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财务信用分析概述
一、信用与信用经济
信用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信用(Credit)的含义比较广,存在着多种解释。《辞海》中对信用一词的解释是:“(1)是指以诚信任用人;(2)是指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他人信任;(3)是指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即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1]《现代实用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讲话算数或因讲话算数而得到信任;(2)信任并任用;(3)不需提供物资保证,就可按时偿付的,如:信用贷款;(4)指银行的借贷或商业上的赊销、赊购”[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信用一词解释为:“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在社会学中,信用被用来作为评价人的一个道德标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和管理领域,信用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能力,在提供商品、劳务和资金的一方的认可之下,接受商品、劳务和资金的一方不需要立即付款就可获取相应的商品、劳务和资金使用权等资源,并在其承诺的时间期限内付款或还款。由此,双方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贷或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
信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对它的本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第一,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第二,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信用是通过一系列的借贷和偿还过程实现的;第三,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贷出方为债权人,借入方为债务人,信用关系与债权债务关系是相互统一的;第四,信用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紧密相连的经济范畴,不同社会的信用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
从经济学角度看,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实物交易、货币交易、信用交易三个阶段。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以信用交易为主体的经济形式,也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对于现代经济的信用经济特征,应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这是由现代经济的运作特点决定的。首先,现代经济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这个经济体需要借助负债去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推销产品。其次,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在有绝佳投资机会的情况下,不会因为缺少资金而坐等机会丧失;相反,有资金盈余的企业和个人也不会因为没有上好投资机会便认可资本损失。积极地寻求投资与筹资渠道,是现代经济的基本观念。经济越发展,债权债务关系就越紧密,就越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再次,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是整个货币群体中最基本的形式。它通过资产与负债将银行同各个经济部门、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信用关系成了无所不在的经济关系。第二,从信用关系中的各经济部门来分析,任何经济部门都离不开信用关系。不管是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还是国外部门都概莫能外。这说明信用关系成了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关系。第三,从信用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来看,虽然有时会有副作用,但主要还是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由于其不可替代性,使信用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原动力[3]。
信用经济是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和消除来实现商品交换的交易方式。它以货币的存在为基础,以银行业的发展为条件。一些外国学者认为,信用经济是在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发展阶段之后的第三个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制度主要是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由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产生的汇票、期票、支票、本票等信用流通工具,能够作为货币在市场上自由流通。而国家也可依据信用原则以发行债券的形式在国内外市场上举措债务,以作为筹措资金、平衡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是一种国家信用[4]。
信用经济是高度市场化带来的依靠信用作为交易链接的一种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信用经济对于扩大经济规模和金融规模、减少流通成本、促进社会经济的信息开放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诸多方面都有巨大而深远的作用。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规模庞大而且交易活跃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善的信用经济体系。
如果要对信用进行一下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以期限为标准,信用可以划分为长期与短期信用;以地域为标准,信用可以划分为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以信用主体为标准,信用可以划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消费信用和国家信用等几个主要类别。
