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省财政厅厅长胡强在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省财政厅厅长胡强在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全省财政工作,研究明确“十二五”财政发展改革总体要求,部署2011年财政工作。全省地方财政收入777.8亿元,增长33.8%,总量列全国第21位,前移2位。全省财政总收入占预计生产总值的13.8%,比2009年提高1.7个百分点。

省财政厅厅长胡强在全省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月10日)

同志们:

这次财税工作会议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努力在新起点上实现更大作为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今天上午的大会,集中传达学习了苏荣书记、吴新雄省长对财税工作的重要批示,凌成兴常务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大会还隆重表彰了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县市区和近年来涌现出的财税先进集体、个人,大家要以先进为榜样,比学赶超,鼓足干劲。

按照会议议程,现在召开财政分会。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0年及“十一五”全省财政工作,研究明确“十二五”财政发展改革总体要求,部署2011年财政工作。关于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会上已印发相关材料,请大家做好领会落实。下面,我代表厅党组就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工作情况向大家报告,并围绕贯彻落实苏荣书记、吴新雄省长的重要批示和凌成兴常务副省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就谋划“十二五”财政发展思路和做好2011年全省财政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全省财政2010年工作和“十一五”发展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围绕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这一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改革创新促动、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平稳发展势头进一步巩固,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全省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强化财源基础,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主要归结为“六个增强”:

(一)财政综合实力增强

2010年,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上,财政收入凸现三个特点:一是总量迈上新台阶。全省财政总收入1226亿元,跨越千亿元大台阶,实现月均超百亿元,比2009年增收297.1亿元,增量超过2003年全年完成额;增幅达32%,创分税制改革以来年度最高。全省地方财政收入777.8亿元,增长33.8%,总量列全国第21位,前移2位。设区市中,除南昌、赣州外,九江、上饶宜春等3个设区市财政总收入也迈上百亿元台阶。二是质量得到新提升。全省财政总收入占预计生产总值的13.8%,比2009年提高1.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84.3%,比2009年提高0.6个百分点。特别是主体税种增收明显,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合计增长30.7%,比2009年提高20.3个百分点。三是县区跨越新高度。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896.5亿元,占全省的73.1%,比2009年提高2.7个百分点;增长37.2%,超出全省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所有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超2亿元,其中,超5亿元的69个,比2009年增加22个;超10亿元的22个,比2009年增加8个;丰城市、贵溪市、青山湖区超20亿元,南昌县跨上30亿元台阶。

(二)支持发展能力增强

2010年,全省财政部门紧紧围绕崛起大局,积极发挥财政宏观调控作用促发展增后劲。一是完善机制增强动力。按照省委、省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省财政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将资源税等“五个共享税”入省库40%部分调整为全部就地缴入市县金库,作为市县地方财政收入,支持做大财政蛋糕;进一步完善省对市县、设区市本级、开发区奖励办法,统一按照税收收入的增幅和增量计算分配;进一步强化财政激励机制,对县市区财政收入翻番、上台阶给予奖励,激活各地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增加投入扩大内需。落实各项种粮补贴政策,全年向种粮农户兑付粮食直补6.1亿元、农资综合直补24.4亿元、水稻良种补贴6.6亿元、农机购置补贴5.2亿元;扎实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积极推进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共兑付补贴资金18.2亿元;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对节能技术改造和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实施财政补贴,对生态保护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营运实施奖励。三是优化环境夯实基础。完善支持投资创业政策体系,资金筹措上,省财政安排7500万元用于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补助以及技术开发,安排7000万元用于工业园区集群发展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引进人才奖励政策,鼓励引进和发展重大产业化项目;安排5500万元开展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农业保险补贴涵盖能繁母猪、奶牛、水稻等9个险种;加快再生资源企业退税办理速度,全年共退税73亿元;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拓宽经济建设融资渠道,与国际金融组织的技术援助和知识合作继续加强。赣州、吉安、新余等地也立足区域经济实际,大力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夯实财源基础,经济持续增长能力提升。

