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

商业银行内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外业务则是商业银行在这两类业务之外的一种经营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按通行的会计准则在发生时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但有可能在未来转化为表内业务的交易活动。贷款承诺、期权和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均属于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既包括无风险的中介业务,又包括各种有风险的表外业务。与传统的业务相比,表外业务种类繁多,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自产生以来,一直呈迅速发展的趋势。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本章要点

1.表外业务的概念

2.表外业务的主要特点

3.表外业务的产生原因分析

4.表外业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5.商业银行防范表外业务风险的主要对策

第一节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综述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包括形成资金来源的负债业务和形成资金运用的资产业务。这两类业务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业务的发生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的变化,并对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产生明显影响。表外业务则是商业银行在这两类业务之外的一种经营业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表外业务迅速成为商业银行一种重要的业务类型。

一、表外业务的概念

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是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或不直接形成资产或负债,但能改变银行损益状况的业务。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观点,表外业务分为狭义的表外业务和广义的表外业务两种类型。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按通行的会计准则在发生时不计入资产负债表,但有可能在未来转化为表内业务的交易活动。这类业务与资产负债表内有关项目有密切联系,一旦具备某种条件,就会转化为表内业务。在会计学意义上,狭义的表外业务会形成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或或有负债。由于存在在未来转化为资产或负债项目的可能性,它们虽然在发生时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需要在资产负债表的脚注中予以明确记载。

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后者不仅在发生时不对银行资产负债产生影响,即使在未来也不存在转化为表内业务的可能性。它们既不是现实的资产或负债项目,也不属于或有资产或或有负债,因而无需在资产负债表的脚注中予以记载。

由此可见,广义表外业务与狭义表外业务的区别在于后者包含了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而前者不包含这类业务。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与狭义表外业务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不属于或有资产或或有负债,无需在资产负债表脚注中记载;后者属于或有资产或或有负债,需要在资产负债表脚注中记载。

二、表外业务的主要类型

表外业务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为若干个类型,主要的分类方法如下:

(一)按巴塞尔委员会的分类标准,即是否会形成或有资产或或有负债,可把表外业务分为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和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

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资产和表内负债的业务,相当于狭义的表外业务,其主要类型有贷款承诺、担保和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等。贷款承诺(Loan Commitment)是指银行应客户的要求,并以客户支付一定费用为条件,承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按照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方式、贷款期限和贷款使用方向,随时向对方提供一定限额内的贷款。其本质是银行向客户出售提供贷款的保证。主要业务类型包括信用额度(Open Line of Credit)、备用信用额度(Stand Line of Credit)、循环信用额度(Revolving Line of Credit)和票据发行便利(Note Issuance Facilities,NIFs)。担保业务是指银行以自己的资信向受益人保证申请人履行某种义务,并承诺在申请人不履行这种业务时承担连带责任。常见的担保业务包括银行保函和备用信用证等类型。银行保函(Letter of Guarantee)是银行应委托人的要求,以书面形式保证在委托人违约、拒付债务或发生失误时,由银行负责履行委托人的责任,包括投标保函(Tender Guarantee)、履约保函(Performance Guarantee)和还款保函(Repayment Guarantee)等。备用信用证(Stand by Credit)是银行应申请人的请求,保证在申请人未履行义务时,受益人可以按一定的程序获得开证行偿付的书面保证文件。

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Financial Services)是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银行不承担任何资金损失的风险的表外业务。它不会形成银行的或有债权/债务。这类业务的基础是传统的中间业务,但在近年来业务类型日趋多样化,主要包括代理、信托、信息咨询、结算支付以及与贷款和进出口有关的服务等。

(二)按照业务性质的不同,可以把表外业务分为贸易融通业务、金融保证业务、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和中介服务业务

贸易融通业务是指银行以某种形式向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参与者提供资金融通,如商业信用证(Commercial Credit)和银行承兑汇票(Banker’s Acceptance Draft)。金融保证业务是银行以保证人的身份承诺在特定条件下履行某种义务,如备用信用证、银行保函、贷款承诺和贷款出售。金融衍生工具业务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常见的业务主要由金融互换、期货、期权和远期交易等。中介服务类业务则相当于金融服务类业务。

(三)按照是否含有期权,可以把表外业务分为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Option-like OBS)和不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Non-option OBS)