1.商业信用(Business Credit)
商业信用是指在企业的商品和劳务交易过程中,一方企业授予另一方企业以信用,以赊销或预付货款等形式相互提供信用。从具体形式上看,购货方按照双方协议规定的付款日期付款或以分期付款形式逐渐付清贷款,或者购货方提前向对方支付货款。商业信用对经济起到了润滑与扩大的作用,商业信用的合同化和规范化,使分散、自发的商业信用有序可循。同时,商业票据也成为商业信用的中介工具。
2.国家信用或公共信用(Public Credit)
国家信用是政府机构为完成政府职能而形成的信用。具体而言,国家信用就是国家作为主体而形成的借贷行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公共信用制度,即国债制度,在中世纪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就已产生,到工场手工业时期流行于整个欧洲。”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国家既可作为债务人主体,也可作为债权人主体。国家信用最主要的作用是平衡财政赤字,疏导货币流通,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国家信用的实现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包括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担保债券。中央政府债券是一国中央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或筹措建设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地方政府债券由地方政府发行,在美国称之为市政债券。政府担保债券是指政府作为担保人而由其他主体发行的债券。一般情况下,政府只对其所属企业或政府有关部门发行的债券提供担保。
3.消费信用或个人信用(Consumer Credit or Personal Credit)
消费信用是企业和金融机构向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主要包括产品厂商、零售商、银行授予个人的信用,用于消费者购买商品或借入货币资金。如:消费者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汽车、住房、耐用消费品时,银行授予个人的信用。消费信用主要包括直接以赊销的方式(特别是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直接贷给消费者货币以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个人消费者发放信用卡等具体形式。
4.银行信用(Bank Credit)
银行信用是指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予企业或个人的信用,其主要目的是补充企业或个人资金的不足。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向银行申请的贷款。
从我国的社会经济活动实践来看,应该说信用是一种舶来品,它来自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信用现象进行了阐述:“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使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的关系也发展起来。”[5]“现在我们回到商品流通领域来,等价的商品和货币不再同时出现在卖的过程的两极上。现在,第一,货币在决定所卖商品的价格上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由契约规定的所卖商品的价格,计量买者的债务,即买者到期必须支付的货币额。第二,货币执行观念的购买手段的职能。虽然货币只是存在于买者支付货币的承诺中,但它使商品的转手实现了。只是当支付日期到来时,支付手段才真正进入流通,就是说,从买者手里转到卖者手里。”[6]“随着商业和只是着眼于流通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制度的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遍化和发展。”[7]
信用是从属于商品和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不是任何特定社会形态的专利。早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初期,就已经存在一定意义上的信用销售(Credit Transactions),例如孔子的弟子就曾以挂账形式取得赊销来的生活用品[8]。信用观念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曾殷殷教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管子也曾经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但是,这种信用的内涵同现代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信用和信用交易的概念存在着质的区别。我们现在所研究的信用概念属于市场经济范畴,它建立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上。
“古代信用关系的应用范围和社会意义是和现代社会不可同日而语的。在中国的古代社会里,诚信主要运用在君臣、父子、亲属、乡党之间的非经济关系中;即使在经济关系中,由于现金交易和人格化的交易占主要地位,信用交易一则范围比较小,二则可以靠人与人之间的血缘、邻里等关系来支撑,诚信大体上是一种伦理的要求。在计划经济中,政府信用几乎取代了一切个人信用、企业信用等非政府信用,信用和与信用有关的诚信、信誉等问题也不被人们所重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交易占了支配地位;而且这种信用交易大部分是高度非人格化的;这样,信用问题就成为决定社会经济活动能否顺畅进行的关键,而信用体系建设和诚信缺失病态的克服也成为关系我国经济兴衰的大问题。”[9]
二、财务信用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财务信用分析指债权人为保护自身债权的安全,维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依据一定的财务信用信息,对债务人如期履约偿还债务的客观能力和主观愿望进行的全面综合评价。财务信用分析的过程存在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如银行和贷款企业、销售方企业和采购方客户、债券持有人和发行债券企业等。财务信用信息指的是反映债务人的偿还债务的可能性方面的所有相关信息,它反映了债务人的资信状况或偿债能力。
