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区网络构建

园区网络构建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之间、企业之间针对文化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产业园区作为集聚的主要载体,必然承担起直面竞争、加速发展的重任,这也要求园区中的各类企业依靠相互合作和网络化以及企业和知识生产机构、各级支撑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学习,实现创意的激发与实践。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之间、企业之间针对文化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产业园区作为集聚的主要载体,必然承担起直面竞争、加速发展的重任,这也要求园区中的各类企业依靠相互合作和网络化以及企业和知识生产机构、各级支撑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学习,实现创意的激发与实践。园区这种组织形式改变了创意主体的线性创意模式,以紧密的园区网络形式进行,即网络式创意创新。为了保持园区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园区的竞争能力,发挥园区竞争的集团军优势,构建并维护一个稳定、高效的园区网络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上集聚,并通过相互交流与合作联系在一起的大量文化企事业单位与机构。它们具有相当强的文化共性与产业互补性,体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创新性与进取性。

一、文化产业集群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文化产业企业、互补产品的供应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他机构,例如大学、智囊团和技术标准机构等。狭义的文化产业集群仅包括文化企事业组织,广义的还包括研究机构,如大学、思想库,以及制定规范的机构,如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乃至有重要影响的民间团体。因此我们认为文化产业集群主要由文化企事业组织、相关企业或机构、供应商组成,也包括文化产业集群所在地的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

文化产业集群并非是众多企业的简单集中,而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不同等级企业并存,不同类型企业共生互补的生态化企业群体,因而类似于生物生态系统。[1]换言之,在集群内或集群周围不仅存在着文化产业主体企业,还包括直接或间接为它们服务的周边组织、企业或设施,以及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零售商店和提供餐饮、旅游休闲服务的企业。

图2-1 文化产业集群构成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企事业组织是文化产业集群中的关键结构,在集群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提供文化服务产品、服务过程或文化制造产品,并及时接受信息反馈。相关机构主要是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研发机构和各类文化产业发展咨询机构;相关条件是指能为文化企事业组织提供创意设计、科技、人才、金融、信息服务的企业;人文环境是指文化产业聚集地的历史底蕴、文化积淀和社会氛围;政策环境则指政府关于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律规定。[2]就此而言,文化产业集群具有其独有的特征:组成文化产业集群的各类文化企事业组织主体深受当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共同遵循相同的组织行为准则;文化企事业组织及相关部门、机构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往往与该地区的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密切相关;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多方位的外部条件支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人才、文化信息、文化资本、文化研发,乃至政府公共服务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才能使文化产业的集聚更有效。

二、文化产业集群网络

文化产业集群网络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文化类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的或非正式关系的总和。文化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基本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网络的主要结点、网络中的各个结点之间联结而成的关系链条和网络中流动的创新资源。它反映了文化产业集群中的文化企业和组织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结,信息、技术、人才、资本、文化资源等在政府公共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下的运动和配置的结果。具体而言,就是文化企业、大学与科研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之间形成了互动的网络关系。

图2-2 文化产业集群网络示意图

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集群至少应包括知识网络(创新系统)、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三大网络构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只是单个或互不联系的网络既无法组成文化产业集群,也谈不上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集群首先是创意人才的集群和集聚,其次才是企业的集聚。

文化产业集群既是文化创意人员工作的地方,又是生活的地方;既是文化生产的地方,又是文化消费的地方,更是不同文化特色的思想碰撞的地方。因此与社会网络密切联系的创新网络是文化产业集群中产生创意、创新的温床,柔性的生产组织网络是影响文化产业集群是否成功的关键。由于文化产品生产的复杂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多变性,创意来源、文化产品生产和营销需要多种能力,因此一项文化产品获得成功会涉及复杂而稠密的垂直市场关系,如每一次新电影等文化产品的生产、营销和销售的体验都需要联合各具能力的多种参与者,至少包括电影公司、一个或更多的艺术家、出版商、艺术指导、发行公司以及媒介公司等,而且这些组合会随项目的改变迅速作出调整。众多成功的文化产业集群大都构建了完善的网络结构,有的不仅在建设中就事先规划了集群网络结构框架,而且在集群的建设发展中,已经初步构筑了集群内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其他机构等密切相关的高效集群网络结构。