(三)财政保障水平增强

2010年,在收入壮大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大力支持的基础上,全省财政支出1911亿元,增长22.3%,实现支出三年翻番,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增幅。各级财政部门着力优化支出结构,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同时,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支农方面,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227.7亿元,资金筹措上,省财政投入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4.3亿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8亿元,中小河流治理资金3.7亿元,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0.8亿元,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5.3亿元,整合17亿元用于8000个自然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教育方面,全省教育支出293.8亿元,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推动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特别是在支持教育发展薄弱环节中,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安排6000万元逐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突出现象,安排3000万元对全省盲聋哑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补助。科技方面,全省科技支出18亿元,资金筹措上,省财政整合2亿元支持32个高新产业重大项目,安排1.5亿元增加重大科技专项投入、支持成立科技担保公司和成立风险投资基金,推动实施“科技富农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工程,促进科技对“三农”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资产运作方面,依托省资产集团公司,融资130亿元支持全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再融资30亿元完善全省污水处理管网二期建设,为全省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担保贷款60亿元。

(四)公共财政效应增强

2010年,全省各级财政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新增财力进一步向困难群众、农村、基层、公共社会事业倾斜,进一步夯实社会事业薄弱环节。省财政在连续三年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基础上,新增安排72亿元,投入总量达245亿元,围绕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生态环境等十个方面实施56项公共财政政策,巩固完善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全省用于各项民生资金106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55.7%。主要是:着力支持就业和创业,省财政安排2.96亿元用于免费培训省内工业园区新招收员工,增加安排1亿元实施小额贷款担保财政贴息政策,安排2.2亿元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和对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的“雨露计划”。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553万人、274万人、1208万人,全省所有县(市、区)都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光明·微笑”工程圆满完成,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生态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省财政安排3亿元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新增安排5000万元推进区域性乡镇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建设,增加安排2400万元对五大河流源头和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的县(市、区)进行奖励,安排2亿元对南岭山地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进行补助。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应对自然灾害,支持受灾地区开展生产生活救助和灾后重建。通过一系列公共财政政策的实施,解决了许多长期未能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萍乡、景德镇、鹰潭等地也积极统筹资金,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财政管理绩效增强

2010年,全省财政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全省所有80个行政建制的县(市)实行“省直管县”管理方式,所有乡镇全部实行“乡财县代管”,有条件的地方推行了“村账乡代理”试点;部门预算改革深入推进,预算编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逐步建立;省级公务卡改革扩大到二级预算单位;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化,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稳步铺开;所有县(市、区)推行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改革,省直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非税收入征缴逐步规范;省、市、县及部分乡镇共18618个用票部门和单位完成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实现了用票单位与适用票据的“全覆盖”;政府采购规模达130亿元,节支额14.3亿元;财政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发放机制不断完善,建立月报制度,全年共发放125.7亿元,发放率达99.6%;公务员津补贴规范工作和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稳步推进;会计制度有效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平稳运行,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取得进展,会计行业人才建设初见成效。同时,财政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江西省财政监督条例》全面实施,财政监督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小金库”专项治理不断深入,组织开展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推动了管理机制创新和完善;绩效评价工作不断推进,重点对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高新产业重大项目等大额专项资金开展绩效考评,财政投入的实效性、安全性得到增强;预算执行管理加强,暂付款压缩20%目标顺利完成,有效防范支付风险,预算资金支付能力提升;12月份财政支出占全年支出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预算支出的均衡性和时效性得到提高;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加强,有效防范债务风险。九江、宜春等地也积极完善财政监管制度,创新思路,扎实推进“小金库”治理工作,财经秩序得到规范。南昌在全国首创大额支出回访核对制度,动态监控大额资金流向,资金支付安全得到保障。