在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中,客户通过向银行支付一定费用来购买银行的某种承诺。客户在未来可以自主决定是否要求银行履行这种承诺。客户享有一定的期权,而银行则承担了某种或有负债。贷款承诺、期权和备用信用证等业务均属于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

在不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中,客户不享有相应的选择权,即客户不能决定是否履行合同。互换交易、远期外汇交易、贷款出售等属于不含有期权的表外业务。

三、表外业务的特点

表外业务的发展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业务类型的多样性。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既包括无风险的中介业务,又包括各种有风险的表外业务。作为业务提供者的商业银行既可以成为金融市场的交易者,也可以成为市场中的中间人;既可以进行场内交易,也可以进行柜台交易;发生交易的市场既可以是无形市场,也可以是有形市场。与传统的业务相比,表外业务种类繁多,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二是广阔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自产生以来,一直呈迅速发展的趋势。据统计,瑞士银行在1992~1993年间,表外业务的收益就占总利润的70%以上。德国商业银行在1992年通过表外业务获利340亿马克,占总盈利的65%。美国花旗银行等20家大银行的表外业务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从1982年的43.5%上升到1995年的78.5%。日本商业银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表外业务量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

三是充分利用非资金资源。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通过负债业务取得资金来源,并在资产业务中形成相应的资金运用,业务的规模直接依赖于资金的数量。表外业务虽然也和银行的资金有联系,但这种联系只是一种间接联系,而不是直接联系。它所依赖的主要不是资金本身,而是由资金数量和实力所派生出的非资金资源,即银行的信誉。例如,在承诺和担保等表外业务发生时,银行并不需要消耗资金,而是以自身信誉承担一种潜在的义务。除信誉以外,开展表外业务还要依赖机构、人力资源、金融技术等非资金资源。

四是高度的杠杆性。在表外业务中,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例如,商业银行参与期货交易只需要缴纳少量的保证金,就可以获得金额巨大的期货合约。如果期货价格走势与预期相符,可以获得巨额收益;反之,一旦价格走势与预期相反,损失也十分巨大。许多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也和期货交易一样,业务的盈亏高度依赖于预测的准确性,其盈亏数额的波动幅度相当大。表外业务的杠杆效应要求商业银行在积极拓展表外业务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业务所带来的风险,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

五是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表外业务要么不予反映,要么只在报表的脚注中予以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通过阅读和分析商业银行财务报表来获得与此有关的全面、准确的信息。股东、债权人难以了解银行的整体经营水平和风险程度;监管机构也难以利用会计信息对表外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管。

四、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原因分析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中进行的。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业务也需要随之做出调整。商业银行属于金融企业,其业务内容取决于客户需求、金融市场和宏观金融环境。表外业务的产生和发展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利率和汇率风险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造成全球主要国家国际收支严重失衡,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3年宣告崩溃。进入80年代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债务危机,给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带来沉重的打击。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各国政府纷纷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利率和汇率的波动程度明显加大。

利率和汇率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降低了银行收益的稳定性。在传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中,资产业务的收益相对稳定,而负债业务的资金成本则高度依赖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动。利率波动幅度较大使银行资金成本的变动程度提高,从而也增加了利润水平的变动程度。同时,汇率的大幅波动会导致银行的资产价值大幅波动。对于银行的客户而言,利率和汇率的不稳定性也加大了其财务风险。他们迫切需要商业银行适时推出有利于规避风险的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衍生金融工具等表外业务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应运而生。

(二)金融机构间的激烈竞争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球主要国家在金融领域出现了四个明显的变化,即利率自由化、证券市场国际化、金融业务自由化和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这些变化使各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来自国外银行的竞争,还要面临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为了抵御竞争对手对市场份额的冲击,商业银行在传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中被迫提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利率,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水平大幅下降。要提升竞争力,保持并提高利润水平,商业银行必须突破传统业务的范围,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并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这种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一些颇具吸引力的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贷款证券化和衍生金融工具等迅速发展起来。