研究表明,文化产业集群网络中主体间关系表现为网络的结构形态,它与产业集群风险有密切的关系。集群网络结构反映了集群网络各节点的链接方式,决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和相互关系,它决定着集群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整合深度,规定了集群中各主体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集群整体的行为取向。从静态看,它决定着集群静态竞争优势;从动态看,它构成了集群的动态能力。

三、文化产业集群网络层次分析

文化产业集群网络层次一般由核心企业群、辅助网络层、创新环境层和外围支撑层等关键部分组成。

1.核心企业群。文化企业是直接参与创新活动的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它处于集群网络体系的中心位置。企业群是由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协同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群落。其内部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平链上的关系,即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产业集群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组合,企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两种特征——协同竞争性和资源共享性。二是垂直链上的关系,即供应商与客户企业之间的关系。三是企业自身表现出的企业衍生现象。

2.辅助网络层。文化产业集群网络的重要作用之一便是创意源与企业群之间形成的互惠共生系统。大学、科研院所、公共文化研究机构等创新源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创新信息、中试设备以及人才培养;企业主要进行文化产品开发、工艺开发和市场开发,企业与创新源之间形成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的互惠共生关系;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是在文化产品创新过程中,在技术供方和技术用方之间起桥梁作用的机构,并不直接参与文化创意活动。

3.创新环境层。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集群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创新文化和制度)。创意文化可以产生一种非正式的沟通和交流,与创新网络层面非正式的交流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创意扩散。制度能够对网络行为主体的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保持一个公平、公正和激励创新的稳定氛围,对行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基础设施是集群的重要支撑部分。

4.外围支撑网络层。外围支撑网络由集群所在地的政府和市场构成。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集群的市场化运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政府是影响集群活动的主要机制,政府致力营造一种适合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氛围和软环境,包括营造有利于培育本地企业家及其创新的文化氛围,营造集群网络所需要的信任环境,确立促进集群网络建设的政策体系,培育非正式社团,等等。

进入21世纪后,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之一,无论是体制改革、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外部环境还是创意、技术、人才、市场等产业内部环境都对影视产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影视产业也的确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缩影和样本。2012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超过170亿元,全年电视剧的产量超过17000集,如果再算上影视业的上下游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影视产业已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产业帝国。但在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我国影视基地的整体经营状况堪忧。据调查,我国目前的影视基地中80%入不敷出,陷入经营泥潭和困局之中;有15%的影视基地处于保本状态,在盈亏平衡点边缘苦苦挣扎;仅有5%的影视基地尚能做到正常经营,[3]其中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影视基地更是凤毛麟角,与红红火火的影视产业发展局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值得深思。

一、影视基地的集群化发展价值

从文化产业集群维度考察,影视基地的建成并非意味着影视产业集群的形成。影视产业集群应是由众多独立而又有联系的影视企业以及其他相关支撑机构,依据专业化和协作关系而建立起来,并在一定区域集聚形成的特定产业组织形式,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地理上邻近、产业间联系和行为主体互动。国外影视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影视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影视产业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重要路径。综观我国的影视基地,陷入困境中的无一不是单打独斗的单个基地,影视产业发展的诸多生产要素集聚水平极其低下,散落于基地和产业之中。一些有影视作品依托的基地依靠“以剧建城、以城带游”的经营理念,没有集中一些影视产业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主要依靠影视剧的热播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但其生命力往往局限于影视作品本身的生命周期,虽也能红极一时,之后便日渐冷落。另有一些是仅以当地自然景色为依托而建设起来的外景拍摄基地,尚不能形成基本的影视作品生产服务能力,无法持久地吸引影视制作机构入驻创作。作为主导产业的影视产业本身羸弱,也无力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落入“无特色、无作品、无平台”的尴尬境地,在激烈的竞争中自然败下阵来。少数较为成功的影视基地,则以影视产业集群的形式实现转身,从初期的影视制作机构的简单扎堆,到影视产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再到构筑起影视产业集群的网络体系,最终粗具影视产业集群的基本形态,清晰地体现了我国影视基地从要素集中到产业集聚再到产业集群的成功发展路径。

