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造民主氛围_开展课堂对话的策略_课堂教学策略与艺

营造民主氛围_开展课堂对话的策略_课堂教学策略与艺

时间:2022-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但是,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对话方式。问答式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频率最高的策略,也是最容易普及、推广于课堂的教学形式。问答式教学的原始层面上的明显表现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设计符合疑问句语法结构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所需。交际式的课堂对话教学对教师的组织、监控能力要求很高,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回归主题。

营造民主氛围_开展课堂对话的策略_课堂教学策略与艺

15 营造民主氛围——开展课堂对话的策略

教学中的对话是旨在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互动活动,也是在教师组织引领下,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共享资源为特征的学习实践活动,课堂对话包括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生活、与自我的对话等。在课堂对话教学中,对话有其方法性和原则性的双重性质。师生在民主、平等、尊重、宽容和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体验、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以及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形态。

课堂对话的基本表现方式

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是一种互动交流活动,课堂对话则是课堂上的互动交流的畅通的渠道,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交流与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通过问答方式展开课堂对话(www.guayunfan.com)

通过问答的形式组织开展课堂对话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种问答式使用起来比较方便、灵活。但是,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对话方式。问答式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频率最高的策略,也是最容易普及、推广于课堂的教学形式。这种方式的最早雏形就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操作程序简单浅显,一问一答的形式贯穿始终,苏格拉底借助这种问答方式,引领求知者找寻答案。问答式教学的原始层面上的明显表现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设计符合疑问句语法结构的问题,而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所需。问答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教师能够建构引导学生探求真知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愤悱方式展开课堂对话

愤悱式对话教学即是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是教师根据教材、教学目标人为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这种特殊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需要表述的欲望的对话方式。课堂对话教学方式创始人是孔子,他强调为师者应适时适度启发,学生则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问答式教学的本质区别是,愤悱式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也不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从而达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广阔空间和充足时间。学生历经探究的过程后能解决疑惑、攻克难关,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热衷于独立思考;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同样能得到许多启迪,达到教学相长的功效。

通过交际方式展开课堂对话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设一种交际情境,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情境中去思考问题,交流意见,发表见解,提出看法,在交际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交际式对话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以讨论为主要手段,它依存的环境是和谐、民主及宽松的氛围。课堂讨论主题通常是由教师启动,向学生辐射扩散,而后由师生共同深入探讨。交际式的课堂对话教学可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话,以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既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智慧的火花不断碰撞,又能活跃思维,借鉴思想,使具有创意的观点启迪更多的学生。交际式的课堂对话教学对教师的组织、监控能力要求很高,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回归主题。

通过辩论方式展开课堂对话

辩论式的课堂对话,特指那些针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有不同意见的观点、可以有多种答案的课题,以对话的方式所展开的课堂辩论。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开始前需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辩论式课堂对话教学过程中,当辩论内容不断扩充膨胀,出现大相径庭甚至对立相峙的观点时,对话、讨论式教学就会被辩论式教学取而代之。辩论式教学要求教师能虚怀若谷、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观点,而学生间则能针对问题焦点深入探讨,互相启迪。这一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扩展思路,培养其多角度全方位看待问题的习惯。辩论式的课堂对话教学形式自古以来使用得比较少,是受亘古已久的中庸思想的影响。这样的思想渗透于教学中,教师就会去力阻针锋相对的辩论,试图找寻调和的言辞与方法。尽管辩论式教学在我国历史上受限制已久,它的形成与发展亟待教师观念的更新及教育机制的完善。但是经过课程改革的课堂的情况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辩论式的对话方式已经成了可能,因为学生的挑战性、思辨性都较前明显增强。(朱德全,王梅,2003)

引导学生与课程文本直接对话

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是本次课程改革提出的一项教学改革目标,其本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给学生设计多少框框,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和研究、体验教材,能够在研读中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一方面,学生与课程文本的创作者在生活的时代背景、思想认识、语言表达甚至是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学生通过与课程文本的创造性的对话,既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性,也突破了小我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教师对课程文本的理解也是教师与课程教材设计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对课程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特点实施教学,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和课程意义的反思性建构者。

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

平等是课堂对话区别于体现师道尊严的传统课堂的重要标准,也是课堂对话能够开展起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师生间的对话意味着师生间的相互教育,师生互为教育的主体。生生间的对话也强调平等,在教学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中,说者和听者的角色在不停地转换着,教师和每一个学生既在倾听与欣赏,又在言说与评价。