(六)财政作风建设增强

2010年,全省财政部门扎实开展“创业服务年”、“创先争优”、“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主题教育等活动,着力增强发展理念,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精简办事程序,提升办事效率,践行服务承诺,推进廉能管理,加强后勤保障,形成了权责明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工作高效的运作机制,机关政务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效能不断增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呈现出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好局面,进一步塑造了“心系群众、财政为民”的良好形象,进一步营造了“效率·温馨”机关氛围。省厅机关等31个单位荣获省第十二届文明单位,上饶县湖村乡财政所和宜黄县财政局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丰城市财政局王尚平同志和南昌县财政局姜润根同志被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创先争优活动和党的组织建设得到财政部领导的充分肯定,省厅还获得了省直机关第六届文明单位、全省创业服务年活动先进单位、省直机关第五届十佳文明机关、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先进单位第一名、全省“科学发展、加速崛起”主题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党的工作特别优秀奖、中博会组织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许多市县财政部门也在作风建设中积累了新经验,取得了新成效。比如,抚州、上饶等地扎实推进机关建设,深入践行“八项服务承诺”,不断优化工作作风,在各项综合评比中争创先进,营造了良好服务氛围,树立了良好财政形象。

2010年财政工作的各项成效,也是“十一五”时期财政发展改革成果的汇集体现。五年来,全省财政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财政部的悉心指导下,在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雨雪冰冻、洪涝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困难,奋发拼搏,锐意进取,圆满完成财政“十一五”规划目标,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对此,苏荣书记、吴新雄省长在批示中给予充分肯定,凌成兴常务副省长在上午的讲话中高度概括为“三个深刻变化”,我们备受鼓舞,倍增干劲。结合五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有五点体会,与同志们交流。

第一,做好财政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统领财政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部门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强动力,将科学发展理念贯穿于全部财政工作之中。围绕发展第一要义,我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财政工作最首要的任务,坚持把财政资源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坚持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正确处理好壮大总量与提高质量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比2006年翻一番,是2005年的2.9倍,比“十一五”规划目标850亿元超出376亿元。围绕以人为本核心,我们牢固树立“心系群众、财政为民”的宗旨,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把财政收入的增长转化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进步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共投入约600亿元用于巩固、扩大、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四个全覆盖”。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我们讲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既立足当前,支持骨干企业、支柱产业,又着眼长远,注重新兴产业的培养壮大,增强发展后劲;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着力构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坚持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夯实社会事业薄弱环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在加强管理中,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累计755亿元,教育支出累计1039亿元,社会保障支出累计844亿元等等,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第二,做好财政工作,必须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五年来,我们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积极解放思想,跳出财政看财政,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中找准财政工作方向,实现了理财观念“三大转变”:由“小财政”向“大财政”转变,由“消极安排型”财政向“积极发展型”财政转变,由“被动落实型”财政向“主动服务型”财政转变。实际工作中,坚持从全省发展改革大局出发,从经济社会建设实际需要出发,不断用新思维、新理念引领财政工作,既算眼前账,又算长远账;既算财政账,又算经济账;既算政治账,又算社会账;既算本地区的局部账,又算全省、全国的宏观账,努力提高财政工作的前瞻性和时效性。省财政厅主动把握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每年都开展重点课题调研,积极出点子、想法子,当好省委、省政府的参谋助手,提高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比如,围绕完善财政科学发展机制,提出构建更具活力的财政激励机制、更为稳固的财政保障机制、更加灵活的财政调控机制和更富效能的财政管理机制,并细化成40项具体政策举措。再如,围绕破解发展难题,积极创新理财方式,采取市场运作方法,整合省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产权,迅速融资支持县市85个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由省、市、县共同筹资组建江西省信用担保股份有限公司,为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创造条件;将省属国企及市、县属国企闲置土地整体打包,向银团融资用于收储国企闲置土地,保障国企改革职工安置资金需要。这些积极探索,在实践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三,做好财政工作,必须坚持以壮大实力为基础。财政收入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推动经济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保障,也是实施财政宏观调控的基础和重要手段。立足欠发达省情,围绕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目标,我们始终把做大财政蛋糕作为全省财政发展的中心工作。在培植财源上,注重扶持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壮大骨干财源;注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繁荣民营经济,培植新兴财源;注重支持重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广辟后续财源。在收入征管上,既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反对弄虚作假、收过头税,又注重放水养鱼、涵养税源,不断提升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规模实现了“阶梯式”跨越:2006年跨上500亿元台阶,2007年跨越600亿元,2008年跨越800亿元,2009年跨越900亿元,2010年跨越1000亿元。实践证明,有雄厚财政实力做保障,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才能不断保障人民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才能实现财政事业稳步向前。

