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服务外包

国际服务外包

时间:2022-10-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战以来的几十年中,跨国公司获得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动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组织发生了重要变化。服务外包的对象为服务产品或服务环节。如果外包交易双方涉及不同国家的企业则称为国际外包。最初服务领域的IT外包作为外包研究中的一个领域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早期文献主要关注特定行业的IT服务部分或全部职能外包现象。因为将信息服务外包的企业认识到外包并不能保证获得合意的结果。

第四节 国际服务外包

二战以来的几十年中,跨国公司获得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动国际贸易和国际产业组织发生了重要变化。进入19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管理学界随之发生了新的革命,催生了“外包”、“核心竞争力”(19)等新概念,跨国公司加快了战略调整,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重新定位,从没有竞争优势的一般性生产制造和服务领域向创新、设计、市场营销、高端制造和高科技服务领域中的高附加值环节转移。最近几年,受信息技术进步、经济结构服务化和服务全球化的影响,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迅速兴起,深刻影响了当代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实践,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严格说,服务外包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金融行业和信息技术支持领域。由于当时计算机价格昂贵、体积庞大,其使用还需具备特定环境需求,大量企业将数据处理工作以合同方式委托给数据加工机构,即为服务外包的雏形。到80年代初,低成本微型计算机和PC机的出现使委托加工服务业务的发展速度放缓。进入90年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很多企业不再把IT技术看作企业竞争力的核心,IT外包渐成热潮,其主要动机已演变为降低成本。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进步和服务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服务外包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深化、形式不断升级,已远远超出IT领域,向更广泛的服务领域和生产环节延伸,以至从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设计环节到下游的分销和售后服务环节日益流行,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包业务跨越国界,成为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和服务业全球分工的重要实现方式。

与服务外包的出现和发展历程相对应,学术界对服务外包(当时主要是IT服务外包)的关注和研究以2000年为界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IT服务外包的出现直到2000年以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基于微观企业视角的外包战略研究;第二阶段,2000年以来,跨境服务外包的兴起引起国际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基于宏观国际经济视角的外包研究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领域之一。

一、基于微观企业视角——2000年以前服务外包研究进展与主要内容

(一)主要研究领域与研究主题

外包(outsourcing)直译为“外部寻源”,出现在1990年前后,意为企业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性的功能或业务外包给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利用它们的专长和优势来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利用外部资源来完成组织自身的再设计和发展,而自身仅专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业务。简单说,外包主要是指一家公司与第三方签订合同并由该公司为委托公司提供原本由委托公司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服务外包的对象为服务产品或服务环节。如果外包交易双方涉及不同国家的企业则称为国际外包。

明确以外包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但作为一种企业战略实践,外包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盛行,90年代蓬勃发展(Higham,1993;Bryce and Useem,1998;Lyons and Bailey,1993)。当时,大部分文献并没有刻意区分制造和服务外包,但由于制造外包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有些公司因采用外包模式,一度成为‘中空公司’”(Tempest,1996),关于制造外包领域的动机、效应、风险以及决策过程等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最初服务领域的IT外包作为外包研究中的一个领域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早期文献主要关注特定行业(比如银行业、航空业以及营销领域等)的IT服务部分或全部职能外包现象。随着信息技术进步的发展,涉及IT的外包业务迅速扩展,出现大批以IT服务外包为主题的研究成果(Apte,U.,1990;Benko,C.,1992,1993;Buchowicz,B. S.1991;Borchers,Andrew S.1996;Jae-Nam Lee et al.,2000等等)。其中,Jae-Nam Lee et al.对基于企业微观视角的IT外包研究领域做了比较集成的表述,他认为针对IT外包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五个方面:企业、绩效、决策、合同、关系(Jae-Nam Lee et al.,2000),具体内容如图7.4.1所示。

总体来看,大量研究主题集中于外包动因、绩效与风险以及外包范围与方式分析等等。

大多数研究认为,外包是企业一种战略决策,被外包业务通常不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实施外包战略,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获得先进技术等。就外包的具体动因来看,包括降低成本(生产成本、资金成本、交易成本等等)、获得新技术新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变革能力、利用外部优势、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建设等等。