坚持让学生与自我实现自我对话

反思式学习方式近年来也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而这种反思式学习方式,则是以自我对话为前提的。教学主体的自我对话就是师生的自我反思。他们的自我反思都既指向自己在对话中,对课程文本的意义理解是否具有合理性、创新性、独特性,又指向自己的对话行为是否符合对话的精神和原则,还指向自己教与学的特点和风格;既指向自己在对话中的优点和长处,更重要的是又指向自己在对话中的缺陷和不足。

成功的课堂对话的关键因素

在课堂对话中对于师生都有着一个角色定位的问题,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与学生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也有一个充当学习主人的意识。对话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呈现出的那种二元对立的“我—它”关系,而是一种生动的“我—你”的主体性关系。

教师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

课堂对话教学中的教师作为课堂对话中的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和共同学习者。已经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导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反思、研究性学习的高级伙伴或者说是合作者。课堂对话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已经和传统的模式完全不同,他们都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变成了平等的关系。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改变了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协助者、引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个体生活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的关注,也意味着教师要协助学生展开思想的碰撞,发挥出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判断力和质疑的能力。课堂对话是一种教学,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因素的制约,它不仅仅是多种观点的呈现和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它更需要教师的引导。

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课堂对话教学把学生的角色定位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已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究者、发现者。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依靠自身已有的知识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思考、重组和整合,进而把知识内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种能力和信念的过程。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生命存在的个体。每个个体的生成性来自于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和不断的实践。学生是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学习主体,课堂对话教学不仅注意尊重和彰显学生的主体性,还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学生会主动地探索世界并会去挖掘事物更深的层面,学生是具有未完成性的,并且是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在不断变化前进着的人。

学生是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者

文本其实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仅仅是一些文字符号的组合,还是一种丰富的、生动的富有情感生命的客观存在。学生在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中,通过反复的体验、领悟,与文本达到心灵的契合,并且在进行心灵交流时不断追问生命的意义。在课堂对话教学中,主体间的互动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学生被鼓励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畅所欲言,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各抒己见,相互间进行交流、进行对话。通过不断的思维上的碰撞,可以使学生与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思想认识上的补充与修正,也使得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学生通过课堂对话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经过不断地创造与再创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王静,2007)

课堂对话的基本形式

课堂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的方式,经过许多教师在十来年的课程改革的实践性探究,已经掌握了它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特别是对于课堂对话的形式的研究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师生对话

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即“主”—“主”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将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学生式教师和教师式学生,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课堂对话,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一种对话交往关系,两者在对话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创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阅读对话的价值得以凸现出来。

生生对话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使得来自多个学生的多方面的信息得以沟通,学习和实践的经验得以交流,学生的知识得以互补。在教师所营造的理想的课堂对话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采用“生生对话”的交流方式,可以突破课堂的限制,学生的对话交流之中把学生的视野从课本走向社会、把理论走向生活、把深奥走向浅显。生生课堂对话的方式,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微格模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生交流中发生从课堂走向社会,观念的碰撞重新组合成新的认知,最大化程度地实现了教学的效果,也很大程度上模拟了社会生活,给学生顺利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自我对话

学生自己与自己对话,乃是对话的高级形态。从课堂对话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对话并不神秘,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自我对话。课堂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通过与内心深处那个常常沉睡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使其苏醒过来,从而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一个真实的自己,发现一个分裂的自己的各个部分,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特个性。每个人同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正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是一个人的悟性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浮出水面的过程。例如,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要将这种对话得以外显,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写日记、周记、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的作品对话,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醒与人格的塑造。

人本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师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阅读教材、研究教材、查阅相关的资料、检阅音像资料、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再给出一份详细的教学流程设计。要让学生能够有效地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前提是教材首先要与文本对话,教师在对话中对文本有了感受,才能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有感受。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认真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课堂对话话题的设计是建立在教师与文对话的基础上的。目前,流行于江苏地区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具有这种对话的特征。要在课前设计导学的学案,则必须要与文进行充分的对话。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与文本的认真对话,只是对照教参,大致浏览一下教材,然后在备课本上把参考教案抄一遍,就算备好课了。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即学生与教材的交流。教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体会阅读、理解和批判展开的。作为文本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凭借,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在这里,教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与学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另一种意识,它作为一种表达,与学生进行着意义的交融。学生面对教材时,不仅仅是解释与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把教材当作主体,促成学生与它的直接交流与对话,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领悟和感知代替教师对教材的条分缕析,对于改变当前教学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现状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还可以着重培养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积极情感,敞开心扉,主动接纳每一篇教学内容。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范冬梅,2002)

