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命题的提出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罗万象,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的思想共识与文化认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时代和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把握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核心和支配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观念激荡、文化繁荣的时代,社会上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要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当前与今后复杂多样的思想文化,使先进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实现文化自身的和谐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形成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罗万象,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的思想共识与文化认同。

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

胡锦涛指出:“我们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最根本的。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3]我们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这一决定时,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和谐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这样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像《决定》所指出的那样,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真正形成符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道德规范。第一方面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高举旗帜不动摇;第二方面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具体内容。

西方历史文化传统与我国迥异。古希腊、罗马的最主要文明成果是形成了以形式逻辑为核心的理性思维及其在此基础上的科学技术观,中世纪的神学思想完全摒弃人的地位,然而,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恰恰是对中世纪神学权威的挑战,确立了奠基于人本主义之上的主体性原则。近代大哲学家黑格尔在继承启蒙运动的思想成果的同时,也看到了启蒙运动思想家们过分彰显个体权利和自由、忽视人与客观世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问题。他的唯心辩证法既重视差异和矛盾,同时又通过逻辑的排中律排除掉异质的和矛盾的东西,由此达到主体的同一性和“同一性和非同一性之间的同一性”。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海德格尔以基础本体论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他不仅考察存在者的此在,关心各个具体存在者的共在,而且还对人类和人类存在的星球之关系加以评说,以期达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和平共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思想家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论述可以给予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一定的启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别国有益经验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任务是要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我们的分析和判断,使“和谐”理念具有时代内容,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出我们的贡献。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稳定功能,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一,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关系:

一是文化观念与思想观念的关系。文化观念可以有许多解释。第一,文化是一个地方、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人们观念的共识;第二,这种共性认识决定该地方、或者该国家、该民族那些人的思维方式;第三,这个思维方式决定该地方、该国家与该民族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方式。这三个层次的文化观念决定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共性认识和行为方式。另外,文化还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整体的文明活动,而狭义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社会活动不同却又相关的人类精神活动及其载体。狭义文化与思想意识形态有密切关系。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使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

二是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当前我国的主导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人类生存方式的积淀,既然现在是公有制基础上多种所有制并存,社会生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那就必定存在着多元文化的现象。和谐文化贵在其包容性,它不仅允许多元文化的存在,而且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其他文化,对大众文化流行的现象应当积极地扬长避短,转劣为优,满足不同群众的文化需求,使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服务。

三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既要夯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基础,又要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一方面,要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引进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是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必要继承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但首先必须对传统文化加以区分,对优秀的、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应当继承,对不利于、甚至与社会主义建设格格不入的传统文化,不但不能盲从,而且必须坚决反对。同理,我们在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经验时,也必须加以批判地吸收。在此,创新发展更为重要。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的,文化冲突、文化整合、思维变革、否定创新等,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暂时的“不和谐”,但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经过否定之否定,就一定会创造一个更高层次的、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关键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只有这样做,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今后,我们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发展民族杰出遗产,宣传人类健康文明成果,用艺术的功能和文化的力量,让人民群众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生活和谐。继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