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2-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影响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在中国,古代财政思想形成了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随着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财政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与此相对应,由于政府职能加强和支出范围的扩大,财政学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财政政策研究。在我国,财政学发展经历了一个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历程。建国初期,财政学主要是以介绍前苏联的财政理论为主。

第一节 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及其影响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从早期对政府收支活动的简单描述,到发展为完整的学科体系,财政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早期财政思想

财政分配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它是伴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出现需要由剩余产品去满足的公共需要以及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劳动产品没有剩余,此时没有出现社会公共需要,也就谈不上用剩余产品去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了。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化,出现了剩余产品,相应地产生了社会公共需要,氏族首领作为社会组织的代表,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集中分配一部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贡品、礼物就是财政关系的萌芽。可以说,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出现需要由剩余产品去满足的公共需要,是财政学产生的物质条件。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剩余产品逐渐增加,氏族社会首领开始凭借自身权利占有剩余产品,私有制由此产生,社会形成不同的阶级,国家作为阶级压迫的工具也就应运而生。此时的社会公共需要成为统治阶级的需要,国家便集中分配一部分剩余产品,于是就产生了财政。

随着财政分配活动的不断进行,许多精辟的财政思想涌现出来。

在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可以说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的表述了。他在这本书中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著作中,也有过关于财产与收益之间以何者为课税标准,以及强制征税的公平原则之类的论述。在罗马,有关于罗马税制以及专门讨论赋税负担的著作。

在中国,古代财政思想形成了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国语·齐语》中就提出了“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主张按土地好坏征收差额赋税,不要征收同等的赋税,以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防止农民逃亡。此外,他还提出一系列财政措施,如轻税、食盐专卖、铁矿合营等等。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也提出过摧毁旧封建主的土地世袭占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并按田亩征收赋税。唐朝刘晏宋朝王安石等,也都有过关于理财的论述。在税收调节方面,有“寓禁于征”的税收调节生产流通的思想;在财政支出方面,既有周公的“量入为出”的原则,也有唐代杨炎的“量出为入”的主张。

在这一阶段,这些财政思想的出现是零星的、分散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财政理论体系,但它的存在为财政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财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财政学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威廉·配第(Willian Petty,1623—1687)于1662年出版的《赋税论》,详细论述了各种公共经费、各种征税方法,并运用数学工具对当时的赋税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马克思曾经指出,威廉·配第是“最有天才和最有创见经济学家”。该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过渡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货币关系扩大,为满足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斗争需要出现的,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古典税收学专著,也是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

古典经济学派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于1776年3月9日出版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奠定了经济学的基础,也标志着系统财政理论体系的创立。在这部书的第五篇中,他分支出、收入和公债三章系统论述了财政理论,并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的税收四原则。《国富论》的问世,奠定了古典税收理论的基础,也创立了财政学的理论体系。

三、现代财政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不仅使生产大幅度下降,失业人口激增,而且货币信用制度也濒于崩溃,整个经济体制面临毁灭的危险。此时,经济学家们面对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仍不能使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削减工资仍然有大量工人流落街头、利率一跌再跌仍未能刺激储蓄转化为投资等问题,无法给予解释,传统的经济学失去了解释力。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财政理论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政策。他主张由以间接税为主改为以直接税为主,由固定税率和比例税率为主改为以累进税率为主,同时征收高额遗产税,以消除分配不公,刺激有效需求。

凯恩斯学派认为,单凭经济的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严重的失业问题,要保证“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为代表的宏观经济理论成为各国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稳定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础。与此相对应,由于政府职能加强和支出范围的扩大,财政学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了财政政策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国家干预理论,使得凯恩斯主义几乎主导了20世纪中叶近半个世纪西方的财政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滞胀”的出现导致各种反凯恩斯主义思潮的盛行。货币主义、供给学派及公共选择学派等相继提出各自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在我国,财政学发展经历了一个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历程。建国初期,财政学主要是以介绍前苏联的财政理论为主。到1956—1965年,我国财政理论研究在总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我国的财政学理论体系。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后,结合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情况,财政学研究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上,都学习和借鉴了西方财政学的精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财政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