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教师培训执行力的一般流程_提升执行力

提升教师培训执行力的一般流程_提升执行力

时间:2022-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提升教师培训执行力的一般流程_提升执行力第一节 提升教师培训执行力的一般流程众所周知,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有一份好的计划,精心谋划教师培训的计划是任何一项教师培训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要规范地执行计划,一般应包含以下四个阶段、九个基本流程。具体则包括明确培训组织者职责、了解教师对培训的需求等两个部分。

提升教师培训执行力的一般流程_提升执行力

第一节 提升教师培训执行力的一般流程

众所周知,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要有一份好的计划,精心谋划教师培训的计划是任何一项教师培训活动中的重要一环。有了计划如若不去执行,也就会使计划胎死腹中,因此,计划的执行是关键。要规范地执行计划,一般应包含以下四个阶段、九个基本流程。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教师培训的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制订计划之前所需了解的有关培训的一些情况,以便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具体则包括明确培训组织者职责、了解教师对培训的需求等两个部分。

(一)明确培训组织者职责(www.guayunfan.com)

一次培训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培训组织者或组织者团队。正如一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一样,培训活动除了培训者的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培训组织者能够通过培训活动的精心安排和设计,使得培训者乐于参与,使培训活动有所收获。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活动的组织者主要为研究员、学校里的学科组长等,与国外相比,发达国家师资培训机构的培训组织者大多要求有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有一定的理论造诣,并通过资格考试。虽然目前我国教师培训者总体素质还不高,经验缺乏;或有经验,但自身的教育理论素养不高;或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不了解,但这不是一个优秀的培训组织者最关键的因素。培训组织者最关键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和服务者,专业技能的不足可以通过邀请学科专家担任指导教师来弥补,培训组织者应该清楚地了解培训的流程,策划安排好培训活动前期、中期、后期所有活动及衔接,充分考虑参加教师的需求,了解各种培训组织形式的手段。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内,培训师已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在教育培训领域内,这种专业的程度还不高。

以一次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教研活动为例,培训的组织者也许不需要亲自上课,但是他的更重要的职责在于,需要为参加这次培训的教师做好大量的组织和准备活动,比如提前发布本次活动的书面计划、安排好场地、设计好问卷调查表格、给参加培训的教师及合作策划本次教研的教师分配和布置任务等等,以及在培训活动结束后整理、总结本次活动的情况及教师参与这次培训的反馈等等。培训组织者明确一次培训活动的流程,才能使得整个培训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二)了解教师对培训的需求

一次培训活动一定有其出发点和假设,对组织而言,由于当前面临的难题,有其培训的需求,比如某所学校几年来扩张较快,每年引进的教师较多,教师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团队精神没有有效形成。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拓展训练这样的户外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往;对个人而言,也有其培训需求,比如刚入职的教师,最缺乏的是管理学生的能力和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另外还有一种需求,是来自组织长期的规划和战略,是为了应对学校未来的变化而产生的前瞻性培训需求。

对不同的群体而言,有着不同的培训需求;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需求,所以“听讲座”这种形式的培训,虽然对培训组织者而言最简单易行,但是它无法解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所以也最难以见成效,也最多地被参加培训的教师所质疑。

在组织培训活动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要培训的对象群体有哪些培训的需求,可以采用观察、调查、SWOT分析等形式,分析出培训的明确需求、需求的主体、需求的类别、需求的优先次序等等,然后根据这种需求来组织开展后期所有的培训活动。需求分析这一环节往往在培训活动中是缺失的,培训组织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手头拥有的培训资源等草率地制订培训计划,而没有事先有目的地去了解参加培训者的需求,从而导致培训的低效。

二、计划制订阶段

在了解了相关的情况之后,就进入了计划的制订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明确培训的目标、参加的对象,设计好相应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并根据每个前来参与培训的人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确定相应的任务要求,最终,形成一份完整详细的计划书。

(一)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根据培训需求来确定的,即本次培训是为了实现什么。这个目标最好用简洁、具体的词汇来表述,使培训者和参加培训的教师都一目了然。目前中小学在职教师参加培训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是,教师被指定或被要求参加某个培训活动,但是在培训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个培训是干什么的。比如,教育局在学期末的时候都会组织教师参加师德培训,形式有看录像、听报告、参加辩论等几种形式,但是教师在参加之前都不知道这次活动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是要培养什么样的师德,甚至连组织者也不清楚到底具体的目标是什么。

再比如,当前非常流行的、教师们非常乐于接受的听课评课形式,也存在这个问题,到底听课的目的是什么,是课堂教学经验展示,还是共同探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还是听专家点评这节课的得与失,等等,都不够明确。现实情况往往是,组织者会提前通知在什么时间有一次什么样的听课教研活动,欢迎(或要求)教师来参加。教师来参加这样的培训活动不用做任何的事先准备,或者也无法做事先准备,因为他(她)不是很清楚在这次培训活动中将要发生什么。IBM公司的前CEO郭士纳曾经说过,执行是一件艰苦、困难和琐碎的事情,它需要确保公司这架机器能够一米接一米地、一千米接一千米地以及一个里程碑接一个里程碑地向前行进。里程碑就是阶段性的目标,连目标都不清楚,培训活动如何能有力执行?