现代企业经营中,信用交易无处不在。企业,包括生产企业、商业企业、服务企业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企业等各种行业的企业,都以赢利为目的,而通过信用交易扩大市场是公司实现赢利目标的重要途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经营方式本身就建立在信用交易基础之上。而信用经济在促进企业业务增长,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也带来了债务人拖欠应偿还的款项的风险。如何及时收回拖欠的款项、控制信用风险,就成为信用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在信用管理中,财务信用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债务人的财务状况恶化往往成为其不能对外履行付款责任的最直接原因。一种情况是债务人的流动资金不足,这将导致其短期偿付风险;另一种情况是债务人的自有资金不足或负债比重过大,导致长期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由此使债权人的债权面临形成呆账和坏账的风险。因此,债权人应密切关注债务人的财务状况,采用科学的财务信用分析方法,监测债务人信用状况的变化。同时,随着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广大投资人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也迫切需要通过科学的财务信用分析来了解被投资企业的真实财务信用状况。
在某种程度上,财务信用分析就是一种“情报”分析性质的工作,它通过收集债务人的财务报表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计算财务比率,建立分析模型,对债务人的偿债能力进行评估,以确定对债务人的信用政策,从而达到将债务人的信用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目的。财务信用分析是一项相当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作。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一般均设置专职信用分析和管理部门来完成此项工作。对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在其组织机构中没有设置专门的信用部门,而是将财务信用分析管理的工作由销售部门和会计部门承担。在这种体制下,需要两个部门的紧密合作才能有效地完成信用分析和管理工作。
下面我们分别就财务信用分析的三个主要应用领域,即信用销售中的财务分析、银行信贷中的财务分析和债券投资中的财务分析进行探讨。
三、企业销售中的财务信用分析
企业信用销售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可以简称为赊销。近代的信用销售源于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和北美大陆的开发,北美经济学家说没有信用销售在当地的蓬勃发展,横贯加拿大的太平洋铁路就不会建成。但是,真正的现代产品、商品信用销售和信用管理(Credit Management)发源于1830的英国和1937年的美国,其标志是征信(Credit Consulting)公司的出现[10]。
企业信用销售方式的采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无处不在。欧美国家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经占全部交易方式的绝对统治地位,纯粹的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信用销售已成为企业间交易的主流方式,并且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在欧美国家中,企业间的销售以信用方式结算已占到80%以上。即使是对个人的销售信用结算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实行了信用消费形式,20世纪70年代初期小汽车销量的2/3,电视机、洗衣机销量的1/2使用的是分期付款这种信用销售形式。信用卡遍及每个家庭。在其他交易活动领域中,信用交易也占主要地位,如企业或个人的抵押购货、抵押购房、抵押消费,这些抵押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信用能力[11]。
信用销售的产生及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两个:(1)买方市场造成的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品供不应求,成为稀缺资源,卖方企业居于有利地位,不会采取信用销售的方式。只有当市场转变到买方市场时,企业才会采用信用销售方式,其目的是渗透市场,最大限度地扩大销售,赢得市场竞争上的优势地位。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卖方要获得市场份额,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价格、完善售后服务、增加广告投入和提供优惠的结算方式等几种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在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和广告上的竞争空间已越来越小,而结算方式便成为一个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2)商品交易信用销售方式的便利性。信用销售使企业可以迅速地将货物运送到分销商、代理商或客户手中,加速了交易的完成速度,扩大了交易量。从整个国民经济角度看,信用销售极大地扩大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活跃了市场交易,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有利于社会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对于企业来说,通过赊销也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产品库存水平,从而进一步减少企业存货储存成本,规避存货跌价风险。
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对企业信用销售也应辩证地分析。信用销售方式的采用,也会带来负面效应。信用销售可以起到刺激销售收入增长的作用,但这种销售收入的增长可能只给企业带来账面上的利润,而不能带来维持生产经营所必需的现金流入。在顺利收回资金之前,企业会暴露在由于信用销售带来的风险之中。
