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项目分析与评价视频

项目分析与评价视频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图中可以看出,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进行的,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经批准,就标志着该项目立项工作的完成,就可以进行建设实施工作了。规定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

6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后评价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周期中前期准备阶段的核心工作内容,作为投资项目周期的有机组成部分,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不仅要明确回答拟建项目是否应该投资和推荐较好的投资方案,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的原则、框架和基础。本章将从建设项目的建设程序入手,系统介绍可行性研究的工作阶段、研究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步骤与结构内容。以及对特大型项目的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方法和项目后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

6.1 可行性研究概述

6.1.1 投资项目建设程序与可行性研究

1)投资项目的概念和分类

项目(Project)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主要是限定的资源和时间),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或活动)。

广义的项目含义非常广泛,泛指一切符合项目定义,具备项目特点的一次性任务(或活动)。最常见的项目有:开发项目,如某种资源的开发、一个小区的开发、某种新产品的开发等;建设项目,如一座大楼的建造、一个机场的兴建、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等;科研项目,有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应用科学研究项目、科技攻关项目等;以及工业生产项目、软件开发项目等。

为了计划管理和统计分析研究的需要,建设项目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按建设目的可分为生产性项目和非生产性项目;按建设性质可分为新建项目、扩建项目、改建项目、迁建项目、恢复项目等;按建设阶段可分为预备项目、筹建项目、实施项目、建成投产项目等;按建设规模可分为大型项目、中型项目、小型项目;按土建工程性质可分为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土木建筑工程项目(如公路、桥梁、机场、铁道、港口码头、水利工程等)、工业建筑工程项目(如发电厂、钢铁厂、化工厂、矿山等);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公共工程项目(如公路、通讯、城市给排水、教育科研设施、医疗保健设施、文化体育设施、政府机关用房等)、生产性产业建设项目、服务性产业建设项目(如宾馆、商场等)、生活设施建设项目;按建设内容与管理关系可分为建设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采购项目等。

2)项目建设程序

图6.1 建设程序各阶段的工作及先后顺序

项目建设程序是指建设项目从设想、规划、评估、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整个过程中,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先后次序的法则。这个法则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建设实践,在充分认识客观规律,科学地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反映了建设工作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所转移的。

按照这个规律,建设程序从构思、开发建设到竣工投产的整个过程可分成三个大的阶段:投资策划期、投资时期和运营期,以投资决策和竣工验收为阶段转化的标志。这些阶段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不能任意颠倒。否则,项目建设就会走弯路,遭受重大损失。各阶段的工作及先后顺序如图6.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进行的,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根据审定的项目建议书,对投资项目在技术、工程、经济、社会和外部协作条件等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做多方案的比选,推荐最佳方案,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经批准,就标志着该项目立项工作的完成,就可以进行建设实施工作了。

6.1.2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是一种运用多种学科(包括工程技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及系统工程学等)知识,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经济、社会有利性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分析和论证,以便进行正确决策的研究活动。可行性研究的任务是以市场为前提,以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果为最终目标,对拟建的投资项目,在投资前期全面、系统地论证该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对项目作出可行或不可行的评价。

可行性研究工作最早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时开始试行,作为流域开发规划的重要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可行性研究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投资项目决策前的一个重要的工作阶段。现在,世界各国对重要的投资项目都普遍要进行可行性研究。1978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为了推动和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编写出版了《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手册》一书,系统地说明了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我国从1979年开始,在研究了西方国家运用可行性研究的经验后,经过反复酝酿,逐步将可行性研究纳入建设程序。1981年1月,国务院在《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工作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所有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项目,都要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1982年9月,国家计委在《关于编制建设前期工作计划的通知》中,进一步扩大了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建设项目的范围。1983年2月国家计委制定和颁发了《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1991年又对此做了修订,该办法对我国基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编制程序、内容、审批等进行了规定。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在2001年9月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写《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该指南是一本指导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法及内容的纲领性文件,为我国新世纪各类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指明了方向。

