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洲银行股

欧洲银行股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资本流动和债权债务结算的场所,是国际金融产品交易关系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上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狭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在国际上经营长短期资金业务的市场,也称为国际资金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资本流动和债权债务结算的场所,是国际金融产品交易关系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在国际领域中,国际金融市场显得十分重要,商品与劳务的国际性转移、资本的国际性转移、黄金输出入、外汇的买卖以至于国际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的国际经济交往都离不开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5.1.1 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

国际金融市场(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是指国际上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广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是指进行长短期资金的借贷、外汇与黄金的买卖等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包括货币市场(Money Market)、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外汇市场(Foreign Exchange Market)和黄金市场(Gold Market)。狭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在国际上经营长短期资金业务的市场,也称为国际资金市场(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前者是短期资金国际经营的场所,而后者是长期资本国际运行的市场。

与国内金融市场相比,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在于:其交易活动发生在本国居民与非居民或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其业务范围不受国界限制;交易的对象不仅限于本国货币,还包括国际主要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以及以这些货币标价的金融工具;业务活动比较自由、开放,较少受某一国家政策、法令的限制。国际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市场的联系表现在:国内金融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得以发展的基础,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金融市场都是在国内金融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如伦敦、纽约、东京等,这些国际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银行制度以及涉外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国内金融市场的货币资金运动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货币资金运动互为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发生变动,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化,国内金融市场上货币流通发生变化或币值变动,也同样会影响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的变动;国内金融市场上的某些大型金融机构,同样也是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主要参与者,并成为推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5.1.2 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及业务构成

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时间上区分,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资金融通业务划入货币市场的范畴,而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业务则划入中长期资本市场的范畴。从货币和授受者的身份来讲,把非居民的境外货币存贷业务划入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ial Market)的范畴,把非居民的境内货币存货业务和居民的境外货币存贷业务划入在岸金融市场(on-shore Financial Market)的范畴。通常所指的欧洲货币(Euro-currency)市场,主要是指离岸金融市场。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具体业务不同,可分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和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等。

1.按市场功能不同划分

(1)国际货币市场

国际货币市场的主要业务包括银行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及票据贴现市场。在美国,短期货币市场以银行短期信贷和短期债券为主,商业银行占有重要地位。而在伦敦,短期货币市场以贴现业务为主,贴现银行占有重要地位。一般来说,国际货币市场的中介机构包括商业银行、票据承兑行、贴现行、证券交易商和证券经纪人。

①短期信贷市场

短期信贷市场是银行对客户提供一年或一年以内短期贷款的市场,主要满足临时性和短期资金头寸的调剂需要。贷款的期限最短为1天,最长为1年,也可为3天、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等。利率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LIBOR)为基准,多为批发交易,金额巨大,交易手续简便,无须担保和抵押,通过电话、电传等无形市场进行。

②短期证券市场

短期证券市场是国际上进行短期证券交易的场所,期限不超过一年,交易对象有短期国库券(Treasury Bills)、可转让定期存单(Transferable Certificateof Deposit,CD)、银行承兑汇票(Bank Acceptance Bills)和商业承兑汇票(Commercial Bills)。国库券是西方各国财政部为筹集季节性资金需要或进行短期经济和金融调控而发放的短期债券,期限一般为3个月或6个月,利率视情况而定,通常以贴现和拍卖的方式销售

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是储户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凭证,一般票面金额巨大,到期前不能到银行兑付,但可以转让和流通。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开始发行CD,金额为100万美元或100万美元以上,最小的面额也有50万美元;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末发行CD,金额从5万至50万英镑不等。存单的利率与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大致相同,到期后可向发行银行提取本息。

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都是信用支付工具,前者由银行承兑,后者由企业或个人承兑,承兑后可“背书”转让,到期可持票向付款人取款。由于银行信誉较高,银行承兑汇票比商业承兑汇票的流动性要强。在国际贸易中,这两种汇票大量使用,是主要的支付结算工具。

③贴现市场

贴现市场是对未到期票据按贴现方式进行融资的场所。贴现是指将未到期的信用票据打个折扣,按贴现率扣除从贴现日到到期日的利息后向贴现行(Discount House)换取现金的一种方式。贴现交易使持票人提前取得票据到期时的金额(扣除支付给贴现行的利息),而贴现行则向要求贴现的持票人提供了信贷。贴现业务是货币市场资金融通的一种重要方式,贴现的票据主要有国库券、银行债券、公司债券、银行承兑票据和商业承兑票据,贴现率一般高于银行利率。经贴现后的票据,贴现行或从事贴现的银行可用以向中央银行再贴现。中央银行利用这种再贴现业务来调节信用、利率,进而调控宏观金融。

(2)国际资本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是指一年以上的中长期借贷市场。市场参与者主要有银行、公司、证券商和政府机构,业务包括银行贷款和证券交易两类。

①信贷市场

信贷市场是政府机构(包括国际经济组织)和跨国银行向客户提供中长期资金融通的市场。政府贷款一般期限长、利率低、附有一定的条件,如规定贷款只能用于购买授贷国的商品,或者只能用于发展某些产业,所以政府贷款属于约束性贷款。商业银行贷款一般是无约束贷款,贷款利率视市场行情和借款人的信誉而定。对于数额比较巨大的贷款,银行一般采用银团贷款或辛迪加贷款(Syndicate Loans)的方式进行,即几家甚至十几家银行共同向某一客户提供贷款,由一家银行做牵头行,若干家银行做管理行,其余银行做参与行,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分散风险,也有利于大额资金的筹集。银团贷款曾在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期间有所下降,但自1986年起走出低谷,其规模在以后的几年里迅速增长。

②证券市场

国际证券市场主要由债券业务构成,债券发行人可以是政府机构、国际组织、企业、公司或银行。债券发行一般由大型投资银行作为中介,承销发行。

(3)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从事外汇买卖的场所,参与者由买卖货币的所有机构和个人组成,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外汇经纪人、外汇交易商等。外汇市场交易品种繁多,主要有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等。伦敦、纽约、东京和新加坡是全球主要外汇交易中心。伦敦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排在第二、三、四位的依然是纽约、东京和新加坡。其他重要的外汇交易中心还包括法兰克福、苏黎世、澳大利亚、加拿大、巴黎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4)国际租赁市场

国际租赁是国际资金融通的一种方式,它使承租人不必购买短期或季节性需要使用的设备,从而变相为企业提供了资金融通。从另一个意义上讲,租赁费用一般是分期(如每月一次或每半年一次)支付的,这等同于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了信贷。国际租赁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操作租赁(Operating Leases)、金融租赁(Financial Leases)、货币加成租赁(Money-over-money Leases)、减税租赁(Tax Credit Leases)、杠杆租赁(Leveraged Leases)和双重租赁(Double Leases)。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租赁业务发展十分迅速,租赁物小到办公用品,大到军用飞机,包罗万象。美国、英国和德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租赁市场所在地,租赁公司大部分由银行经营或控制。据估计,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公司使用的耐用设备中有30%采用租赁设备,英国所有资本开支的15%~20%是通过租赁来实现资金融通的。

(5)黄金市场

黄金市场,是集中进行黄金买卖的交易场所。黄金交易与证券交易一样,都有一个固定的交易场所,黄金市场就是由位于世界各地的黄金交易所构成的。黄金交易所一般设在国际金融中心,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金市场上买卖的黄金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各种成色和重量的金条、金币、金丝和金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金条。大金条量重价高,是专业金商和中央银行买卖的对象,小金条量轻价低,是私人和企业买卖、收藏的对象。金价按纯金的重量计算,即以金条的重量乘以金条的成色。

国际黄金市场的参与者,可分为国际金商、银行、对冲基金等金融机构,各种法人机构,私人投资者以及在黄金期货交易中有很大作用的经纪公司。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场外交易中心,其次是纽约、苏黎世、东京、悉尼和中国香港;黄金的交易所的市场交易主要在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和近年来崛起的印度多种商品交易所(MCX)进行。

2.按业务涉及交易主体不同划分

从这个角度划分,国际金融市场可分为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在岸市场)和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市场)。传统国际金融市场是指从事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国际借贷,并受当地市场相关法规约束的市场,这类市场的发展通常是以市场所在国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为基础。新型国际金融市场即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形成的欧洲货币市场。同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相比,欧洲货币市场有着明显的特点:它经营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主要货币,借贷活动不受任何国家政府相关政策与法令的管辖。这类市场的形成不再以所在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巨额的资金积累为绝对基础,只要所在国家或地区政局稳定、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并实行较为优惠的金融、税收政策,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欧洲货币市场等离岸金融市场。把国际金融市场作这样的区分,主要依据其营运管理机制的不同,而并不一定在场所上完全分开,如伦敦国际金融市场、纽约国际金融市场、东京国际金融市场等,都既是传统的在岸国际金融市场,又是离岸金融中心,当然,也有完全提供离岸金融功能的金融中心,如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等。

3.按照交易对象性质的不同划分

按照交易对象性质的不同,国际金融市场可分为现货市场和衍生市场。现货市场是以基础资产(Underlying Assets)或称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又称基础市场;衍生市场则是以从各种基础资产交易中派生出来的衍生工具为交易对象的市场,如以股票为基础的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以债券市场为基础的利率期货、利率期权,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及相关产品等。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主要包括金融期货市场、期权市场、互换市场和远期利率协议市场等。

5.1.3 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世界经济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减少了交易成本并提高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的效率。但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产生了新的风险,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

1.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是世界各国资金的周转中心,为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也为资金短缺国家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渠道。如欧洲货币市场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复兴,国际银团贷款促进了墨西哥的经济腾飞,亚洲美元市场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建设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更是通过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和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如新加坡。

2.有利于灵活调节国际收支

如果没有开放的国际金融市场,一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就只能利用本国储备或者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借款来弥补缺口;而拥有巨额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外汇资金盈余的投放也会受到限制,收益率下降。这对一国灵活调节国际收支极为不利,也会间接限制国际贸易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国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和运作资金,既可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也沟通了石油美元的再循环,甚至成为弥补本国财政赤字缺口的渠道。