尽管外包的动机是获取经济、技术和战略利益,但没有人可以保证外包战略的绩效。因而有部分研究关注绩效问题(Arnelt和Jones,1994,Lacity和Hirschheim,1993),许多研究试图在系统效率、用户满意度以及外包信息系统的商业满意度、服务质量、成本削减等方面评估外包战略的成功与否。但是,针对不同的外包项目,这些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许多研究者认为外包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可以提高管理水平、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增加需求、获得高技术。相反,反对者认为,外包存在严重风险,比如失控、灵活性下降、人力资本流失以及失去信息管理方面的竞争优势等(Benko,1992,1993;Child,1987)。

img421

图7.4.1 关于外包的研究领域环境(工业环境和特征)

资料来源:Jae-Nam Lee,Minh Q. Huynh,Minh Q. Huynh and Shih-Ming Pi.The Evolution of Outsourcing Research:What is the Next Issue?.PP.3

就外包范围或者说外包分类来讲,现有研究提出按外包程度可以分为完全外包与部分外包或称选择性外包;按时间长短,可分为短期和长期外包;按服务商数量,可分为单一外包和多项外包;按外包类型,可以分为资产外包和服务外包(Apte,1990,Davis,1992)。关于外包可获得的选择方案,即外包方式选择,最典型的是通过不同的理论框架重新强调企业应该内包还是外包。因为将信息服务外包的企业认识到外包并不能保证获得合意的结果。这些研究发现,外包决策在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下,结果是随机变化的,一些支持外包,另外一些则支持内包(Benko,1992,Meyer,1994)。

(二)已有研究中主要采用的理论模型

在微观企业视角的外包研究领域中,已有研究引入了几个不同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外包现象,并指导外包决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资源基础理论、资源从属理论、交易成本论、代理成本论、政治权力理论以及社会交易理论等。

有学者将这些理论进行总结,分为三个主要学派(Jae-Nam Lee et al.,2000),即战略管理学派、经济学派及社会学派。如表7.4.1所示。

基于战略管理学派的资源基础理论和资源从属理论将资源看作企业战略的基础,资源从属理论关注外部环境资源,而资源基础理论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和自身能力。这些理论认为由于企业获得特定活动的能力需要一个学习过程,这个过程不但有一定难度,而且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企业在某些时刻不得不依赖外部资源,企业之间必然存在相互依赖关系,“通过外包获取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内部或外部稀缺资源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Daft,R. L,1992)”。核心竞争力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上述论点,认为与纵向一体化或多元化企业相比,善于利用其他企业互补性资源来集中发展自身独特优势的企业,更易于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取得更好业绩(Prahalad和Hamel,1990)。

但是,有学者指出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将企业与外部的合作关系考虑进去。在以和平共存为信条的当代,一家企业仅仅拥有竞争力,毫无意义,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得它们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克服脆弱性和不确定性,顺利实现自身目标,并保持最大程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战略学派的资源理论立足于企业内部资源最大化,而不考虑其他企业的处境(Wernerfelt,B.,1984)”。

经济理论学派如交易成本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认为,由于专业化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商品和服务在专门组织中生产是最有效的,尤其是当一种投入很重要、但使用频率很低时,通过外包方式获得是比较合理的,通过适度提高交易成本、避免高昂的生产成本,减少总成本。总之,外包是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增加与生产成本降低之间的权衡(Henri L.F. de Groot,1998)。该理论关注外包双方的管理模式和合同方式,但是忽略了对于企业外包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外部环境、结构和战略等因素,比如以往的合作经验、信任和声望可能对于选择服务商具有重大影响,但却没有纳入该理论框架(Lee,J. N.和Kim,Y. G,1999)。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了全球采购商在外部协调中的重要性。当服务规格或交易过程难以标准化而服务供应商能力较强的时候,企业乐于通过外包获得互补性竞争优势,使得默会知识在双方内部易于交流。

