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贾士毅的财政史研究

贾士毅的财政史研究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贾士毅的财政思想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当时中国所有的财政问题。贾士毅的《民国财政史》和《民国续财政史》[165]均为典型的“当代”财政史著作,在推动民国时期中国“当代”经济史和“当代”财政史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贾士毅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和审视财政问题,他希望《民国财政史》一书能对财政决策者有所参考。

二、贾士毅的财政史研究

民国初年乃至20世纪上半叶在财政史研究学术领域贡献最大的学者当推贾士毅。

贾士毅(1887~1965年),字果伯,江苏宜兴人。1908年留学日本,初入东京法政大学政治科,后转入明治大学法政科,获政学士。1911年毕业回国,授法科举人,任苏州法政专科学校讲师。1913年起任财政部国税厅筹备处筹议员兼财政部库藏司司长,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经济学教授。1932年起任财政部常务次长兼赋税司司长,湖北省财政厅厅长,江苏省财政厅厅长。1951年起任台湾第一商业银行董事。主要著作有《民国财政史》、《关税与国权》、《国债与金融》、《中国现代赋税问题》、《民国财政史》、《抗战与财政金融》、《中国经济建设中之财政》等。

贾士毅是民国初年学贯中西的财政学家。在留学日本以前他就读当地私塾,受过完全传统式教育,期间还曾请先生到家里授课,系统阅读过中国传统经籍,直到1904年17岁时才进入新式学堂。传统教育不仅为他了解中国传统理财思想提供了语言工具,而且也对他的财政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又直接接触到了西方财政思想,比较系统学习了西方财政学说。正如他自己后来回忆的,留学期间,“尝从彼中研究学者游,日饫闻其言论,略有领会。授课之暇,复于欧美财政学书,肆力攻究,如淮吾那(Wagnna)与英国排思推白耳(Bastalle)所著之财政学书,罔不反复浏览”[162]。贾士毅这里提到的瓦格纳(1835~1917年)是19世纪下半叶德国财政学界三大巨星[163]中最为著名的财政学家,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而巴斯泰布尔也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的财政学者,他1892年出版的《财政学》一书是当时英国最具代表性的财政学著作。这种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再加上其长期在财政部门供职所形成的丰富的财政实践使贾士毅在考虑中国应采取何种财政体制,如何解决具体的财政问题时,既能运用现代财政理论,又能参照中国国情。他用财政思想指导财政实践,又在财政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财政思想。

贾士毅的财政思想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当时中国所有的财政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财政观点,如在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上,他提出经济为财政之基础,“财政不能脱离经济”;而财政的重要职能是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与经济“两者互为因果,关系至密”。再如在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方面,他认为造成中央与地方财权难以划分清楚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央与地方权限没有界定清楚,因此“整理财政,首在明定国家地方之权限,而划分收支”。[164]与当时许多学者主张财权集中中央不同,他认为宁可使中央不敷之额巨,也不要使地方财政负担重,因为中央有更多的调剂财政的能力和补救的方法。

贾士毅的《民国财政史》一书以中央和地方档案等第一手资料为主要依据,并搜罗时人论著,以制度为经,因革为纬,分总论、岁入、岁出、国债、会计、帛币六篇,另有附录。主要介绍晚清以来,特别是民国元年至民国五年(1912~1916年)国家财政的基本状况。其中关于国家及地方财政之划分、赋税、财政费、实业公债、预算决算、银行等章都具有现代财政的内容,财政理论与财政史实熔于一炉,与中国古代财政史著作不可以道里计。书中统计数据和图表十分详尽,各章节均有统计资料以资佐证。该书的某些节目还包括了财政与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关系,财政制度利弊的评论等,构筑起民国财政史研究的初步框架,是民国财政史的奠基之作。

该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是一部“当代”财政史,体现了作者厚今薄古的治史理念。中国古代经济史著作,除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是一部贯通古“今”(西汉)的通史性著作外,其他经济史著作都是“当代人”写前代史。直到20世纪初,中国才出现了梁启超撰写的《中国国债史》等“当代”经济史著作。“当代”经济史研究对于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充分发挥经济史学的史鉴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贾士毅的《民国财政史》和《民国续财政史》[165]均为典型的“当代”财政史著作,在推动民国时期中国“当代”经济史和“当代”财政史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研究当代财政史的学风没有被继承,贾氏之后,当代财政史很长一段时间被列为财政史学研究禁区。