3.促进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国际金融市场为跨国公司提供了便利的投资和融资渠道。1996年4月9日的《华尔街日报》曾经报道,通用电气公司(GE)仅用了15分钟就筹集到了40亿法国法郎,并立刻通过国际互换市场兑换成所需要的美元资金。通用电气公司声称这笔交易将为其“在今后的九年中每年节省40万美元”。国际金融市场不仅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融通、调拨资金提供了便利,也为跨国公司存储闲置资金并投资获利提供了条件。而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60%,发达国家40%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自跨国公司的海外收益。因此,国际金融市场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了国际投资的扩大,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4.通过金融资产价格实现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

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资金总是流向经济效益最好、资金收益最高的国家或地区,这就使国际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大大增强。特别体现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上,如伦敦同业拆借利率、浮动汇率的形成,是基于众多的交易者对未来市场走势和经济发展的预期,这些价格信息充分地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求关系,并为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了有效的价格机制。可以说,国际金融市场的表现就是全球经济的“晴雨表”。

5.为交易者提供规避风险和套期保值的场所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趋势的发展,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越来越频繁和剧烈,参与国际经济交易的主体纷纷寻求转嫁风险的新途径。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产品,国际金融市场中的期货、期权等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实现了风险的有效配置。

国际金融市场在积极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作用。从国际资本构成来看,短期资本增长的趋势快于长期资本。巨额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性大、投机性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频繁进出进行套利,对利率和汇率水平产生重要影响。这些投机资本,往往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追逐短期收益。当它们涌入某些国家或地区时,容易形成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资产价格泡沫,而且不利于有关国家国内货币政策的执行。资本的快速撤出又会引起东道国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货币危机。短期资本聚集在初级产品和资源类产品市场还会抬高初级产品价格,引发并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可以说,墨西哥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都和国际短期资本有重大关联,而世界石油、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也受到游资的巨大影响。

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是国内金融市场的延伸,从纯粹本国居民之间的金融业务发展到经营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国际金融业务,同时传统国际金融市场要受到当地政府法令管辖。传统金融市场又称为在岸金融市场,其中居民主要是投资者,非居民主要是筹资者,但也可以是相反的情形。

5.2.1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性质和特点

国际金融市场的首要作用是从事国际借贷的信用市场,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借贷资本的国际运动的表现形式和结果,它反映了借贷资本的国际移动,所以说国际金融市场本质上是国际信贷关系产生和国际借贷资本移动的中介。在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上,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非居民可以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等,经营的货币是市场所在国货币,市场的资金来源是由市场所在国提供的,即使有一些外国资金参加市场交易,也都是利用外国存放于该国的资金。概括地说,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主要从事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国际借贷和货币交易以及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借贷和交易,同时又是市场所在国的国内市场,市场活动受各有关国家政府的政策、法令的管制,受当地市场规则、管理的约束。传统国际金融市场所在国家一般是资本净提供国,要求该国拥有巨额剩余资金和源源不断的海外利润,所以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典型代表是伦敦、纽约等金融中心。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所有交易活动主要是为所在国的政治经济服务,为所在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服务,市场上的资金筹集和再分配都是以维护所在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尽管非居民在这些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贷款、债券发行等筹集资金的活动,但这些对于市场所在国而言,只是资金运用或资本输出的不同方式。

5.2.2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得最快,其经济跃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与此同时,它从海外殖民地掠夺了巨额利润,积累了强大的资金实力,英镑成为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英格兰银行年久资深,有一套比较完备的金融制度,这一切都使伦敦率先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的经济遭到了打击,英镑作为主要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随之下降。战争期间及战后英国进一步加强了外汇管理,伦敦这一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有所萎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中心由英国移至美国,美国利用战争积累了巨额资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金供应者,美元自然成为各国重要的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并且与黄金挂钩。纽约与伦敦匹敌,同时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与此同时,瑞士苏黎世、德国法兰克福、卢森堡等欧洲国家的国际金融市场也相继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日本,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资金十分充裕,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元国际化和日本金融自由化后,资金流动更加活跃,东京一举成为继伦敦、纽约之后世界第三大国际金融市场。

5.2.3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业务

5.2.3.1 伦敦国际金融市场

1.伦敦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况和特点

从14世纪起,来自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地区的银行家和商人就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的一条大街上设立字号,经营放款业务,为英国银行业奠定了基础。这条大街名为伦巴第街,几乎成为伦敦货币市场的同义词。英格兰银行、各大商业银行的总行、商人银行、外国银行的分行、贴现行、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专营海上保险的劳合社,以及黄金、外汇和商品市场,都集中开设在这条大街及其附近一带总面积不到2.59平方千米的地区内,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伦敦城”。

19世纪英国在国际贸易和海洋运输方面已居世界各国之首,英镑也成为国际结算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英国的银行体制日趋完善,“伦敦城”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金融中心。经过先后两次世界大战,伦敦金融中心的重要性曾一度受到削弱。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际收支不断出现逆差,导致美元大量外流。从1957年起,欧洲美元市场应运而生。伦敦凭借其原有的优越条件,逐渐成为这个市场的中心。外国银行为了发展欧洲货币业务,纷纷涌入伦敦城,设置机构。到1982年底,外国银行在伦敦开设的分支机构达449家,世界上100家大银行中已有94家在伦敦设立分支机构,“伦敦城”的地位又大大加强,重新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至今仍是与纽约金融市场并列的最重要的国际金融市场。

伦敦金融市场交易活动中心集中于伦敦城,由英格兰银行、13家清算银行、6家海外银行以及贴现公司、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和保险公司等构成。在1958年英镑恢复部分自由兑换、西欧国家放松外汇管制、美国限制资金输出的情况下,伦敦在英镑资金市场以外,又形成了欧洲美元与其他欧洲货币的借贷市场,1979年英国全面取消外汇管制,为居民的资金流动提供了方便。伦敦金融市场按货币种类可分为英镑资金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前者主要侧重于短期资金的借贷以及证券交易、外汇交易和黄金交易,后者则涉及欧洲美元等外币的同业拆放、工商贷款和欧洲债券等方面。

伦敦金融市场有四大特点:①聚集了以英格兰银行为中心的众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市场规模堪称世界第一;②拥有完备的金融组织结构及完善的金融市场管理体系,服务性设施发达齐备;③经营方式灵活多样,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服务完善周到,业务范围遍及全球;④通信发达,设备先进,交易手段现代化,拥有高水准的金融管理及从业人员,金融市场的整体实力名列世界前茅。

2.伦敦国际金融市场的业务类型

(1)伦敦短期资金市场

①贴现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贴现市场在英国就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由于英国一直是西欧的贸易和航运中心,信用票据成为主要结算工具,因此通过贴现票据融通资金是市场交易的主要形式。目前贴现市场的主体由11家贴现行组成。主要经营政府债券业务,有些也参与银行存单市场的交易,经营外汇期票和美元存单业务。

②银行同业拆放市场。银行之间的拆放业务,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一部分通过货币经纪人进行,另一部分由银行直接交易,每笔交易额最低为25万英镑,高的可达数百万英镑。还款期限一般为1天~3个月,也有长达半年至一年的。银行同业拆放无须提供抵押品,利率一般比国库券利率略高,但低于地方政府债券利率。

③地方政府借贷市场。英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是房地产税,一般每年分两次征收,但政府开支是经常性的,因此,地方政府当局需要不时到资金市场上借款。贷款人以银行为主,此外还有投资信托公司、养老金机构、房地产抵押公司等一些金融机构。海外资金有时也进入这一市场,但一般都由银行经手办理。贷款额每笔低者为10万~100万英镑,最高时可达5000万英镑。

④银行可转让英镑定期存单市场。存单面额最低为5万英镑,期限一般为1~12个月,也有的长达2~5年。存单利率一般较即期同业拆放利率为高,同时还可以在市场贴现,因此深受市场欢迎,业务发展较快。

(2)伦敦长期资本市场

①伦敦证券交易所。由169家证券经纪商和21家证券交易商的3600个会员组成,目的在于汇集国内外存储的资金并安排其投资去向。交易所成立于1773年,1802年获英国政府正式批准,业务主要是买卖英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的债券、外国政府债券、工商企业和公司的股票与债券等,共达7000余种,每日成交额达7亿多英镑,为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中心之一。交易所内按不同类型的证券业务分为16个交易点,参与交易活动的主要是证券经纪人和证券交易商。

②伦敦发行市场。包括政府发行债券市场和公司发行证券市场。政府发行债券市场是伦敦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一环。由于政府债券能保证按期付息还本,风险较低,因此通称“金边债券”。英格兰银行代表财政部发行和管理政府债券,发行后未被认购的剩余新债券则由该行发行部持有,并通过经营政府债券的经纪人随时供应市场,按市价出售。英国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一般是通过商人银行和股票经纪人办理,债券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有的债券还可换成股票。

③伦敦国际债券市场。伦敦是重要的国际债券市场,到1983年初,这类债券发行总额已超过300亿美元。

(3)伦敦外汇市场

伦敦外汇市场,由近300家经英格兰银行批准的“外汇指定银行”和14家经纪公司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市场。外汇市场并无具体的交易场所,从事外汇交易的银行和经纪公司通过该市场巨大的通信网络,迅速、灵活地处理各种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及外汇兑换业务。到1983年初,每日成交额达600多亿美元。英格兰银行作为英国中央银行,时刻注视着整个市场动向,并利用外汇平准基金随时进行干预,以稳定汇率,维持市场秩序。

