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广播的音响处理

文学广播的音响处理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文学广播的音响处理广播音响虽然不像影视画面那样能给人具体的视觉形象,但是在声音方面也有一定的具体再现能力,听众可以通过音响以及音响的组合运用来了解场景的时空信息、基本的动作状态、人物的特征等。所以在广播特写、广播剧等以描画声音场景、塑造声音形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广播节目类型中,音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广播的音响处理

广播音响虽然不像影视画面那样能给人具体的视觉形象,但是在声音方面也有一定的具体再现能力,听众可以通过音响以及音响的组合运用来了解场景的时空信息、基本的动作状态、人物的特征等。所以在广播特写、广播剧等以描画声音场景、塑造声音形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广播节目类型中,音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文学广播与广播特写、广播剧的不同点就在于文学广播的节目主体是文学作品,文学广播仍然保留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特征,例如以语言作为基本的创作元素,主要用语言而不是音响去再现场景、刻画人物等。太过写实的音响因其较强的具体再现能力容易使文学作品最看重的审美想象变得具体而实在,使文学作品的意境变得呆滞和僵死。所以在文学广播中不宜太突出音响的具体再现作用,而应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唤起想象

通过简短的典型音响唤起听众对场景的想象。这时的音响并不是具体而形象地去描绘场景的时空信息,而是希望通过场景中最具典型性的声音形象迅速唤起听众对场景的想象,辅助其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

例如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介绍散文作品《昭君墓断想》(2)的一期文学节目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

几丝萧瑟,几许苍凉涌上心头,我想此时古都长安一定是春意盎然的另外一番景象,思绪不禁又穿越时光的隧道,飘落在两千年前的西风古道上……

这是散文作者登上塞外青冢后的一段感慨,接下来的一段是作者描述昭君出塞的路线艰难曲折。在两段之间作者加入了风声、驼铃声,然后是一段笛子曲衬播“从古长安出发,沿着秦始皇时开筑的古道辗转北行……”

编导在这两段之间加入音响不是为了准确再现具体的场景,而是为了通过典型的音响形象唤起听众的想象,使听众跟随作者的思绪走上出塞的路途。同时这处音响的使用也有助于听觉化地表现场景在古今两个时空之间的转换。这种唤起想象的音响,在具体运用时应该点到为止,不宜太多,太多则失之僵死。

(二)抒写情感

音响有时是情感的最好的表达方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也都是音响对于人物心境外化的完美写照。文学作品以情感表达见长,在转换为广播形式时又有了音响的辅助,变得更加立体起来。

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的文学节目《太平湖随想》(3)中有一段通过舒乙的回忆文章讲述文学家老舍先生在1966年含冤投湖前与天真的小孙女道别的场景:

【音乐,压混】

【播音员:舒乙的回忆】

……她对爷爷,真的,说了“再见!”还向他摆了摆手。她太小了,她实在太小了,随着这一声“再见”,爷爷永远地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音乐渐隐,起北京早晨街道各种音响,乐起混】

晨曦出现在了北京的天空,护城河边有了晨练的人们,大街上的行人多了起来,不少人在骑着自行车赶早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

这一段讲述衬着音乐,讲述的结尾,音乐渐隐,然后出现北京早晨街道的音响。在舒乙淡淡的回忆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如何让这种情绪释放出来?编导是通过音乐以及音乐渐隐之后北京早晨街道的音响,让听众在生活复归平静的音响中反复体味情感的冲撞。恰当的音响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来辅助情感的抒发。

(三)帮助转场

特定的音响可以成为某个时空的标志,所以音响形象也经常在文学广播中用做转换时间、空间的暗示。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文学节目《英子的乡愁》(4)讲述自幼在北京生活的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与大陆割舍不断的情缘。节目中林海音的回忆作品和主持人的叙述交织在一起:

【音乐渐隐】

【播音员:《北平漫笔》片段】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捡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飞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上绕了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海浪,海鸥声】

英子,你跨越千山万水地回来了,回到了你朝思暮想的台湾……

这里的海浪、海鸥声是对跨越海峡的声音暗示,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暗示提醒大家叙述空间或叙述方式的转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