(三)融资证券化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贷款一直是大多数工商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0世纪60年代以后,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发行商业票据等新型融资方式;80年代以后,直接发行有价证券逐渐成为对许多工商企业更有吸引力的融资方式。融资方式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融资证券化降低了间接融资在融资方式中的地位,减少了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面临萎缩的风险。另一方面,融资证券化使直接融资方式变得更为重要,而直接融资方式同样也离不开银行的服务。例如,许多投资者希望直接融资方式中一部分风险转移给银行,筹资者发行票据和证券也需要投资者对其信用水平的认同,这种需求使信用担保类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资本充足率要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拓展了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增加了经营的活力,但过度的竞争也使金融风险明显加大。一系列的银行危机引起了西方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对资本充足领域的重视。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到1992年底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性比率应不低于8%。要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银行要么需要扩大资本,要么需要缩减资产。表外业务既不会导致负债和资产总额增加,又明显提升了收入和利润水平,因而迅速成为商业银行缩减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金融电子化

商业银行任何业务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以上四个方面从需求的角度解析了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但是,表外业务要产生和发展除了要依赖于一定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以外,还必须具备特定的技术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革命带动了金融业务的电子化,包括数据处理电脑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资金转帐电子化。这些方面的技术进步为表外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其创造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五、表外业务的影响

表外业务的发展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诸多好处。首先,表外业务可以降低银行风险,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在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银行面临着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表外业务可以避免、转移和分散这些风险。同时,与表外业务有关的许多金融工具都是可转让的,从而增加了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其次,表外业务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利润水平。表外业务一方面无需或很少运用自有资本和营运资本,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又可获得大量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增加银行的经营利润。第三,表外业务的发展能够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表外业务的发展为银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不仅能巩固原有的市场份额,还能吸引新客户,不断拓展新的市场份额。资本充足率和利润水平的提升也可以增强银行经济实力,使之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当然,表外业务带来各种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首先,表外业务可以转移和分散某一家商业银行的风险,但不能降低整个银行业的风险。一些商业银行的风险通过表外业务被转移到另一些商业银行,使后者的风险更为集中。其次,表外业务由于透明度较低,难以被中央银行有效监管,并且表外业务的发展还会对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产生影响,加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的难度。

第二节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及防范

风险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在表外业务经营中,商业银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表外业务的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既可能使银行遭受损失,也可能给银行带来额外的收益。表外业务的风险集中表现为实际收益的这种变异性。本节在对表外业务风险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简要介绍防范表外业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表外业务风险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即实际的结果可能偏离期望的结果。未来的活动或事件,其结果有多种可能,各种结果的概率也不相同。由于人们难以掌握未来情况的全部信息,因而在事先难以准确地知道未来的结果。风险既是机会又是威胁。另一种观点认为风险是预测和结果之间的差异。之所以存在风险,是由于人们对任何未来的结果不可能完全预料。实际结果与主观预料之间的差异就构成风险。风险是在给定的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对于期望得到某种结果的经济主体,风险是希望的结果不发生,或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

从本质上讲,风险来源于不确定性。广义地说,不确定性即风险;狭义地说,不确定性是指“不能肯定一定发生某种结果,而其发生概率是未知的”;风险是指“不能肯定一定发生某种结果,而其发生的概率是已知的或被认定的”。当事件、活动或项目有损失或收益与之联系并且涉及某种不确定性和涉及某种选择时,就构成风险。

对表外业务而言,商业银行在提供某项业务时总是期望实现一种预期的结果,但这种结果是否会成为未来实际的结果是无法在事先完全确定的。例如,当银行期望某项表外业务带来100 000元的收益时,未来的实际收益不一定正好等于100 000元,有可能高于或低于100 000元,甚至为负。很明显,实际结果既可能差于预期结果,也可能优于预期结果。因此,我们可以把表外业务的风险定义为表外业务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或者表外业务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相比所呈现出的变异性。变异性越大则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在这一定义中,风险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同时包含了向坏和向好两种情形。

二、表外业务风险的主要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表外业务风险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产生的根源分,风险可分为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按性质,风险可分为静态风险(纯粹风险)和动态风险(投机风险);按可控性,风险可分为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按影响程度分,风险可分为非系统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等等。虽然有多种分类标准,但世界各国最流行的是巴塞尔委员会所作的分类。这种分类把表外业务的风险划分为10种类型。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还款能力发生问题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一部分表外业务多会产生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当潜在的债务人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偿付给债权人时,商业银行就要为此而承担偿债责任。这种风险即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使债权人遭受相应损失的可能性,包括由于利率和汇率变动所引起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由于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风险,以及与股票投资有关的权益风险。