(4)伦敦黄金市场

伦敦黄金市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黄金现货市场,由五家大黄金交易公司组成,即:罗特希尔德父子公司、塞缪尔·蒙塔古公司、夏普·皮克斯利公司、约翰逊·马瑟公司和莫卡泰·戈德史密斯公司。五家公司每天于上午10时半和下午3时在罗特希尔德公司集会,根据各公司供应及需求的数量进行协商,分别定出当天上下午的定价。这两次定价是整个市场大宗交易的市价基础,也是其他黄金市场上国际金市的晴雨表。1982年4月19日,伦敦远期黄金交易所开始营业,投资者可以经营长达6个月的黄金期货交易,成为欧洲第一个远期黄金交易市场。

(5)伦敦保险市场

伦敦保险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保险业中心,通过劳埃德保险社和伦敦保险协会所属的许多保险公司和保险经纪人,经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几乎任何类型的保险业务。劳埃德保险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个保险组织,由许多个体的承包会员组成。每个会员根据其拥有的资产和经营的业务量缴纳数额不同的保证金,由劳合社的管理委员会保管。只要提出拥有10万英镑的证明,并缴纳2.5万英镑的保证金,就可以承做保险费不超过10万英镑的生意,成为会员。这些会员按各自承保的险别,组成联合小组(辛迪加),各小组的成员多少不一,有的小组会员达1000个以上。1982年劳合社属下的会员数已由1962年的5126个增至20156个,联合小组由271个增至429个。

1982年伦敦共有保险公司442家,其中363家为英国公司,其余为英联邦和其他国家的公司。伦敦保险业务的2/3来自海外,1/3来自英国。根据1967年的英国的公司法,英国保险业分为长期业务和短期业务。长期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和长期健康保险,短期业务包括水险、航空险、火险、汽车险、个人意外险和财产险等,此外还有再保险。伦敦保险市场是伦敦中、长期资本市场的重要支柱,保险公司把大量资金投放到政府债券和公司股票上,从而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大量资金,并为英国政府财政收入带来很大好处。

5.2.3.2 纽约国际金融市场

1.纽约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纽约国际金融市场与伦敦国际金融市场相比发展较晚,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从债务国变成了最大的债权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对外国投资为35亿美元,而外国对美国的投资为68亿美元;到1930年,美国对外国的投资为172亿美元,外国对美国的投资则为84亿美元。资本输出促进了美国商品输出,使美国超过了英国,居世界商品输出的首位。资本输出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纽约开始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4年的82亿美元,增长到1939年的176亿美元,到1949年又增长到245亿美元。美元作为世界货币而居于霸权地位,纽约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纽约金融市场以巨大的国际金融业务为重点,参加市场活动的有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商业银行、储蓄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外汇经纪人和股票经纪人等。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是纽约州的中央银行,在纽约金融市场居领导地位,是联邦储备局各项政策的执行和监督机关。美国的投资银行是纽约金融市场的代表,华尔街是全球资本运作的中心。

专栏5-1 华尔街

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的名字,全长不过1/3英里,宽仅11米,是英文“墙街”的音译。街道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但却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这里是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成为美国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的中心。垄断资本从这里支配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华尔街成了美国垄断资本、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在其东北角矗立着古老国库的分库大楼(现为陈列馆),是在华盛顿发表就职演说的地点修建起来的。

早在20年前,许多金融机构就已经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去了。华尔街附近挤满了古旧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也像蜘蛛网一样难以辨认,实在不太符合金融机构扩张业务的需求。“9·11”事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周围的格局,有些机构干脆离开了纽约这座危险的城市,搬到了清静安全的新泽西。现在,除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之外,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或基金把总部设在华尔街。在著名的“华尔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还坚守在离华尔街不远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经搬迁到洛克菲勒中心、时代广场或大中央火车站周围的繁华商业区;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经在曼哈顿中城区购置了新的豪华办公室,不久就要彻底离开旧“华尔街”了。

但是,人们宁愿把这一切称为“华尔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办公室里,人们阅读的仍然是“华尔街日报”;在国会听证会上,美联储主席仍然关心着“华尔街的态度”;在大洋的另一侧,企业家们的最高梦想仍然是“在华尔街融资”。无论地理位置相隔多远,人们在精神上仍然属于同一条街道——在这条街道上,所罗门兄弟曾经提着篮子向证券经纪人推销债券,摩根曾经召开拯救美国金融危机的秘密会议,年轻的文伯格曾经战战兢兢地敲响高盛公司的大门(日后他成为高盛历史上的传奇总裁),米尔肯曾经向整个世界散发他的垃圾债券。在这些神话人物死去几十年之后,他们的灵魂仍然君临纽约上空,附身在任何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经纪人或基金经理的身上,随时制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话,这就是华尔街。

资料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13647.htm.

2.纽约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业务活动

(1)纽约外汇市场。参与外汇市场的有居中央银行地位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它干预市场、稳定美元汇率,还代理外国中央银行保管美元储备。参与外汇市场的还有美国商业银行的外汇部、外国银行的纽约分支机构、外汇经纪人等。美元兑其他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主要由欧洲的金融市场决定,纽约外汇市场的外币汇率只不过是欧洲金融市场的反映。世界各地金融市场的美元交易必须在美国(主要在纽约)的商业银行账册上进行收付、划拨和清算,所以纽约是世界美元交易的清算中心。

(2)纽约短期资金市场。纽约短期资金市场无固定交易场所,它包括联邦资金市场、政府国库券市场、银行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联邦资金市场(Federal Fund Market)是纽约市商业银行之间拆借资金的市场;政府国库券市场是美国联邦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的各种债券的交易市场;银行大额定期存单市场是进行大银行发行的面额在10万美元以上,期限为3~6个月的可以自由转让的存单交易的场所;商业票据市场是美国企业和银行发行的期限为3~6个月的商业票据所组成的市场。纽约长期资金市场,包括政府债券市场、公司债券市场、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银行中长期贷款市场等。

(3)纽约股票市场。纽约股票市场是纽约资本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国有10多家证券交易所按证券交易法注册,被列为全国性的交易所。其中纽约证券交易所、NASDAQ和美国证券交易所最大,它们都设在纽约。公司的股票要想取得在某一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的资格,必须向该交易所注册。在美国全国性证券交易所中,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注册条件最为严格。它规定,只有那些被广泛持有并已表明具有生息能力的大公司股票,才有资格注册,取得了注册资格的股票才能正式上市。因此,正式上市的股票只是一小部分,大约有4万多种股票没有在交易所正式上市,而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公司股票的日常交易,由股票经纪人在股票交易所中每天代客买卖。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大约各有600多家经纪人,场外交易市场的经纪人大约有4000多家。美国的投资银行在股票市场十分活跃,它们代表公司发行和销售股票。

5.2.3.3 东京金融市场

1.东京金融市场的发展

东京金融市场是日本的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日本在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后,金融业向现代资本主义金融制度发展。1872年明治政府参照美国银行制度制定了《国立银行条例》,1882年又颁布了《日本银行法》,成立了中央银行——日本银行,在此前后,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也相继建立。19世纪末,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明治政府先后创立了一批专门经营长期金融业务和外汇业务的特殊金融机构,现代金融制度在法律上趋于完善,东京金融市场的基础逐步形成。

进入20世纪,日本经济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金融业走上了集中的道路。东京金融市场的规模随着海外市场和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而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金融资本高度集中,完全置于军国主义政府的统治之下,资金首先满足军需产业的需要,使东京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外汇市场的活动几乎完全停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金融机构经过整顿,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东京金融市场恢复正常活动。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东京金融市场也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

2.东京金融市场的经营主体和特点

东京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大体可分为中央银行、民间金融机构、政府金融机构和外国金融机构。①中央银行,即日本银行,是日本金融机构的核心。②民间金融机构,是整个金融机构的主体,有13家城市银行(包括1家外汇专业银行)、64家地方银行、3家长期信贷银行、7家信托银行、69家相互银行以及信用金库、信用组合、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农(林、渔)业协同组合、农林中央金库等等。此外还有21家人寿保险公司、22家财产保险公司和短期资金公司、住宅金融公司、消费信贷公司等。③政府金融机构,其作用是从政策方面补充民间金融机构活动之不足,主要有邮局、日本开发银行、日本输出入银行和国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住宅金融公库等10家公库。④外国银行,在东京设立营业机构的有70多家。

东京金融市场的特点:①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日本企业的外部资金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向资金供应者(个人和企业)筹措的,即个人和企业将多余资金存入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将它集中起来提供给企业,间接金融约占金融市场的60%。②企业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大。③民间大银行经常发生超贷现象。民间银行特别是承担对大企业提供资金的城市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经常超过自己筹集的资金。④金融机构之间资金筹集和运用不均衡。城市银行用于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的资金超过其吸收的存款和发行债券筹集的资金,而其他地区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的资金则少于筹集的资金。城市银行的资金不足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过剩通过短期拆放、金融机构贷款和票据买卖市场进行调节。

3.东京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

(1)东京短期资本市场

①短期拆借市场。日本短期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间融通资金的场所,源头可追溯到1902年,目前包括无抵押拆借交易和有抵押拆借交易,参与机构包括城市银行、地方银行、第二地方银行、信托银行、长期信用银行、外资银行、信用中央金库和信用金库、农林系统金融机构、证券和证券金融公司、保险公司等。

②短期债券市场。短期贴现国债(TB)和政府短期证券(FB)是日本政府筹措调剂短期资金的重要手段,也是日本银行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工具,这两个市场分别形成于1986年和1981年。

③可转让的定期存单市场。日本CDs的发行机构主要是城市银行、地方银行、信托银行、长期信用银行、外资银行、信用金库等金融机构,自1979年开始推出。

(2)东京长期资本市场

日本发行和流通的证券有股票和公债(包括国债、公社公团债、地方政府债)、公司债(包括事业债、金融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又都是由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构成的。东京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统称证券市场)是规模仅次于纽约的世界第二大市场。

①股票市场

日本的股票市场主要包括东京证券交易所(Tokyo Stock Exchange)、大阪证券交易所(Osaka Securities Exchange)、名古屋证券交易所(Nagoya Stock Exchange)和Jasdaq证券交易所(Jasdaq Securities Exchange)等。其中,东京证券交易所在年成交金额方面占绝对主导地位,2007年市场占比为88.9%。

