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的控制与训练

的控制与训练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喉头与声带是人体发声的声源器官。它的振动状况直接影响所发声音的质量。如果天生一幅好嗓子,再加上正确的使用方法,发出的声音会得到加倍美化。因此把握对喉部放松的控制能力在发声练习中尤为重要。学会科学控制发声,还能增加嗓音的持久耐用。重视喉部控制训练,可以克服发音上的不良习惯。这种稳定是在相反的控制力作用下获得的。由于不正确的发生动作,喉头上下活动范围过大,是不利于发声的。

三、喉部放松——发声(位置)的控制与训练

(一)喉部控制的意义

喉头与声带是人体发声的声源器官。它的振动状况直接影响所发声音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把喉与声带发出的声音同叫做“嗓子”,通常人们赞扬一个人的声音好,就会说“这人有条好嗓子”,对沙哑的声音则形容为“破锣嗓子”。人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幅“好嗓子”,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但是对于如何采用科学方法、控制喉部发音则长期得不到重视。不仅是一般人不去了解它,就是从事与发声密切相关职业的人群,如教师、主持人、播音员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由于使用喉部方法过于天然或者不当,不仅影响声音的表达能力;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肌肉发生衰退,声音不能持久使用,声带及喉部的病变也时有发生。因此,对于与发音有关的活动,科学训练喉部发音控制有多方面的意义。

与掌握气息控制一样,学会控制喉部发声,也可以改善音质,使声音上下通畅,虚实自如,富于弹性。人的嗓音条件,如声带的长短厚薄,从生理角度讲是天生的,似乎无法改变。其实不然,由于后天的使用方法不同,相同构造的嗓音条件,发出的声音却有很大的差异。条件是先天的,方法却是后天训练出来的。如果天生一幅好嗓子,再加上正确的使用方法,发出的声音会得到加倍美化。如果嗓音条件好,但方法不当,再好的嗓音条件也不能成为表达自如的工具。

学会科学控制喉部发声,还能美化声音色彩,使音色圆润柔和。所谓音色,即我们通常讲的声音的色彩。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带的不同活动状况。人的发声有“真声”、“假声”和“混声”,这都是由声带的不同活动方式决定的,任何艺术语言的发声,追求的是“虚实结合”的混声。而从虚到实,从实到虚的过程中能产生丰富的声音色彩层次,这种层次的实现需要气息、共鸣的通畅运用,而气息与共鸣的通畅又与喉部松紧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把握对喉部放松的控制能力在发声练习中尤为重要。

学会科学控制发声,还能增加嗓音的持久耐用。使嗓音能长时间发出圆润响亮的声音而不感觉疲劳。声带是两片薄薄的肌肉,训练方法正确,可以提高它的发音能力和使用能力。如长期发音方法不当,不仅影响发声的质量,还会导致声带出现病变。

重视喉部控制训练,可以克服发音上的不良习惯。规范发声方法。从发声技巧的难度上讲,在气息、共鸣、喉部三者中,喉部控制方法的掌握相对难度较大,最容易出现问题。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我们发现,尽管“说”与“唱”在吐字发声和艺术处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在喉头动态方面却十分相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喉头位置与声道的共鸣作用关系密切。在一定范围内,喉头偏高,高频泛音增加,音色脆亮;喉头偏低,低频泛音增加,音色浑厚。第二,有经验的歌唱演员或播音员不论声音怎样大幅度变化,喉头位移却总是控制在较小的幅度内,可以说是处于相处稳定状态。这种稳定是在相反的控制力作用下获得的。比如,由高音向低音过渡,喉头自然下移时,使用向上移的控制力;而由低音向高音过渡,喉头自然高移时,使用向下移的控制力。正是喉头的相对稳定,保证了声音变化时的和谐与通畅。第三,未经训练的人,喉头位移依习惯变化,欠缺控制,一般在音高变化时出现明显的上提和下压,有的人还形成了提喉或压喉说话的不良习惯。超出一定范围的喉位移,破坏了喉头的相对稳定,使音色阻塞且不统一,甚至还造成生理疾患。比如,喉头明显上提的人,多带有“挤”、“卡”音色,喉头明显下压的人,多带有“空”、“浑”音色,而且牵制了舌的运动幅度,明显影响到字音清晰度。一旦养成了发声靠喉部用力挤压嗓子的不良习惯,就会牵连到气息与共鸣也无法做到正确的使用和控制。喉头往上跑,气息就会跟着往胸腔挤压,气息做不到控制在腰腹一带,上下不通畅,不仅共鸣作用无法发挥,而且发生声带小结的比例较大。