第四,做好财政工作,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对财政工作提出的要求更高,改革创新也日益成为提升财政管理水平的关键。“十一五”时期,全省财政部门不断深化财政改革,逐步形成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理财制度体系,也为财政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竭的活力。各级牢牢把握财政工作的主动性、财政政策的主导性和财政资金的调控性,将理财思路与经济发展形势紧密结合,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创新理财方式,支持加快发展,许多工作走在全国先列。比如,围绕“微调体制,重在机制,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的原则,积极完善财政激励机制,省财政每年安排4.2亿元资金,对发展快的地区进行奖励,激活各地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再如,在全国各省份中率先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扩大到城市,并设立中小学教师津贴补贴专项补助;率先出台提高部分军队退役人员生活补助政策。五年来,省对市县各类补助资金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基层保障能力大大增强。2010年县级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13个百分点。实践启示我们,只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就能更多更好地为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就能更多更好地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就能更多更好地展现财政形象。

第五,做好财政工作,必须坚持以锻造干部为保障。做好财政工作,既要在支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中开拓财政新局面,又要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凝聚推动事业发展合力。“十一五”时期,财政干部宗旨教育和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政策研究和业务技能不断增强,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改善,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推进,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同志充实到重要岗位。特别是以开展政务环境评议评价、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等活动为推动,围绕打造“效率·温馨”财政,对内推行“五个一工程”,对外做到“八项服务承诺”,机关作风进一步优化,财政形象进一步提升。五年来,省厅获得国家和省部表彰100多项,在全省各项主题活动中名列前茅,其中,2006年作为我省唯一的省直厅局机关党委被中央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许多市县财政部门在作风建设中也屡获佳绩和表彰。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不懈地锻造干部队伍,坚持不懈地增强服务效能,财政良好形象才能不断提升,财政事业才能永葆青春。对于在财政机关建设和财政文化建设中积淀的丰富成果和经验,我们一定要巩固和发扬,持之以恒地打造一支高素质财政队伍。目前,全省财政部门正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勤学习、创佳绩、优服务、争先进”的机关氛围蔚然形成。

发展的成绩是进取的动力,成功的经验是创新的源泉。这些成绩和经验,是省委、省政府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热忱关心、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奋发努力、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厅党组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省财政运行和财政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与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要求相比,财政收入总量还较小,财政实力还较弱,收入质量还不高;财政收支矛盾仍十分突出,对民生、生态等重点方面及发展中薄弱环节的保障力度还需加大;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全省“十二五”财政发展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

今后五年,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省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敏锐把握形势,抢抓发展机遇,开拓进取,奋发拼搏,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奋力开创全省财政工作新的局面。

关于“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在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之中。苏荣书记对谋划“十二五”发展明确提出四点要求: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这个总目标;要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两大战略;要牢牢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要充分发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几大抓手的功能和作用。吴新雄省长特别强调“五个坚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做大经济总量,是“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十二五”时期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坚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促进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是“十二五”时期需要坚持的重大战略;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强动力,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时期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苏荣书记和吴新雄省长高屋建瓴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十二五”财政工作的目标方向,也是制定全省财政“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准确把握精神实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切实转变观念,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探索财政发展改革规律,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财政部的要求,“十二五”时期全省财政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财政部对财政工作的各项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政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干部综合素质,为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总体目标任务是: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总量达到2600亿元,力争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力争比2010年同口径提高5.5个百分点。

围绕总体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实际工作中,全省财政部门要着力建设发展型财政、公共型财政、调控型财政、精细型财政、效能型财政,在新的起点上推动财政工作新跨越。

