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身示范教育的原始雏形

以身示范教育的原始雏形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尧舜禹汤都注意把关注民生放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位。通过农技、农时教育使百姓认识到群体协和的道德需要。其意思是说,天子的训导永远是百姓的思想行为准则,对平民具有最高的思想道德约束力。尧舜禹汤等都曾在社会性的思想道德教化方面起了主导作用。

第二节 以身示范教育的原始雏形

人类早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太多的主客之分,而是物我一体,理感同源。韩愈《原道》中说:“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这是说在国家管理上,周朝以前重事行示范,周朝以后重思想说教;周以上君行道为重,周以下臣传道为主。因为周以前民众质朴无文。韩愈说:“古之君天下者,化之不示其所以化之之道;及其弊也,易之不示其所以易之之道,政以是得,民以是淳。”(《本政》)这也是说,远古时代化民易弊等思想教育都不是通过说理实现的,其实那时也没有多少理论可以说教。尧、舜、禹、汤四位是在社会上很有凝聚力、在历史上很有声望的帝王,都致力于也擅长于通过以身示范向社会传递其思想道德意识指向,以事实教育人。在人类文明早期,示范性、感化性的思想影响占主导地位,只有把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才能影响他人、影响社会,一方面是有意示范,一方面是存心模仿,教者是范本,受者则是模仿他人,调整自我,融入社会。这种身教重于言教作风就是后人所传扬不已的先王之美德。这是我们研究从尧舜禹到夏商这个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思维起点。

一、歉己待民以聚人心

尧舜禹汤都注意谦己以德。贾谊《新书·修政语》中讲到,尧执政时曾发布公告,向全社会宣布,“吾存心于先古,加意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优众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饥,曰:此我饥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传说中尧一直粗衣恶食,忧劳天下。看来在尧舜时代,行政道德的人心凝聚、社会协和的价值,已受到高度的重视。尧帝死前留下了一句名言,“终不能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假如为了利一人而使天下受损,这是绝不能干的,必须以天下为重。《史记·殷本纪》也说,“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欢”,“汤德至矣”。《韩非子·五蠹》中说,那时“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其实并非完全如此,主要原因是尧舜禹汤重视自身道德的社会示范,化解社会的思想矛盾,凝聚了天下人心。

《左传·庄公十一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事有过失,罪己还是罪人?罪己思想民主,罪人思想专制。社会上出现思想问题,禹汤则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主动罪己以谢天下。尧曾公开宣示,“百姓有罪,在予一人”(《说苑·君道》),天下有过归因于自己,这是很得人心之举。相传大禹登上帝位以后,有一次看见犯罪之人,就伤心地哭了起来,左右问其故,禹回答说:尧舜之时民都以尧舜的心为心,而我为君,百姓各以自己的心为心,因此感到很痛心。可见大禹从有人犯罪看到民心涣散而深感内疚。传说中禹思天下之溺,犹己溺之,稷思天下有饥,由己饥之,身为帝王之尊却严于自责,这是很得民心的,这容易团结百姓,凝聚人心,救危渡困。《史记·五帝本纪》赞扬尧治天下,以德化民,“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尧帝在位时爱民如子,去世后百姓如丧考妣。

二、厚民生以正德风

尧舜禹汤都注意把关注民生放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位。《尚书·大禹谟》中记有舜赞赏尧帝时所说的,“不虐无告(3),不废困穷,惟帝是克(能)”。不欺侮那些没有依靠的,不冷落那些困穷的,只有尧帝能做到。可见尧舜帝都以关注民生为尚。禹劳己利民,感动天下,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韩非子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管子·形势解》说:“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故身贵显,而子孙蒙其泽;桀纣幽厉,皆人主之害天下者也,故身困伤,而子孙蒙其祸。”是泽子孙利天下还是祸子孙害天下,是执政者必须解决的基本执政理念问题。大禹有一条明确的为政施教的指导思想,“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大禹谟》)。为政者应以德养民。《左传·文公七年》引用《夏书》的话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正德,即正己治民,人君自正,乃能正下;利用,即利民之用;厚生,即厚民之生。这说明道德即利民之用,厚民之生,使天下万民各得其所,民生厚则德正焉。

那时的社会性思想道德教育往往与生产教育、利益关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教以生产中传达思想信息。那时最有吸引力的德性是技术共享,《周易·系辞》中说:“断木卫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技术传授与道德引导融合在一起。夏朝立有政典,“先时者杀无赦,不逮时者杀无赦”。禹时有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解》)。要求江湖陂泽山林原湿皆收采禁捕以时。通过农技、农时教育使百姓认识到群体协和的道德需要。

三、广开言路以明舆情

尧舜禹汤一方面广开言路,以了解舆情;另一方面直接诏诰天下,以正舆论,努力做到上下沟通、政通人和。传说中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禹闻善言则拜,说明尧舜禹汤都鼓励人们批评时政,实行圣明政治。舜设纳言之官,集散上下思想信息。《尚书·舜典》中说:“帝曰:龙,朕疾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可见舜时已意识到社会上的谣言、劣行、错误信息对社会道德风尚的危害,因此设纳言之官,负责思想信息的进出,收集民情民意,发布政令信息,以化解社会上的谣言谗说,避免军心民心的浮动。

四、诏诰天下以正舆论

那时天子为民立极,极即原则,即权力意志具有最高影响力,“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尚书·洪范》)。其意思是说,天子的训导永远是百姓的思想行为准则,对平民具有最高的思想道德约束力。尧舜禹汤等都曾在社会性的思想道德教化方面起了主导作用。《尚书·大禹谟》中,大禹向民众发布征三苗的宣言:“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即在全社会开展思想动员,对三苗开展思想征讨,说明征三苗的正义性,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作为征三苗的社会思想条件。正因为有了社会舆论的有力导引,所以舜灭四凶获得了成功,“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孟子·万章上》)。夏征有扈氏,大战于甘,作《甘誓》告示天下:“有扈氏威侮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灭绝其命,今予惟蒙行天之罚。”把对有扈氏的战争视为“行天之罚”,以强化其正义性,赢得社会舆论的支持。

帝王的道德示范具有很强的社会向心力和凝聚力,史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粗陋)。一年所居成聚(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可见,尧舜禹汤以身示范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四方之民来归,是很成功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