200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规定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仅需向政府提交项目申请报告,不再经过批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程序。对于《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而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继续实行审批制。

为适应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总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建设部于2006年正式发布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供投资者在开展投资项目经济评价工作时借鉴和使用。

在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整个周期中,建设前期阶段是决定投资项目经济效果的关键阶段,是投资者研究和控制的重点。如果到了建设实施阶段甚至运营阶段才发现工程费用过高,或者市场对项目产品需求不足、原材料不能保证等问题,则会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可行性研究作为投资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消除盲目性,减少投资风险,以便在竞争中获取最大利润,投资者宁愿在投资前花费一定的代价,也要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提高投资获利的可靠程度。

6.1.3 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划分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出版的《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手册》将可行性研究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

(1)机会研究

机会研究主要是为项目投资者寻求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对经济发展有较大贡献且具有较大成功可能性的投资、发展机会,并形成项目设想。

(2)初步可行性研究

初步可行性研究又称预可行性研究,主要对项目在市场、技术、环境、选点、资金等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基本上是粗线条的。

(3)详细可行性研究

详细可行性研究又称最终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项目的产品纲要、技术工艺及设备、厂址与厂区规划、投资需求、资金融通、建设计划以及项目的经济效果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和论证,通过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佳方案。虽然详细可行性研究的研究范围没有超出初步可行性研究的范围,但研究深度却远大于初步可行性研究的深度。

在我国的基本建设程序中,可行性研究被划入投资决策阶段。

(1)机会研究阶段

研究投资机会与投资主体的能力是否相适应,以及投资机会落实的可能。包括投资环境的客观分析、企业投资战略和经营目标分析、企业内部资源条件分析等三方面内容。

(2)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就是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将机会研究的结果表达出来,较为完整地提供可能进行建设的投资项目。

(3)初步可行性研究

我国初步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与《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手册》中的内容相一致。与机会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所获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如果项目机会研究有足够多的资料,也可以越过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直接进行详细可行性研究。

(4)可行性研究(又称详细可行性研究)

对初步可行性分析的若干方案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以报告的形式提出完整的投资方案及建议。

在实际工作中,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划分未必十分清晰。有些小型和简单项目,常把机会研究与初步可行性研究合二为一。在我国,许多项目的前两个阶段与详细可行性研究工作常常也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下面介绍的可行性研究主要是指详细可行性研究。

6.2 可行性研究内容

可行性研究就是将工程分解为许多关键的议题,分别进行细致的技术经济论证后,再对由此形成的多方案作比较和优选,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结论性意见。因此,一般工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需有资格的设计(咨询)单位编制,在内容上通常由四个大部分和十九个方面的关键议题组成(参见图6.2)。四个大部分包括:调查研究与分析、技术方案形成与优选、完整的建设和运营方案的编制和经济分析和影响评价。十九个方面的关键议题通常包括:项目兴建理由与目标、市场预测、资源条件评价、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场址选择、技术、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原材料燃料供应、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风险分析等内容。

图6.2 一般工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下面对这十九个关键议题分别给出了简要介绍。

1)项目兴建理由与目标

项目兴建理由一般从项目本身和国民经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项目层次的分析是站在投资者位置,从项目产品和投资效益的角度论证兴建理由是否充分合理;国民经济层次的分析是从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分析项目对宏观经济条件的符合性,如是否符合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的要求,是否符合区域规划、行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是否符合国家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要求等。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分析,判别项目建设的理由是否充分、合理,以确定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市场预测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的产品和所需要的主要投入物的市场容量、价格、竞争力,以及市场风险进行分析预测,为确定项目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提供依据。

3)资源条件评价

资源条件评价主要是对拟开发项目资源开发的合理性、资源可利用量、资源自然品质、资源赋存条件和资源开发价值等进行评价。

4)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研究是在市场预测和(资源开发项目)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论证比选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和产品方案(包括主要产品和辅助产品及其组合),作为确定项目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原材料燃料供应方案及投资估算的依据。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的比选内容主要有:单位产品生产能力(或使用效益)投资、投资效益(即投入产出比、劳动生产率等)、多产品项目资源综合利用方案与效益等。