日本的股票市场大都是订单驱动(order-driven)市场,使用竞价方式进行交易,包括连续竞价和集合竞价,Jasdaq于2008年4月引入流动性提供商计划(Liquidity Provider Program),使交易方式兼具竞价和做市机制。普通投资者通过各交易所的交易会员参与股票交易,交易方式包括普通交易和保证金交易,保证金交易又可选择标准或协议的形式进行融资、融券操作。交易所采取特别买卖报价机制、日波幅限制、最小交易单位设置等措施保障股票市场平稳运行,另外还在非竞价时间通过To SNET、N NET等网络系统开展大额(single issue)交易、交叉(cross)交易、协议(negotiation)交易、一揽子(basket)交易、收盘价(closing price)交易和自有股份回购(ownsharerepurchase)交易等,以减小对市场的冲击。

交易所通常拥有股票、债券和衍生品等多个交易系统,分别交易相关产品,并采用中央对手方(Central Counter-Party,CCP)机制或清算参与方(Clearing Participant)机制通过日本证券清算公司(Japan Securities Clearing Corporation,JSCC)实行T+3清算。在中央对手方机制下,JSCC作为清算对手方为所有交易会员的交易提供清算,通常用于股票和债券交易清算;在清算参与方机制下,部分获得资格的交易会员成为清算参与方,与JSCC就有关交易进行清算,其他未获得资格的交易会员需由清算参与方代理清算服务,通常用于衍生品交易清算。证券的交割在JSCC和日本证券存管中心(Japan Securities Depository Center,JASDEC)的证券账户间转移完成,资金则通过JSCC和清算参与方在日本银行或指定资金清算银行的银行账户间划转。JASDEC通过股息支付银行和股东服务代理银行(都由挂牌的外国企业指定)为外国企业的股东提供保管(custody)服务。

②债券市场

日本的债券品种很多,包括国债(JGBs)、地方政府债券(Municipal Bonds)、政府担保债券(Government Guaranteed Bonds)、财投机构债券(FILP-Agency Bonds)、金融债券(Bank Debentures)、武士债券(Yen-Denominated Foreign Bonds)、公司债券(Corporate Bonds)、资产支持债券(Asset Backed Bonds)、可转换债券(Convertible Bonds)以及私募债券(Private Offering Bonds)等,投资者涵盖所有参与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以及投资信托、债券经纪商、互助协会、各类公司、国内外居民等。

(3)东京外汇市场

在1998年4月《外汇法》修订后,日本所有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可以自由买卖外汇。日本的外汇交易主要集中在东京,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放开外汇管制后,东京外汇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与纽约、伦敦外汇市场共同构成三大国际性外汇市场。

专栏5-2 MSCI

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简称MSCI,是一家提供全球指数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标的国际公司,其推出的MSCI指数广为投资人参考,全球的投资专业人士,包括投资组合经理、经纪交易商、交易所、投资顾问、学者及金融媒体均会使用MSCI指数。MSCI指数是全球投资组合经理中最多采用的投资标的。根据MSCI估计,在北美及亚洲,超过90%的机构性国际股本资产是以MSCI指数为标的。根据美林/盖洛普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二的欧洲大陆基金经理使用MSCI为指数供货商。MSCI指数也作为共同基金的标的,特许用作评估与指数有关的基金、研究及专有产品。全球逾1400名客户使用MSCI作为标的。

表5-1 中国纳入MSCI历程

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权重0.73%,初始纳入222只大盘股

和讯网消息北京时间2017年6月21日凌晨MSCIInc.(纽交所:MSCI)公布, 2018年6月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MSCIACWI全球指数。此次纳入A股的决定在MSCI所咨询的国际机构投资者中得到广泛支持。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的正面发展,以及中国交易所放宽了对涉及A股的全球金融产品进行预先审批的限制。此两项进展对提升中国A股市场的准入水平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MSCI计划初始纳入222只大盘A股。基于5%的纳入因子,这些A股约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0.73%的权重。MSCI计划分两步实施这个初始纳入计划,以缓冲沪股通和深股通当前尚存的每日额度限制。第一步预定在2018年5月半年度指数评审时实施;第二步在2018年8月季度指数评审时实施。倘若在此预定的纳入日期之前沪股通和深股通的每日额度被取消或大幅度提高,MSCI不排除将此纳入计划修改为一次性实施的方案。

MSCI将开始演算多只MSCIACWI全球指数系列中包含A股的暂行指数。这些暂行指数工具旨在为全球投资者在其拣选的特定时间段实施纳入A股提供操作指引。MSCI于2017年6月21日推出MSCI中国A股国际大盘暂行指数(MSCIChina A International Large Cap Provisional Index),于2017年8月推出全球及各区域的包含A股的暂行指数,其中包括MSCI中国暂行指数及MSCI新兴市场暂行指数。

资料来源:和讯网,http://stock.hexun.com.

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 Finance Market),是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国际金融市场,亦称境外金融市场。其特点为市场交易以非居民为主,基本不受所在国法规和税制限制。例如,一家信托投资公司将总部设在巴哈马群岛,其业务活动却是从欧洲居民或其他非美国居民那里吸收美元资金,再将这些资金投放给欧洲居民或非美国居民,该公司便在从事离岸金融活动。更进一步地说,离岸金融是不受当局国内银行法管制的资金融通,无论这些活动发生在境内还是在境外,如美国的国际银行业设施(IBF)和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业务活动等。离岸金融市场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它的出现使国际金融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离岸金融市场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体。

5.3.1 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货币(Eurocurrency),是指由货币发行国境外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该种货币存贷款业务。最早的欧洲货币形式是欧洲美元,即出现在欧洲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美元存贷款业务。在形式和购买力上,欧洲美元与美国美元完全相同,都是美联储发行和流通的货币,但是,欧洲美元不由美国境内金融机构经营,不受美联储相关银行法规、利率结构的约束。欧洲美元从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发展迅速,进而又出现了欧洲英镑、欧洲马克、欧洲瑞士法郎、欧洲法国法郎、欧洲日元,甚至欧洲欧元等。而经营这些欧洲货币金融业务的市场则称为欧洲货币市场或境外货币市场。

1.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欧洲美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冻结了中国存放在美国的资金,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了本国资金的安全,将原本存于美国的美元转存到苏联开设在巴黎的北欧商业银行、伦敦的莫斯科国民银行以及设在伦敦的其他欧洲国家的商业银行。美国和其他国家的一些资本家为避免其“账外资产”公开暴露,引起美国管制和税务当局追查,也把美元存在伦敦的银行,从而出现了欧洲美元存款。当时,欧洲美元总额不过10亿美元,而且存放的目的在于保障资金安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给予饱受战争创伤的西欧各国援助与投资,以及支付驻扎在西欧的美国军队的开支,使大量美元流入西欧。当时,英国政府为了刺激战争带来的经济萎缩,企图重建英镑的地位,1957年英格兰银行采取措施,一方面对英镑区以外地区的英镑贷款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另一方面却准许伦敦的商业银行接受美元存款并发放美元贷款,从而在伦敦开放了以美元为主体的外币交易市场,这就是欧洲美元市场的起源。

到了20世纪60年代,欧洲货币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其主要原因是:

(1)美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

美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是欧洲美元迅速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欧洲美元存在的形式首先是美元存款,私人公司或其他经济实体在欧洲银行存入一笔欧洲美元,归根到底,只能是把原来在美国银行里的一笔活期存款转存到欧洲银行里来。同样,一家欧洲银行贷出一笔欧洲美元,也只能是把这笔原来存在美国银行里的活期存款转贷给借款人。所以欧洲美元的实质是美国银行对外负债的转移,这种对外流动性负债的转移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有着直接关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海外军事开支庞大,海外投资增加,美元大量外流,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相应地,境外美元数量明显增加。

(2)美国政府的限制措施促使大量美元外流

由于美国国际收支不断出现逆差,趋势日益恶化,所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限制美元外流的措施。如美国政府从1963年起实施利息平衡税,对外国政府与私人企业在美国发行的债券利息,一律征收平衡税,以限制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同时限制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和银行对外信贷。1968年美国政府的金融管制当局正式停止美国企业汇出美元到国外投资。同时,根据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制定的Q条例规定,美国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不付利息,对定期与储蓄存款利率规定最高限额,而在国外的欧洲美元存款则不受此种限制。另一项联邦储备银行的M条款规定,美国银行对国外银行的负债,包括国外分支行在总行账面的存款,必须缴存累进的存款准备金,而国外的欧洲美元存款则可以不缴存任何存款准备金。这些措施引起美国国内商业银行的不满,纷纷向国外寻求吸收存款的出路。全世界的跨国公司也不得不转向欧洲货币市场,以满足其资金融通的需求。这些因素都大大地促进了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

(3)欧洲各国放松外汇管制

西欧主要国家从1958年12月开始,允许出口商和银行拥有外币资金,主要是美元资金。当时,美元是国际上主要的支付和储备货币,西欧各国解除外汇管制,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美元。这些措施使得欧洲银行的美元存放业务迅速增长,同时也促进了美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大量增加。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无论从市场上的资金供应方面,还是从资金需求方面,都在迅速增加。

从资金供应方面来看,有以下因素促进了欧洲美元的发展:

①美国巨额和持续的对外军事开支和资本输出,使大量美元流入外国工商企业、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手中,它们把这些美元存于欧洲各国银行套取利息。特别是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兑换后,促使更多的美元流入欧洲市场。

②石油生产国的美元。1973年10月油价提高,石油生产国的石油美元收入急剧增加,这些国家将美元收入的一部分存入欧洲货币市场。

③经营欧洲货币市场业务的各国商业银行的分行,为适应业务的需要,常将其总行的资金调至欧洲市场,以便调拨使用。一些大的跨国公司,为促进其业务的发展,便于资金的使用,也增加在欧洲银行的投放。