此外,市场营销领域的一些研究者认为社会交换理论与政治权力理论是解释外包关系持续性的合适工具。社会学方面的理论假定由于行为人相互持续展示他们之间的信赖感,发包商和服务商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的互动过程交换一些有价值的资源,进而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Teng,J.T.C.;Cheon,M. J.;和Grover,V.1995)。而从经济视角来看,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是利益驱动的。

另有学者综合经济学派和社会学派的主要观点提出,单一理论视角不足以解释外包现象,外包的基础仍然是市场交易行为,但作为供应关系的一种,本质上是用信任关系代替价格机制(Helper and Sake,1995)。我们认为,鉴于每一个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对于解释外包现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三种理论应该互为补充,这将会为我们深入理解外包实质提供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

表7.4.1 微观企业视角服务外包研究中几个主要派别的关键区别

img422

续表

img423

资料来源:根据Jae-Nam Lee,M inh Q. Huynh,Minh Q. Huynh and Shih-Ming Pi.The Evolution of Outsourcing Research:What is the Next Issue?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主要特征

就未来发展方向而言,有研究认为外包模式已经从第一阶段的成长期进入第二阶段的成熟期。最重要的差别在于:第一阶段主要立足于发包商立场、等级关系、零和博弈,发包商与服务商之间主要是普通的市场交易关系,企业主要关注外包战略如何决策、能否成功以及怎样成功;第二阶段则主要关注发包商和服务商双方立场、平等关系、双赢战略,发包商与服务商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演变为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不再满足于外包项目的成功,而是更加关注怎样进一步提高外包绩效(Jae-Nam Lee et al.,2000)。

此外,第二阶段还将出现如下特征:第一,大企业将成为主要的发包商;第二,服务外包业务将拓宽和加深;第三,服务提供商将承担更多责任和风险;第三,功能性外包规模将迅速扩大,发展外包合同金额扩大,可能达上亿美元(Nam,et al.,1996;Grover,Cheon,Teng,1994,1995);第四,伴随绝大多数IT功能的外包,相关人力资源也将大规模转移(Nam,et al.,1996);第五,技术进步和企业对战略联盟概念的接受将成为推动外包发展的两大主要驱动力量(McFarlan和Nolan,1995)。

2000年以来服务外包的发展实践证明,现实基本与上述预测吻合。

二、基于宏观国际经济视角——2000年以来跨国服务外包研究脉络与主要内容

(一)主要研究热点与内容

1.服务外包的动因

绝大多数研究认为,从实施离岸外包的主体看,降低成本是直接诱因。企业实施离岸外包能否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劳动成本、贸易成本、制度环境(尤其是法律制度是否完备)、税收和投资体系、基础设施水平(尤其是电信基础设施)、劳动者技能(尤其是语言和计算机水平)等等,以上诸因素将决定企业是否外包以及选择何种外包方式。此外,外包项目的技术可分离性、可标准化程度,外包可能引起的交易和管理成本上升程度、接包国生产成本和外包市场的发育程度,也是影响企业离岸外包决策的重要因素(World Trade Report 2005;Grossman和Helpman,2002)。

许多学者认为,信息技术进步是服务外包发展的重要推动力。Lori G.Kletzer (2005)认为引起服务外包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一是国际投资由制造业领域转向服务业,一是技术革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Ann Bartel,Saul Lach和Nachum Sicherman(2005)认为,以快速技术变革为特征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革命使企业采用外包模式几乎没有沉没成本,而且,更密集采用信息技术的企业面临更低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成本,用户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外包份额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关系。

2.服务外包的经济效应分析

显然,服务外包对接包国和发包国产生的经济效应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离岸外包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接包国和发包国可能同属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者同属发展中国家。由于当前发达母国向发展中东道国的离岸转移成为外包的主要趋势,因而,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发达国家作为发包方、发展中国家作为接包方的经济效应研究。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外包带来的工作岗位具有收入较高、不依赖自然资源、环境友好等特点,因而承接离岸外包有利于高水平就业、出口和经济增长(World Trade Report 2005)。这一点学术界已达成集体共识。