贾士毅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和审视财政问题,他希望《民国财政史》一书能对财政决策者有所参考。所以他不是叙述抽象深奥的理论,而是以详尽的史实和简明的理论分析展现民国财政状况,“使国计之沿革,新政之设施,已著之成效,未来之伟画,一一贡献吾国民之前,于以察既往审将来,立永久之大纲,采精当之良策”[166]。该书在当时及以后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商务印书馆发行此书打出的是“既可供学问上之研究,又可资行政上之考证”[167]的广告词。曾任财政总长的梁启超和熊希龄等为该书作序,给予很高评价。一向以财政大家自命的梁启超在序言中指出:“往余曾以国民宜求财政常识著论以告当世,良欲使上自执政下逮氓庶,莫不深悉财政纲要以为他日整顿财务计划之信卷,今得贾君是编而读之,所谓人人应备之财政常识,一开卷而尽罗于目,岂仅国政隐受其益,抑社会实利赖焉。”熊希龄在序言中高度评价该书的学术价值:“是书之成,其庶几通中外之邮,我国财政之成为独立科学,或藉是以为椎轮矣乎。”

【注释】

[1]《世纪学人自述》(第1卷)[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181).

[2]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48-449.

[3]梁捷.首批海归经济学家与民国财政研究[N].上海证券报,2007-3-5.

[4]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15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79.

[5]如马寅初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教授,李权时1922年回国后先后在上海的大夏大学和复旦大学担任教授,何廉1926年回国后任天津南开大学教授,陈岱孙1927年回国后出任清华大学教授。

[6]英国学者泰萨里·莫里斯-铃木在所著《日本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文版)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后德国跃升为欧洲强国,俾斯麦体制下的德国被明治政府奉为效法的楷模。1881年以大隈重信下野为契机,明治政府大力推进德国国家主义体制,开始着重引进德奥国家的著作。1877年创建的东京大学和1881年创建的独逸协会成了传播德国学术思想的重要阵地。1889年,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的日译本再版发行。”作为经济学分支的德国财政学自然也成为日本学界关注的重点。

[7][日]阿部贤一.财政学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8.

[8]参见张神根.周学熙民国初年财政改革评析[J].安徽史学,1996(3):61-63.

[9]参见杨世红.财政巨子周学熙[J].民国春秋,2000(4):54-58.

[10]国家税务总局.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6.

[11]侯厚吉,吴其敬.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第三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416.

[12]国家税务总局.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6.

[13]侯厚吉,吴其敬.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稿(第三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420-421.

[14]参见胡寄窗,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731.

[15]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163.

[16]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164.

[17]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164-165.

[18]贾德怀.民国财政简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 35.

[19]参见胡寄窗,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732.

[20]贾德怀.民国财政简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 39.

[21]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下)[M].重庆:商务印书馆,1939:392-393.

[22]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M].重庆:商务印书馆,1939:141.

[23]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M].重庆:商务印书馆,1939:197.

[24]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M].重庆:商务印书馆,1939:217.

[25]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M].重庆:商务印书馆,1939:244.

[26]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M].重庆:商务印书馆,1939:204.

[27]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M].重庆:商务印书馆,1939:216.

[28]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M].重庆:商务印书馆,1939:215.

[29]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M].重庆:商务印书馆,1939:204.

[30]岑学吕.三水梁燕孙先生年谱(上)[M].重庆:商务印书馆,1939:248.

[31]贾士毅.江苏举办所得税私议[S]//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9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3299-3300.

[32]参见国家税务总局.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直接税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7.

[33]国家税务总局.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直接税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7.

[34]吴兆莘.中国税制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19.

[35]吴兆莘.中国税制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19.

[36]吴兆莘.中国税制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19.

[37]国家税务总局.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直接税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9.

[38]吴兆莘.中国税制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25-226.

[39]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28.

[40]吴兆莘.中国税制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48-257.

[41]吴兆莘.中国税制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48.

[42]吴兆莘.中国税制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48-250.

[43]侯厚培(1899~?),湖南长沙人。复旦大学商学士。曾任《国际贸易导报》总编辑,实业部《中国实业志》调查主任,江苏省农民银行总行副总裁、代理总裁。著有《中国国际贸易小史》、《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信用合作浅说》、《消费合作浅说》、《批发合作浅说》、《中国货币沿革史》、《十九世纪经济史》、《世界贸易状况》、《商业通论》、《售货术》等著作。

[44]侯厚培.中国设施遗产税问题[J].东方杂志,1923(10).

[45]国家税务总局.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直接税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269-272.

[46]参见国家税务总局.中华民国工商税收史——直接税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269-272.

[47]江苏省省财政志编辑办公室.江苏财政史料丛书(第二辑第一分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108.

[48]朱新谟.印花税评议[S]//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9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3258.

[49]杨汝梅.民国财政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53-54.

[50]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29.

[51]胡寄窗,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774-775.

[52]贾士毅.民国财政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466.

[53]王景春.铁路通行税之研究[J].庸言(二卷四号).

[54]参见龚汝富.近代中国国家税和地方税划分之检讨[J].当代财经,1998(1):54-57.

[55]参见龚汝富.近代中国国家税和地方税划分之检讨[J].当代财经,1998(1):54-57.