④派生存款的增加。欧洲银行在吸收一笔欧洲美元存款后,留存一定的备付金,将剩余资金贷出,而接受贷款的借款人,又将所得贷款存入欧洲银行,这样就像在国内银行体系中所发生的存款派生过程一样,在欧洲货币市场上,也会发生类似的存款派生过程。而且,由于没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规定,其派生存款的倍数往往要高于国内派生存款的倍数。

从资金需求方面来看,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欧洲货币市场以短期贷款为主,主要满足工商企业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贷款期限多在一年以下。但在70年代后,发生了一些变化:

①1974年以来,石油价格提升,西方工业国及第三世界非产油国出现国际收支巨额逆差,开始向欧洲货币市场举债。苏联及一些东欧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也到欧洲货币市场举债以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

②1973年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实行浮动汇率,一些银行与工商企业为了减少汇率风险并投机牟利,增加了外汇买卖,从而扩大了对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需求。

总之,其他欧洲货币是在美元危机中逐渐形成的。各国的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中央银行所掌握的外汇储备,绝大部分是美元,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元的霸权地位日益衰落,抛售美元、抢购黄金或其他硬通货的风潮频繁发生,这就导致美元汇率下跌,进一步降低美元储备的价值。为了减少储备贬值风险,它们开始实施储备多元化措施,在储备多元化的过程中,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动摇,致使当时国际市场上的硬通货,如联邦德国马克、瑞士法郎、日元等,身价倍增,成为抢购的对象,再加上有些国家对非本国居民的本币存款施加种种限制,而对外国货币存款则不加限制或限制较少,这就形成了“欧洲德国马克”、“欧洲瑞士法郎”等其他欧洲货币。最初的欧洲美元市场,也就逐渐发展成为欧洲货币市场了。

同时,欧洲货币市场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它的地区分布扩展至亚洲、北美和拉丁美洲。至此,欧洲货币开始脱离欧洲的地域限制。所谓欧洲货币,不一定是存放在欧洲各国的生息资本,只要是货币发行国以外的货币存贷业务,都可以称之为欧洲货币业务。欧洲货币存贷业务多集中于银行业务和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80年代,伦敦金融市场占整个欧洲货币市场份额的1/3左右。

目前欧洲货币市场规模日趋增大。实际统计时,人们一般以银行的欧洲货币负债额,而不以资产额来测定欧洲货币市场的规模。这是因为银行的资产除了金融资产以外,往往还包括有形资产,而银行的负债主要是存款,从是否存缴法定准备金上就可以看出某笔外币存款是否为欧洲货币存款。关于欧洲货币市场规模有多种统计资料,其中以国际清算银行、摩根保证信托公司和英格兰银行的统计比较可靠。国际清算银行根据与欧洲美元市场有联系的大多数银行的报告,对这一市场的资金总额和净额进行估计。其总额只限于报告国银行的外币负债的总计,它没有把所有有关国家和地区都包括进去,例如巴林、拿骚(巴哈马首都)等地。而且,它只计算呈报银行对非居民的外币负债,而呈报银行对本国居民,包括本国银行和本国金融当局的外币负债则略而不计。因此,国际清算银行对欧洲货币市场规模是低估的。摩根保证信托公司的资料,在统计方法上和国际清算银行相同,但范围更大。在测度欧洲货币市场总额时,它是将商业银行所有外币负债汇总得出,总额中剔除银行间负债的数字就是净额。不过,它用各国官方关于本国银行的外币资产负债的资料对国际清算银行的估计进行补充和核实,差别不太大。

2.欧洲货币市场的作用和弊端

(1)欧洲货币市场的作用

第一,促进了资金国际转移的顺利实现,缓解了资金供求之间的矛盾。

第二,扩大了信用资金来源,扩充了欧洲银行的存贷业务,为各国跨国公司筹措外汇资金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

第三,促进了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

第四,促进了各国经济、金融的国际化。

(2)欧洲货币市场的弊端

第一,损害了各国货币政策自主权。对参与欧洲货币市场的国家来说,当本国央行根据经济过热的信号采取加息政策时,本国企业可以通过欧洲货币市场融入资金,继续投资,抵消加息带来的紧缩影响;反之,当一国采取降息措施刺激经济时,本国资金会调往欧洲货币市场赚取更多的套利收益。所以,对欧洲货币市场依赖越多的国家,该国金融政策的效力和货币政策自主权就会越小。该国银行或者大企业一旦在市场上遭受巨额倒账,就很可能引起连锁反应,造成该国货币金融体系的紊乱,甚至威胁到该国的外汇储备体系,引发货币危机。

第二,已成为发达国家向外转嫁通货膨胀的主要渠道。20世纪60年代,在境外美元急剧增加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实行了严格限制资金外流的政策,结果使得美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的通货膨胀,即通过欧洲货币市场向外转移通货膨胀。此外,虽然欧洲货币市场借贷方便,但利率往往多变,借款国的债务总额中如果浮动利率债务所占比重过大,则可能由于利率的波动引发债务危机,丧失对债务负担控制的主动权。

第三,影响国际金融的稳定。到处流窜的巨额游资正是利用欧洲货币市场实现其频繁的国际转移,时而抢购黄金,时而抢购硬通货,还通过套汇、投资股票和债券等冲击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可以说,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有国际游资在欧洲货币市场上的活跃身影。1987年10月,从纽约市场引发的西方股市风暴,主要是由于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横冲直撞,到处兴风作浪,当股市下跌后,这些资金时而冲向国库券,时而套购硬通货,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甚至迫使西方国家暂时关闭外汇市场。

第四,欧洲货币市场自身存在着结构性缺陷。首先,经营欧洲货币业务的欧洲银行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这是因为:①借款人除了本国客户外,还有外国客户,或虽为本国客户,但又转手放贷给外国客户,所以具有国际上极为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②借款金额巨大,又缺乏抵押和担保;③有时借款人把资金转借出去,几经倒手后,甚至连最终用款人是谁都不清楚,银行难以与实际客户保持紧密联系,对资金运用情况更是难以深入了解。其次,银行的资金来源多为居民或非居民的短期美元存款或同业拆放的款项,而资金运用多为中长期信贷,这种“短借长贷”的结构性矛盾一旦出现在经济衰退周期或信贷过度集中于某一国家和地区时,很容易引发债务偿还危机。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又实行高利率政策,使一些借款国和企业无力偿债甚至无力付息,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国际债务危机,致使许多从事欧洲货币业务的大银行遭受巨额损失。

5.3.2 欧洲货币市场的构成及主要业务

5.3.2.1 欧洲资金市场

欧洲资金市场又称为欧洲短期信贷市场,它主要是欧洲银行间的借贷市场,接受短期外币存款并提供一年期以内的短期贷款。

欧洲资金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间存款,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工商企业、个人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币存款;各国中央银行为保持外汇储备多元化而存入欧洲银行的外汇储备资金;国际清算银行的存款。

欧洲资金市场的资金运用主要包括:商业银行间的借贷,这是最主要的运用去向,其中大商业银行对中小银行的转贷款占相当比重;跨国公司和工商企业,这是欧洲资金市场的最终使用者,当这些企业的本国利率水平明显高于欧洲资金市场利率水平时,它们从欧洲货币市场贷款再兑换为本币使用,以减轻利息负担;各国政府和公用事业贷款。

欧洲资金市场的特点是:①期限短。通常为2天(隔夜)、7天、30天、90天,最长不超过一年。②起点高,为批发市场。每笔业务起点通常为25万美元或50万美元,一般借贷金额为百万美元,个别有时也达1亿美元。由于起点高,借贷者大多是银行、政府或大型跨国公司。③条件灵活。借贷货币的期限、金额、交割方式等均可由双方议定。这种拆放活动主要凭借信用,无须提供担保,也不需要签订合同,通过电话或电传即可成交。利率通常以伦敦同业拆放利率(LIBOR)为基础,存贷利差小,一般仅相差0.25%~0.5%。欧洲资金市场的存款利率一般高于国内,贷款利率往往较低,因此对存款人和借款人均具有吸引力。④市场没有中央监管机构,几乎不存在任何管制,经营比较自由。同时是高度竞争的市场,效率很高。

5.3.2.2 欧洲资本市场

1.欧洲中长期信贷市场

欧洲资本市场由欧洲银行中长期信贷和欧洲债券市场所组成,按照传统将1~5年期贷款称为中期贷款,5年期以上贷款称为长期贷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已不再将两者严格区分,统称为中长期贷款。欧洲银行中长期信贷根据资金提供者的不同,又可分为欧洲银行信贷和欧洲银团贷款。前者是由一家欧洲银行单独向境外的筹资者提供以欧洲货币为面额的中长期贷款,金额通常在1000万~2000万美元之间,手续较简便,又称为双边贷款。后者则是由一家或数家声誉卓著的大银行牵头,联合几家甚至几十家银行组成银团,联合向某国、某企业或某大型工程提供欧洲货币的中长期贷款,也被称为国际辛迪加贷款,又称多边贷款。这种贷款期限长,一般为10~20年;金额大,可从几千万美元直至几十亿美元;手续比较复杂,各种费用也要比欧洲银行信贷多。

欧洲中长期贷款利率在伦敦同业拆放利率基础上加一个附加利率,并根据市场利率变动情况定期调整,也称为“浮动利率”贷款。借款人除支付利息外,还要承担与借款有关的各种费用。中长期信贷的用途由借款人自行安排,贷款人不加限制。

2.欧洲债券市场

(1)欧洲债券和外国债券

国际债券可分为欧洲债券和外国债券两大类。欧洲债券(Euro Bonds)是指借款人在本国之外的欧洲货币市场上发行的以市场所在国以外的货币为面值的债券。这种境外债券通常是由一些国家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建立的国际承销辛迪加出售,并由有关国家向投资人提供担保,其特征是借贷双方均具有国际性。第一笔欧洲债券于1961年2月1日在卢森堡发行,市场建立的初期主要是美元债券,后来由于美元汇价动荡不定,美元债券的发行减少,而德国马克、法国法郎、卢森堡法郎、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丹麦克朗、荷兰盾等货币发行的债券相继出现。欧洲债券也称为“将军债券”,欧洲债券市场的中心在卢森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欧洲债券发展迅速,发行额远远超过外国债券。

