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打造全球人民币离岸中心

上海打造全球人民币离岸中心

时间:2022-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自贸区的金融创新能够迅速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产生联动机制效应,进而拓展到整个上海,最终辐射全国。目前,自贸区共有17家金融机构可以开立FT账户。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在过去的30年中,尽管上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金融改革成就,但目前上海离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还较大。

自贸区建设的核心在于金融改革,金融改革主要是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其特殊顶层设计和负面清单管理理念,能够更快、更高效地使国家金融改革政策在自贸区内落地。因此,可以说,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上海国际金融创新的“孵化器”。自贸区的金融创新能够迅速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产生联动机制效应,进而拓展到整个上海,最终辐射全国。2015年2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宏观审慎的本外币全口径境外融资管理制度,自贸区金改的“3.0版”正式起步,标志着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推进。“十三五”期间,为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政策实施和功能要素全面到位,自贸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与协同。

1.自贸区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

(1)自贸区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资本账户的分类,我国资本项目40项中的35项全部或部分实现了可兑换,完全不可兑换的仅有5项。一旦今后在个人跨境投资、证券交易所互联互通外汇管理改革、资本市场开放、扩大人民币国际使用和风险防控等六项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全面落地,就意味着我国完全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重点就是实现上述六方面的全面突破和全面到位,推动上海率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上海国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与协同。

2013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其中指出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标志着自贸区成为资本项目开放的试验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5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系统(FT)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围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金融改革政策全面实施。2015年2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是加快推进试验区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的重要举措,区内主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通过自由贸易账户更加便利地从境外融入低成本的本外币资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为其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好处。其核心是要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个要素,使资本项目可兑换得到全面有序实施,标志着自贸区金融改革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推进。

目前,自贸区共有17家金融机构可以开立FT账户。截至2015年6月1日,企业通过FT账户办理各类跨境资金结算1 600亿元,按照新规则开展跨境融资700多亿元。

(2)进一步推动自贸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

今后进一步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一是打通个人跨境投资的渠道。自贸区择机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境外投资试点,作为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的突破点。目前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境内投资额度增加,投资快速增长,2014年两者合计净流入2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1%。自贸区将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境外投资试点,则打通了个人跨境投资的渠道。二是完善“沪港通”和推出“深港通”,允许非居民在境内发行除衍生品外的金融产品。三是修订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大部分事前审批,建立有效的事后监测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四是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下放开自贸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融资,同时,提高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便利性。五是继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消除不必要的政策壁垒和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和结算。六是做好风险防范,建立强大的、多角度的、风险跟踪的账户管理系统和监测体系,对资金流出后的流向进行跟踪服务,建立跨部门的跨境资金监测分析和应急协调机制。

2.自贸区跨境融资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深化外债管理方式改革,促进跨境融资便利”。2015年2月12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标志着自贸试验区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开始,推动国家金融改革在上海先行先试,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1)自贸区跨境融资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自贸试验区跨境融资政策的实施,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步骤,促进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一是对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跨境资金流动提供了有力支持。《实施细则》进一步满足了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理境外融资需求。自贸区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通过自由贸易账户更加便利地从境外融入低成本的本外币资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为其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好处。

二是扩大了自贸区企业从境外融资的规模与渠道。自贸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开展境外融资活动,自主计算境外融资的规模,自主权衡境外融资的结构,扩大了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规模与渠道。企业的融资规模从原有资本的一倍扩大到两倍。银行原来不能从境外融入人民币资金,在新的政策框架下,可以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等也能从境外融入资金。同时,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转换因子等宏观审慎管理手段,实现了简政放权和风险管理的有机结合。

三是建立了以资本约束机制为基础的境外融资规则。《实施细则》建立了以资本约束机制为基础的本外币一体化、统一的境外融资规则,上调了经济主体从境外融资的杠杆率,高度便利了企业和金融机构正常的金融活动。至2015年3月底,按照新的境外融资规则,上海自贸试验区从境外借款折合人民币15亿元(含美元和英镑借款)。2015年4月,正式启动了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自由贸易账户既可以提供各类人民币服务,也可以提供经常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的外币服务。截至2015年7月,共有超过两万家企业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了自由贸易账户,已经实现资金往来6 357.5亿元。