在以上的调查分析后,我们会很自然地得出结论——调整喉头垂直位移幅度,保持发声时喉头的相对稳定,是获得声音变化自然、和谐通畅、润泽丰满、保持声带健康持久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控制喉部发音的基本要求

1.喉头相对稳定

喉头由于吞咽的需要,它是可以活动的。吞咽时喉头上升,会厌遮挡喉管,以防食物进入气管。声带也随之上升。由于不正确的发生动作,喉头上下活动范围过大,是不利于发声的。从共鸣原理上分析,在有声语言发出的时候,喉头如果向上跑,从喉到双唇的共鸣长度就不够七寸了,声音的共鸣显得扁窄,缺少圆润度。如果喉能相对稳一些经常保持在七寸左右,那么声音会显得洪亮、圆润。另一方面,由于发音人听到自己声音缺少亮度、响度,因而常用力喊叫,结果越用力,喉头越往上升,甚至会接近口腔底部。会厌这个保护伞,挡住了喉,使得声音不能自由的进入咽腔。咽腔得不到共鸣,继而口腔也得不到共鸣。结果是越用力声音越小,声音越小喉头越用力,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使喉肌能量消耗太多,声带产生疲劳,继而产生疾病。

正确的做法是,下巴不能过分用力,仰脖、口腔过紧都可使喉头上升。发声的时候要求头要正,两眼平视,下巴稍向内收拢,这样可使喉头相对稳定。端肩、胸部控制过紧也不利于喉头的稳定。发声时要两肩自然下垂,胸部要放松自然,不但有利于发声,同时也会使气息下沉深入。

2.喉部相对放松

喉部放松是发音控制的基本感觉。喉部放松,声带才能自如地振动,发出泛音丰富的悦耳乐音。如果喉部用力,影响声带的自如振动,对发音不利,甚至会出现难听的噪音。

喉部放松,用较小的气流就能使声带振动,发音效率高。如果喉部用力,两声带紧密闭合,冲开它就相应的需增加气息力度,发出的声音比较“硬”,声带也容易疲劳。换句话说,喉部越用力,发出的声音越暗淡。

采用放松发音法有诸多优点:嗓音持久,能长时间地发出圆润的声音而不感觉疲劳;泛音丰富,音色较丰满、柔和;声音通畅,不会在喉部被堵塞;声门开闭灵活,声音虚实变化自如,富于弹性;较接近日常谈话的发音状态,听来自然亲切。采用放松发音法有诸多优点。

3.控制喉部放松与稳定的方法与感觉

①发声的时候头要放正,两眼平视,下巴放松向内收,不能向上抬,仰脖子、口腔过紧都可造成喉上升。同时,端着肩膀、胸部发紧、气息上涌也不利于喉部的稳定。发声时两肩自然下垂,头部自然端正,既不上扬也不过于低头,胸部放松自然,这样可使喉部相对稳定,不仅有利于发声,也有利于气息通畅下沉。

②用“吸气(半打哈欠)的状态”发音

方法是张嘴吸气,找到半打哈欠时的口腔感觉,此时两声带是轻松张开的;喉部有上下松开的感觉;尽量保持这种状态发音。当然,发音时两声带不可能是打开的,但尽量以这种状态发音,两声带就能轻松靠拢,而不是紧紧闭合。我们可以把这种发音控制方法叫放松发音法。要注意哈欠不能肆无忌惮的打个痛快,那种大打哈欠的状态把口腔肌肉完全打开拉紧,不是发声需要的。而且那种状态也不可能发出优美悦耳之声。

③用充足而少量气流轻松发声。声带发声的动力,来自气流和声带肌肉的力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声带有弹性,闭合状态好,但没有气流的作用不能发声;反之,声带如果缺乏弹性且无法闭合,气流再充足也发不了声音。但是,并不是气压越大声音就越响亮。事实上,用适当的平稳充足的气压发声,不仅易于喉部稳定放松,还可减少对声带的冲击磨损,延长声带的使用寿命。因此,要使声音响亮、持久,要从气流的控制入手,少量充足的气息压力,可增加喉部的稳定性,使声带保持一定的活动空间,产生良好的声音。