外国债券(Foreign Bonds)是指借款人在国外资本市场发行的以发行国货币标价的债券。外国债券的发行者是一个外国主体,最重要的外国债券市场包括苏黎世、纽约、东京、法兰克福、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等。外国债券也有有趣的别称,如在美国市场承销和发行的非美国公司的美元债券被称为扬基债券(Yankee Bonds),在日本市场承销和发行的非日本公司的日元债券被称为武士债券(Samurai Bonds),在英国市场承销和发行的非英国公司的英镑债券被称为猛犬债券(Bulldog Bonds)。

(2)欧洲债券的种类

①固定利率债券。固定利率债券在发行时就明确规定利率和到期日,不再改变。固定利率债券便于发行者和购买者准确计算成本和投资收益,但在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多变的情况下,会使双方感到难以做出决断。

②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的利率按约定时间(通常以半年为期)调整,调整基础一般以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或美国商业银行优惠放款利率为准,另加附加利率。浮动利率债券的利率随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而变动,比较有利于购买者,但发行者较难准确把握筹资成本。在分析20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时,有不少专家指出拉美国家外债中浮动利率债务比重从20世纪6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70年代中后期的60%左右,是引发债务危机的一大诱因。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债券市场上浮动利率债券比重曾有所下降,但随后又重新上升。1991年为2%,1992年上升到14%,1994年在固定利率债券发行量有所减少的背景下,浮动利率债券发行量增长35%。近些年来,为减少筹资风险,在欧洲债券市场上出现了有上、下限的浮动利率债券。

③可转换为股票的债券。购买者可按发行时规定的兑换价格,换成相应数量的股票。

(3)欧洲债券市场的特点

欧洲债券市场的主要特点是:①管制宽松,发行债券不必经市场所在国政府审批。②发行费用低,发行不缴注册费,由于不记名,持有人不缴利息税。③债券种类多,期限可长可短;计价货币多样,可以是单一货币,也可以是复合货币;计息方式灵活,双方均可有充裕选择余地。④有发达的二级市场,债券流动性强。⑤偿还方法多,可以到期一次偿还,也可以分期偿还,若筹资者能在提前偿还时支付一定贴息,还可以提前偿还。正是由于这些灵活方便的特点,欧洲债券市场才得以迅速发展。

中长期信贷和欧洲债券市场虽然都是欧洲资本市场,但有以下不同:①债权人不同。中长期贷款的债权人是贷款银行,欧洲债券的债权人是债券购买持有者。②流动性不同。中长期贷款一般不能转让,欧洲债券可随时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③债权人对借贷资金的使用干预不同。提供中长期贷款的银行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一般都予以关注,欧洲债券的持有人则通常不干预债券资金的使用状况。④展期安排不同。中长期贷款到期后要求展期条件比较严格,欧洲债券发行者则可以在债券期满前发行更续债券来延长偿还期限。若双方同意,也可以不换债券,即于延长。⑤资金来源不同。中长期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吸收短期欧洲货币存款、发行欧洲票据和欧洲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以及欧洲银行总行与分支行间的资金调拨;而欧洲债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国际组织等。

5.3.3 亚洲美元市场

1.亚洲美元市场的概念

亚洲美元市场是指由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美元存、贷业务而形成的国际金融市场。亚洲美元市场是欧洲货币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除美元外,也经营日元、港元和人民币等其他离岸货币业务。其交易中心是新加坡、东京和中国香港。

2.亚洲美元市场的形成

由于时差的影响,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不能做到每日24小时不停运转,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当伦敦金融市场停业时将交易转至亚太地区继续进行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活动,使巨额的美元滞留在亚太地区,为形成亚洲美元市场创造了资金条件。由于日本直到1964年才宣布日元可自由兑换,而且对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日本开业和资本输出输入管理十分严格,因而难以在当时形成离岸货币中心。当时的香港地区和新加坡都处于战略性地理位置,交通通信设施先进,是传统的地区性贸易中心,而且都具有以华人聚居为主、自然资源贫乏、熟练而廉价的劳力充裕、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周围国家或地区等特点,且两地时差仅为半小时,但是,新加坡是独立国家,而香港地区还是英属殖民地,新加坡元的稳定性超过港元,新加坡金融业务的经营成本低于香港地区。更重要的是,新加坡政府在充分分析了各方面情况后,对在新加坡建立和发展亚洲美元市场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豁免对亚洲美元存款收益的利息预扣税;而香港地区政府则不愿提供相应鼓励措施,不愿豁免对离岸货币交易所得的15%利息预扣税,并且担心在香港地区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后,香港地区居民获得收益而政府不能增加收益,担心离岸货币会冲击港元的稳定性。最终,新加坡超越了东京、香港地区,一跃成为亚洲美元的离岸金融中心。

专栏5-3 亚洲美元市场的建立

建立亚洲美元市场的最初设想是美洲银行(American Bank)提出的。当时美国的越战正打得激烈,国内各种矛盾激化,国际收支面临很大困难,美洲银行想挖掘游离在亚太地区的美元资金。欧洲美元市场存款的最低起点为10万美元,不利于调动众多的小额持有者的积极性,于是,美洲银行提出以2.5万美元作为存款起点(之后有的银行还将非银行客户起点定为5000美元),以争取广大中小客户。1968年美洲银行向新加坡政府申请开办离岸美元业务,获准后于1968年10月1日以20万美元的存款基数开始经营。1969年后,花旗、华侨、渣打、华通投资和汇丰等银行也先后获准开展亚洲美元业务。于是,亚洲美元市场便开始在新加坡正式建立。

资料来源:http://wiki.mbalib.com/wiki.

3.亚洲美元市场的发展

亚洲美元市场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68—1970年为形成阶段。到1970年,新加坡共批准16家国际大银行在新加坡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展离岸美元业务。

(2)1971—1975年为巩固阶段。为鼓励外国银行到新加坡开设分支机构,1973年新加坡颁布《所得税修正法》,把外币经营所得税率由40%降至10%,新加坡金融管理当局还规定亚洲美元存款免缴存款准备金,允许本国居民在亚洲货币账户上开立外币账户,以扩大亚洲美元市场的基础。至1975年在新加坡经营亚洲美元的银行已达66家,其中本地资本银行17家,外国资本银行49家,资产负债总规模已达125.97亿美元。亚洲美元市场占整个欧洲货币市场的比重,1968年为0.1%,1971年为1.5%,1975年达6.1%。

(3)1976年以后是稳定发展阶段,亚洲美元业务扩展到香港地区、悉尼、马尼拉和东京,但业务仍以新加坡为主。亚洲美元市场的资产负债额,1990年曾达3903亿美元,但自1991年起连续两年衰落,1992年底为3550亿美元,1993年底为3860亿美元,1994年6月底回升至4174亿美元。90年代初的回落主要是因为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导致日本银行一方面忙于应付坏账,另一方面要积极提高自有资本比例来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因此不得不收缩其在亚洲美元市场的活动。目前亚洲美元市场上的货币除美元外,还有英镑、德国马克、瑞士法郎、日元、澳元、加拿大元、新西兰元和港元等,但美元占交易总额的90%,其余货币比重很小。

4.亚洲美元市场的资金来源和运用

亚洲美元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同业存款、各国中央银行及政府存款、跨国公司调拨资金及暂时闲置资金、各国工商企业存款等。1994年资金来源中81%是银行同业存款或拆放,其中68%来自海外银行,事实上欧洲美元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是亚洲美元市场资金的主要供应者。

亚洲美元市场资金的主要用途是以亚太地区国家(地区)政府和企业以及跨国公司为借款人的国际联合中期信贷,它们运用亚洲美元资金主要是为了应付国际收支逆差、重要工程项目(香港地区地铁项目就曾从该市场筹资)、国际贸易和中期投资的资金需要。

美元存单是发行得最多的一种筹集中、短期资金的工具。美元存单不记名,随时可在市场上转让,利率高于银行存款利率,在新加坡等市场上享受免税优惠。美元存单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之分,但大多是浮动利率,利率通常比新加坡6个月期同业拆放利率高0.125%~0.1875%,期限为1~5年。亚洲美元市场上筹措长期信贷的主要形式是发行亚洲美元债券。这是一种由银团包销的国际债券,银团中至少应有一家银行在新加坡注册,支付代理人必须有新加坡金融机构,债券必须在新加坡证券市场挂牌,债券应主要在亚太地区销售。除亚太地区各国政府、银行和企业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非洲开发银行从20世纪70年代起,也利用这一方式筹资。1971年亚洲美元债券创设之初,发行者多采用固定利率。80年代以来,由于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波动引起的风险难以确定,浮动利率为越来越多的筹集者和投资者所接受。到1987年,亚洲债券市场共计发行了171笔美元债券,筹资总额达92.99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亚洲美元市场出现的龙债券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龙债券,应具备以下条件:①以日本以外的亚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投资者为对象;②发行债券的包销集团应以亚洲公司占多数,其余只有一小部分为国际包销商;③发行债券至少要在两家亚洲区证券交易所上市;④牵头经办人应是一家总部在亚洲的公司;⑤由亚洲投资者在亚洲地区内交易。亚洲开发银行于1991年10月推出总值3亿美元、期限7年的龙债券,首开龙债市场。相隔一年,亚行再次发行3亿美元、期限5年的龙债券。我国财政部于1993年10月推出3亿美元、期限10年的龙债券,颇受投资者欢迎,打破了亚洲投资者不再投资7年期以上债券的习惯。龙债券市场机制与欧洲债券市场大同小异,但由于亚洲结算交割系统尚待发展,龙债券仍需靠欧洲结算所处理交易结算。