(2)自贸区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

一是通过外汇跨境资金池,跨国公司能够便利地把现金转入和转出中国。2014年5月,自贸区推出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整合了前期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营运管理、外币资金池和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账户的功能,形成“三合一”账户体系。通过外汇跨境资金池,能够便利地把现金转入和转出中国,也意味着企业可以在不超出外汇管理局对外放款和借入外债限额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外债额度的使用。

二是自贸区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提高了运营效率并节约结售汇成本。外汇轧差结算业务在跨境端使用外币结算、在中国境内使用人民币结算,从而大大有利于企业的账户管理。这样跨国公司既可以在中国仅保留一个外币账户,并为其在华的子公司提供最佳的资金管理,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运营效率并削减了资金成本,帮助客户节约结售汇成本。

三是进一步改进跨国公司资金池的运营管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今后应进一步改进跨国公司资金池的运营管理,促进贸易、投资更加便利。进一步扩大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的跨国企业的范围。过去以大型国企、跨境资金比较频繁的企业为主,今后只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也可以加入。这样,将会使上海成为国际跨国公司总部、国际金融机构等聚集地,从而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3.自贸区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

从一国货币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来看,人民币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之一,就必须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纽约、伦敦、香港、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都建有离岸金融市场,我国周边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也都早已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则必须在上海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人民币离岸业务和中心,无疑可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

中国人民银行《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的颁布及其细则规定,我国的离岸银行业务采取“两头在外、内外分离”的经营管理模式,离岸业务对象严格限定为“非居民”。这种严格分离的模式可以有效防止在岸资金的流出,使在岸业务不受离岸业务的影响,并不妨碍银行将离岸资金运用于境内,也不会限制在岸资金运用于境外投资。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业务和传统业务分别设立账户,离岸中心金融机构筹资只能吸收外国居民、外国银行和公司的存款。上海自贸试验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应主要采取以下方面措施。

(1)建立自贸区离岸人民币债券交易中心。

首先,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人民币债券交易中心的建立,有助于推动上海与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之间联动。香港地区离岸市场人民币的投资出路,主要在上海的资本市场,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的终端,也应在上海的资本市场。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我国金融改革的“试验田”,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意味着试验区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将有机会联成一体,有助于扩大整个离岸市场的体量和规模。对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来说,上海自贸试验区建立离岸人民币债券交易中心,人民币资金进出中国将更加便利,有利于形成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在自贸区人民币分账核算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下,区内企业可以更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

其次,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人民币债券交易中心,采用“内外分离”分账户管理。通过试验区自由贸易账户(FT),自贸区离岸业务和传统业务分别设立账户,离岸业务对象为“非居民”。这种“内外分离”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防止在岸资金的流出,使在岸业务不受离岸业务的影响,也不妨碍将离岸资金运用于境内,也不会限制在岸资金运用于境外投资。

再次,上海自贸试验区离岸人民币债券交易中心的建立,有助于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是借鉴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发行主体多元化。发行主体不仅要包括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跨国公司,而且要包括境外租赁、信贷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等。发行主体的多样化反映出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的提高,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发挥投融资、储备货币功能创造有利条件。二是聚集国际资本,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自贸区建立离岸人民币债券交易所,发行类似于香港的“熊猫债”、台湾的“宝岛债”等,有助于打通国际融资渠道,集聚国际金融机构,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募集的国际资本可用于区内或境内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国内生产和贸易的国际化。三是联动国内金融产品价格的市场化,加快国内债券市场发展,扩大国内债市主体,促进市场化机制,促进在岸市场的对外开放。

(2)建立自贸区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结算中心。

建立自贸区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结算中心,一是有利于逐步形成离岸人民币价格。自贸区开展离岸人民币与多币种的交易结算,开发人民币与周边货币的衍生品(远期、掉期、期货、期权等)交易和交易指数,以确立离岸人民币的基准价格体系,逐步形成离岸人民币价格。二是采取内外分离型模式设计以防范风险。自贸区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结算中心按照内外分离型模式进行设计,通过实行对区内银行离岸头寸和在岸头寸的相互抵补量进行限制和动态调整,以隔离内外风险,防范离岸人民币交易可能对国内金融市场造成冲击。三是有利于人民币离岸与在岸之间联动。自贸区人民币离岸业务在岸结算中心成为人民币离岸与在岸的联接通道,能够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协调发展。