[56]参见龚汝富.近代中国国家税和地方税划分之检讨[J].当代财经,1998(1):54-57.

[5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09.

[5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27.

[5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84.

[6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3.

[6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73.

[62]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7.

[63]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98.

[6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90.

[6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79.

[6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20.

[6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83.

[6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87.

[69]现代经济常识百科全书[M].台北:长河出版社,1980:31.

[70]参见董长芝.宋子文、孔祥熙与国民政府的税制改革[J].民国档案,1999(3):81-87.

[7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09.

[7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6.

[7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36.

[74]参见赵德馨,邹进文.消除贫富分化的可贵历史遗产——孙中山“节富助贫”思想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1997(1):37-39.

[7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36.

[7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

[7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0.

[7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67.

[7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67.

[8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67.

[81]胡寄窗,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742.

[82]参见现代经济常识百科全书[M].台北:长河出版社,1980: 137.

[83]易纲.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135.

[84]易纲.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135.

[85]周永新.富裕城市中的贫穷[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2:6.

[86]易纲.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44.

[87]目前所知的最早的英文经济学博士论文是美国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陈锦涛(1871~1939年)1906年撰成的博士论文《社会流通的测算》(Societary circularion),其指导教师为国际知名经济学家费雪(Irving Fisher)教授。参见孙大权:《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中国经济学社研究(1923~1953年)》,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页。

[88]陈焕章.《孔门理财学》之旨趣[S]//《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四编第二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92.

[89]陈焕章.《孔门理财学》之旨趣[S]//《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四编第二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92.

[90]陈焕章.《孔门理财学》之旨趣[S]//《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四编第二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92.

[91]参见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76.

[92]以上评论引文均见陈焕章.《孔门理财学》之评论[S]//《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四编第二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92.

[93]参见李超民.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以美国《1933年农业调整法》为例[J]:济南大学学报,2001(1):74-80.

[94]陈焕章.《孔门理财学》之旨趣[S]//《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四编第二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92.

[95]陈焕章.《孔门理财学》之旨趣[S]//《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四编第二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92.

[96]陈焕章.《孔门理财学》之旨趣[S]//《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四编第二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92.

[97]参见韩华.论陈焕章对孔子“理财”思想的现代诠释[J]:社会科学研究,1999(1):88-93.

[98]陈焕章.《孔门理财学》之旨趣[S]//《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四编第二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92.

[99]陈焕章.《孔门理财学》之旨趣[S]//《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四编第二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92.

[100]陈焕章.《孔门理财学》之旨趣[S]//《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民国丛书(第四编第二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本),1992.

[101]参见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J].读书,2001(8): 21-25.

[102]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J].读书,2001(8):21-25.

[103]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2.

[104]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3.

[105]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8-11.

[106]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2-13.

[107]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6-18.

[108]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37-39.

[109]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59-61.

[110]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61-62.

[111]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69.

[112]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70.

[113]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73.

[114]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74.

[115]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04-108.

[116]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23.

[117]马寅初.马寅初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58-159.

[118]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

[119]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

[120]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6.

[121]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

[122]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7.

[123]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7.

[124]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0-31.

[125]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5.

[126]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5.

[127]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49.

[128]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1.

[129]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5.

[130]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9.

[131]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67.

[132]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75.

[133]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72.

[134]陈岱孙.陈岱孙文集(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77.

[135]晏智杰.陈岱孙文集(编者前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36]晏智杰.马寅初演讲与论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2.

[137]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1.

[138]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4.

[139]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17.

[140]寿景伟(1891~?),浙江诸暨人。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浙江法政专门学校、复旦大学、中国公学教授,国民政府工商部商业司科长。1936年任中央银行业务局副局长,次年任中央银行研究处副处长。1937年后,长期担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1939年任经济部商业司司长。主要财政著作有《财政诠要》、《财政学》、《平民财政之原理与实际》等。

[141]寿景伟.财政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1-4.

[142]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1-9.

[143]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26.

[144]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32.

[145]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1-2.

[146]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1-2.

[147]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4.

[148]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1.

[149]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7.

[150]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18-19.

[151]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3.

[152]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34.

[153]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40.

[154]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90.

[155]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104.

[156]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113.

[157]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2.

[158]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25.

[159]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46.

[160]陈启修.财政学总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46-47.

[161]参见张利荣.近代学科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兴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54-59.

[162]贾士毅.江苏预算意见书[S]//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9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3370.

[163]另两位为施泰因(Lorenz von Stein,1820-1890)和沙夫勒(Albert Sehoffle,1831-1904)。

[164]贾士毅.民国续财政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15.

[165]该书1932~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民国财政史》一书的姊妹篇,研究时间上起1917年,下迄1932年,分总论、岁出、岁入、公债、会计、泉币、地方财政七册。

[166]贾士毅.民国财政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3.

[167]申报馆.最近之五十年[M].上海:申报馆,1923:24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