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就是休谟提出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又称“休谟机制”,指通过黄金自由出入国境,调节国内的货币数量和市场物价,再作用于进出口商品价格,从而调节一国国际收支差额的机制。国际收支盈余的国家将获得黄金,从而扩大了货币供给。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如图8-2所示。在传统的金本位制下,用来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的工具并非只有价格调整机制一种。

第二节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一国国际收支失衡,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若不及时调整,都会直接影响对外交往的能力和信誉,也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时,通常要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有两大类手段,一类是自动调节机制,另一类是政策调节方法。

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简单地讲就是通过市场力量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机制,主要包括物价-现金流动机制、收入机制和利率机制。

一、金本位制度下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最早的国际收支调整理论是由英国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提出的。休谟的理论源于他对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的抨击。重商主义主张政府控制贸易,确保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盈余。而休谟则认为,这种战略在长期来看是不攻自破的,因为一国的国际收支会自动恢复均衡。价格水平的调整对国际收支恢复均衡的促进作用,是休谟理论的核心。

金本位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就是休谟提出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又称“休谟机制”,指通过黄金自由出入国境,调节国内的货币数量和市场物价,再作用于进出口商品价格,从而调节一国国际收支差额的机制。

(一)金本位制

古典的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存在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种制度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1)各成员国的货币供给由黄金或以黄金做保证的纸币组成。

(2)各成员国要用本国货币界定黄金的官方价格,并准备以此价格购入和卖出黄金。

(3)成员国允许黄金自由进出口。在这些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直接与国际收支联系在一起。国际收支盈余的国家将获得黄金,从而扩大了货币供给。相反,因为黄金外流,赤字国家的货币供给将减少。

修正的金本位制要求一个国家的货币存量按照固定的比率部分地由黄金支持。因此,在修正的金本位制下,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也可以直接与国际收支挂钩。这种挂钩关系还适用于固定汇率制度。此时,一国的国际储备与货币供给的比率保持不变,国际收支的失衡可以用可接受的国际储备资产加以弥补。

固定汇率制下,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反映的是国际收支中的贷方交易和借方交易。然而这些供求力量并不能决定汇率。相反,政府通过介入外汇市场、买卖货币而将汇率钉在或固定在某一既定的水平。

(二)货币数量理论

古典的价格调整机制的实质是货币数量理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考虑下面的交换方程式:

MV=PQ

M代表一国的货币供给,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即花在最终物品上的一个单位货币每年的易手次数。MV为总需求,或用于最终物品的总货币支出。换个角度来看,任何年份的产出导致的总货币支出等于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的实物数量Q乘以最终物品的平均价格P。因此,MV=PQ。

这个方程是个恒等式,说明用于最终物品的货币支出等于售出的最终物品的货币价值,花在最终物品上的货币数量等于销售该物品获得的货币数量。

古典经济学家建立了两个假设:第一,最终物品的产量Q固定在长期充分就业水平。第二,货币流通速度V为常量,取决于很少变化的制度、结构和自然因素。由于V和Q相对稳定,M的变动必定会使P直接、等比例地变动。这一将M的变动与P的变动联系在一起的模型就是货币数量理论。

(三)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金本位制度下,黄金作为本位币可以自由出入国境。当逆差增大时,本国黄金便会自由输出以弥补逆差。由于黄金外流,国内黄金存量下降,货币供给相应减少,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物价水平下跌后,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对应的因相对价格问题,外国商品在国内市场竞争能力下降,于是该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逆差减少并向顺差转化。同样,国际收支顺差也是不能持久的,因为顺差引起的黄金内流会扩大国内的货币供给量,导致物价上涨,出口减弱,进口增加,原有的国际收支顺差趋于消失。“休谟机制”的这种调节过程可用图8-1表示。

休谟机制表明,重商主义保持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目标无法实现。按照休谟阐释的内在联系(国际收支——货币供给——价格水平——国际收支),经过一段时间,国际收支将自动恢复均衡。

休谟机制问世后,古典经济学家获得了一个极富解释力和影响力的理论。直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凯恩斯革命,该理论才真正遭到了挑战。直至今天,该机制仍然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论的话题。针对它的主要批评如下:

(1)传统的黄金供给变动与货币供给变动的联系不再总是成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扩张性(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轻易地抵消黄金的流出(或流入)。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各国经常使用这些抵消性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明显的实施效果。

img33

图8-1 休谟机制的调节过程

(2)古典理论认为经济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的观点遭到了挑战。当一国经济远远低于充分就业水平时,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价格水平上升的可能性一般会小于充分就业的时候。

(3)在现代工业世界中,价格与工资在下落的方向是无弹性的。如果价格不能下降,那么M的变化就会影响Q,而并非P。

在当前对休谟机制有效性的争论中,这些问题只是一部分。但它们已足以让经济学家产生怀疑,去寻求其他的解释国际收支调整的理论。最著名的就是利率变化的资本运动效应和收入变动的贸易流动效应。

二、信用货币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

信用货币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是通过物价、汇率、利率、国民收入经济杠杆作用于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最终使国际收支失衡自动恢复。

(一)汇率的自动调节

在浮动汇率条件下,当一国出现逆差时,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外汇汇率上升,本币汇率相对下降,在国外商品的需求弹性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刺激逆差国增加出口,同时抑制进口,逆差逐渐消除,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当一国出现顺差时,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外汇汇率下跌,本币汇率上升,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顺差失衡逐渐消除,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的不变或有限变动,会使汇率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

(二)物价的自动调节

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逆差增加,货币贬值;在浮动汇率制下,一国逆差增加,本国货币汇率自动下浮,两种情况都会引起国内出口商品的价格下降,本国商品在海外的竞争能力增强,出口增加,逆差逐渐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失衡恢复。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如图8-2所示。

img34

图8-2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

(三)利率的自动调节

在传统的金本位制下,用来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的工具并非只有价格调整机制一种。国际收支盈余或赤字产生的另一个货币效应是其对短期利率以及短期私人资本流动的影响。

当逆差增大时,外汇支出增加,银行信用紧缩,利率上升,一方面国内投资和消费下降,物价下跌,出口上升,进口减少,贸易逆差逐渐消除;另一方面如果逆差国投资环境趋于稳定,会诱导外国长期资本大量流入该国,使资本项目的顺差增加,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随着外汇收支增加,银行信用膨胀,利率下降,一方面使得国内投资和消费增加,物价上涨,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顺差逐渐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低于其他国家的平均利率水平,短期资本大量外流,使该国顺差减少,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盈余,B国赤字。黄金从赤字国流向盈余国,自发地引起A国货币供给增加,B国货币供给减少。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情况下,A国货币供给的增加将降低国内利率。而同时,B国的黄金流入和货币供给的减少导致利率上升。

由于国内利率下降而国外利率上升,A国的投资者会增加国外投资资金。相反,B国投资者将变卖海外投资的资产,把资金投入国内资产。

在这一过程的推动下,两国的国际收支将自动恢复均衡。由于利率变化,稳定性的资本运动自发地从盈余国流向赤字国,从而缓和了两国的收支失衡。尽管这种引致性的短期资本流动是暂时性的,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但仍然促进了国际收支的自动调整过程。

三、西方国际收支理论

(一)弹性分析理论

弹性分析理论的基本假设:

(1)其他条件不变,只考虑汇率变化的影响。

(2)没有资本流动,没有劳务的进出口,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

弹性分析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种适用于纸币流通制度的国际收支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后经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勒纳等人发展而形成的。这个理论紧紧围绕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来论述国际收支问题,因而得名为弹性分析理论。

弹性分析理论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我们知道,贸易收支是出口值与进口值的对比,而出口值是出口商品数量与出口商品价格的乘积,进口值是进口商品数量与进口商品价格的乘积。进出口值均以外币表示。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就有四个弹性,它们分别是:

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其公式为:

img35

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其公式为:

img36

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M),其公式为:

img37

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其公式为:

img38

一国货币贬值,会使出口商品价格下跌而促进出口,使进口商品价格提高而抑制进口。但这并不意味着贸易收支逆差会减少,贸易收支状况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的变化;二是由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数量的变化。然而,出口值增大只发生在出口商品数量的增长率大于其出口价格下跌的比率时,亦即国外需求弹性大于1时;进口值减少只发生在进口需求有弹性而且大于零时,进口才会减少。这样,出口值大于进口值,贸易收支便得到改善。