课堂对话话题的设计策略

对话话题设计是课堂对话的关键环节,要克服目前课堂对话中存在的“无效对话”“肤浅对话”甚至“虚假对话”现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科学地设计课堂对话的话题。对话要有话题,话题亦即问题,是对话的焦点。“话题”的选择,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话题应具备的特征

课堂对话的话题应该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中的用于思考或提问的问题,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其特定的规律。(1)科学性:既要符合教材的内容,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2)趣味性:要适应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善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3)综合性:课堂对话毕竟不同于一般课堂提问,需要用话题引导学生从多侧面思考和发表见解。(4)开放性:在中小学开设综合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下,课堂对话的话题应该体现生活化。(5)启发性:为了课堂对话能够有一定的尝试和广度,要求话题的设置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6)时代性:课堂对话的话题不仅要有新鲜感,还要体现一定的时代特色,能够有与学生生活相合拍的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文化。通过这样的课堂对话话题设置,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处于兴奋状态中。(范冬梅,2002)

话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课堂对话的话题设计既要受课堂对话这种教学形式的限制,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还要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还应该遵循话题设计的基本原则。(1)话题设计要源于对话文本。话题只有充分尊重文本并以此为依据,才能促使学生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探求答案,从而推动课堂展开各种形式的对话。(2)话题设计要激发对话兴趣。话题如果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文本自身存在的趣味性出发,就能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展开各种形式的对话。(3)话题设计要提供对话空间。话题应该能够提供较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存在延伸的诸多可能性。不同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开展与文本、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不断产生灵感的火花、思维的碰撞。(4)话题设计要提升对话精神。话题要能够充分挖掘文本中具有智慧或人性闪光的人文内涵,能够激发学生在精神上产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内在感悟和求知欲望,从而提升阅读课堂的精神境界。(陈梁飞,2011)

话题设计的基本方法

根据教材文本设计话题。教师通过与教学文本对话,根据文本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因素设计一系列话题。这种方法从教学文本出发,设计的话题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最常用到。例如,苏教版必修2《听听那冷雨》一文,是一篇诗化散文,作者余光中打破了许多散文语言的常规,完全循着他的才情诗情写作,运用大量的诗化语言,隽永含蓄,意味深长。学生读余光中的散文,感觉唯美却难以理解其中的“文化乡愁”。为此,可以设计以下话题:

话题背景:在蒋捷的词中听雨,在王禹偁的竹楼听雨,在大陆瓦屋听雨,在日式古屋听雨……听雨中总有一些东西与中国有关……

对话话题:听雨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对话要求:①默读课文第五至第九自然段;②在文中圈点记号;③透过文本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④在小组中有理有据地交流看法。围绕这一话题,让学生在对话中领会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与赞美之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散文的主题。

根据学生兴趣点设计话题。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并收集学生感兴趣的一些问题,然后从其中选择一些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设计话题。这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设计话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堂对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教学人教版第六册《宝玉挨打》一文,课前收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的疑问,发现了学生的一个兴趣点:薛宝钗和林黛玉各自对贾宝玉的感情。据此,可以设计以下话题:

话题背景:宝玉挨打后,袭人悉心照料,薛宝钗前去探望,林黛玉也前去探望。她们对宝玉情意绵绵……

对话话题:情系宝玉

对话要求: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十二至第十五自然段,领会课文内容;②结合袭人、薛宝钗、林黛玉的言行举止分析她们对宝玉的“情”;③在小组中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对话,学生兴趣十足,对话气氛非常热烈。(童国嘉,2010)

以教学目标中的问题为话题。不论是一节课,还是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教学,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都有学习的重点、难点,教师首先要根据这些要求,选择和设计对话的“话题”,使教学对话不离课标,不离文本,不离问题。例如:教学古诗《江雪》时,教学目标中有“结合诗中的景色描写,体会诗人特定的心境”,为了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正面的话题:

话题背景:一场大雪过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孤独的老人,在寒冷的江边钓鱼。

对话话题:那个老人为什么到那里去钓鱼啊?