在常规的区域性教研活动中,我们在中小学1~9年级所有学科的教师全员培训中的目标就是:结合各学科新课标的修订,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实践新课标,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课程理念,处理好有意义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开发课程资源与用好教科书等关系,使各学科课程改革健康有序地推进。学科研究员认真组织开展每学期的期初教材分析和典型备课活动,帮助教师梳理教材知识点,明确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如在2008学年上城区暑期新课程培训中,中小学所有学科都围绕“梳理知识点,落实教学规范”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利用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通过典型课例研讨或课堂视频切片分析,真正树立用教材教的正确思想,以课程的视野用好新教材,使常规教研成为新课改理念化为课堂操作的主阵地。

(二)确定参加人群

明确参加人群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什么样的教师要参加培训,是全校为单元全体参加,还是以年级组为单位或是以学科组为单位;是三年教龄以内的新教师参加,还是骨干教师参加;这关系到参加培训者的需求以及培训内容的设计面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应有不同的培训内容设计。另一层含义是有多少人参加培训。这涉及不同培训方式的选取,参加培训的人数不同,培训采用的方式也应有所区别。

我们在2008学年第二学期所开设的区教师继续教育共34个培训班中,在培训菜单中就明确了各类培训的参加对象,尽可能满足基层教师终身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表4-1 上城区2008学年第二学期教师培训菜单(节选)

从表4-1提供的这份培训菜单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培训对象有不同的培训需求,因此,只有明确了参加培训的人员,才能设计、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

(三)设计培训内容和方式

一般而言,教师培训的内容可以分为教师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实践技能、教育科研等方面。在实践中,设计培训内容时,还必须根据参加培训人员的具体情况,如新教师、骨干教师等等。因为即便是相同的培训内容,不同层次的教师也有不同的需求程度。我们在设计培训内容时,把教师分为初任、熟练和专家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教师对同一内容的需求程度,进行了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匹配,详见表4-2。

表4-2 不同层次教师培训需求程度

与此同时,适合于不同参加人群、不同内容、不同目标的培训方式也应考虑,目前教师培训采用的主要培训方式大概有以下这些:(1)师带徒;(2)现场诊断;(3)专题讲座;(4)问题探究;(5)案例教学;(6)情境体验;(7)自学反思;(8)主题组合;(9)任务驱动;(10)行动研究;(11)网络交流;(12)论坛研讨会;(13)与教师教育机构合作;(14)校际交流;(15)校本区域联动等。

表4-3 培训目标与培训方式的关系

目前,我们通过校本教学研修基地展示构建系列主题,已经在本区各基地学校展示了15个以上的活动主题,形成了一个系列,作为教师校本研修的活动库,其中主要有:不同课题背景下同一课例的比较研究;校园文化背景下的专题教学研究;小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研究;年级备课组教研活动现场展示;教师说课与答辩展示活动;教研组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活动展示;生成性教学研究等。

(四)安排参加培训者的个人任务

在一些培训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参加培训活动,事先没有任何准备,培训活动开始之后,也没有明确要求培训者在培训活动中干什么,这种完全局外人的角色,使得参加者很难融入培训活动中去,所以培训过程中开小差、批作业、提前溜号等情况屡见不鲜。作为培训的参加者,可以在培训组织者的安排下,参与本次培训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提高参与程度。例如,在一次教学研究活动中,除了课堂观察之外,为了更好地了解到教学效果,在课堂前后还有很多的调查和访谈工作,所以可以安排同等教师承担不同的任务,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

案例4-1

某校教研活动人员任务安排表

活动分工:

□前测、后测实施:全体一年级学科组教师

□执教:谢老师、包老师

□前测、后测数据整理与研究报告撰写:李老师、顾老师、何老师

□教师问卷发放、回收与资料整理撰写:孙老师、来老师

□综述:邵老师

□参加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主持:朱老师

□活动记录:孙老师

□信息技术支持:信息中心赵老师提供摄像(同时实时输出成MP3文件)、实物投影

□资料印刷:俞老师

□资料装订:一年级组数学教师

对于没有这些任务的教师,仅仅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参加的,同样可以给予相当的任务,比如用书面的形式记录课堂的情况,课堂观摩结束后交给主持人,由主持人及时反馈。这样一来,来参与培训的教师也由于任务的驱动而参加到这次培训活动中去。

(五)形成详细的书面计划书

在考虑好一些培训的内容、参加者、培训形式等之后,应该以正式的形式告知来参加本次培训活动的教师。这种做法,一是可以督促和指导培训组织者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让来参加培训的教师有所准备;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讲,每次培训活动的计划整理起来,就可以清晰地看见培训活动的策划和思考轨迹,对于记录教师学习的过程大有好处。