(三)国家风险

国家风险是指受债务人所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国外债务人无法及时、足额偿还债务,从而使提供表外业务的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国家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债务人所在国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越强,国家风险越低;反之则越高。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在流动性不足时,银行无法以适当的手段及时恢复到必要的的流动性水平,即银行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和变现资产以获得充足的现金。许多表外业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流动性风险。例如,银行如果提供了过多的贷款承诺,就必须把大量资金用于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贷款要求,从而降低对储户大量提款的应付能力。

(五)筹资风险

如果商业银行过多涉足杠杆效应较强的表外业务,则在缺乏资金时可能无法履行到期的合约。例如,当银行自有资金和闲置资金不足,并且无法通过其他渠道筹集到资金时,就有可能无法按到期合约的要求履行支付义务。这种风险即筹资风险,它与流动性风险密切相关。流动性不足引起筹资的需要,筹资风险是流动性不足条件下筹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的风险。

(六)结算风险

结算风险是交易对手在表外业务发生后,无法在交割期到来时及时履约的风险。其产生原因既可以是技术操作失误,也可以是债务人偿债能力不足。政治、军事等原因也可引起结算风险。一般情况下,结算风险还可能派生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七)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是指银行在表外业务中发生经营决策失误,或者由于银行控制不力所引起的各种风险。经营决策失误可以使经营成本偏离预期目标,并有可能造成收入下降;内部控制不力包括对操作人员的授权管理失误,业务人员工作失误等情况,同样也能给银行带来各种损失。经营风险的大小与银行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密切相关。管理体系越健全,经营风险越小;反之则越大。

(八)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指由于会计处理方面的原因而导致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数据不真实,从而误导银行决策者的风险。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一种新型业务,其会计核算的不确定性远远超过传统银行业务。尤其是其中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其会计处理方法至今仍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缺乏会计准则、报表制度和核算方法,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中必然存在一定的信息风险。

(九)定价风险

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中承担了各种各样的风险。表外业务的定价必须把这些风险考虑在内,其价格至少应当能够弥补风险所带来的各种损失。因此,定价的前提是全面认识并正确把握表外业务所存在的各种风险。但表外业务作为一种新型业务,其内在风险尚未被人们完全掌握,从而导致银行在定价中可能出现失误,使得与部分或全部风险相关的损失无法得到弥补。这种风险即商业银行的定价风险。

(十)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商业银行在表外业务中由于法律、规章和制度的不确定性而承担的风险。典型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各国法律对表外业务监管的宽严程度不同,给跨国表外业务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与表外业务有关的法律制度发生变化的风险;三是由于不完善或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所造成的风险;四是一些新型表外业务尚存在法律空白,法律纠纷难以有效解决的风险。

三、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

(一)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概念

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有备无患。即使风险无法避免,也可以通过风险管理求得切实可行的补偿措施,以尽可能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意外损失。强化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不仅是维护商业银行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是实现科学决策、提高银行经济效益的需要和保障宏观金融安全的需要。

(二)表外业务风险的处理方法

1.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指商业银行以其自身的财力来负担风险可能引起的未来损失。风险自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承担风险和自保风险。承担风险是指某种风险不可避免或该风险的存在可能获得较大利润或较少支出时,商业银行自身将风险承担下来,自身承受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承担风险包括消极的自我承担和积极的自我承担。自保风险是商业银行本身通过预测其拥有的风险损失发生的概率与程度,并根据自身的财务能力预先提取基金以弥补风险所致损失的积极性自我承担。

2.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是指事先采取相应的措施,阻止风险向实际损失的转化。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强化内部管理,主动调整风险资产结构来实现风险预防的目标。

3.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商业银行发现某种业务可能出现风险损失而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包括完全回避和对风险本身的回避。前者是指将发现的影响尽可能降到最低,并且不把风险与其他获利和风险的情况进行比较;后者则是以获得较小的收益但付出更大的代价为条件换取风险的减少。两种回避都具有明显的消极性。银行回避了风险,可以回避与风险相关的损失,但同时也回避了相关的收益。

4.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是指在开展某项表外业务,即已经承担表外业务风险的情况下,及时关注与风险有关的不利变化,并在风险爆发前采取措施防止情况恶化。

5.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商业银行以某种方式将风险损失转给他人承担。风险转移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契约或合同将损失的财务负担和法律责任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以达到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缩小损失程度的目的。