对话要求:①深入理解全诗内容,尤其要理解诗中图景和人物行为所表达的意境;②思考明知寒天钓不到鱼还去钓鱼说明了什么?③同学分小组先交流思考的答案;④班级各小组交流对话结果。

这样话题虽然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在教者向学生介绍了作者当时生活年代和境遇,还是能够进行正常对话的。诗人隐含于诗中的那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迹还是能够被学生透视出来的。

以文章特征性问题作为话题。无论是哪门学科的教材,都会有该门学科的特点,设计出一些带有自己学科特征或生活特征的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就有一定探究价值,有些问题对学生还具有一定吸引力。以此为课堂对话的话题,一方面可以紧扣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例如:教学《我生活的社区》时,可以设计正面的话题:

对话背景:课堂让学生先调查了解他们生活的社区的设施,有商店、绿化带、物业管理处、健身器械……课堂上,教师以对话者的身份介入。

对话话题:给社区的各种设施分类

对话要求:①详细列出所在社区的设施名称;②学习和掌握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③小组合作、探究划分,然后选出人员代表小组到班级交流;④划分要从“我”的角度,体现个性化。

由于让学生做了调查,课堂上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对话,共同寻找分类的标准,通过理一理,分分类的活动,基本就能达到对话目的。然后再在全班对话,既可以让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提高,也可以强化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以学习者难点疑点作为话题。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本来就应该是课堂必须要讨论的内容。把它们设计成课堂对话的话题是顺理成章的。只不过是这些难点、疑点能否作为课堂对话的话题,应该考虑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感兴趣的问题,带有共性的话题进行对话。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展开对话。即使是难点、疑点,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因素,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而进行的勉强对话,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的简单应付、言不由衷。例如:在教学《含铜污水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一节课时,可以设计以下话题:

话题背景:中学生物学中的铜对生物生长的影响这个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对话话题:铜会不会影响植物的发芽和生长?不同浓度的铜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有何区别?

对话要求:①志趣相近的同学自发组成研究小组;②成员之间合作设计并进行实验以取得第一手资料。③小组同学在一起研究、探讨、对话;④准备在班级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经过实验、探讨、对话,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学生处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交流能力也自然会在对话中得到提高。

根据课堂生成设计话题。在倡导预设向生成过渡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对话的话题也自然会随着教学进程推进,会发生变化,与课堂对话话题的设计也应该考虑生成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媒体等课堂资源的相互作用会生发一些新的教学资源,教师有时可以根据课堂资源的变化临时设计一些话题。这种方法具有随机性,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一旦发现可用的教学资源能够及时更改教学设计。例如,人教版第六册《抄检大观园》一文,笔者发现学生对抄检出的一份情书很有兴致、欲罢不能,就抓住这一时机,随机设计了以下话题:

①话题背景:抄检大观园的最大“收获”是从二小姐迎春的丫环司棋箱子里搜出了爱情证据——小厮潘又安写给她的一份情书。

②对话话题:我看司棋的恋爱

对话要求:①默读课文第九自然段;②从文中找出司棋恋爱的证据;③从文中找出司棋的表现;④评价司棋的恋爱;⑤有理有据地交流看法。

尽管这是根据课堂现场资源生成话题,却能够让学生在对话中认识到古代社会底层奴隶的真情和封建社会压抑自由恋爱的反动面目。(陈梁飞,2011)

话题设计还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设计话题要形成系统:话题不是孤立、无序的,而应该是一个严密的系统。话题与话题之间可以采取递进式,话题之间层层深入;可以采取并列式,多角度铺开设计,引导学生多侧面思考和对话。二是出示话题要把握好时机:设计了好的话题,还要考虑出示的时机,才可以取得良好的对话效果。出示话题时机应该是在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兴趣最浓烈的时候,在学生对某个话题想探个究竟的时候,在学生渴望与同伴对话的时候。三是出示话题方式要形式多样:课堂对话的话题可以在一个故事情境或者语言情境中提出,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以激发进一步对话的激情;也可以在学生互动活动中提出,收到以事启发学生的目的,使之成为进一步思考的动力。