5.3.4 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港

1.离岸金融中心的概念

任何国家、地区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币为交易(或存贷)标的,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广义的离岸金融中心包括一切开办了离岸金融业务的地区,但在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居民业务和非居民业务之间并无截然区分(尽管某些从事非居民业务的机构为获取税收优惠和其他目的,进入了专门的纽约国际银行设施和日本离岸市场),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将这些地区称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狭义的离岸金融中心(即离岸金融业务与国内业务分离并对离岸金融业务给予特殊税收优惠的地区)相区别。目前比较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有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哈马群岛、百慕大群岛、西萨摩亚、安圭拉群岛等。

按资产规模衡量,狭义的离岸金融中心落后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完全计算,截至1999年6月末,特定离岸金融中心表内跨境资产总额4.6万亿美元,其中9000亿美元分布在加勒比海离岸金融中心,1万亿美元分布在亚洲,其余2.7万亿美元多数分布在伦敦、美国国际银行设施和日本离岸市场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对现行国际金融秩序的困扰主要来自狭义的离岸金融中心,加勒比海离岸金融中心几乎成为离岸金融中心的代名词。因此,通常所说的离岸金融中心指的是狭义的离岸金融中心,尤其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

2.离岸金融中心的分类

(1)伦敦型。伦敦离岸市场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属于“自然形成”的市场,它既经营银行业务,也经营证券业务。非居民除获准自由经营各项外汇、金融业务外,其吸收的存款也不需缴纳法定准备金。过去,这类市场业务因受外汇管制等限制,而与国内业务截然分开,但自从1979年10月外汇管制取消后,对外汇金融业务的管理与国内金融业务同等对待,“离岸”本身的含义便发生了变异,伦敦离岸市场实际上已经成为兼具境内和离岸业务的“内外一体式”金融市场。中国香港自从1972年废除外汇管制后,也逐渐演变成亚太地区一个主要的伦敦型离岸市场。

(2)纽约型。其最大特点在于“人为创设”和“内外分离”,而且没有证券买卖。1981年12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同意设立国际银行业设施IBF(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y)之后,纽约离岸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它的主要交易对象是非居民,筹资只能吸收外国居民、外国银行和公司的存款,但开办国际银行业设施的不限于外国银行,任何美国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和外国银行在美分行皆可申请开办。存款不受美国国内银行法规关于准备金比率和存款比率的限制,贷款必须在美国境外使用。该“设施”可使用包括美元在内的任何一种货币计价,由于美元是最主要的国际通货,而该离岸市场主要交易货币也是欧洲美元,所以纽约离岸市场以本国货币作为主要交易货币。由于美国政府除了把在美国境内流通的外国货币视为欧洲货币外,又将在美国境内不受美国金融当局管理的非居民美元存贷款定义为欧洲美元,所以欧洲货币的概念从此突破了特定地理区域限制,表现为鲜明的国际借贷机制的特点。以纽约为代表的IBF成为依靠政策主动培育境内金融业务与离岸金融业务严格分离的离岸金融中心类型,1986年开放的东京离岸市场和新加坡离岸金融中心也属于这一类型。

(3)避税港型。自20世纪70年代起,不少美国银行将资产大量转移到加勒比海的巴哈马、开曼等岛国。那里政局稳定,资金不受任何管辖,且免征有关税费,具有合理避税的优势。这些岛国的资金来源于非居民,也投放于非居民,又没有金融管制,因此成为典型的离岸金融中心。实际上,资金的提供和筹集并不在那里进行,一些国际性银行只不过在当地开设账户,进行资金和利润的转移与调拨,目的就是为了逃避金融监管和税收。加勒比海的百慕大和巴拿马、西欧的马恩岛与海峡群岛等均属于这一类型的离岸金融中心。

3.离岸金融中心的业务类型

对投资者而言,离岸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在于税制优惠,无资本管制,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宽松。离岸金融中心提供的服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私人投资、资产保护和财产规划,这些服务通过以下形式进行:

(1)离岸银行。由跨国公司和在岸银行设立,跨国公司设立离岸银行的目的是开展外汇运作,便于向国际合资企业提供融资;在岸银行在离岸金融中心设立全资附属机构,目的是为了提供离岸基金管理服务。

(2)离岸公司(也称为“国际商业公司”)。即在离岸金融中心登记注册的有限责任公司,可以用于运作实际的经营业务、避税,也可用于发行股票、债券或其他方式的融资,还可以用于创建复杂的财务结构,是一种常用的管理投资基金的载体。大多数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将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彻底分开,禁止本国或本地区公民拥有国际商业公司,加勒比海地区只有巴巴多斯允许本国居民拥有国际商业公司、离岸银行和有限责任协会。离岸公司与一般有限公司相比,主要区别在税收上。与通常使用的按营业额或利润征收税款的做法不同,离岸管辖区政府只向离岸公司征收年度管理费,除此之外,不再征收任何税款。除了有税务优惠之外,几乎所有的离岸管辖区均明文规定:公司的股东资料、股权比例、收益状况等,均享有保密权利,如股东不愿意,可以不对外披露。另一优点是几乎所有的国际大银行都承认这类公司,如美国的大通银行、香港地区的汇丰银行、新加坡的发展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等。离岸公司可以在银行开立账号,在财务运作上极其方便。离岸金融中心与世界发达国家都有良好的贸易关系,因此,海外离岸公司成为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和拥有高额资产的个人经常使用的组织模式和融资工具。

在离岸公司中,增长最为迅速的是特设载体(SPV)。在离岸金融中心设立特设载体,通常是为在有利的税收环境下从事特定的金融运作,如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剥离不良资产等。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曾向其开曼群岛分行转移资金,以便冲减国内账面不良资产额度;于2002年7月上市的中银香港在首次公开发行(IPO)前夕的6月26日,向中国银行开曼群岛分行无追索权出售了总账面值114.01亿港元的贷款组合(2002年贷款组合),也被市场参与者普遍视为剥离不良资产、轻装上市之举。还有一类特设载体是海外投资者为提高其直接投资流动性而设立的。如中国的外资政策呈现显著的直接投资偏好特征,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的流动性本来就不如西方投资基金所习惯的组合投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法规规定合资企业中的一方转让其权利、义务,必须经他方同意并报审查批准机关批准,进一步降低了外商在华投资资产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海外投资者付出较低成本设立离岸公司,然后以离岸公司为名义投资主体对华直接投资,就可借助离岸公司的独立法人资格克服上述限制,提高投资流动性。一旦该海外投资者计划退出这一投资项目,只需向收购方转让本公司在离岸公司的股权即可。由于中外合资公司的名义外方投资者——离岸公司作为一个独立法人没有发生变动,中外合资公司的名义股权结构没有变化,因此无需说服合作伙伴和向审查批准机关申请。

(3)保险公司,设立者包括工商企业和在岸保险公司。为降低管理风险、实现税负最小化,工商企业往往选择在离岸金融中心设立附属保险公司,也称为专业自保公司。如开曼群岛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健康保险市场,其1/3的受控保险公司是面向美国医院和保健体系的误诊风险。在岸保险公司在离岸金融中心设立附属机构是为对承保的特定风险进行再保险,或降低总体准备金和资本充足率要求。在岸再保险公司在离岸金融中心设立附属机构是为了对巨灾进行再保险。

(4)共同基金。共同基金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也是离岸金融业中增长最迅速的业务种类之一。如1994年末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共同基金不过868只,2001年末已增至3648只。

(5)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货币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也取得了长足进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90—1997年间,对冲基金数量从127只增长到1115只,资产规模从85亿美元增长到1095亿美元。按照格林尼治协会估算,2003年底全球对冲基金业资产规模已达7450亿美元。为规避监管,许多对冲基金在加勒比海离岸金融中心注册。虽然美国始终是绝大多数对冲基金的实际运营中心,但在1997年的1 115只对冲基金中,在美国注册的不过569只,占对冲基金总数的51%,资产规模占1/3;其余主要在加勒比海的几个离岸中心注册。

(6)船舶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船舶超过1040艘,大多是大型游艇,该岛于2001年通过新《船舶法》,为进一步发展该项业务开辟了道路。2001年末,在开曼群岛注册的船舶为1500艘。

专栏5-4 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

一、海峡群岛

海峡群岛是英吉利海峡里一群小岛的总称,主要由格恩西和泽西两个行政区组成,是英国王室领地,但不是英国领土。

海峡群岛对公司和个人不征收任何收入所得税。泽西、格恩西和奥尔德尼征收20%的固定地方税,萨克岛的地方税为零税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金融服务逐渐成为海峡群岛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格恩西行政区的园艺业和轻工业比较发达,金融服务业则主要集中在泽西行政区,隶属泽西群岛的诺曼底群岛接纳了225家欧洲的银行和820家投资基金。两个行政区发行各自的货币,可以和英格兰银行及苏格兰银行发行的货币一起自由流通。

海峡群岛不是欧盟成员,但根据欧盟条约第三条协议,是欧洲关税共同体的一部分。

二、百慕大群岛

百慕大群岛地处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市东北1770公里的北大西洋上,是英国的海外属地。百慕大群岛被认为是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避税天堂”, 1935年,岛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离岸公司法。

境外公司来百慕大群岛注册可以享受“特殊豁免权”。所谓特殊豁免权,就是公司可以不受岛上所有权法的束缚,不必缴纳所得税,可以不拥有不动产,而且无须执照就可以开办银行、保险、担保、再保险、基金管理以及投资顾问等业务,因而百慕大群岛被视为开办保险及再保险业务的最佳之地,世界排名前35位的保险公司中,有16家就坐落于此。但是,百慕大群岛对外来人口并不“友善”。外来人要想购买房产,必须支付25%的外国人购置税,每年必须至少缴纳1.5万美元的土地使用费。