用放松发音法发出的声音,音色介于实声(大白嗓)与虚声之间;它比虚声结实,而比完全的实声柔和;它是乐音占优势的虚实声。

(三)进行控制喉部放松训练的基本步骤

首先要根据具体的嗓音条件,了解音域、音色、音质等基本特点,制订符合实际的练嗓计划。必要的时候还要请医生检查鉴定一下发音器官、声带等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才可能扬长避短,在训练中发挥嗓音优势。并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对症下药”的措施,在训练中逐渐改善嗓音条件。切不可盲目行事,任意乱喊。要知道再好的乐器,不掌握它的性能,没有正确的演奏方法,也会将乐器损坏的。人声的“乐器”同样如此。人各有声,嗓音各殊,只有根据不同的嗓音条件采取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嗓音的训练是要创造新的生理机能的适应性,逐步建立新的控制能力,造成新的发声习惯,这样就要稳步扎实,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慢到快。就发声来说,一般应该从各声部的中声区开始作为基本练声阶段,控制在十度左右的适度音高上,然后以半音的顺序逐渐上行或下行。速度不宜过快,力度不宜过强,气息力求饱满稳实有支托,共鸣要求集中通畅等。总之,要在自然的中声区内巩固训练嗓音的基础,并加强自我感觉,适应新的条件反射。待有了初步基础之后,才适宜向上下扩展音域,以进一步适应高低声区的声音造型要求,并同时注意声区的逐渐统一。我们所讲的适应性是指在练嗓中应该是渐进的,而不是跳进的,即在逐渐地适应中不断提高发声效果。这是因为发音器官的运动,声带的松紧张弛,肌肉的伸缩韧性,口腔的开关闭合,以及声音的振动位置等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只有当这种适应变得十分习惯的时候,才能使嗓音产生自然和谐的效果。因此,在嗓音的训练中,任何超出发音器官的适应性的强制手段都是无益的,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把嗓子毁掉。

当嗓音训练达到了艺术表现的一定适应性的时候,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即音域有了一定扩展,音量的调剂幅度或功能有所加强,音色更加丰富而具有光彩之后),就逐渐要使嗓音具有可塑性,也就是说要加强嗓音的应变能力的训练,声音要高就高,要低就低,要强就强,要弱就弱,要快就快,要慢就慢;气息的控制能力,声带的发音能力,共鸣的调节能力,各器官的协调能力等,都要表现出更大的应变灵活性,让声音在一定音域的范围内能自由驰骋,为适应各种声音的艺术表现奠定基础,符合艺术化或音乐化的说、唱语言的造型要求。

当嗓音的适应性与可塑性的训练具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进一步训练嗓音的持久性。持久性是指嗓音的耐力,而嗓音的耐力表现或发挥,实际上是要加大各发音器官的运动量,扩大嗓音的适应性与可塑性在单位时间内的活动强度。使发音器官逐渐加大发声运动时间,由连续唱三四首到唱七八首,甚至能唱两三个小时的大型歌剧与戏曲。并且长期连续演出仍然表现出嗓音的持久韧性,经得起演唱的磨炼,耐得住时间的考验,把嗓音歌喉练成“金嗓子”、“铁嗓子”而经久不衰。

(四)喉部控制训练综合练习

1.训练喉头稳定

喉头位置的调整要通过对喉外肌的控制来实现,可采用有意提起、降下喉头,反复进行,使其灵活自如。可用手指弹击甲状软骨板,可发现喉头上移时,弹击声由“空”变“实”,下降时,由“实”变“空”。可将“空”、“实”适度时的位置暂定为基准位,而后发元音“ɑ”或“i”的延长音,如果音色自然,无挤压造作,便可将此基准位确认下来,喉头垂直位移的训练均以此为中心点。发音时,舌位的高低、前后及口腔的开合都会连带喉头上下移动,比如在发舌位偏高(开口度小)或偏前的元音时,喉头往往自然上提,相反情况,则自然下降。在了解这一连动关系后,我们可以利用不同的元音发音来锻炼喉头运动的相反控制力。比如,利用高舌位、开口度小的元音“i”、“ü”元音的延长音,锻炼喉头向下的控制力;利用低舌位、开口度大的元音“ɑ”和舌高点偏后的元音“u”的延长音,锻炼喉头向上的控制力。

2.训练音域扩展

扩展音域需进行音高变化的训练。进行朗诵发声训练,仅依赖于自然发声能力所展现的音域是不能适应有声作品表达需要的。经训练,朗诵者的音高变化幅度应达到一个半八度到两个八度左右。训练应把重心放在中声区偏低的部分,逐渐向高向低扩展。