分歧和争议主要产生于离岸外包对发达母国产生的经济效应。David L.Levy (2005)的研究对离岸服务外包的政治经济效应做了很好的归纳,从经济效应看,有成本缩减效应、财富创造效应与财富分配效应;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其收入分配效应客观上有利于投资者,而不利于国家与工人,迫使掌控市场的力量向有利于资本要素的方向移动。部分经济学家对服务外包持怀疑态度,如Paul.A.Samuelson(2004)认为,从世界范围看,服务外包会推动经济增长,但对北方国家(即美国等发达母国)的经济福利效应不确定。明确支持离岸服务外包的著名学者也为数众多。Alan Greenspan,Jagdish Bhagwati,Gregory Mankiw,Douglas Irwin,John,Jane Doe(2004)等人认为,离岸服务外包引起世界范围内的产品和服务增长,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福利增加的部分必然超过福利损失部分,从长期看,无论美国还是中国这样的国家,国民收入都会增加;WTO也对此持肯定观点,“尽管(离岸外包引起白领岗位转移)引起公众的关注,绝大多数研究表明,服务离岸在高收入国家的影响是复杂的,但总体效应是正面的(World Trade Report 2005)。”

3.服务外包对发达母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离岸服务外包引起的就业岗位流失问题曾一度成为发达国家国内反对离岸外包的主要理由,但许多深入研究并不支持这一观点。麦肯锡的全球研究报告(2003)对2003-2015年间可能会由外包引起的就业岗位流失做了预测研究,同时指出,即使服务外包引起岗位流失,但与整个商业正常循环过程中流失的岗位相比,数量微乎其微。Schultz (2004)的研究表明,服务外包的确会引起就业岗位流失,但这种负面作用很小。

另有许多研究表明,服务外包对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就业结构的变化方面。Mary Amiti和Shang-Jin Wei(2004、2005)通过对美国与英国的实证研究表明,总体看,工作职位增长水平与服务外包并不成负相关,服务外包对就业的影响体现在工人(包括白领阶层)在没落产业与新生产业之间的流动。Brainard和Litan(2004)集中关注外包的分配效应,指出服务外包最终将导致低收入岗位由高收入岗位取代。WTO也认为,如果劳动力市场足够灵活,离岸转移的岗位,将由更高水平、更高收入的新职位所代替(World Trade Report 2005)。

还有研究认为离岸外包对推动就业增加是有益的。Satwik Seshasai和Amar Gupta (2004)认为服务外包对就业与收入的长短期影响相当复杂,长期看,专业服务外包是有利的。Mann(2004)则以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为例,认为发生在软件产业的外包不但不会影响就业增长,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将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不过也有部分学者认为,短期内服务外包与就业的确存在负相关关系。Egger et al.通过对企业外包的短期分析,证实了这种服务外包的负面影响,并指出原因是低技能劳动力无法短期内改善知识结构获得新的就业机会。Holger Gorg与Aoife Hanley(2003)也认为短期内服务外包会引起就业下降,但是,不如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外包那样明显。

综合来看,离岸服务外包引起发达母国高收入岗位流失的担心和忧虑主要建立在片面的、局部信息的基础上,缺乏国际权威机构和严肃深入的实证研究的支持,是完全不必要的。

4.服务外包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根据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的传统经济理论,服务外包引起生产组织方式分工深化,必定会有助于生产效率提高,已有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Thijs ten Raa与Edward N.Woff (2001)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制造业生产率恢复增长原因的进行了探讨,认为服务外包的出现导致生产方式变革,低效的服务环节通过外包脱离制造业,从而使得生产率大幅度提高,而未必是技术进步推动的结果,即生产性服务外包可以提高制造业生产率总体水平。Mary Amiti and Shang-Jin Wei(2004)以1992-2001年之间美国全体制造产业为研究对象,Gorg and Hanley(2003)以1990-1995年期间爱尔兰电子产业的发展数据为例,考察了服务外包与生产率的关系,他们认为服务外包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呈正相关,而且,与制造外包相比,服务外包对生产率提高的正效应更加显著。Girma and Gorg(2004)对1980-1992年间英国产业的发展情况所做的研究也证实,服务外包对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都有促进作用。

