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走出求职误区

如何走出求职误区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求职者而言,确立符合实际的择业观与就业观,是其成功的关键。求职时,务必量力而行。有些大学生,只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高工资、高待遇的理想工种与热门职业,基础职位却不屑一顾。利用招聘会现场的有利条件,与招聘人员积极沟通。如有希望,就要设法了解企业的情况、某个岗位的具体职责、招聘要求等。同时要了解自己与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哪些差距等,这样有助于自己在今后的面试等环节中把握分寸。

六、如何走出求职误区

法理诠释

孙子曰: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大意是说,如果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让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让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

兵法活用

应聘时,如不了解自己的实力,却拼命往大城市里钻、往名企里挤,到头来,不是撞得头破血流,就是错过了就业机会。在不了解用人单位招聘的情况下就一窝蜂、人云亦云、盲目应聘,势必会导致应聘时的失败;如不作好应聘时的准备,就匆忙上阵,又不得懂得随机应变,就会陷入职场误区。

误区一:留恋大城市,放弃小城镇。

据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地域时,68.6%的人首选北京,排在第二位的是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占17.5%,而选择小城镇的比例仅为1.56%,而实际能如愿的仅占15%。

战术建议

对求职者而言,确立符合实际的择业观与就业观,是其成功的关键。在看到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应看到在促进人才成长现象中不利的一面,然后对自己的实力和优势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估。

误区二:目标首选,“大、名、公、外” 。

据调查,其中更愿意到政府机关工作的,占求职人数的37.5% ;选择到私企、外企工作的,占32.1% ;选择到大型国企工作的,占22.9% ;选择自己开公司的只占7.5% 。而实际上,有32%的毕业生进入了民营企业,24%的人应聘到了外资和合资企业,只有18%的学生就进入了国有企业,有14%的人进入了股份制企业,而真正能考入国家机关与科研事业单位的只有12% 。

战术建议

求职时,务必量力而行。应知道,青睐外企、名企并无不当之处,公务员的待遇也的确令人向往。从积极方面看,它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敢于挑战的可贵品质。但就业是现实问题,它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消极面亦十分明显。因为许多“大、名、公、外”企业与单位,对于大多毕业生来说大都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误区三:追求热门,眼高手低。

有些大学生,只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高工资、高待遇的理想工种与热门职业,基础职位却不屑一顾。以致在许多人才市场上,常出现了“热门难进,冷门更冷”的怪现象。而在企业眼中,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欠缺的就是实践经验,需要先到一线锻炼,积累经验。

战术建议

只有从“零”做起,从基层做起,最终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务实才是理想的。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基层做起的。

误区四:盲目从众,不切实际。

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盲目从众,不切实际;如果同学的月薪是2200元,自己拿2000元则坚决不干,而不考虑自身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这样既影响了择业,又浪费了自己的优势。

战术建议

择业时,应遵守“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需,择己所利”的原则。

误区五:茫然无措,自暴自弃。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校园招聘会开始前,总有些毕业生,故作清高,偏安一隅,不屑于掺和进来,待真正开始后,这才发现自己已被现实所“遗弃” ,最终茫然无措、自暴自弃。

战术建议

利用招聘会现场的有利条件,与招聘人员积极沟通。在投递简历前,可向招聘人员询问是否接收应届毕业生,然后对照自身条件、职业目标,考虑有无成功的可能性。如有希望,就要设法了解企业的情况、某个岗位的具体职责、招聘要求等。同时,要给招聘人员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这样就会获得更多的机会。

误区六:过多物质要求,过早考虑晋升。

许多大学生,过多考虑物质条件,不但要求月薪高,生活好,而且还只关心是否有晋升机会、是否能干重要工作、有没有培训机会等。这些固然无可厚非,但在企业眼里,感觉你不成熟、心气浮躁。

战术建议

尝试着换位思考,尤其在找第一份工作时,不妨把自己看成是企业,看看这个位子需要什么条件的人,自己是否具备了这个条件。如果你是企业,找一个只讲待遇,不求上进或没敬业精神的人,你会不会喜欢。同时要了解自己与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哪些差距等,这样有助于自己在今后的面试等环节中把握分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