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报人梁启超的作为与无奈

报人梁启超的作为与无奈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人梁启超的作为与无奈在近代史上,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人物、著名学者,绝对称得上是一位重量级人物。通观梁启超近30年的办报生涯,既有作为,亦有无奈。《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重一时。

报人梁启超的作为与无奈

在近代史上,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人物、著名学者,绝对称得上是一位重量级人物。在我等集报人眼里,梁启超短暂的一生(仅活了56年),把政治活动与办报活动紧密融合在一起,自1895年于北京编辑《中外纪闻》始,到1919年在北京创办《改造》杂志止,先后创办和担任主笔、主编的报刊有15种左右,与他有关系的报刊更是多达50种以上。作为报人,梁启超同样建树颇多,硕果累累,堪称“言论界之骄子”。

通观梁启超近30年的办报生涯,既有作为,亦有无奈。从作为说,梁启超初涉报界,即提出了若干著名的新闻理念。1898年12月23日,梁启超在创办《清议报》旬刊时,曾引用西人的话,说报刊乃“国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镜也,文坛之王也,将来之灯也,现在之粮也”。1902年11月1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发表的文章中,又提出了著名的报馆“两大天职”说,即“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也”。这些话语,时至今日,听起来仍让人感觉很受用。

主笔《时务报》是报人梁启超办报生涯中最出彩的一笔。1896年8月9日,酝酿已久的《时务报》旬刊在上海创刊。《时务报》一纸风行,以“开民智、求自强、注重中外时事介绍”为宗旨,反映民众呼声,大胆抨击时政,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交流中西文化,登载有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严复、谭嗣同等多人文章,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当时一件“颇足以震动全国青年学子”的“破天荒”的大事,史载该报发行量高达1.7万份,创下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时务报》因梁启超而风靡全国,梁启超因《时务报》而名重一时。据统计,梁启超一人在《时务报》发表有60篇文章,他自己曾有回忆称:“十日一册,每册三万字,启超自撰及删改者几万字,其余亦字字经心。六月酷暑,洋烛皆变流质,独居一楼,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

笔者家中藏有一份1897年10月11日出版的《时务报》第44册,内有梁启超撰写的《蒙学报演义报合叙》一文,开门见山,水清见底:“人莫不少而壮,由愚而智。壮岁者,童孺之积进也。士夫者,愚民之积进也。故远古及泰西善为教者,教小学急于教大学,教愚民急于教士夫。”梁氏办《时务报》,首创“时务文体”,由此可见一斑(图38)。

1902年2月8日,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半月刊,其内容之丰富,议论之深刻,编辑之严密,印刷之精美,或许可列为梁启超一生中办得最成功的一个刊物(图39)。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梁氏在《新民丛报》分四年连载的《新民说》,以新颖的文字,令人折服的哲理,分述了自由、民主、权利、义务、社会道德、国家思想、新民素养等社会理论。据悉,现藏在湖南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的《新民丛报》第四期,就留有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说》中“论国家思想”一节的批语,可见梁氏的《新民说》对毛泽东早期的影响颇大。

img40

图38 1897年10月出版的第44期《时务报》

再来说梁启超的辉煌办报历程中,累计至少有过两次大的无奈。一次是在主笔《时务报》时,与洋务派代表人物,时任报馆经理,同样作为报人的汪康年之间,两人为报刊宣传的矛盾冲突,历经一而再、再而三的抗争,迫于无奈,梁启超于1897年11月辞去《时务报》主笔,前往湖南执教时务学堂。另一次为1905年《新民丛报》与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创立的机关报《民报》之间,关于“革命还是开明专制”的论战,双方针锋相对,唇枪舌剑,论战持续了两年多。由于梁氏坚持保皇立宪,故而在论战中勉强招架,处于劣势。出于无奈,梁氏与《新民丛报》不得不单方面偃旗息鼓。直至1907年4月,《新民丛报》因遭火灾而停刊,论战才落下帷幕。

img41

图39 1904年第55号《新民丛报》

无奈之举,古人有之,今人有之,武将有之,文人亦概莫能外。报人梁启超在办《时务报》时与汪康年的矛盾冲突,在办《新民丛报》时与《民报》的论争,前后出现的两次无奈,在我看来,并非双方之间的个人冲突,而是一种不同派别之间理念信仰的冲突。前后两次冲突,矛盾的焦点和性质当然是不一样的。前一次冲突,更多的反映了梁启超激进、不愿妥协、革命性的一面;后一次的冲突,则更多的反映了梁启超1903年后逐步趋于保守、坚持立宪保皇,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过功绩的伟大人物,身上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

历经百年沧桑,今天,世人应当可以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来分析和看待近代报刊史上的这两次冲突(即梁氏的两次无奈)的得失,从中获得些许教益,这也可算是笔者撰写此短文的目的所在。

2008年11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