(一)建设发展型财政

财政乃庶政之母,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尤其是从欠发达的省情出发,要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围绕建设发展型财政,必须进一步转变理财观念,既壮大财政总量,又注重财政运行质量;既加快发展步伐,又保护生态环境;既保障经济建设重点支出需要,又兼顾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既加强财政宏观调控,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善于通过市场运作解决发展难题。要以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财政实力。要着力提高财政运行质量,优化支出结构,更多关注社会事业薄弱环节,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总量与质量统一、效率与公平统一、财力增长与经济增长统一。

(二)建设公共型财政

牢固树立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建设公共型财政,必须正确处理好“越位”和“缺位”的关系,凡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地方,就放手让市场办,避免“越位”;凡市场不能解决,出现“缺位”的情况,则应该由政府来弥补。对此,我们已作了积极探索,采取了有力措施。比如,省财政从2007年开始,连续四年实施系列公共财政政策,相继提高了城市低保户、农村五保户、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补助标准,改善了城乡困难家庭看病、上学、住房条件,等等,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但我省城乡困难群众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医疗卫生事业还有待加强,生态保护能力还有待提升,国民收入分配还有待调整,和谐社会建设还有待推进,等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必然会有相应的新要求、新期待。对这些现实问题,大家一定要深入调研,科学筹划,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把更多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分配有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职能健全的公共财政体系。

(三)建设调控型财政

实施财政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缺陷、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改进财政调控手段,创新财政运作方式,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办了许多实事、大事。顺应“十二五”时期发展变化和要求,要进一步发挥财政功能作用,进一步健全财政宏观调控机制,在合理把握政策实施力度和节奏的同时,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充分运用税收、预算、国债、转移支付、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收入分配改革、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全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建设精细型财政

“凡天下事,必做于细,必成于精。”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程度,反映了财政管理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着财政职能作用效果和财政资金绩效,也直接体现着财政干部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着财政部门的社会形象。围绕建设精细型财政,在管理理念上,要把加强财政调控、深化财税改革和强化财政管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现代财政管理观念;在管理方式上,必须加快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型”管理转变,做到重基础、重细节、重落实、重效益,精益求精,力求最佳;在管理要求上,要从日常工作做起,从强化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做起,从财政部门内部每个岗位做起,确保财政管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确保财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促进财政持续健康发展。

(五)建设效能型财政

近年来全省财政部门在财政效能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效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常抓不懈。为此,要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进一步精简和规范办事程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优化发展环境;要增强财政源头治腐效能,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切实保护财政资金安全,切实保护财政干部安全;要加强财政文化建设,用开拓奋进的精神激发人,用科学先进的理念引领人,用效率温馨的氛围感召人,进一步塑造财政干部新形象。

关于全省财政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具体内容,目前正在加紧研究拟订之中,待充分征求意见并完善后即印发实施。各级要按照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和这次全省财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精心研究制定好本级财政发展“十二五”规划,形成前瞻性、政策性、操作性俱强的方案。总之,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把握方向,明确任务,精心操作,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就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全省财政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扎实做好2011年全省财政工作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起始之年,也是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之年,开好局、起好步尤为重要。全省财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统一部署,着力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

准确把握形势,明确任务要求,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在坚定全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判断的同时,也要看到,今年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与过去两年相比,今年一方面要维持一定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应对不断加大的物价压力,同时要下大力气搞好结构调整,宏观调控的目标正由以往相对单一变为逐渐多元。这也决定了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更有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好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就是要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民生领域保持扩张供给,增加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下决心压缩一般性支出,厉行节约,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从我省情况来分析,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主要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将给予更多财税、金融、重大项目等综合政策支持,必将成为江西加快崛起的新引擎;各地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工业园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发展后劲大为增强;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为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基于以上因素,今年我省财政形势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欠发达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压力,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强化,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进入上升期,保持区域竞争优势面临新的挑战。直接从财政收入上看,仍有再生资源企业退税政策到期、增值税留抵税金增加等减收因素35亿元,以及国家货币政策趋紧、房地产行业调控力度加大等政策影响。特别是财政支出方面,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2012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要达到4%,落实到我省地方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要达到16%,以及加强灾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保农业、教育、科技法定增长,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新增资金。今年财政平衡难度超过以往,财政收支紧张的矛盾更为突出。对此,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立足全局,加强分析判断,既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趋利避害,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更要坚定必胜信心,攻坚克难,乘势而上,把措施谋划得更周密一些。

