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兑换与货币兑换市场

货币兑换与货币兑换市场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是,那些大同行钱庄已经放弃了兑换业务,小同行钱庄还保留有兑换业务,但已经不是业务重心。其实货币兑换是金融业的最原始、最简单的业务,因为货币兑换业务起点相对低,业务简单,市场广泛,社会需求大。上海的钱庄业清末以来比宁波要发达,也存在两个钱庄系统,入(南北)市钱庄即同行,与挑打钱庄即现兑钱庄。在宁波的现兑钱庄也区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宁波钱庄还经营外币兑换业务。

第一节 货币兑换与货币兑换市场

宁波钱庄的货币兑换市场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零售市场,即门店兑换;另一个是同业市场,由钱业公会维持。

钱庄业的起源就是因为货币兑换。即使宁波钱庄后来商业银行化,采用过账制度,兑换业务仍然存在,而且业务规模也相当大。只是,那些大同行钱庄已经放弃了兑换业务,小同行钱庄还保留有兑换业务,但已经不是业务重心。更多数量的是现兑庄,它们的数量要比大小同行钱庄多得多,1931年,鄞县180家钱庄里,60家大小同行,其余都是现兑庄。还有一些钱桌、钱摊分布城乡街角,是无固定营业场所的流动个体业者。

直到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我国才结束混乱、多样、纷繁、复杂的货币制度,货币兑换失去了生存空间,不再大规模存在。其实货币兑换是金融业的最原始、最简单的业务,因为货币兑换业务起点相对低,业务简单,市场广泛,社会需求大。它只要具备能够分辨真伪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周转兑换本钱就可以营业了,而地方政府又没有行业管制,甚至有些烟纸店也兼营货币兑换。像上海的贞字钱庄,“其主要业务为零星兑换,且大都兼卖烟纸杂物,故又有烟纸钱庄之称”[1]。像沈家门的铺任、余广太两家钱庄也是兼营绸布、南北货。上海的钱庄业清末以来比宁波要发达,也存在两个钱庄系统,入(南北)市钱庄即同行,与挑打钱庄即现兑钱庄。但是现兑庄也因规模不同,分四个等级元、亨、利、贞,元字组钱庄规模比较大,已经是以信贷为主了。在宁波的现兑钱庄也区分为甲、乙、丙、丁四组。“其资本额,甲组在三万元以上,可与小同行相埒。乙丙丁三组,则多寡不一,以其所营交易,例重现货,故名。”[2]1929年的钱业《营业规则》指出只有甲、乙、丙三组钱庄可以是货币兑换市场的会员,进入钱业市场交易,主要是限制进入交易市场的人数。那么那些丁字组钱庄就要委托小同行或者较大的现兑庄代理交易。

甲组钱庄,是规模较大的现兑钱庄,也经营存款贷款业务。像瑞大,资本6.6万元,生泰协记3.3万元,同生5万元,来源4.4万元,比一些大同行资本要大。乙组钱庄重点在于现款的调度收解,大同行钱庄的现金不足,也有赖它的供应。丙组钱庄规模较小,也有门市,大都以联络牵线为主,赚取佣金,即“厘头店”之类。丁组钱庄就像上海贞字庄烟纸店,业务量不大,人手也不多,没必要也派不出人去钱业市场。甲组钱庄后来大多经过改组,升格为小同行。

说来很奇怪,最早的时候,宁波市场上的兑换率不是由钱庄确定的,而是设在糖行街的大同南货店挂牌,以此为标准各商店执行,钱庄也以此作为当日的兑换标准。[3]后来钱庄业发达,货币兑换的定价权被钱庄掌握,钱业市场同业交易价格就是兑换率。钱庄以此为中间价,按客户买卖的性质加上手续费。手续费加成也没有一定标准,各庄不一,开展竞争。

银元及各种辅币行市,“每日上午一市,由市场视市上供求缓急公定,相当行市买卖之”[4]

宁波是以银元为本位的城市,而官方是以两为货币本位,还有库平、关平的区别,就是说银元与银两之间存在着兑换关系。银元之间也存在着成色、重量的差异导致价值不同,需要兑换。宁波市场原来流通西班牙银元,称佛洋,后来流通墨西哥银元,称鹰洋或英洋,“故佛洋仍旧通用,然价目不同,应听来人”,说明鹰洋与佛洋的价格是不同的。“收付交易,公平折价”,支付的时候需要折算兑换。[5]后来我国也开始自制银元,称为龙洋,其含银量每枚比鹰洋低4克左右,开始约7钱3分,仍按面值流通。各省见有利可图,也纷纷制造银元。

银元尚有一定标准,银元以外的银辅币更是混乱,各省自行其是,成色更低。名义价值十角等于银元一元,但含银量根本不到。铸造十角角子比铸造银元耗银更少,有些省份为增加财政收入,滥铸角子,使市场中银辅币关系混乱。如1899年,宁波人童某发现广东省的角子按折扣发行有套利机会,就携带8万元前往广州,折扣购买广东角子运来宁波,以面值流通,大获其利。1924年1月,镇海市场的福建双毫银角,已经每元换14角,2月底即跌至24角。[6]纸币各省也都自己发行,本来纸币与银元之间维持平价关系,如果过度发行必然贬值。1934年的山西省票上海市场上只值五角银元。[7]

铜钱又有早期的制钱,后来的铜元。理论上平价制钱千文等于银元一元,铜钱百文等于银元一元,但是其实际比价是随市场供应的紧缺度而不同的。关于宁波市场货币兑换率,幸赖董开纶保存有祖上及自己所记录的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以来的历年货币兑换价格,我们可以从中了解相关货币兑换情况,该资料当中有一些年份有缺失,基本完整,对研究我国近代金融市场有相当的价值。[8]

根据这份资料我们知道,1820年12月宁波银元与制钱兑换价在975文达到最高,以后一路下跌到1822年6月的最低730文,又开始回升到1842年的1341.6文。我们结合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背景,二者是吻合的。道光初因为贸易顺差,大量银元输入中国,银贱钱贵。大规模的鸦片走私贸易以后,大量银元外流,出现银贵钱贱。此后基本都在1000文以上水平。1893年开始又增加角子辅币与银元的兑换行情。1906年再有铜元行情。

那些大的商店每天会收到很多的制钱,它们是在大同行钱庄开户的,钱庄收取银元入账,制钱不收,那么商店就要找有兑换业务的钱庄把制钱换成银元,入账后可以向它的供货商支付。小的商店从事零售买卖,商品的价值都是很低的,零钱不足找换,要向钱庄兑零。

第二天,在钱业市场里,钱庄相互之间进行买卖,需要买入制钱的钱庄,和愿意卖出的钱庄在一起评盘,各自报价和买入买出数量,然后由司年主持,按钱业规则,确定当日的兑换价。其价格确定类似于今天的集合竞价法,确定当日的兑换价。

宁波钱庄还经营外币兑换业务。1933年永康钱庄在广告里曾说:“本庄专营兑换各国金银洋票,及各种花哑杂洋花角等,并买卖国内公债、库券。如本外埠商号因取息不便者,请向本庄兑换,价目比中优厚。”[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