5)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应主要研究场址位置、占地面积、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地震情况、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水电供应条件、环境保护条件、法律支持条件、生活设施依托条件、施工条件等内容。

6)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项目的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确定后,应进行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的具体研究论证工作。

技术方案比选的主要内容有:技术的先进程度、技术的可靠程度、技术对产品质量性能的保证程度、技术对原材料的适应性、工艺流程的合理性、自动化控制水平、技术获得的难易程度、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购买技术或专利费用等技术经济指标。

设备方案的选择,首先要根据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研究提出所需主要设备的规格、型号和数量,然后通过调查和询价,研究提出项目所需主要设备的来源、投资方案和供应方式。对于超大、超重、超高设备,还应提出相应的运输和安装的技术措施方案。

工程方案选择是在已选定项目建设规模、技术方案和设备方案的基础上,研究论证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建造方案。工程方案的选择,要满足生产使用功能要求,适应已选定的场址(线路走向),符合工程标准规范要求,并且经济合理。

7)原材料燃料供应

原材料、燃料是项目建成后生产运营所需的投入物。在建设规模、产品方案和技术方案确定后,应对所需主要材料的品种、规格、质量、数量、价格、来源、供应方式和运输方式进行研究确定。

8)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是在已选定的场址范围内,研究生产系统、公用工程、辅助工厂及运输设施的平面和竖向布置,以及相应的工程方案。

(1)总图布置方案

总图布置应根据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或者使用功能的需要及其相互关系,结合场地和外部环境条件,对项目各个组成部分的位置进行合成,使整个项目形成布置紧凑、流程顺畅、经济合理、使用方便的格局。

(2)场内外运输方案

根据建设规模、产品方案、技术方案确定主要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品种、数量、特性、流向,据此研究提出项目内外部运输方案。运输方案研究主要是计算运输量,选择运输方式,合理布置运输路线,选择运输设备和建设运输设施等。

(3)公用工程与辅助工程方案

公用工程与辅助工程是为项目主体工程正常运转服务的配套工程。公用工程主要有给水、排水、供电、通讯、供热、通风等工程;辅助工程包括维修、化验、检测、仓储等工程。

9)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是在研究确定场址方案和技术方案中,调查研究环境条件,识别和分析拟建项目影响环境的因素,研究提出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措施,比选和优化环境保护方案。

10)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拟建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的研究是在已确定的技术方案和工程方案的基础上,分析论证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对劳动者和财产可能产生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1)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拟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应对项目的组织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员工培训等内容进行研究,比选和优化方案。

12)项目实施进度

工程建设方案确定后,应研究提出项目的建设工期和实施进度方案。大型建设项目,还应根据项目总工期要求,制定主体工程和辅助工程的建设起止时间及时序表。

1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

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是财务分析的基础,遵循“有无对比”的原则,采用一致的价格体系对投资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分别进行预测和估算。

项目财务效益指项目实施后获得的营业收入及可能的返税和补贴。项目支出的费用主要包括投资、成本费用和税金。

14)资金来源与融资方案

资金来源与融资方案是在投资估算的基础上,研究拟建项目的资金来源渠道、筹措方式、融资结构、融资成本、融资风险,结合融资后的财务分析比选推荐项目的融资方案,并以此研究资金筹措方案和进行财务评价。

15)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市场价格体系下,从项目微观角度,分析预测项目的财务效益与费用,计算财务评价指标,考察拟建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16)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又称宏观经济分析。由于财务分析是从财务角度考察项目的经济性,必然存在费用和效益统计的片面性以及价格扭曲现象,导致财务现金流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资源的价值,经济费用效益分析就是从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出发,调整项目效益和费用的范围并计算价格,分析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和对社会福利的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经济费用效益分析通常对于一些非经营性项目适用,该类型项目不以追求营利为目标,比如城市道路、公共绿化、水利灌溉渠道等项目,通常根本没有运营收益,建设和运营资金由各级政府承担。另外,有些直接为公众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的项目,虽然有一定的营业收入,但产品价格不由市场机制形成,这就造成了项目投资效果评价的困难。