5.服务外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绝大多数研究表明,服务外包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根据Mann(2004)的实证研究结果,从1995-2002年,IT业外包可以解释美国GDP 0.3%的年均增长,累计增加2 300亿美元。Girma和Gorg(2003)的研究也认为,英国1980-1992年间,服务外包对劳动产出和要素总产出存在正效应。

另外,还有部分学者探讨服务外包与贸易自由化的相互影响,与WTO、GATS的关系等(Aaditya Mattoo和Sacha Wunsch,2004)。

(二)已有研究中采用的主要理论模型

在国际经济视角的离岸服务外包研究领域中,已有研究引入了几个不同的理论模型,来解释跨国服务外包现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贸易一体化理论以及根据修正已有理论新构建的离岸·外包模型等。

1.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

由于近几年美国等发达国家将服务等传统上留在国内的技术密集型岗位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很难用简单的技术差异解释,有学者建立了由要素禀赋和技术差异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离岸外包模型。该模型假设只有一种最终产品X,该产品X的生产过程分为两部分,即高技术密集型H与低技术密集型L,北方国家(即美国等发达国家)在H方面具有技术优势,而在L方面没有。原来X的两个生产过程无法分离,只能在北方生产。由于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影响,H和L可以分开,L转移到南方(即发展中国家)生产(Alan V.Deardorff,2005)。因而,就出现了服务环节的离岸转移现象。相对于保留在发达母国的岗位而言,L属于较低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型,可以看作产业内贸易的垂直分工贸易方式,适用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IT职能和部分商务流程外包岗位,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2.规模经济理论

Gene M. Grossman,etc.(2002,2003,2004)新贸易理论学家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建立外包分析框架,通过外包,一个复杂产品可以分解为多个部件并由多个厂商实现生产,从而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James R. Markusen,Thomas F. Rutherford和David Tarr(2004)建立垄断竞争模型用来分析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对外贸易和跨国投资,生产性服务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作为假定前提之一,规模经济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进口服务替代国内熟练劳动达到的局部均衡,可能对一般均衡的起到补充作用;通过贸易获得的中间服务,有助于提高最终产品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于生产性服务进口的“最优税收”应该是提供补贴。但是,在动态模型中,转型期的国内服务生产者收入会减少,这意味着改革将付出一定程度的公平代价。

3.“基于贸易的纵向专业化”(20)理论

Feenstra(1998)将全球经济中的“贸易一体化”与“生产分化”结合起来,认为中间产品交易增长推动的世界市场一体化是跨国公司的生产分化趋势越来越突出的重要原因,既然企业发现将一些非核心加工制造和服务业务外包给国外企业更加有利,自然就会出现外包热潮。

4.服务离岸·外包综合模型

James R. Markusen(2005)对服务离岸转移所体现的重要趋势和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第一,信息技术创新引起了新贸易产品增加,贸易领域的扩展;第二,新贸易服务倾向于中间产品,或者是上游,或者是下游,或者不在生产序列之中,因而是生产活动的垂直一体化的重要表现;第三,中等技能甚至高技能服务岗位向熟练劳动短缺国家转移,是因为东道国的熟练劳动缺乏互补要素从而闲置,因而价格低廉;第四,现有跨国公司模式产生逆转的贸易方向。离岸外包是发展中国家向高收入国家出口服务(企业内部向母公司或者关联公司之间的非关联交易)的方式;第五,知识资产型企业可能会将与这些资产相匹配的熟练劳动密集型服务活动外包。