根据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全省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财政部的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做大财政总量,壮大财政综合实力;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深化财政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效能;推进财政“两基”建设,坚持依法理财,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续写新篇章。

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11年“三个突破,八个提高”的总体目标要求,今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安排1500亿元,增长22.3%,同口径增长18%;地方财政收入安排964.7亿元,增长24%,同口径增长18%。

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各级财政部门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紧紧依靠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紧紧依靠社会各方的鼎力支持,扎实做好各项改革发展工作,这里我着重强调四个方面:

(一)支持经济发展增强动力

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完善财政政策体系,强化扶持机制,支持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坚持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积聚配置,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规模,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巩固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成果,完善政策机制,积极支持农垦等非工口七大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支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税源型经济向高层次提升;完善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居民即期消费;强化激励机制,继续对发展快的地区予以奖励,充分激发市、县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更好地发挥省级融资平台作用,有效运作资产、资金。

(二)推进公共财政建设改善民生

在巩固已有民生工程和公共财政政策实施成效的基础上,省财政将增加安排72亿元,实施70项公共财政政策,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今年增加安排资金或新出台的政策是:社会保障方面,提高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部分困难企事业等单位退休职工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国有关闭破产改制企业老工伤人员伤残待遇,提高未参保返城未安置就业知青养老生活补助标准,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安排全省七个系统国企改革分离办社会职能补助;保障性住房方面,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对国有林场危旧房和西部政策延伸县危房实施改造;国民教育方面,提高城乡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加大特殊教育支持力度,加大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及城镇义务教育“大班改小班”经费投入,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高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对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实施以奖代补,支持民族乡教育、农村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提高普通高中助学金标准和扩大资助面,提高普通本科、高职院校及中职技校生均经费标准,支持国家高职示范校(第二期)项目建设,安排普通本科院校发展专项资金,提高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助学金标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对五大河流源头和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的地区实施奖励,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中小河流治理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医疗卫生方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增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提高村级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支持食品药品安全和鄱阳湖南岸片血防示范区建设,推进农产品、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监测,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周转房建设实施以奖代补,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农业方面,加大新农村建设公益事业投入,支持小农水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实施农业政策性保费和农机购置补贴,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进行奖励,安排中央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省级配套资金,推进峡江水利枢纽建设和油茶产业发展,基层保障方面,增加居委会干部和“三院”工作人员补贴、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经费、困难县(市、区)财力补助;文化科技方面,加大文化产业和宣传文化发展支持力度,推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科技发展;公共安全方面,支持基层公安系统增加警力,增加省级政法转移支付资金;其他方面,对口支援新疆克州阿克陶县建设,实施家电下乡补贴和以旧换新政策,支持安全生产和省属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安排人才工程和外贸发展专项资金,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以奖代补,实施重大安全事故救助工作。

以上政策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财政部门要从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出发,坚持新增财力“四个倾斜”原则,将各项公共财政政策落到实处。一要增强主动性和责任感,深入调研,认真制订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早计划、早安排、早实施;二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民生投入,加快资金拨付,采用“一卡通”等方式及时足额落实到位;三要突出重点,平衡协调好各方利益,重点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和社会薄弱环节;四要加强督查,对政策实施全过程跟踪督查,规范财经秩序,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必须强调的是,在统筹实施好各项公共财政政策的基础上,要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的规定,即: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的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促进教育优先发展。