在信用销售过程中,有关交易和信用的信息在信用销售涉及的双方之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由此形成了信息的不对称。赊购方已经取得并控制了货物,占有物权上的主动权。并且,赊购方完全了解自己的信用状况和信用能力,占有信息优势。而赊销方却难以了解到有关赊购方的信用状况和信用能力的全部信息。因此,赊购方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可能会不履行自己的偿付义务,损害赊销方的利益,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例如,赊购方可能会隐藏起自己的信用信息或者提供不真实的信用信息,由此产生了“逆向选择”。再如,赊购方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行动,使对方受到利益上的损害,如故意逃避偿付义务,由此产生“道德风险”。另外,除了主观上的故意,赊购方也可能受到自身不能控制的客观原因的影响而无法按照约定履行偿付义务,从而产生“善意”信用风险。除了赊购方的原因之外,信用风险也可能来自赊销方自身,如对客户的信用状况没有进行调查或者相信了不真实的客户信息、没有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对应收账款缺少严密的监督和控制、没有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的变化情况、缺少科学的信用分析和管理制度等[12]。上述情况发生的共同后果是赊销方资金周转的困难、呆账和坏账的产生,从而产生直接的利益损失。
目前,我国大量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管理意识较差、管理水平落后、忽视财务信用分析工作的重要性的现象,企业每年因信用管理缺陷造成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的不必要支出远高出西方企业的相对水平。为保护自身债权的安全,维护自身的利益,保证信用销售业务的正常运行,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而科学的财务信用分析体系又是信用管理制度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
四、信用分析与银行信贷管理
作为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银行来说,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是其主要的业务内容,而贷款业务又构成银行主要的业务收入来源。银行贷款业务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业务,为了保证贷款资产的质量,防范信贷风险,在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必须从严格的信用分析入手,进行认真的评估和审查,为商业银行信贷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信用分析就是通过对申请贷款企业一定时期内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和非财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析企业信用能力,并按其偿债能力确定信用等级,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在保障银行贷款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在获取贷款利息收入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贷款信用分析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申请贷款企业的信用状况,也是银行加强贷款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借款人能够按期清偿债务,不但要具有主观上的还款意愿,而且还要具有客观上的还款能力。为避免坏账的发生,对企业进行严格的信用分析就成为信贷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作用主要在于:(1)信用分析帮助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在贷款发放之前就掌握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2)信用分析是商业银行制定信贷政策的依据。(3)信用分析是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依据,对企业是否发放贷款、贷款额度的确定、贷款期限的长短、贷款利率的选择和贷款担保方式等方面的决策都应该建立在科学、详细的信用分析基础之上[13]。
在实务中,信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结果就是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企业信用等级是对申请贷款的企业在与银行的信用往来活动中的履行支付能力及信用程度做出的定性与定量的评价。企业信用等级是衡量企业信用程度的具体标准,主要围绕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和与银行的信用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它的作用是为银行调整和优化贷款结构、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正确合理地确定企业授信额度提供依据。
在商业银行对企业进行信用分析并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过程中,需要在影响企业履约支付能力和信用程度的众多因素中,选定若干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信用评级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企业经营者素质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其工作经历、经营业绩、经营能力和贷款归还记录等。(2)反映企业经济实力和财务状况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和据此计算的财务比率进行分析。(3)企业所处行业状况。(4)企业发展前景。即基于企业过去和现在的客观情况对其未来经营状况变化所做的主观预测性判断。一般应考察的因素是: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主要产品的寿命周期、市场占有率、新产品开发能力、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能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等。(5)企业的信用历史。
银行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一般实行“百分制”,不同商业银行机构的具体评定标准和原则不尽相同。根据不同企业的得分情况,企业信用等级一般可按照AAA级、AA级、A级,BBB级、BB级、B级,CCC级、CC级、C级进行划分。银行信用评级制度来源于英美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为了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全面掌握,保证信贷资金的盈利性和安全性,对客户进行了详细的信用等级划分。具体资信等级划分[14]如表8-1所示。企业资信等级评估方法如表8-2所示。
表8-1 企业资信评估等级及其内容说明
