彬给毛泽东》(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10]《蔡和森给毛泽东》(1920年9月16日),《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页。

[11]《毛泽东给萧旭东蔡林彬并在法诸会友》(1920年9月12日),《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9-150页。

[12]《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3页。

[13]《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4-75页。

[14]《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8-79页。

[15]《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16]中国社会科学现代史研究室:《“一大”前后》第2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3页。

[17]《蔡元培全集》第2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19页。

[18]彭明:《“五四”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116页。

[19]《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93-595页。

[20]《青年与农村》,《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8-649页。

[21]《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81页。

[22]《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页。

[23]《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24]《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20页。

[25]《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21页。

[26]《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27]《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1-322页。

[28]《劳工神圣颂》,《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4页。

[29]《“五一”运动》,《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7页。

[30]《所希望于劳工会的》,《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31]《劳动者底觉悟》,《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21页。

[32]《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07页。

[33]《知识阶级的胜利》,《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页。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2页。

[35]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32页。

[3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38页。

[37]《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39页。

[38]《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90页。

[39]《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40页。

[40]《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89页。

[41]《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90页。

[42]《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92页。

[43]《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73页。

[44]《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77页。

[45]《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41页。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1页。

[47]李锐:《早年毛泽东:毛泽东早年的革命活动》,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3页。

[48]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49]《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94页。

[50]庄福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621页。

[52]《马克思底共产主义》,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23-324页。

[53]《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8-209页。

[54]《谈政治》,《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8页。

[55]《张东荪现原形》,《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25-26页。

[56]《劳动者与社会主义》,《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40页。

[57]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72-380页。

[58]《社会主义批评》,《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243页。

[59]《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64页。

[60]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1页。

[61]《共产主义与中国》,《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8页。

[62]《社会主义批评》,《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页。

[63]《社会主义与中国》,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8-209页。

[64]《社会主义的目的》,《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5页。

[65]《劳动者与社会主义》,《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40-41页。

[66]《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1-282页。

[67]《社会主义批评》,《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68]《社会革命底商榷》,《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49页。

[69]《劳动者与社会主义》,《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41页。

[70]《社会主义批评》,《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3页。

[71]《社会主义批评》,《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72]《社会革命底商榷》,《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50页。

[73]《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64页。

[74]《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6-207页。

[75]《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68页。

[76]《共产主义与中国》,《周恩来早期文集》下卷,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77]《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

[78]《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李大钊文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4页。

[79]《社会主义批评》,《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页。

[80]《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65页。

[81]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2集上册,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9页。

[82]《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72-73页。

[83]李季:《社会主义与中国》,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4页。

[84]施存统:《马克思底共产主义》,林代昭,潘国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从影响的传入到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页。

[85]施存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应用》,《激扬文字:中共建党时期诗文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9页。

[8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

[87]《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7页。

[88]《社会革命的商榷》,《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50页。

[89]《社会革命的商榷》,《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51页

[90]《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64页。

[91]《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9页。

[92]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2集下册,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529页。

[9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页。

[9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65页。

[95]《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

[9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5页。

[97]《武力统一与联省自治》,《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5页。

[98]《政治周报》第4期,1926年1月10日。

[99]《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59页。

[10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8页。

[101]《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4页。

[102]《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103]《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59页。

[104]《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33页。

[105]《现代劳资战争与革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79页。

[106]《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107]《我们的力量》,《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页。

[108]《劳动运动复兴期中的几个重要问题》,《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8页。

[109]萧超然:《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

[110]《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111]《我们的力量》,《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1-102页。

[11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113]《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31页。

[114]《对于职工运动之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46-347页。

[115]《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62页。

[116]《劳动运动复兴期中的几个重要问题》,《邓中夏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9-130页。

[117]《民族和殖民地问题委员会的报告》,《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4页。

[118]《土地问题提纲初稿》,《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8页。

[119]《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页。

[120]《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58页。

[121]特里尔:《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5页。

[1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123]《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124]《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9页。

[125]《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126]萧超然:《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第20-21页。

[12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12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页。

[12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130]《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13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1页。

[13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

[133]《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页。

[13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页。

[13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38页。

[136]《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39页。

[13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30页。

[138]《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36页。

[139]《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37页。

[140]《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57-258页。

[141]《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32-333页。

[14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1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144]《共产章程与实非共产》,《政治周报》第1期,1925年12月5日。

[145]《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政治周报》第4期,1926年1月10日。

[14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