(三)深化财政改革提升绩效

围绕提升理财水平,着力抓好四项工作:一是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在全省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编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做好决算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强化银行账户管理,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全面推行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继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公务卡改革试点面,建立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长效机制,将除教育收费外的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二是加强财政监督力度。建立健全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民生资金、预算编制执行和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对财政专项资金落实、会计信息质量等进行检查,推进内部监督,健全财政管理内控机制。三是加强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健全财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信息系统,积极推进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投入的实效性、安全性;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加大财政结余结转资金清理力度,提高财政支出的均衡性;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和财政资金安全管理,继续压缩预算暂付款,确保预算正常有序执行;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清理核实工作,防范财政风险。四是坚持厉行节约。严格落实中央和省里有关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今年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等三项经费支出预算原则上实行零增长,继续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标准装修办公用房。各级要进一步集中财力促发展,集中财力保民生。

(四)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提高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细化预算编制,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健全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开展人员编制信息管理系统试点,提高市县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强化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加强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逐步实现资产配置与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相结合,提高预算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有效性。二是推进财政“两基”建设。强化财政基础工作,做好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推进项目库建设,完善财务会计等基础制度。加强乡镇财政所建设,根据耕地占用税、契税划转的新变化,积极转变和充实职能,发挥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对财政性资金实行全面监管,确保支持基层单位和群众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推行乡镇财政所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行为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工作精细化、办公现代化。三是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推进“金财工程”网络平台建设,大力推广基于数据大平台的新系统的实施工作,完善新版财政核心业务系统的各大功能,加快行政办公系统的开发调试并尽快上线运行。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立运行维护体系,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四、不断打造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

为巩固“机关效能年”和“创业服务年”活动成果,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为我省“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开好局,起好步,省委、省政府决定,2011年在全省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将“发展提升年”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以优化作风、提升水平为目标,坚持不懈地推进财政队伍建设,着力增强五种能力:

一是增强学习能力。“学以增智、学以强能、学以立德、学以促廉”。作为新时期的财政干部,要做到勤学、广学、善学,既加强政策理论知识学习,增强科学发展理念,提高政治素养;又扎实开展财政业务技能学习,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和干部在学习中,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十二五”发展的新举措、新措施,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

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事业发展的源泉。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财政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课题,创新的理财观念是我们做好工作最鲜活的动力。全省财政干部要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创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在做大财政蛋糕上创新体制机制,在分配财政蛋糕上创新操作方式,在提升资金绩效上创新管理手段,把握时代节奏和步伐,用新思维谋划新举措、落实新要求、开创新局面。

三是增强运作能力。“观念决定思路、思路拓宽出路。”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脉搏,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有效运用市场运作手段,是解决加快发展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比如,省财政在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通过市场运作方法创出了一个个成功典型,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这些好做法、好思路,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视野,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增强操作能力,不断提升财政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四是增强调研能力。调查研究是财政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们围绕重点课题调研,深入基层了解财政政策实施情况,把握民情舆情,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分析总结,为制定财政政策措施提供了详实的依据,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我们要保持这种良好传统,坚持不懈开展重点课题调研,着力提升财政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当前尤其要结合“十万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活动,加大调研工作力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问计于民,问策于民,体民心,解民难。

五是增强服务能力。要牢固树立“心系群众、财政为民”宗旨,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挖掘、培育、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党员学习先进、赶超先进。要拓展“八项服务承诺”内涵,提高服务水平,创优发展环境。要落实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大力营造“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务实进取,廉洁奉公”的氛围,努力实现“四个一流”工作目标,即,创一流业绩、建一流环境、铸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

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关心百姓疾苦,切实解决群众困难,特别要帮助解决受灾群众、五保户、低保对象、下岗职工、部分企业军转干部等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急事急办,特事特办,迅速将资金拨付到位,让每一个困难家庭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让广大群众过一个快乐祥和的新年。借此机会,我代表厅党组向关心、支持财政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拜个早年,向广大财政干部职工及家人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同志们,“十二五”财政发展的目标方向已明确,新的一年财政工作任务艰巨而光荣,关键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精神。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圆满完成2011年各项财政工作,为推动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打下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