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鄂温克人的电视收看情态

鄂温克人的电视收看情态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鄂温克人的电视收看情态不同的收视情境会导致受众不同的收看情态,受众收看情态的集中与分散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鄂温克人的这种电视收看情态源于鄂温克人电视收视时间比较集中,并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而已。[13]此外,鄂温克人集中收看的情态与群体收看的行为也是影响鄂温克人态度与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

二、鄂温克人的电视收看情态

不同的收视情境会导致受众不同的收看情态,受众收看情态的集中与分散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人们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观看电视,对电视节目专注的程度也不同。就观看电视的情态而言,基本上包含以下几种状态:参与,并对电视节目或与电视节目内容相关的人作出积极反应;被动地观看(不做任何别的事情);在看电视的同时,进行其他的活动(吃东西、编织等);面对电视机坐着,但在看书、谈话或做别的事情,没有看屏幕;在电视机的范围内,但不是面对电视机,需要转身才能看电视;不在放电视的房间里,看不到电视机或者不受电视内容的影响。[11]

在以上多种电视收看情态中,大多数鄂温克人在收看电视时基本上不做其他的事情,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收看或者仅仅享受一下电视流动的感受而已的人只是少数,电视并没有被用作一种持续不断的背景噪音,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收看电视时注意力都比较集中。鄂温克人的这种电视收看情态源于鄂温克人电视收视时间比较集中,并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而已。大多数家庭打开电视的时间都是在晚上,忙碌了一天的鄂温克人视晚上为绝对的休闲时间,无论是男女,都不再进行其他的工作。另外,居住在嘎查的牧户没有长电,风力发电无法保证过长的收视时间,一旦打开电视,家庭成员的注意力就集中在电视屏幕上,很少在此背景下展开其他活动。观众观看电视节目越投入,电视对他们的影响就越大。如果他们与节目中的人物或情节密切相关,他们似乎就有可能接受节目中体现的价值观和见解。[12]

由于鄂温克人的居住方式是大分散、小聚集,而且集中在一起居住的几户家庭往往有血缘关系,晚上经常会聚集在一起收看电视。鄂温克人这种集中在一起群体收看方式,受群体动力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由于信息的影响发生态度或行为的改变,群体中其他的人也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导致自身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例如,乌兰宝力格嘎查部分牧民筹划更换嘎查书记这一事件的起因便源于群体收看电视这一行为。那是在2006年夏天,当时有三家七位成员聚集在一起看电视,内蒙古电视台蒙语频道正好在播放鄂温克旗巴彦托海嘎查书记乔玉芳带领牧民致富的事迹。由于报道的人物来自于本地区,而且乔玉芳的事迹很感人,节目播放期间没有人离开房间。节目结束后,一位牧民提议联合嘎查其他牧民,集体去苏木和旗里反映情况,要求更换嘎查书记。一开始,有四个人支持这份提议,并且表示愿意去联系其他的牧民,扩大力量。不赞同这个提议的成员有些顾虑,担心做这件事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他们知道嘎查书记有亲戚在旗里担任领导。经过一番争论,不同意提议的那两位成员后来改变了主义,大家一致达成协议,着手操作此事。

由此可见,电视对鄂温克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不但与鄂温克人所处的宏观社会环境和草原自然环境有关,而且也与鄂温克人在收看电视时所处的具体收视情境和电视收看的情态有关。虽然情境因素不会直接导致鄂温克人在收看电视时产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但是鄂温克人置身“乌日格柱”或者土房里那种因为与自然接近所产生的平和心态,导致信息在与鄂温克人的平静心情联系在一起时,致使信息产生更强的说服力。因为“对意见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心情而不是智慧。”[13]此外,鄂温克人集中收看的情态与群体收看的行为也是影响鄂温克人态度与行为改变的关键因素。

【注释】

[1]张咏华:《一种独辟蹊径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论评述》,载《新闻大学》,1997年春季号。

[2]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3]以上资料来源于新华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18∶47。

[4]卡丽娜,刘岩:《鄂温克族自治旗草场退化问题浅析》,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第1期。

[5]包路芳:《社会变迁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6]【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史安斌译,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7]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4页。

[8]参见杜柳山、涂布信:《鄂温克族宗教诸神初探》,载于《鄂温克族研究文集》第2辑,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编制,1991年6月版。

[9]巴·布和朝鲁编著:《蒙古包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10]【美】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188页。

[11]【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235页。

[12]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永喜、鲍贵、陈光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235页。

[13]转引自【美】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1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