17)费用效果分析

许多工程项目的效果有些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但诸如环境、安全、健康、文化、社会安定等相关方面的效果就不能简单地用货币来衡量。费用效果分析就是通过项目支出与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对比来衡量项目费用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这里的支出是指为取得相应的效果所付出的财务代价;效果指作为结果的作用、效应和效能,效果指标可以有多个。费用效果评价指标一般用比率型指标,其常见形式为:

效果费用比=效果费用

18)不确定性风险与风险分析

不确定性风险与风险分析主要是不确定因素对基于预测和估算的数据体系得出评价结果的负面影响的评价,评估项目的风险承受能力,识别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优化项目方案,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在实践中,不确定性分析包括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风险分析则按照风险管理框架的分析过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等。

19)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将项目(一般指特大型项目)限定在特定区域和国家范围内,分析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对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影响,评估项目与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协调性和贡献,判断项目的合理性。

本书涉及的可行性研究中财务分析、经济费用效益分析、费用效果分析、不确定性风险与风险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在本书第7章、第8章、第9章将分别阐述。对于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将在6.3节中进行阐述。

6.3 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6.3.1 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的概念

1)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的含义

区域经济影响分析是指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综合分析特大型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对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全方面影响,包括对区域现存的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城镇建设、劳动就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现实和长远的影响分析。

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出发,综合分析特大型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力的布局、自然资源的开发、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物价的变化、收入的分配、国家承担的能力、项目时机选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等方面。

2)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系统性要求保证系统的主体最优。建设项目自身具有系统性特征,可行性研究的技术与建设方案设计和财务分析就是对项目系统性的设计和评价。但从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它又是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所以,要全面分析项目的经济性,还要将项目放置在各层次大系统中,分析其对区域或宏观经济系统的贡献。

(2)综合性原则。特大型建设项目的开发周期长、投入巨大,对区域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全面而深远,这些影响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供给结构、消费结构、价格体系和区域经济结构等。因此必须综合分析特大型项目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正是由于特大型建设项目对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影响的广泛性,一些方面的影响是可量化的经济型效果,另一些方面却是无形的难以量化的非经济型效果,只有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才能给出一个全面的评价结论。

3)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的适用范围

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只有对特大型建设项目才适用,包括: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资源开发项目、特大型工业企业建设、大规模区域开发、高精尖科技攻关项目、特大型生态环保工程等。特大型项目具有以下特征:

(1)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工程建设周期长;

(3)人、财、物的投入量大且较集中;

(4)有较大的技术风险,引发关联产业或新产业群体的发展变化;

(5)对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大;

(6)项目的实施对所在区域或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群体利益格局等有较大改变;

(7)项目导致技术进步和技术转变,引发关联产业或新产业群体的发展变化;

(8)项目对区域或国家长期财政收支影响较大;

(9)项目的投入或产出对进出口的影响大;

(10)其他对区域经济或宏观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6.3.2 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的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

1)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的内容

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应立足于项目的实施能够促进和保障经济有序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分析重点应是项目与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长远规划的关系。分析内容应包括下列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1)项目对区域经济或宏观经济影响的直接贡献通常表现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就业,减少贫困,扩大进出口,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地方或国家财政收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

(2)项目对区域经济或宏观经济影响的间接贡献通常表现在: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和流动,促进城市化,带动相关产业,克服经济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资源,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

(3)项目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包括:非有效占用土地资源、污染环境、损害生态平衡、危害历史文化遗产;出现供求关系与生产格局的失衡,引发通货膨胀;冲击地方传统经济;产生新的相对贫困阶层及隐性失业,对国家经济安全可能带来不利影响等。