根据这些重要特征,通过从现有国际经济理论中选择一些现成的模块,构建了白领服务的离岸·外包模型。该模型假定:有三种生产要素——熟练劳动(S)、非熟练劳动(U)和诀窍(K),K可能是高科技实物资本,比如电信设备、网络或者知识资本(管理技术、组织基础设施、市场渠道);北方国家熟练劳动和诀窍丰裕,南方国家非熟练劳动丰裕、诀窍短缺,但因为熟练劳动和诀窍是互补关系,熟练工人尽管短缺,因缺乏与之匹配的K而闲置,价格低廉;初始条件下,北方生产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X,X可以被分为高科技制造业(M)和服务(S),其中,M熟练劳动密集度高于X,S属于熟练劳动和诀窍密集型,但低于X。南方生产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Y。因为技术和制度条件变化,通过贸易K被出口到南方,并与当地熟练工人结合,生产S,S再出口到北方与M结合生产X,或者M出口到南方与S结合,生产X。一段时间后,因为技术外溢,南方吸收了K,建立自己的公司,成为北方公司的竞争对手;北方在南方生产S的方式可以是直接投资,也可以进行外包,取决于北方公司的企业战略及南方的经济政策和商务环境。如果南方的合同履行和执行环境较好,当地的技术外溢程度较低,可能倾向于将选择外包;如果南方的合同履行和执行环境不好,当地的技术外溢程度较高,可能倾向于直接投资。该理论框架系统总结了服务跨国转移的重要特征,为构建离岸服务外包模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此外,国内学者也对服务外包的理论进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卢锋(2007)最先提出用产品内分工框架解释服务外包问题,江小涓(2008)将商品和服务都还原为要素组合,深入阐释了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是推动服务外包发展的理论动因,她还基于服务要素的特殊性,从合约理论视角出发,对服务外包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将服务外包视为人力资本市场合约与劳务活动企业合约的统一。

表7.4.2 国际经济学视角服务外包研究中几个主要理论模型

img424

续表

img425

(三)发展前景

国际服务外包兴起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主要扮演了接包方角色。就离岸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看,服务外包日益成为服务全球化的重要载体,离岸外包作为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服务的一种形式,将会有广阔发展前景(World Trade Report2005)。但是,有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服务外包业务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出口有着本质不同,比如缺乏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进入门槛较低、附加值较低、价格易波动等等,发展中国家从服务全球化中得到的利益很可能仍然是不均衡的(Rafiq Dossani,2005)。另一方面,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实力不断壮大,对外发包的需求也日益旺盛,通过对外发包,尤其是向发达国家开展技术外包正在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重要选择。

三、简短评论

总体看,国外有关服务外包的理论实证研究在个别领域已取得部分重要研究成果,但尚没有出现具有统一理论框架、全新研究视角、能够容纳主要行业发展现实、准确预测未来趋势的重要成果。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当前现有成果主要以发达母国为主,缺乏对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外包产业一般性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第二,微观视角与宏观层面研究严重脱节,行业与行业之间千差万别,缺乏统一的逻辑框架和理论体系,今后应加强对系统性、统一性的服务外包整体框架的研究。

第三,大部分研究没有将制造外包与服务外包严格区分,对服务外包自身的发展规律研究不够。

第四,学术界在服务外包的理论动因与发展规律、经济效应及与发展前景等重要问题上都存在较大分歧,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江小涓,等.服务全球化与服务外包:现状、趋势及理论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卢锋.服务外包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Aaditya Mattoo and Sacha Wunsch,“Preempting Protectionism in Services:The WTO and Outsourcing”,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237,March 2004.

[4]Alan V. Deardorff. A trade theorist’s take on skilled-labor outsourc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14(2005)259-271.

[5]Apte,U.,“Global Outsourc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Processing Services”,The Information Society,7(4),1990,pp.287-303.

[6]Borchers,Andrew S.,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A Test of Organizational Economic,Strategi and Political Models,Doctor dissertation in Nova Southeastern University,1996.

[7]Buchowicz,B. S.,“A Process Model of Make vs. Buy Decision Making:The Case of Manufacturing Software”,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38(1),1991,pp.24-32.

