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蔡廷锴是著名的爱国将领

蔡廷锴是著名的爱国将领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廷锴们不是同红军打过死仗的吗?十九路军将士在上海各界人民支援下,艰苦奋战了33天,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决心和英勇气概。蔡廷锴担任该政府委员和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廷锴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这是国民党营垒破裂的标志。

蔡廷锴是著名的爱国将领

在民主革命时期,蔡廷锴是蒋介石的部下,但他却主张积极抗日,又与工农红军交朋友,气得蒋介石咬牙切齿……

毛泽东评点原文

蔡廷锴等人领导的十九路军是代表什么阶级的利益呢?他们是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乡村的富农和小地主。蔡廷锴们不是同红军打过死仗的吗?可是后来又同红军订立了抗日反蒋同盟。他们在江西,向红军进攻;到了上海,又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到了福建,便同红军成立了妥协,向蒋介石开起火来。无论蔡廷锴们将来的事业是什么,无论当时福建人民政府还是怎样守着老一套不去发动民众斗争,但是他们把本来向着红军的火力掉转去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不能不说是有益于革命的行为。这是国民党营垒的破裂。九一八事变以后的环境能够使国民党营垒分裂出这样一部分人,为什么今天的环境反倒不能造成国民党的分裂呢?我们党内持这样一种论点的人是不对的,他们说,整个地主资产阶级的营垒是统一的,固定的,任何情况下也不能使它起变化。他们不但不认识今天的严重环境,并且连历史也忘记了。[1]

蔡廷锴简介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著名爱国将领。广东罗定人。18岁开始在广东新军当兵。1920年到广州入陆军讲武堂受训,毕业后任粤军上尉副官,继任一师四团连长,1923年任孙中山大本营特别团营长。1925年7月,驻粤各军统编为国民革命军,蔡廷锴任第四军第十师团长。

1926年,蔡廷锴率军参加北伐战争,攻克武汉后升任第十一军新编二十四师副师长、师长。1927年他随叶挺、贺龙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师师长兼左翼总指挥等职。当所部离南昌入进贤县时,实行分共,脱离革命,率部转入福建。后其部接受蒋介石改编,他任第六十师师长,参加新军阀的混战。1930年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十九路军军长,后被调到江西参加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三次反革命军事“围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蔡廷锴被调任上海。那时上海和全国人民抗日的高潮,给了十九路军官兵以很大影响。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海军陆战队向上海发动攻击,蔡廷锴不顾国民党当局“忍辱求全”的指令,临战前坚决抵制国民党当局立即换防的决定,密令全军如遇日军向本军驻地进犯,“应以全力扑灭之”,毅然发起“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将士在上海各界人民支援下,艰苦奋战了33天,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决心和英勇气概。

随后,十九路军再次被蒋介石调往福建与中国工农红军作战。1932年底蔡廷锴任十九路军总指挥兼福州绥靖公署主任。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政策的影响下,他于1933年10月与红军达成抗日反蒋初步协定,同年11月下旬同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宣布抗日反蒋。蔡廷锴担任该政府委员和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

1934年春,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蔡廷锴到南洋等地继续从事抗日反蒋活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日趋密切。1935年在香港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大同盟,为该组织最高负责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曾一度任国民党第六集团军总司令,在两广指挥作战。后期对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政策表示不满,积极参加民主和平运动。1946年4月在广州与李济深等共同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1948年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蔡廷锴为该会中央负责人之一。同年秋由香港北上到达东北解放区。1949年春进北平、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廷锴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1956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著有《蔡廷锴自传》等。

试析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马不停蹄地向中国内地进攻,企图独占全中国。面对如此严峻的民族危亡、国家存亡的局势,结束万里转战的北上红军到达陕北后刚刚站稳脚跟,中共中央便在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于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军事战略问题、全国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策略路线问题。这次会议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错误观点,决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是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

两天后,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充分说明了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的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指出共产党和红军在这个统一战线中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指出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批判了党内在过去长时期内存在着的狭隘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认为这些是党和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遭受严重挫折的基本原因。同时,毛泽东唤起党内注意1927年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引导革命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指出了蒋介石必然要破坏革命势力的趋势,这就保证了后来中国共产党在新环境中能够具有清醒的头脑,在蒋介石的不断欺骗和多次武装袭击中,使革命力量不致遭受损失。

对于革命的政治策略问题,毛泽东在这篇报告里也作了最完整的分析。报告一开始就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这种情形,就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他指出:中国的工人和农民都是要求反抗的,小资产阶级也是要反抗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在今天的时局下有起变化的可能性。“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破裂的。”他指出:“把这个阶级关系问题总起来说,就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本部来了这一个基本的变化上面,变化了中国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扩大了民族革命营垒的势力,减弱了民族反革命营垒的势力。”因此,党的基本策略任务,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在这里,毛泽东把蔡廷锴由反共到抗日,再到联共反蒋的变化作为一个明显的例子加以论证。他指出,蔡廷锴等人领导的十九路军,在江西向红军进攻,到了上海,又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到了福建,便同红军成立了妥协,向蒋介石开起火来。这是国民党营垒破裂的标志。毛泽东从蔡廷锴这一转变的事实中得出结论:在日本炸弹的威力圈及于全中国的时候,在斗争改变常态而突然以汹涌的阵势向前推进的时候,敌人的营垒是会发生破裂的。因此,他指出全党的任务,就是要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组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共同去对付日本帝国主义。

蔡廷锴在民族危机的国难当头,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把本来向着红军的火力掉转去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这是一个有益于革命的爱国爱民的行为。1936年9月22日,毛泽东致函蒋光鼐、蔡廷锴[2],“光荣的十九路军系统在先生等领导之下,继续奋斗,再接再厉。”“抗日救亡的统一战线得到了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一切有良心的爱国人士之赞成与拥护”。“总之,真正之救国任务,必须有许多真正诚心救国之志士仁人,根据互相确信之政治纲领,为联合一致之最大努力,方有彻底完成之望。热诚爱国如先生,知不以斯言为无当也。”毛泽东在信中的字里行间,对蔡廷锴等人的爱国之举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许。蔡廷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而也成了被人们传颂的著名爱国将领。

【注释】

[1]摘自毛泽东1935年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见《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45~146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73、74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