课堂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课堂对话的基本阶段

对话意识的激活阶段。在教学中学生对话意识的产生与激活依赖于交往、理解和尊重的需要,在学生对话意识的具体内容中可涵盖:表达欲望、交流需求、疑难求解以及兴趣关注等。言语符号刺激的有效呈现,可激活学生的对话意识,教师应在了解学生需求状况的基础上设计对话的主题与意向,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对话动机与意识,以此实现符号系统的再生与创造。对于具有神经质的学生,由于有烦恼、紧张、情绪化、不安全、不准确和忧郁等特征,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产生对话意识,即使他们中有人有了这种对话意识也不易激活,教师对于这类学生应给予更多的耐心与关注,并采用有效的策略引发其对话意识及参与动机。

对话情境的维持阶段。对话意识激活以后,这一内隐心理现象既有可能“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也有可能伴随情境而得以维持,最终转化为外显形式。而保证后一种情况达成的决定因素有两方面,即教师的期望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是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希望与期待,也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予以关注与信任。这里的教师期望就是教师能充分肯定学生参与对话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中以亲切的面容、期待的眼神和鼓励的言辞作为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增强自信,跃跃欲试,伺机参与对话。二是对话教学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是相信自己具有清晰的阐述观点和表达意愿的能力,并相信通过对话能解决疑惑、加深理解和扩充知识。只有在教师期望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表征理解对话内容,建构对话意义。

对话机制的实现阶段。学生的对话意识被激活后,对话主体(学生)的接纳新信息,与提取的认知经验相匹配,重组后的新信息经效应器传输出,接受该信息的另一对话主体(教师或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将反馈信息及整合后的新信息传送给第一对话主体或其他对话主体(教师或学生),由此反复运行,对话教学即凭借这样的机制而得以实现。

另外,对话教学的延续还需要对话主体认知与情感的参与,即在对话过程中,一方面,随着对话主题和内容逐渐趋向明朗化,学生对其理解越深刻,则加工信息的速度越快,从而对话流程也就越畅通;而另一方面,教师的反馈信息如果包括激励机制,使学生在对话中的成功情感体验强烈,那么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对话就能运作持久。

课堂对话教学的策略

课堂对话教学的策略除了要保证其具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设计和组织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外,还应参照对话教学的心理机制、表述方式,遵循对话教学的理性模式予以运用。

激活策略。关键环节是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动机需要的基础上设计略高于学生接受阈限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疑惑,从而达到质疑、引思的目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对话意识才能被激活,并且愿意参与话题的探讨。

激励策略。教师的期望能增进、强化学生的信心,鼓励、激发学生的参与行为,教师期望的传递对于对话教学有强烈的激励作用。教师还应善于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师生心灵交汇意义上的互动及生生间的密切合作,保证话题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匹配策略。该策略以学生认知为着眼点,让学生在认知结构中提取与问题内容相匹配的要素,产生解决问题的意向;需要匹配的是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认知风格,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相应的对话教学方式。

指导策略。主要体现在教师在对话过程中的评价及组织层面上。对话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评价应确切适度,评价内容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指出学生的失误与偏差,又要继续调动学生参与对话教学的意识与信心;而教师的组织则是针对对话过程中出现的淡化主题、偏离目标等状况予以指导和调控。(朱德全,王梅,2003)

营造氛围。对话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民主、平等就没有对话。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在对话中,有时对话双方认识的真理因素多寡有别,但是都各有其分量和价值,即使一方认识有误,也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被揭示,而不应在居高临下的肆意贬损中被否定和消灭,况且谬误本身也有它的认识价值。

全员参与。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对话中来,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全体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全体的合作,对话教学是合作的艺术,通过合作,能够将个体的独立思考转化为全体的认识成果。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掌握合作艺术,培养合作精神,利用集体的教育因素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范冬梅,2002)

适度拓展。课堂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于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以增加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所有学科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新授课教学结束后都要安排一些拓展的环节,而对话则是这种环节最为常用的方式。

丰富内容。教学中的对话超出了语言的界限,包括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之间的一切沟通、体认与交流,其精髓在于对话双方的平等、开放和相互激发,具体表现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作者、编者及文本之间的对话,这就为对话内容的多维性、丰富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增强对话的吸引力和有效性提供了可能。(童国嘉,2010)