[8]Daft,R. L.,Organization Theory and Design,(4 th ed.),West Publishing Company,New York,1992

[9]Eiichi Tomiura,“Foreign outsourcing,exporting and FDI:a productivity comparison at the firm level”,www. rieb. kobe-u.ac. jp/academic/trade-ic04/pdf/Tomiura. pdf.

[10]Gary Hamel and C. K. Prahaoad.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 1990.

[11]Gene M. Grossman and Elhanan Helpman,“Integration Vs.Outsourcing In Industry Equilibrium”,CESifo Working Paper No.460.

[12]Gene M. Grossman and Elhanan Helpman,“Outsourcing in a Global Econom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5)72,135-159.

[13]Gene M.Grossman and Elhanan Helpman,“Outsourcing versus FDI in Industry Equilibrium”,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Working Paper 9300,http://www.nber.org/paper/w9300.

[14]Gene M. Grossman,Elhanan Helpman,Adam Szeid l. Optimal Integr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Multinational Firm[R]. Working Paper,http://econ. tau.ac. il/papers,2-2004.

[15]Henri L.F. de Groot. 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Outsourcing[J]. De Economist,149(1),Mar 1998. 33-51.

[16]Hewitt-Dundas,N.Diversification and Outsourcing in the Irish Printing Industry.http://www.qub.ac.uk/nierc/documents/Rwp61.pdf.

[17]Holger Gorg,Aoife Hanley and Eric Strobl,“Outsourcing,foreign ownership,exporting and productivit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with plant level data”,Leverhukme Centre,Reaear Paper 2004/08.

[18]JBhagwati,A Panagariya,TN Srinivasan,“The Muddles over Outsourcing”,http://www. columbia. edu/~ap2231/Policy% 20Papers/JEP_bhagwati_Panagariya_Srinivasan_aug% 2028_04.pdf.

[19]James R. Markusen. Modeling the Off shoring ofWhite-Collar Services:From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the New Theories of Trade and FDI. Prepared for the Brookings Forum,“Offshoring White-Collar Work:The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ay 12-13,2005.

[20]James R.Markusen,Thomas F. Rutherford and David Tarr:Trade and Direct Investment in Producer Servicesand the Domestic Market for Expertise,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38.No.3,2005.

[21]Jae-Nam Lee,Minh Q. Huynh,Minh Q. Huynh and Shih-M ing Pi.The Evolution of Outsourcing Research:What is the Next Issue?.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0.

[22]Lee,J. N. and Kim,Y. G,“Effect of Partnership Quality on IS Outsourcing Success: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5(4),1999 Spring,pp.29-61.

[23]Mann,Catherine. 2003.“Globalization of IT services and white-collar jobs:the nextwave of productivity growth.”Policy Brief,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ashington,D.C.:IIE.

[24]Mary Amiti and Shang-Jin Wei,“Fear of service outsourcing:is it justified?”,Economic Policy,pp.309-346,April 2005.

[25]Mary Amiti and Shang-Jin Wei,“Service Outsourcing,Productivity and Employment:Evidence from the US”,http://www.usitc.gov/ind_econ_ana/research_ana/seminars/USoutsourcing_Amiti_Wei_ 22august05. pd f.

[26]M ichael J.Mol,“Outsourcing,Supplier Relations,and the external span of control”.

[27]Paul A.Samuelson,“Where Ricardo and Mill Rebut and Confirm Arguments of Mainstram Economists Supporting Globalization”,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s,Volume 18,Number 3,Summer 2004,P135-146.

[28]Rafiq Dossani.The impact of service off shoring.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Stanford University,USA Remy Juston-Coumat,“Using a Transaction Cost Economy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this new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ITES production”,http://www. resercongress 2004. iut-tlse3. fr/Communications/23_S4_ Juston-Coumat. pdf.

[29]Robert C. Feenstra and Gordon H.Hanson,“Foreign Investment,Outsourcing and Relative Wages”,NBER WORKING PAPER NO.5121.

[30]Robert C. Feenstra and Gordon H.Hanson,“Globalization,Outsourcing and Wage Inequalit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6,No.2,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Hundredth and Eigh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CA,January 5-7,1996 (May,1996),240-245.