案例4-2

某校一次跨学科听课活动的教师培训计划书

“跨学科听课”活动计划书

【活动主题】数学组与科学组联合教研课题:《里面是怎么连接的》

【活动目的】

1.思辨,不同的视角审视不同的学科,观念的冲击和思辨,体验大学科概念

2.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在科学课中的应用

3.探究活动的组织

【活动准备】

1.与科学组讨论制定相关内容

2.制作数学教学资料选编

3.数学老师下载《数学组、科学组联合教研综合信息记录表》

【主要分工】

策划:邵老师、周老师

组织引领:盛老师

会议综述:邵老师

会议记录:忻老师

《资料选编》制作:周老师、黄老师

重点关注“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科学课中的应用”:谢老师、林老师

重点关注“探究活动的组织”:周老师、徐老师

重点关注“最值得借鉴的地方”:蒋老师、包老师

会务及信息技术支持:周老师、李老师

参与及发言:全体数学老师、科学老师

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科学课中的应用:谢老师、林老师

探究活动的组织:周老师、徐老师

最值得借鉴的地方:蒋老师、包老师

【活动要求】

1.您能有一个听课记录和简单的点评

2.如果是你,会怎样来设计这节课?(请以电子文本列简要的书面提纲)

3.在活动中能听到您亲切的“声音”

【活动后续】

1.每位老师将表格以电子文本发给邵老师,整理分析

2.邵老师、周老师分别写活动的综述(活动的简要评价、主要内容的概述及初步的成果或思考)

3.整理本次活动的《教研通讯》

上述案例向我们提供了一份十分详尽的培训活动计划书,其中既包括了培训活动的主题、目的,也明确了培训活动参加者的各项分工,以及培训活动的后续要求。显然,这样的计划,能够较好地保证培训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并取得实效。

三、培训的组织实施阶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胡艳研究员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组《影响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报告中说,在他们调查的大部分教师培训工作大部分未能获得很高评价的因素主要在于教师培训计划和方案不够科学、教育培训目标不明确、未能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培训内容与形式。一旦有了详细的计划和人员安排,明确了培训的内容和培训的组织形式,培训活动就具备了朝预期目标稳步前进的基础。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认为,培训组织者应具备对参与者表达赞赏、支持和接受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社交技能,能够将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具有组织能力,不仅能事先准备好培训所需的材料和设备,而且在培训过程中能恰当地使用和安排这些材料和设备;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时刻注意并协助参与者解决面临的困难,对参与者不断变化的需要做出灵活的反应;对培训内容不仅非常了解,而且富有热情,能够用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将培训内容介绍给参与者;其组织方式既能够使参与者产生想法、形成技能,又能够利用他们自己的已有经验等等。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把“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新课堂教学专题研究的突破口,探索并构建各学科实现有效教学的新路径。各学科研究员及时发现典型课例和先进教师,推广教改成果。我们注重把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困惑和实际问题转化为教研的主题,满足一线教师的教研需求,追求有实效的教研。如初中语文开展的阅读、作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研讨,初中科学以典型课例研讨为主题的骨干研修,初中数学情知性教学推广和复习课研究,初中英语常态课堂研究和同课异构活动,小学语文开展的单元整组教学[1]和教学规范研讨,小学英语聚焦新授单词导入研究,小学科学合作探究式学习组织研究,小学品德课堂效能研究,美术教学的目标研究,体育课有效教学案例和音乐京剧进课堂专题研讨等,仅2008学年一年中各学科开展了近50次的主题教研活动。中小教学的衔接是增进学科内相互了解和融合的重要手段。中小学八个学科的研究员把教育局开展中预实验作为重点,在江城、惠兴、宗文、六中、新世纪等学校开展了9次中小学衔接教学为主题的教师培训活动。

四、培训后的评价与反馈阶段

评价是培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可能它并不在培训的过程中发生,但是培训活动结束后,培训的评价如果没有及时跟上,培训的效果就会离预期相距甚远。有的教师完全把培训当作一种休闲方式,态度消极,就是因为他(她)在培训活动中没有一个评价;而积极参与培训的教师也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付出之后,得到对自己作为的反馈。对此,美国提出了多元教师培训评价理论,采用多元评价方法,评价学员、学校和学生的变化。德国主要从学员对培训的满意程度,学员知识、能力水平是否得到提高,校长反馈意见,教育行政部门反馈意见来评价校本培训。英国提出了评价教师在职培训的九项指标:教师是否确定自己的培训需要;各级管理者是否支持,保证全体教师参与培训;地方教育当局是否有师资培训配套政策;是否拥有教师培训资源;是否有可供教师选择的适当形式和时间;培训内容是否与教师需要相关;是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作为顾问的大学和其他机构是否有一定的经验与技术学校培训准备是否充分;培训后是否积极推广培训成果。但是作为一次培训活动而言,培训的组织者更多的是需要对本次培训活动本身开展的情况做出一个评价和小结,同时也要对每个参与培训的教师做出评价。事实证明,一次培训活动,在最后阶段安排小结、互动交流,甚至当场进行测验等方式都有助于参加培训的教师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培训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