培养创造性。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在对话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随着对话的深入,又往往会产生出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对话。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实施对话教学,更有无限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潜力,拓展学生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培养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创造力。(钟芬花,2007)

创造师生有效对话的宽松环境

创建师生有效对话的课堂。首先应给学生发言的时间、机会和条件,赋予学生敢动脑、敢思考、敢提问、敢说话的权利。教学民主就是新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各类潜能,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说话的重要教学制度保证,是师生实现有效对话的重要前提、基础和条件。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令。学生在轻松、愉快、激励的氛围中想说、敢说、乐说,从而营造起互动交流、彼此促进的良好气氛。只有我们所构建的课堂体现出民主、温馨的氛围,才能听到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语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五位一体的角色,为构建起民主和谐师生关系奠定坚实的角色基础。

构建友好平等的生生关系。需要安排学生之间、组内、组间进行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并需要进行互相交流。如果生生之间的关系不能友好、民主、平等,必然会影响他们之间的交流,阻碍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因此,一方面教师要现身说法带头尊重每个学生特别要带头尊重后进生,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全体学生正确看待后进生,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人的进步和优点。

形成弹性多元的思维理念。要想让学生在新的品德课堂上敢于说真话、敢于质疑、敢于表达,教师首先要突破唯一观念,树立多元思想,变“标准”为“灵活”,变“唯一”为“多元”,要鼓励学生多种思维、多重结论,允许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发表见解,表达思想;对于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活跃的思维、多元的价值观等要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进行点评肯定、鼓励和引导。

创设真实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兴趣,促进感悟。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对游戏情有独钟。如果在课堂上采用游戏教学,就会使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对话欲望。

创设表演情境,再现生活,加深体验。在表演中学生间密切合作,交流沟通,他们的说话、观察、模仿、思维、想象、分析、理解等能力得到不断开发和提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思想和生活体验带进课堂,把他们对道德的个性化理解与践行带入课堂。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表达自己生命故事、感受同伴故事的时间和情境,让他们在表演、表达、聆听中互相熏陶感染,彼此启发激励,拓展道德视野,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

创设影音情境,渲染氛围,引发共鸣。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感人的故事,这些直观形象的音像情境很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发共鸣,产生感受。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来创设一些精彩的影音情境(包括放录音、放影片,播放歌曲、播放故事等),使学生身临其境;融入文本,激发高涨热烈的情感,打开思维的闸门,从而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有话可说。

创设实践情境,融入社会,内化道德。必须重视“说”与“做”的结合、“认知”与“行动”的一致,使教学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教师要创设合理可行的实践情境,将品德教育延伸到家庭、社会,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通过适度点拨引领对话有效深入

精心预设明确主题。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应紧紧联系教学目标及课堂几大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好主干问题。要加大问题的思维含量,使问题具有发散性、拓展性、延伸性。避免问题过多、琐碎繁杂,将事实性问题的数量降到最低点,杜绝“是不是”“能不能”这样耗时无效的问题。同时,设计的问题还要具体明确,杜绝主题不明。

精选话题扩展广度。对话话题可能来源于一对矛盾、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次生成。所设置的话题与学生认识水平构成一种协调的张力平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关注社会、关注时政、关注自然,让话题起到影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效用;让话题与生活链接,使师生心灵开放、个性张扬;话题设置要能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话题要具有挑战性,撞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思维。

适时点拨拓展深度。掌握策略,适时点拨,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为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注入活力,从而使学生的思泉随之喷涌,智慧之花灿然开放。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相机诱导,顺势点拨”,为学生指点迷津,指明思考方向,拓展思维深度。

做出客观、公正、即时评价

评价要讲究激励性和期待性。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天真纯洁、积极性高、荣誉感强,渴望被教师注意,被教师表扬和赞美。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见解,面对学生独到的想法、精彩的发言、点滴的进步时,教师应该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这种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

评价要讲究准确性和导向性。不能为了赏识鼓励学生而“不分黑白”地一味表扬赞美;不能为了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而不加引导地让学生“乱说”。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呈现的认知水平,做到该点拨的点拨,该夯实的夯实,该提升的提升,该纠正的纠正。特别是对于学生在互动中暴露出来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理解,一定要及时地进行客观评价,予以纠正澄清。(俞国凤,2012)

课堂对话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教学活动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更使教学伦理和教学思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