(3)加快推进洋山港保税区离岸金融业务试点。

洋山港保税区是大宗商品国际贸易的聚集地。2015年7月31日,上海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启动仪式在洋山保税港区举行,这标志着上海自贸试验区面向国际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迈出探索国际资源配置的重要一步。自贸区依托保税区域连接境内境外、统筹在岸离岸的跨境资源配置特色,应加快推进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洋山港自贸区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征,其交易对象为保税实物,采用“净价”交易的方式,报价不含进口关税和增值税,是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交易参与方目前既包括国内交易商,也包括国际交易商。洋山港保税区利用国际和国内交易者共同参与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大力推进洋山自贸片区离岸金融产品创新和离岸业务的发展。这有利于大力吸引国际金融机构落户,集聚国际资本,同时又有助于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4.自贸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

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统计,2014年12月,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2014年全年,我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7.6万亿元,同比增长47%。这意味着与人民币相关的贸易金融服务需求在增加,中资银行可以通过人民币服务获取大量的离岸客户,进一步带动相关贸易金融产品的创新。截至2014年末,与中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达189个(不含港澳台等境外地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应进一步发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功能。

自贸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推动了上海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促进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一是自贸区人民币跨境使用,境外银团可以根据区内企业公开披露信息,直接给予企业信用贷款。这一举措是自贸试验区跨境融资模式的创新,也是境内企业通过自贸试验区走出去的重要标志。二是自贸区推出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为自贸区内个人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区内就业或执业的个人可直接办理经常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此前,区内个人只能通过人民币工资购汇,以外币形式进行跨境资金划转。这一举措可以为区内有跨境结算业务需求的个人提供了便利,节约汇兑成本,并且有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三是自贸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企业用本币计价结算节约了汇兑成本、降低了汇率风险,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此外,人民币跨境结算和清算系统(CIPS)的完善,与SWIFT结算体系对接,不仅可以降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成本,而且从技术层面上扩大了监管覆盖面。2014年上海自贸区累计发生跨境人民币结算463亿元,同比增长90.2%,人民币跨境使用大幅增长。截至2014年5月末,上海自贸试验区参与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试点的企业17家,业务41笔,资金池收支额78亿元。根据银行与企业签订的资金池合作意向协议,跨境资金池业务发展空间较大。这将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流通,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联动作用。

5.自贸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

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回归到最基本问题就是使人民币经常项目(跨境贸易及结算)和资本项目(跨境投资和融资)开放和便利化。上海自贸试验区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从而也推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一方面,自贸区金融开放政策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从而推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已出台的金融改革政策涵盖了自贸区经常和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个人银行结算账户、人民币境外借款、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等热点业务,将有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些开放性的金融改革,必然会突破目前限制人民币金融交易、资本市场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制度性障碍,不仅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而且也推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随着自贸区金融开放政策的出台,许多境内外贸易企业、金融及准金融机构、各类物流企业等主体大量进入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人民币为主的计价与支付手段必将迅速发展,离岸贸易、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业务必将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自贸区形成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市场“桥梁”的同时,推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贸区金融安排的核心被认为是形成离岸人民币市场和在岸人民币市场的连接桥梁,使人民币能够“走出去”,也能够“流回来”。央行金改“30条”允许“在区内注册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可按规定进入上海地区的证券和期货交易场所进行投资和交易。区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可按国家有关法规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允许不在自贸区内注册的离岸机构开立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并可与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境外账户以及境内区外的非居民账户之间进行资金自由划转。这对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业务的离岸机构来说,在相关政策下进行贸易、融资、投资都将面临较之前更少的限制。

6.陆家嘴金融片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作用

上海自贸试验区陆家嘴金融片区在金融改革试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贸区先行先试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逐步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等金融创新等,试点内容涉及金融方面的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兑换、金融业对外开放、产品创新、人民币离岸业务等。这些金融方面的改革,以自贸区陆家嘴金融片区为着力点,辐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陆家嘴金融片区的定位,主要是发挥金融创新和服务业开放优势,着力提升高能级金融机构和要素市场的集聚功能,大力推进面向国际的要素市场建设,支持上交所、上期所、中金所等拓展国际业务,推动央企、国内知名大企业设立地区总部或金融平台。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的契机下,陆家嘴片区的新兴金融业发展迅猛,片区内的私募证券、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兴金融机构加速集聚,为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夯实了基础,有助于带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

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双重机遇,陆家嘴片区需更多关注新业态、新机遇、新成分,努力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营商环境,集聚高能级功能性要素平台和重点金融、航运、总部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和辐射长三角经济带的能力,力争成为全球资源跨境配置的重要基地,成为引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金融创新高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