2)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的方法

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可将项目的总产出、总投入、资源、劳动力、进出口总额等作为区域经济或宏观经济的增量,通过建立各种既有科学依据,又反映项目特点的经济数学模型,分别计算“有项目”与“无项目”时的经济总量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社会与环境指标及国力适应性指标,并根据有无对比原则进行分析。

常用的经济数学模型包括经济计量模型、经济递推优化模型、全国或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动态系统计量模型等。

3)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影响分析的指标体系

对于不同的项目,其目标、内容和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项目影响群体不同,项目的社会影响和社会风险不同,社会评价的内容也有所差异。但从总体上看,社会评价主要包括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的互适性分析和社会风险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

(1)总量指标

评价特大型建设项目对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影响的总量指标有:增加值、净产值、社会纯收入等指标。

增加值是指项目的建成投产对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净贡献,即每年形成的国民生产总值。项目的国民经济增加值可按收入法计算。

增加值=项目范围内全部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

+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净产值是指项目全部效益扣除各项费用(不包括工资及附加费)后的余额。

社会纯收入是指净产值扣除工资及附加费后的余额。

(2)结构指标

结构指标用于分析各要素的构成和影响,包括:影响力系数、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

影响力系数也称带动度系数,是指特大型项目所在的产业的增加产出满足社会需求,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需求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的增加产出的影响。表示公式为:

式中:bij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系数,或称完全消耗系数,表示生产第j个部门的一个最终产品对第i个部门的完全消耗量;n表示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总数。

当影响力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产业部门增加产出对其他产业部门产出的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系数越大,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大。

产业结构以各产业增加值计算,反映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的大小。

就业结构包括就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的知识结构,前者指各产业就业人数的比例,后者指就业者各不同知识水平的所占比例。

(3)社会与环境指标

①就业效果指标

实现充分就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劳动力就业效果一般用项目单位投资带来的新增就业人数来表示,即:

单位投资就业效果=新增总就业人数(包括本项目和相关项目)/项目总投资

总就业效果又可分为直接投资就业效果(项目自身新增就业数与项目总投资的比值)和间接投资就业效果(与项目相关行业新增就业数与项目总投资的比值)。

②收益分配效果

分配效果指标用于检验项目收益分配在国家、地方、企业、职工间的分配比重是否合理。主要有以下几项:

国家收益分配比重=项目上缴国家的收益/项目的总收益×100%

地方收益分配比重=项目上缴地方的收益/项目的总收益×100%

企业收益分配比重=企业的收益/项目的总收益×100%

职工收益分配比重=职工的收益/项目的总收益×100%

③资源和环境影响效果指标

对资源和环境影响效果指标主要有节能效果指标、节约时间效果指标、节约用地效果指标、节约水效果指标等几类。

节能效果指标以项目的综合能耗水平来反映。

项目的综合能耗水平=项目的综合能耗/项目的净产值

节约时间效果指标对交通运输类项目较适用。

节约用地效果指标用单位投资占地来反映。

单位投资占地=项目土地占用量项目总投资(平方米/万元)

节约水效果指标以项目单位产值或产品耗水量表示。

项目单位产值或产品耗水量=

项目总耗水量项目总产值(总产量)(立方米/人·日)

项目单位产值或产品耗水量与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定额相比,可判定项目的节水效果。

(4)国力适应性指标

特大型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必然会对国家的承受能力提出考验。我国资源相对匮乏,人口众多,所以,除对特殊技能的人才需求要作专门分析外,一般的国力适应性评价主要指财力和物力评价。

国家财力是指一定时期国家所拥有的资金实力,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信贷总额、外汇储备、可利用的国外资金等。财力承担能力一般通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特大型项目年度投资规模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家预算内投资等指标的比重来衡量。

国家物力是指国家所拥有的物资资源,包括工农业主要年产品及储备量,矿产资源储备量、森林、草场以及水资源等。一般特大型建设项目物力承担能力主要指能源、钢材、水泥和木材等主要物资的供应能否支持项目的建设,可用特大型项目对这几类主要物资的年度需求量占同期产量的比重来衡量。