①螺旋式上绕、下绕练习:用“ɑ”或“i”元音,从说话的自然音高中的某一个音开始,持续发音,逐渐“环行上绕”,向高音扩展,而后再由刚才达到的、力所能及的高音逐渐“环行下绕”,周而复始,循序渐进。

②阶梯式升高、降低练习:首先可用单一元音或单一音节,从说话的自然音高中的某一个音开始,接连发音,一个音阶、一个音阶地逐次升高或降低。

语句扩展练习,即在保持合理语势情况下,整体提高或降低音调。这种练习也是依照音阶的感觉,逐次升高或降低,周而复始,循序渐进。训练时应注意呼吸控制的配合。如“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3.训练音强变化

音强变化的训练是为了增强对音量大小变化的控制能力。

不同作品表达方式的音量变化幅度不同,绝大多数人依照交谈式—播讲式—播报式—宣读式—朗诵式逐次加大。在朗诵中,朗诵发声的音量变化呈多层次并总体偏强分布。这一情况大于日常言语的变化幅度,又小于歌唱的变化幅度。

音强变化训练可采用以下方法:设想不同的听众人数,设想不同的交流距离,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这项训练时,应避免用抽象的命令,而且最好首先使用格律诗或文告类稿件,而后再向其他体裁作品过渡。音强变化的训练并不要求绝对值的训练,但要求相对的有层次的变化。在发高音、强音时,以及低音、弱音时要加强呼吸控制以保证发声器官的健康,保证发声质量。

4.训练音色变化——虚实结合

朗诵创作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千变万化的,作为可感材料的声音,理应有与之相适应的色彩变化。声音色彩变化最主要的表现为虚实变化。就生理机制而言,实声是声带较为紧密靠拢时发出的声音,虚声是声带较为松弛,声门适度开启时发出的声音。丰富的虚实变化与多层次的音高、音量、音长的变化配合,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声音样式。应该强调的是,朗诵应是“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音色为基本色彩声音的,所有朗诵音色的变化,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化形式,“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音色,才能使听众感到结实又不过分明亮,柔和又不显虚空。这种音色是在声带张弛适度的情况下发出的。

“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音色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获得:

首先,在音高、音量比较自然和“宽窄”适度的情况下,发出实声的“ɑ”或“i”的长音。

其次,基本状态不变,只稍稍放松气力,在带有少许“回音”感的情况下,再次发音。此时,便是“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音色。

在取得基本音色的确定印象之后,再进行多层次虚实对比变化练习。

对比练习:

(1)ɑ—i

ɑ(实)——ɑ(虚)    i(实)——i(虚)

ɑ(虚)——ɑ(实)    i(虚)——i(实)

ɑ(实)——i(虚)    i(实)——ɑ(虚)

(2)过渡练习1

ɑ(实)——实虚——(虚)  ɑ(实)——(虚)——(实)

ɑ(虚)——(实)——(虚)

(3)过渡练习2

啊(实)——啊(虚)     啊(虚)——啊(实)

大海(实)——大海(虚)   大海(虚)——大海(实)

大海啊(实)——大海啊(虚) 大海啊(虚)——大海啊(实)

大(实)——海(实虚)——啊(虚)

(4)综合运用练习

以思想感情运动幅度较大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为练习材料较为适合。应根据内容及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具体设计运用虚实音色的变化。

日照   香炉   生   紫烟,

(实虚)——(虚)——(实)——(虚)

遥看   瀑布   挂   前川。

(虚实)——(实)——(虚)——(实)

飞流   直下   三   千尺,

(实虚)——(虚)——(实)——(虚)

疑是   银河   落   九天。

(虚实)——(实)——(虚)——(实)

《望庐山瀑布》李白

 春眠    不觉    晓,

(虚实)——(实虚)——(虚)

 处处    闻    啼鸟。

(虚实)——(实)——(实)

 夜来    风雨    声,

(实虚)——(虚实)——(虚)

 花落    知    多少。

(虚实)——(虚)——(实)

《春晓》孟浩然

应该说明的是,以上的举例只是粗线条的,其中的微妙变化难于表示。一篇作品在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时,肯定是色彩纷呈,绝非一种样式。而基本功训练却往往是刻板、单调而且漫长的,但恰恰是日积月累得来的扎实的基本功,才使我们的表达技巧得以丰富和纯熟。

音色的变化最直接地反映了思想感情的运动状况。因此在做有内容稿件的练习时一定要先加深理解,思想感情运动到什么程度,音色变化到什么程度,切不可以声造情,虚情假意,虚声假气。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理解,当然也就有自己的表达方式,音色的变化绝不能强求一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