弹性分析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的分析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与效果的片面看法,而正确地指出了只有在一定的进出口供求弹性条件下,货币贬值才有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与效果。将弹性理论运用于国际贸易,揭示了汇率与商品相对价格和国际收支的关系,说明了通过货币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是有条件的,因此对发展中国家有警示意义。

(二)吸收分析理论

吸收分析理论的基本假设:没有资本流动,国际收支等于贸易收支。

吸收分析理论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它是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阐述的理论。这个理论产生的背景之一是,西欧国家正在恢复经济,国际收支危机严重;第二个背景则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已成为西方国家经济学的主流学派。吸收分析理论实际上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在国际收支上的具体运用。这个理论是以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为基础的。按照国民收入方程式:

Y=C+I+G

式中,Y为国民收入,C为私人消费,I为私人投资,G为政府支出。这原是凯恩斯对封闭型经济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均衡方程式。后来,凯恩斯的追随者又对开放型经济进行考察和分析,把对外贸易也包括在方程式之内,因而,上述均衡方程式便成为:

Y=C+I+G+(X-M)

式中,X为进口收入,M为出口支出,X-M为贸易收支差额。假定支出(亚历山大称为吸收,吸收分析理论因此得名),即C+I+G为A,并把国际收支B抽象为贸易收支,则Y=C+I+G+(X-M)式变为Y=A+B,变形得B=Y-A,这个式子表明:

(1)国际收支=总收入-总吸收。

(2)总吸收如果与总收入相等,则国际收支平衡;如果总收入大于总吸收,则国际收支顺差;如果总收入小于总吸收,则国际收支逆差。

(3)方程式的左端B为果,右端Y-A为因,在亚历山大看来,国际收支盈余是总吸收相对于总收入不足的表现,而国际收支赤字则是总吸收相对过大的反映。由方程式B=Y-A可知,消除国际收支赤字的方法是:增加总收入,或减少总吸收,或两者兼用。

吸收分析理论的贡献是: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从一国国民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出发,注重将国际收支调节纳入一国总体经济活动来考察,强调收入和吸收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关键作用,有助于人们对国际收支失衡和均衡性质的深入认识。

(三)货币分析理论

货币分析理论的创始者为英国的哈里·约翰逊及他的学生。该理论建立在货币学说的基础上,从货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货币分析理论的假定有:

(1)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

(2)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

(3)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货币分析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货币需求供给方程式:

MD=Pf(y,i)

MD表示货币需求,P表示国内价格水平,f表示函数关系,i表示利率,y表示国民收入。

MS=D+R

MS表示货币供给,D表示国内通过银行体系的贷款,R表示通过国际收支获得的盈余储备。该式表明,国内货币供给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国内信贷,一个是国际收支顺差。若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则有:

MS=MD,即:

MD=D+R

这个方程式包含的基本原理是:

(1)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即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或逆差是由国内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均衡状况决定的;

(2)国内收支顺差表明国内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过度的货币需求由国际储备来满足;

(3)国内收支逆差,表明国内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

(4)国际收支问题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所反映的实际货币余额相一致时,国际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货币分析理论的政策主张有:

(1)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

(2)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给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可以减小顺差,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减小逆差。

(3)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制、关税等贸易和金融政策,只有当它们能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但若伴随国内通货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能得到改善。

从货币分析理论的上述主要论点可以看出:它实际上是休谟的“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理论在现代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是新的国际收支自动平衡理论。货币分析理论唤起人们在国际收支分析中对货币因素的重新重视;它对长期国际资金流动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货币分析理论较弹性分析理论和吸收分析理论的进步之处是,它考虑到了资本在国际收支上的平衡效果,即长期的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但却忽视了短期国际收支不平衡所带来的影响,这是货币分析理论的一个缺陷。它假定货币需求是相当稳定的。但在短期内,货币需求往往是很不稳定的,也很难不受货币供给变动的影响;货币分析理论还假定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它强调一价定律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垄断因素和商品供求弹性的存在,一价定律往往是不能成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