6.4 项目后评价

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价正在我国全面推行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价是在项目建设前进行的,其判断、预测是否正确,项目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这都需要在项目竣工投产后根据实际数据资料进行再评价来进行检验,这种再评价就是项目后评价。

6.4.1 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客观的分析,即根据项目的实际成果和效益,检查项目预期的目标是否达到,项目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项目后评价根据上述基本概念可知,项目后评价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为:

(1)总结项目管理的经验教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项目后评价通过对已建成项目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总结项目管理经验,指导未来项目管理活动,从而可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2)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

项目前评价是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但前评价中所作的预测是否准确,需要后评价来检验。有了后评价,就建立并完善了工程项目决策的反馈机制。项目全寿命期各阶段工作及评价流程如图6.3所示。

图6.3 项目全寿命期的评价过程图

(3)为政府制订投资计划、政策提供依据

通过项目后评价能够发现宏观投资管理中的不足,从而使政府能及时地修正某些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政策,修订某些已经过时的指标参数。同时,政府还可以根据后评价所反馈的信息,合理确定投资规模和投资流向,协调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并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建立必要的法令、法规、制度和机构,促进投资项目的良性循环。

(4)对项目建成后的经营管理进行诊断,提出完善项目的建议方案

项目后评价是在项目运营阶段进行的,因而可以分析和研究项目投产初期和达产时期的实际情况,比较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的偏离程度,探索产生偏差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从而促使项目运营状态正常化,充分发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4.2 项目后评价的内容

1)项目目标评价

评定项目立项时所预定的目标的实现程度,是项目后评价的主要任务之一。项目后评价要对照原定目标所需完成的主要指标,根据项目实际完成情况,评定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如果项目的预定目标未全面实现,需分析未能实现的原因,并提出补救措施。目标评价的另一项任务,是对项目原定目标的正确性、合理性及实践性进行分析评价。有些项目原定的目标不明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如政策性变化或市场变化等,项目后评价要给予重新分析和评价。

2)项目实施过程评价

项目的过程评价应对立项评估或可行性研究时所预计的情况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差别,分析原因。过程评价一般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的立项、准备和评估;

(2)项目的内容和建设规模;

(3)项目进度和实施情况;

(4)项目投资控制情况;

(5)项目质量和安全情况;

(6)配套设施和服务条件;

(7)受益范围与受益者的反映;

(8)项目的管理和机制;

(9)财务执行情况等。

3)项目效益评价

项目的效益评价是对项目实际取得的效益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其评价的主要指标应与项目前评价的一致,即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及贷款偿还期等反映项目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的指标。但项目后评价采用的数据是实际发生的,而项目前评价采用的则是预测的。

4)项目影响评价

项目的影响评价内容包括:

(1)经济影响评价

主要分析项目对所在地区、所属行业以及国家所产生的经济方面的影响,包括分配、就业、国内资源成本(或换汇成本)、技术进步等。

(2)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项目所在地(或国)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评价项目实施后对大气、水、土地、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内容包括项目的污染控制、地区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管理等方面。

(3)社会影响评价

对项目在社会的经济、发展方面的效益和影响进行分析,重点评价项目对所在地区和社区的影响,评价内容一般包括贫困、平等、参与、妇女和可持续性等。

5)项目持续性评价

项目的持续性是指在项目的建设资金投入完成之后,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还能继续,项目是否可以持续地发展下去,项目业主是否愿意并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去实现既定目标,项目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即能否在未来以同样的方式建设同类项目。项目持续性评价就是从政府的政策、管理、组织和地方参与,财务因素,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环境和生态因素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等方面来分析项目的持续性。

6.4.3 项目后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1)评价方法

(1)统计预测法

项目后评价包括对项目已经发生事实的总结和对项目未来发展的预测。后评价时点前的统计数据是评价对比的基础,后评价时点的数据是评价对比的对象,后评价时点后的数据是预测分析的依据。

①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策划有组织地收集被研究对象的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前提。