6.风险分散

商业银行如果把过多的资金集中到某一项表外业务或某一种金融工具上,则风险也将集中在这种业务和金融工具上。一旦发生损失必然给商业银行带来沉重的打击,甚至引起银行破产倒闭。为此,银行有必要建立合理的资产组合,以便有效地分散表外业务所带来的风险。

7.风险保险

风险保险是银行在承接表外业务后,以支付一定的费用为代价,以银行资产为对象向保险公司投保因表外业务而导致资产价值损失的风险。一旦银行遭受投保范围内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按保险合同的约定对银行给予一定的赔偿。

8.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是银行运用各种形式的资金补偿因表外业务风险而遭受的各种损失。例如,银行在对表外业务定价时可以充分考虑相关的风险。风险越高,收取的费用也相应提高,从而使表外业务的利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又如,有的商业银行按照表外业务涉及资金量的大小按一定比例提取准备金,用于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

(三)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措施

表外业务既会在微观层面给商业银行带来各种风险,也会在宏观层面增加金融风险。无论是商业银行决策层还是政府金融监管机构都对这些风险高度关注,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防范。

1.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措施

(1)高度重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工作。表外业务只是银行诸多业务中的一种类型,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业务部门负责办理。但是,表外业务的风险却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仅靠某一个部门难以从整体上把握风险的水平,难以有效实现对风险的监控和防范。因此,银行的决策层应重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决定、控制和监测业务部门所从事的每一项表外业务交易活动,并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及时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2)建立和完善与表外业务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和化解表外业务风险的重要基础。在制度建设方面,商业银行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估制度、业务风险评估制度和双重审核制度。二是根据表外业务的需要对有关会计制度作出必要的调整。这些调整包括:①正确处理权责发生制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的关系。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应优先满足谨慎性原则的要求。②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全面、清晰地反映表外业务。与表外业务有关的各项目应在资产负债表的正面、合计金额的下端用附注的形式加以反映。③对避险交易和非避险交易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避险交易是为了减少现有资产、负债、表外头寸的利率、汇率风险而进行的交易,一般应按市价转移;而非避险交易是指一般买卖或投机交易,应当按市价估价,并计入完成交易的全部成本。

(3)改革杠杆比率管理措施。在传统的杠杆测量方法下,金融市场某一时段的剧烈波动,可能会使银行表外业务所利用的金融工具的价格急剧下降甚至吃掉其所有的资本。有些银行认为这种传统的杠杆测量方法不能反映资产、负债的风险和质量,因而采用新的杠杆比率管理制度,根据自己所偏好的流动资产对股本的比率进行计算。

2.金融监管机构的风险管理措施

为有效防范表外业务所引起的各种金融风险,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或者单独发布管理规则,或联合制定章程,以保证表外业务的健康发展,以及国内、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1)资本充足规定。对表外业务规定风险权数,纳入风险资产的范畴,以防止商业银行为了片面地追求利润而让表外业务过度膨胀。

(2)建立国际衍生产品信息监管制度。1995年5月,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券业协会组织技术委员会向世界各国金融证券监管当局发布了衍生产品交易的信息监管制度。这一制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列出了一系列有关衍生产品交易的资料分类目录;第二部分则列明了有关规模庞大和活跃的国际性衍生产品交易商的细分类别资料。然而,委员会内部对某些关键性问题尚存在较大的争论。

本章小结

表外业务是银行从事的,按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或不直接形成资产或负债,但能改变银行损益状况的业务。表外业务包括狭义和广义表外业务两个层次。

表外业务具有类型多样、发展空间广阔、充分利用非资金资源、杠杆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高的特征。其产生和发展是利率与汇率风险、金融机构间的激烈竞争、融资证券化、资本充足率要求和融资证券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外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双重性,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商业银行在提供表外业务时总是期望实现一种预期的结果,但这种结果是否会成为未来实际的结果是无法在事先完全确定的,从而产生了表外业务的风险。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类型。商业银行可以采用风险自留、风险预防等方法,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此外,金融监管机构也应积极加强表外业务风险的防范工作。

关键术语

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风险 信用风险 流动性风险 风险抑制 风险转移风险分散

思考练习题

1.什么是表外业务?它与传统银行业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表外业务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3.表外业务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4.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什么是表外业务的风险?它包括哪些主要类型?

6.表外业务风险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7.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范表外业务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