表8-2 企业资信评估表
续 表
表8-2的具体填制步骤为:
(1)确定各项指标的“实际值”。“实际值”应根据企业近3—5年的有关会计资料确定,一般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必要时也可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关于企业发展前景这项指标的“实际值”,应由有关业务人员及专家参照表中“最高分数”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评定。
(2)确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在理论上,标准值是“AAA”级资信企业各项指标及其财务指标的最佳值,但在评估过程中应根据被评估企业所属行业或社会上同类企业3—5年相应数据的最佳值分析确定。“发展前景”是一项定性指标,不需要确定“标准值”。
(3)确定各项指标及其财务指标的最高分数。各项指标的最高分数均确定为100分,而各项指标下的具体财务指标的分值应根据重要程度分配确定。分配情况见企业资信评估表。
(4)确定各项指标的权数。“AAA”级资信企业实际得分的最高分为100分,因此,各项指标的权数之和应为1,而各项指标的权数均在0—1之间。各项指标的权数应根据其重要程度分配确定,具体分配情况见企业资信评估表。
(5)计算各项指标的实际分数并确定企业资信等级。
计算各项指标的实际分数如下:
上式各项指标中的某财务指标实际值大于其标准值时,应以标准值作为实际值,即实际值只能小于或等于标准值,不能大于标准值。
计算企业资信评估分数并确定其资信等级如下:
企业资信等级可根据实际分数和下列标准确定,如表8-3所示。
表8-3 企业资信评估等级标准表
按照实施信用评级的不同主体可分为两种:一是资信评估中介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二是商业银行内部评估机构对企业的信用评级。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评级,一般不存在委托和受托的关系,评估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实施评估的银行本身,因此不具有向社会公布评级结果的义务。
五、公开发行债券的财务信用分析
公开发行债券是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发行债务凭证的方式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筹集资金,并对其借款承诺在约定期间内按照事先约定的条件和时间安排还本付息的一种筹资手段。债券市场是投资者和筹资者进行债券交易的活动场所。从债券的性质来看,债券的投资者与筹资者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券的投资者在还本付息日有权要求发行债券一方还本付息。如果发行债券一方不能够偿付或者推迟支付,债券投资者则不能收回本金和应得的利息,从而产生相应的风险。对于公开发行的债券来说,涉及金融市场上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一旦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情况发生,就会直接影响整个证券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在债券的发行,尤其是企业债券的发行中,必须对债券发行者严格进行财务信用分析。公开发行债券的财务信用分析与资本市场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证券规模及品种的不断增多,企业债券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投资风险也在加大,对公开发行债券的信用分析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债券信用等级评定体系。
所谓债券信用评级,是指专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对债券发行人所发行的债券到期还本付息能力和可信任程度的综合评价。从债券评级的发展历史上看,债券评级于20世纪初首先出现在美国。债券评级是从几家出版统计公司向社会公开公布其对一些债券的评级结果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以及政府机构对债券评级的广泛利用(1936年以后)之后,债券评级制度在美国的资本市场上确立了稳固的地位。1909年,美国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John Moody)在其著作《铁路投资的分析》中,用评级的方法表示作为投资对象的各种铁路债券的优劣等级。这是美国最早的债券评级。其后,普尔出版公司(Standard&Poors标准普尔公司的前身)、标准统计公司(1941年与普尔出版公司合并)和惠誉公司(Fitch)分别于1922年和1924年开始对工业债券进行评级。当时的美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19世纪初发行国债时代、19世纪30年代发行州债券时代和19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发行铁路债券时代之后,涌现出大量的个人投资者。同时,债券尤其是工业债券的大量发行和投资银行业的迅速发展,促使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美国资本市场迅速膨胀。穆迪、普尔等专业性的中立机构通过对债券发行企业的财务信用分析而确定其信用等级,并且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作为广大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债券价格开始以等级结构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价格差别的价格体系[15]。
债券信用评级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对债券发行者的财务信用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向广大投资者提供债券风险程度的相关信息,保护投资者遭受由于掌握信息不全面而可能遭受的损失,并且根据不同债券的信用风险程度对债券进行价值定位。
对于债券投资人之外的各方,债券信用评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债券承销商可以利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作为其销售有价证券的政策手段,为其承销的债券的定价提供参考。对于债券发行人来说,通过取得较高的评级,可以降低筹集资金的成本,减轻利息负担。对于那些已经具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以筹措资金能力的企业来说,通过评级还可以争取有利的发行条件。另外,债券信用评级还可以减少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直接干预,通过市场自身的监督约束机制保持金融秩序的稳定[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