统计调查是一项复杂、严肃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每一项统计调查都应事先制定一个指导调查全过程的调查方案,包括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确定调查项目,拟订调查表格;确定调查时间;制订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等。

统计调查的常用方法有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和被调查者自填法等。

②统计资料整理

统计资料整理是根据研究的任务,对统计调查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使其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得出反映事物总体综合特征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整理分为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三个步骤。分组是资料整理的前提,汇总是资料整理的中心,编制科学的统计表是资料整理的结果。

③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对研究的对象进行解剖、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统计分析的方法有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法、指数法、抽样和回归分析法、投入产出法等。

④预测

预测是对尚未发生或目前还不明确的事物进行预先的估计和推测,是在现时对事物将要发生的结果进行探索和研究。

项目后评价中的预测主要有两种用途,一是对无项目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效果进行假定的估测,以便进行有无对比;二是对今后效益的预测。

(2)对比法

①前后对比法

前后对比法是指将项目实施前与项目实施后的情况加以对比,以确定项目效益的一种方法。在项目后评价中,它是一种纵向的对比,即将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的预测结论与项目的实际运行结果相比较,以发现差异,分析原因。这种对比用于揭示计划、决策和实施的质量,是项目过程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②有无对比法

有无对比是指将项目实际发生的情况与若无项目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度量项目的真实效益、影响和作用。这种对比是一种横向对比,主要用于项目的效益评价和影响评价。有无对比的目的是要分清项目作用的影响与项目以外作用的影响。

(3)因素分析法

项目投资效果的各种指标,往往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只有把综合性指标分解成原始因素,才能确定指标完成好坏的具体原因和症结所在。这种把综合指标分解成各个因素的方法,称为因素分析法。运用因素分析法,首先要确定分析指标的因素组成,其次是确定各个因素与指标的关系,最后确定各个因素对指标影响的份额。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量分析是通过一系列的定量计算方法和指标对所考察的对象进行的分析评价;定性分析是指对无法定量的考察对象用定性描述的方法进行的分析评价。在项目后评价中,应尽可能用定量数据来说明问题,采用定量的分析方法,以便进行前后或有无的对比。但对于无法取得定量数据的评价对象或对项目的总体评价,则应结合使用定性分析。

2)评价执行程序

项目后评价的类型很多,各个项目后评价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各个项目后评价的执行,其内容和程序都是有所差异的。在此只介绍项目后评价一般的、通用的执行程序。

(1)提出问题

明确项目后评价的具体对象、评价目的及具体要求。项目后评价的提出单位可以是国家计划部门、银行部门、各主管部门,也可以是企业(项目)自身。

(2)筹划准备

筹划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建一个评价工作小组,并按委托单位的要求制订项目后评价计划。项目后评价计划的内容包括评价人员的配备、建立组织机构的设想、时间进度的安排、内容范围与深度的确定、预算安排、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3)深入调查,收集资料

制订调查提纲,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并开展实际调查工作,收集后评价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这些资料和数据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资料、国家经济政策资料、项目运营情况的有关资料、项目实施和运营影响的有关资料、同行业有关资料以及与后评价有关的技术资料及其他资料。

(4)分析研究

根据项目后评价的内容,运用各类定性、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5)编制报告

项目后评价报告是项目后评价工作的最后成果。后评价报告既要全面、系统,又要反映后评价目标。项目类型不同,后评价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也不完全一致。一般而言,项目后评价报告应包括总论、项目前期工作评价、项目实施评价、项目运营评价、项目经济后评价、结论等几个主要方面。

习  题

1.什么是建设项目?如何界定一个建设项目的范围?

2.项目建设周期包括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主要工作内容?

3.我国将项目可行性研究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作用和任务是什么?

4.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5.可行性研究中,关于项目经济性评价有哪些?有什么异同?

6.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深度有何要求?

7.什么叫项目后评价?项目后评价具有什么作用?

8.根据评价时点的不同,项目后评价分为几类?各类后评价分别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