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对电视内容的认知

青少年对电视内容的认知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青少年对电视内容的认知——流行和时尚的展示器在草原鄂温克人中,青少年是电视受众中最没有语言障碍的群体,他们对电视的认知也因为语言的优势和视野的开阔而与老年鄂温克和中青年鄂温克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三、青少年对电视内容的认知——流行和时尚的展示器

在草原鄂温克人中,青少年是电视受众中最没有语言障碍的群体,他们对电视的认知也因为语言的优势和视野的开阔而与老年鄂温克和中青年鄂温克人有着明显的不同。笔者在辉苏木和乌兰宝力格嘎查曾经多次与鄂温克青少年进行交谈,而且还通过问卷方式向他们了解对电视的评价和对电视节目的偏好。由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鄂温克青少年基本上都在鄂温克自治旗巴彦托海镇或者海拉尔读过初中或者高中,汉语讲得非常流利,没有语言的障碍。只要一打开电视,很多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如动画片、智力竞赛、各种歌舞晚会、电影、电视剧、小品以及各种类型的访谈类节目他们都能听得懂,看得明白。作为一种声画俱全的优势传播媒介,电视能开阔视野、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和丰富业务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受到鄂温克青少年的普遍认可。

由于笔者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是在暑假中进行,此时也是鄂温克青少年在草原家中度假、打草还没开始的季节,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笔者聊天并配合笔者填问卷。其中接受笔者访谈并配合笔者填问卷的青少年共有30人,他们当中男生有18人,女生有12人,年龄基本上在15至20岁之间,大部分是在校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其中有3位是刚离校不久,在家帮助父母从事畜牧业生产。总体而言,鄂温克青少年对电视节目的评价以积极倾向为主,在“下列关于对电视的说法,你是否赞成”的12个问题中,关于“电视使我们增进了对本地区、本民族以外的各种事情的了解;电视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了我们的精神需要;电视使我们不断接受新事物,对思想观念的转变产生很大的影响;电视节目能够提供生活服务,引导消费;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对青少年辅助教育的工具和看电视使大家有了更多的聊天话题”这6个方面的说法基本上持赞同意见。呼伦是一位在海拉尔就读的高中二年级学生,他非常健谈,观点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电视既是休闲娱乐工具,更是获取知识的有效工具,尤其是政治、地理和历史方面的知识,看电视比看书本更容易接受,而且记得更牢。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栏目,设立了战争、自然、地理、近代史等体裁,把历史、地理、自然和科学等知识用讲故事的形式播出,很受高中生的欢迎,学校还向学生推荐看这个节目呢。由于草原教育资源匮乏,大部分鄂温克牧民把孩子送到120多公里之外的巴彦托海镇或者海拉尔就读,因为往返路途遥远,学生们平日里住校,周末或者节假日回家。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学生身份的鄂温克青少年看电视的时间都很有限。在学校,由于学习紧张或者学校有统一的规定,许多同学在上学时并没有多少时间看电视,只有在周末回到家里,在帮助父母干完家务活之后才会有时间选择收看一些电视剧、娱乐新闻、综艺节目和一些体育赛事来放松心情。

在关于电视说法的12个问题中,有关电视负面评价的方面有4个,即“长期看电视会导致马背上的民族运动量明显减少;电视节目中的不良内容容易给青少年带来不好的影响;看电视占去了大量时间,影响亲朋邻里之间的交往、走动;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真正喜欢的节目不多或者想看的节目收看不到。”对于电视的这些负面评价,大部分鄂温克青少年给予否定,尤其是“长期看电视会导致马背上的民族运动量明显减少和看电视占去了大量时间,影响亲朋邻里之间的交往、走动”这两个方面全部持否定态度。在他们看来,鄂温克族青少年在学习和劳动之余虽然喜欢看电视,但是他们并没有长时间坐在电视机前而忽视其他该做的事情。笔者在苏木和嘎查调研期间发现,鄂温克族青少年很少以自我为中心,比较体谅父母,懂得谦让,尤其是对长辈很尊敬。在看电视时,家长们喜欢锁定内蒙古卫视蒙语频道的节目,而受过教育视野较为开阔的青少年则对汉语节目情有独钟,尤其是对港澳台以及韩国节目更是感兴趣。阿尼玛的话很有代表性:

我们好多学生都不喜欢看蒙语节目,尤其是电视连续剧,翻译成蒙语之后,就没有以前汉语节目中的那种幽默感了,有好多话听起来也不是那个意思。在那么多的频道中,我最喜欢看星空卫视的节目,很搞笑,看得开心。但是家里只有一台电视,父母们不喜欢看汉语节目,我们就和他们一起看蒙语节目。每年大年三十的时候,我们特别想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但是父母们看不懂,我们就先陪着他们看蒙语台的节目,第二天我们再看中央台的重播。

总的来看,鄂温克族青少年对电视节目的认知是以积极评价为主,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能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加强沟通;形象鲜明,记忆深刻;丰富情感,愉悦生活。他们认为:少了电视,就少了一个好伙伴;少了电视,就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少了电视,就少了见识,少了激情,少了评头论足的话题。至于电视使青少年花去了更多的看书学习时间;电视节目看得太多了不易保持注意力集中、做事容易感到疲倦;长时间看电视也会对眼睛产生影响,视力明显下降,甚至戴上眼镜;有了电视,孩子便不再喜欢出门,靠待在家里安安稳稳的看电视来打发时间,以至于由此造成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少,甚至邻里间也很少来往等诸多负面评价并不是很赞同。鄂温克青少年不太赞同电视的负面影响并不意味着电视节目对他们没有产生负面影响,而是由于他们电视接触行为不频繁,负面影响不明显而已,又由于家长们对他们看电视这一行为没有什么偏见,基本上持赞同和鼓励的态度,把电视看成是提供知识营养的机器,这些都会淡化电视的消极作用。

【注释】

[1]黄希庭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9页。

[2]同上,第385页。

[3]R·A巴伦、D·伯恩:《社会心理学》,黄敏儿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页。

[4]安德森·J.R著:《认知心理学》,杨清、张述祖等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页。

[5]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0页。

[6]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83页。

[7]黄希庭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页。

[8]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9]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10]黄希庭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页。

[11]转引自Lin Yutang,My country and my people,New York:John Day Press,1935。

[1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13]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14]同上,第133、175~176页。

[15]同上,第136页。

[16]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17]方晓红:《大众传播与农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9页。

[18]孛·吉尔格勒等主编:《鄂温克族——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乌兰宝力格嘎查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19]包路芳:《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100页。

[20]包路芳:《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游牧鄂温克社会调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101页。

[21]黄希庭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页。

[22]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2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83页。

[24]满语,打牲之意,因鄂温克等布特哈部落主要从事狩猎生产而得名。

[25]黄希庭主编:《简明心理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85页。

[26]【英】安德鲁·古德温、加里·惠内尔编著:《电视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