2009年3月,百慕大群岛被美国国会列入30个“离岸保密辖区”之一,准备用立法的形式予以打击。

三、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由西印度群岛上的两个热带群岛组成,大的叫凯科斯群岛,小的叫特克斯群岛,因旅游业和离岸金融中心而知名。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因为它的税收豁免、最小限度的税务公开和政府监管而吸引了众多的离岸公司。但是,如果一家公司要想获得免税特权,注册公司时必须同时签署一份声明,承诺公司的主要业务必须在群岛之外开展。注册时,不必提供公司实际所有者的真实身份,但是公司必须指派一名代表常驻岛上,以配合处理法律问题。

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总人口不过3万,超过70%的人住在凯科斯群岛上,但是群岛的国际公司竟多达1.5万余家,金融服务创造了29.64%的国民生产总值。

四、英属维尔京群岛

英属维尔京群岛是维尔京群岛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美国的海外属地,位于加勒比海岛国波多黎各以东,被视为目前“避税天堂”中公司注册门槛最低(最低注册费仅为300美元,加上执照费、手续费,共计约980美元,而后每年只需交纳600美元的执照续费),监管力度最小的地区。

2000年,世界最大专业服务公司之一的KPMG呈递给英国政府的报告显示,英属维尔京群岛接纳了世界上大约41%的离岸公司,岛上离岸公司的数量居全球之冠。截至2004年,岛上的离岸公司已经超过55万家。大量离岸公司的到来,给岛上政府带来了滚滚财源,岛上约50%的财政收入直接来自离岸公司执照费。从2001年起,岛上的金融服务开始接受独立的“金融服务委员会”监管。

五、开曼群岛

开曼群岛位于西加勒比海,古巴之南,牙买加西北,是英国的海外属地,加勒比海上最主要的离岸金融中心,接纳了大约8000家对冲基金和众多专为专业投资者和投资机构提供服务的基金。

群岛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自间接税——群岛不征收收入所得税、资本增值税、公司税,只对进口商品征收5%~20%的进口税。少数商品是免征进口税的,比如书籍、照相机和婴儿代乳品。政府对来岛开办业务的金融机构征收执照费,对来岛工作的境外人士征收劳动许可费,费用从500美元(一般职员)到2万美元(首席执行官)不等。

2000年,开曼群岛宣布接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国际税收标准协议”,已通过立法授权政府开放税务信息,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作“弃恶从善”的样本。

资料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3396a490102vzc5.html.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的欧洲货币市场,打破了各国金融市场相互分割的格局,出现了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萌芽。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国家纷纷放松金融管制,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大大加快了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90年代以来,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加上金融创新和通信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5.4.1 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概念

所谓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是指国内和国外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逐步走向统一金融市场的状态和趋势。正如罗依·C.史密斯(Rory C.Smith)和英格·沃特(Ingo Walter)所指出的,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各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跨国经营而形成的各国金融市场的关联链;第二,由于各国金融市场之间关联链的形成,极大地促成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金融交易量的增长;第三,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各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决定机制互相影响,具体表现为相同金融工具在不同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趋于一致。

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实现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金融活动一体化。即国际金融领域中的各种壁垒及障碍需要尽可能消除,在业务活动中各种交易工具、交易市场、交易规则、资金价格、结算汇兑、货币种类等趋于一致或具有较大的趋同性,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机构、工具乃至货币的一体化上。二是金融制度一体化。即通过契约法律条文和一定的组织形式将金融活动一体化固定下来,形成多个必须遵守的制度。这是较高级的层次,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一进程会牵扯到国家利益的放弃、政治经济主权的削弱与让渡,因此主权国家对此都极为慎重。

5.4.2 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表现

(1)各国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跨国化。不仅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设立分支机构,而且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在境外设立金融机构。

(2)金融资产交易的全球化。筹资者和投资者都可以跨国进行交易,并可以在离岸金融市场经营以任何一国货币为面值的金融资产,从而为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和分散风险以及为借款者选择市场降低筹资成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各国金融市场的网络化、全球化。由于电子通信设施的广泛应用以及跨国银行的长足发展,跨国资金流动可在瞬间完成,这就使各国金融市场连接成为一个全时区、全方位的统一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可在任何一个主要金融市场进行24小时连续不断的金融交易。

(4)金融资产价格的趋同化。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资产价格均对其他国家具有示范和影响效应,从而使全球的金融市场价格信号趋于一致。

5.4.3 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收益和风险

金融市场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并提高效率,促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金融创新,并有利于国际监管合作的形成。另一方面,在金融一体化下,各国政府对本国金融市场的控制能力被削弱,难以坚持自主的货币政策,还容易受到国际金融风险的传染。连成一体的国际金融市场,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迅速由一国或地区传导至世界各地,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在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中表现尤为明显。

1.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收益

金融市场一体化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形成更有效的金融市场。根据欧盟委员会对经济一体化后金融市场的评估,发现金融一体化至少给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正效应:

(1)金融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将为资金需求者带来更低的资本成本,为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率;

(2)金融服务提供者可以通过市场的扩大来更好地获得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

(3)竞争将促进创新和多元化,将创造一个能够对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做出及时反应,并且能够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更广泛的产品选择的完善的金融市场;

(4)增加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厚度,这将降低资本成本,减少交易成本,增加投资者总的回报;

(5)一个有着有效金融监管的一体化市场将带来金融稳定。

金融市场一体化将促进本国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首先,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通过吸收更多国外资本,进行更广泛的投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其次,金融市场一体化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各国经济的增长点,这就是金融市场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带动作用。欧盟委员会曾委托“伦敦经济学派”的专家专门就欧盟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宏观效应进行研究,结论是:金融市场一体化将使欧盟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在长期内保持1.1%的平均增长率。即,如果以2002年的价格计算,金融市场一体化将给欧盟带来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1300亿欧元的显著效应。

2.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风险

(1)引发资产价格过度波动和资产泡沫,降低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相对于封闭的国内金融市场而言,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国际联动意味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对本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加大。如果本国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不充分,或者存在制度缺陷,那么巨额和频繁的外资流入流出将显著影响本国金融资产价格的走势。首先引发汇率的波动,造成没有基本面支撑的本币升值或贬值;如果巨额资金囤积在资产市场,如股票、房地产市场,会引发资产价格泡沫,形成扭曲的价格信号,而一旦资金撤离本国,泡沫破裂,不仅本国金融体系会遭受重创,还会传导到实体经济,引发经济危机。

(2)产生传染效应,增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国际机构投资者和游资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市场进行资产组合,灵活配置资金。如果其中一国金融市场发生动荡,就会引发资产组合的调整和重新配置,导致该国相邻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发生变化,价格随之调整。这种各国市场之间的“溢出效应”是金融危机迅速传染和蔓延的根本原因。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都是金融传染形成区域性系统风险和全球性风险的最好证明。

(3)金融监管失控风险。金融市场一体化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需要各国在金融监管方面更广泛地合作并达成共识。但是每个国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制定相应的金融监管政策的,带有一定的主权性色彩,所以,监管的协调存在较大的制度障碍。即便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欧盟,成立统一的中央银行,发行区域性货币欧元,也做不到成员国货币政策的高度统一。同时,金融市场一体化还向金融监管者提出了技术层面的挑战,如何选取检测指标,订立何种监管标准,特别是对金融衍生产品等金融创新如何监管,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检验。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上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从时间上区分,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资金融通业务划入货币市场的范畴,而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业务则划入中长期资本市场的范畴。从货币和授受者的身份来讲,把非居民的境外货币存贷业务划入离岸金融市场的范畴,把非居民的境内货币存贷业务和居民的境外货币存贷业务划入在岸金融市场的范畴。通常所指的欧洲货币市场,主要是指离岸金融市场。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具体业务不同,可分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黄金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和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等。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主要从事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国际借贷和货币交易以及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借贷和交易,同时又是市场所在国的国内市场,市场活动受各有关国家政府的政策、法令的管制,受当地市场规则、管理的约束。传统国际金融市场所在国家一般是资本净提供国,要求该国拥有巨额剩余资金和源源不断的海外利润,所以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典型代表是伦敦、纽约等金融中心。

任何国家、地区及城市,凡主要以外币为交易(或存贷)标的,以非本国居民为交易对象,其本地银行与外国银行所形成的银行体系,都可称为离岸金融中心。广义的离岸金融中心包括一切开办了离岸金融业务的地区,但在伦敦、纽约、东京等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居民业务和非居民业务之间并无截然区分(尽管某些从事非居民业务的机构为获取税收优惠和其他目的,进入了专门的纽约国际银行设施和日本离岸市场),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将这些地区称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狭义的离岸金融中心(即离岸金融业务与国内业务分离并对离岸金融业务给予特殊税收优惠的地区)相区别。目前比较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有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巴哈马群岛、百慕大群岛、西萨摩亚、安圭拉群岛等。

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是指国内和国外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逐步走向统一金融市场的状态和趋势。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各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跨国经营而形成的各国金融市场的关联链;第二,由于各国金融市场之间关联链的形成,极大地促成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金融交易量的增长;第三,基于以上两个方面,各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决定机制互相影响,具体表现为相同金融工具在不同金融市场上的价格趋于一致。

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银团贷款、欧洲货币、欧洲货币市场、国际银行业设施、外国债券、欧洲债券、亚洲美元、离岸金融业务、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避税港、国际商业公司、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

1.国际金融市场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主要包括哪些市场?

2.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3.欧洲债券和外国债券有何区别?

4.欧洲中长期贷款与欧洲债券的区别是什么?

5.何为避税港? 它有哪些特点?

6.我国将建立何种类型的离岸金融中心? 准备开展哪些离岸金融业务?

7.简述亚洲美元市场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8.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含义是什么? 存在哪些收益和风险?

[1] 陈雨露.国际金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美]J.奥林·戈莱比.国际金融市场.刘曼红,陈雨露,赵锡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4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时秀梅.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5] [美]托马斯·A.普格尔.国际金融.1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小组.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上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