[31]Robert C. Feenstra and Gordon H.Hanson,“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Outsourcing to China:Estimating the Property-Rights Theory of the Firm”,http://www.nber.org/~confer/2003/cwgf03/feenstra. pdf.

[32]Robert C. Feenstra,“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 12,Number4,Fall 1998,31-50.

[33]Shunli Yao,“US Trade Sanctions and Global Outsourcing to China”,CIES,Policy Discussion Paper No.0037.

[34]Samuelson,Paul A. 2004. Where Ricardo and Mill rebut and confirm arguments of mainstream econom ists against global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 ic Perspectives,Vol. 18,No. 3.

[35]Teng,J.T.C.;Cheon,M. J.;and Grover,V.,“Decisions to Out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s Functions:Testing a Strategy-Theoretic Discrepancy Model”,Decision Sciences,26(1),1995

[36]Wernerfelt,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Review,5(2),1984,pp.171-180.

[37]WTO:OFFSHORING SERVICES: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WORLD TRADE REPORT 2005.

【注释】

(1)这里的服务贸易主要指的是国际服务贸易,即服务跨国境的贸易。在本文中,如果没有特别指出是国内贸易,在一般情况下所用的服务贸易概念与国际服务贸易是互用的同义词。

(2)杨松华,等.对服务贸易几个热点问题的探讨.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5.

(3)模式4在2002年联合国统计署颁布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中已经改称“自然人存在”(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

(4)“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与人员流动”这些“点睛”式的概括,系出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Hoekman手笔的汉译。

(5)GATS中关于服务大类、部类和项目的名称与数量仅仅为各成员就服务部门的具体承诺提供指导参考,并非强制适用,同时其本身也将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因此,各成员可以根据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选取适用承诺的具体部门。

(6)服务贸易产生的动因本身就是支持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最有力武器。

(7)Balassa的研究发现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比较优势格局的变化之间似乎存在一种联系,在进一步研究中,他发现,各国间制造品出口格局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它们在物质和人力资本方面的不同加以解释。因此他认为此结果支持“比较优势可以分阶段获得”这样的观点,即比较优势阶段路径。根据该观点,物质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将导致出口结构的改变。

(8)Dick,R. and H. Dicke,1979,Patterns of Trade in Know ledge,in H. Giersch(ed.)Inter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sources Transfer,Tubingen:J. C. B. Mohr,p346.

(9)比较优势理论中贸易的源泉动力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差异只是引发国际贸易的一个力量,许多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大量贸易表明,国家间的相似性并不阻挠甚至有利于扩大贸易。对于相似国家间的贸易存在许多解释,规模经济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解释。

(10)按照Marshall的定义,外部规模经济是行业水平的规模经济,而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水平的规模经济。

(11)这里将交通成本解释为广义的、包含其他因素的交通成本,包括所有交流的困难以及成为商品或服务跨国界直接贸易障碍的有关贸易管制。

(12)经济理论界引入核心—外围模型以用于解释为什么在经济核心地区和周边地区之间,就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存在鲜明的地域差异。

(13)参阅Hoekman(2000)中的表4。

(14)29个部门包括1个农业部门、1个采掘业部门、22个制造业部门和5个服务部门。

(15)GTAP模型是位于美国Perdue大学农业经济系的世界贸易分析中心(Center for Global Trade Analysis)主持的大型科研项目。其数据库收纳了全球87个国家(地区)57个具体部门的宏观经济数据,包括不同地区间的双边贸易、保护和交通数据,以及单个国家(地区)的投入—产出数据,是一个全球性的跨国家(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数据库,为众多学者和机构的实证研究提供较为可靠而全面的数据来源。

(16)“外包”一词自1989年7月开始,经常被首席执行官们提及;“核心竞争力”一词,则首次出现在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文中(Gary Hamel and C.K.Pralahad,1990)。

(17)Hummel,ect.(1998).

(18)[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8.

(19)[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0.

(20)[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