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中国外债的特点

抗战时期中国外债的特点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抗日战争时期的借款为易货性质,不以现金支付,也不用提供担保,仅指定由中国运售某些货物以易货以售价抵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不景气,而中国财政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易货借款是最好的选择。抗战时期中国向苏联的三次借款,年息均为3%。抗战时期中国向苏联、英国、美国的借款,不但没有折扣,在利息上,按借款的实际动用款付给利息。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外债具有很大的特点,主要是:

一、抗日战争的国民政府举借外债的历程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紧密联系在一起。1937年7月,日本全面侵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当时欧洲“绥靖主义”盛行,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当道,对中国抗日战争坐山观虎斗。苏联为击破英法将纳粹德国“祸水东引”的阴谋,避免遭受日本与德国的东西夹击,积极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在经济上提供援助。苏联先后于1938年3月、7月和1939年6月与中国国民政府订立了三次易货款合同。到1939年,英法看到欧洲大战,德国和日本勾结不可避免,才对中国抗战表示支持。欧洲战争爆发后,法国沦陷,无力对外支持,英国对中国抗战特别是稳定金融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也不积极,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希望中国抗战拖住日本,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才对中国抗战以积极巨大的支持。除给中国大笔借款外,1942年6月2日,中美两国签订“中美租借协定”(又称“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从1941年5月即开始对中国提供租借物资,特别是军事物资。

二、晚清时期、北洋时期以及国民政府前十年,举借的外债,一般以现金支付,且要关税、盐税或以矿产资源作担保,或以允承修建铁路和开采矿藏为条件。而抗日战争时期的借款为易货性质,不以现金支付,也不用提供担保,仅指定由中国运售某些货物以易货以售价抵付。苏联的三次易货借款,中国以13项农矿产品(包括茶叶皮革、兽毛、丝绸、棉花、桐油、药材、钨、锑、锡、锌、镍、红铜)运销苏联抵还借款。1941年6月的中英第二次信用借款,借款总额为500万英镑。借款用途规定为在英国本土及英镑区购买机器材料,中国以猪鬃、茶叶、钨锑矿等农矿和土畜产品售价付还借款。向美国的借款,1939年2月的中美桐油借款,以中国运售美国桐油价款抵还借款。1940年4月,中美第二次借款,以中国云南锡矿4万吨运售美国抵还借款,故称为中美锡借款。1940年10月,中美第三次借款,借款额为2500万美元,5年内由中国运售美国价值3000万美元的钨矿价款抵还借款,故又称钨砂借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不景气,而中国财政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易货借款是最好的选择。

三、无折扣,利率低,无经理费,计息以实际动用部分为限,随时可偿还本金,并可全部提前清偿,这样的优惠条件在近代中国外债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清代左宗棠的第一、第二次西征借款,月息达到1分3厘。当时在西方及国际市场上,借款利息一般为年息4~5厘。晚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借款,一般年息在7~8厘左右,不仅高利率,还有高折扣,清代的每一次借款均有折扣。清政府实际拿到的仅为80%~85%,有时还外加行用等。北洋政府时期举借的外债,年息均在1分或月息1分以上。1923年财政部华比银行借款,月息高达1分8厘。1924年财政部道胜银行的几笔借款,月息均在1分5厘上下。这种高利息借款成为政府沉重的负担。

抗战时期中国向苏联的三次借款,年息均为3%。向英国的借款,年息分别按2.75%、1.5%、3.5%计算。美国的几次借款,年利息均为4%左右,均低于国际市场上的利率水平。

抗战时期中国向苏联、英国、美国的借款,不但没有折扣,在利息上,按借款的实际动用款付给利息。1941年4月1日,国民政府财政部签订“中美平准基金借款协定”,由美联储向国民政府或中央银行购买法币,以5000万美元为限。本借款在1942年12月动用了1000万美元,照实际动用的1000万美元,按1.5%利息计算,本利于1943年4月偿清。

这些有别于近代以往外债的特点,主要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盟国的国际环境与国际地位形成的。债权国与债务国有共同利益所趋,也为各自的利益所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