影视基地一旦成功实现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目标,如一些著名的影视产业集群,基地内大量专业化的影视机构高度集聚,大量富有专业经验的制片人、导演、演员和其他专业人员高度集中,大量影视资本和其他资本蜂拥而来,基地周边遍布与影视产业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公共机构和其他相关机构,大量与影视产业有关的知识和信息高速地传输与交流,创意与创新产生不断地创造报酬递增效应,同时柔性专业化又加强了影视机构的市场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显然基地内的影视机构可以充分享受既有的集聚效应带来的成本、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当然也必然存在由于产业的共性而带来的竞争,事实上一定限度内的良性竞争将促使影视基地释放出更多的优势,而且各影视机构各自追求的细分目标市场并不完全相同,集聚在影视基地内的影视机构出于对同一产业“食物链”的依赖而更多地会选择和谐的分工协作,因此基地内有竞争更有合作,因而更容易形成影视产业的整体合力

二、影视基地集群化发展的模式选择

根据国家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干预作用的强弱程度以及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的互动程度,可以将文化产业集聚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模式、政府主导型产业集聚模式和计划型产业集聚模式。对于影视产业集群来说,市场主导型影视产业集群依靠市场机制推进集群的形成与演化,依赖市场机制进行影视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发展早期,政府较少进行干预和规划;在发展过程中,政府以间接、辅助方式进行干预,较少直接干预集群和企业的发展,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主要在于形成有助于集群良性发展的优势环境,防止集聚的外部性发生。政府主导型影视产业集群的特征表现为政府对影视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介入并进行干预,往往以影视产业集群的投资者、管理者甚至举办者的身份出现。相对而言,随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演变,计划型产业集聚模式这种传统的产业要素集聚方式在对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上,发挥的空间会大大压缩。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影视产业集群分布在美国的洛杉矶、印度的孟买、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慕尼黑、捷克的布拉格、意大利的罗马、瑞典的西约特兰以及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等城市。分析这些影视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可以发现,有少数单纯以市场主导型为主,如汇聚了600多家影视公司的美国好莱坞影视产业集聚区,是以著名的电影产品制作及发行的米高梅、派拉蒙、雷电华、环球、联美、哥伦比亚等8家大公司为核心,同时由众多小公司及服务性企业组成的影响全球的电影产业集群。在好莱坞电影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直接进行干预的影子似乎难以发现。大多数的影视产业集群是市场机制为主导,同时辅以政府的一定扶持而慢慢发展成熟起来的,如瑞典的FiV电影产业集群,其能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欧盟和当地政府起到了很好的扶持作用,FiV通过当地政府成功申请到相当数额的欧盟结构基金的支持。据统计,在2000—2002年间欧盟资助的金额大约为5400万克朗,同时地方政府也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仅在2001年官方投入资金就达1580万克朗,FiV在获得政府支持者力度上远远超过瑞典其他两个影视产业基地,[4]保证了FiV领先向影视产业集群成功转型。德国巴伐利亚州执行积极的公共政策,采取直接投资促进影视制作或进行基础设施投入的方式来支持慕尼黑电影产业集群发展,州政府甚至还建立了以集群为导向的产业区来帮助专业影视制作基地提高集聚能力。[5]在所有影视产业集群中,很难找到完全由政府主导发展起来的影视产业集群。

以产业集聚的模式来审视中国影视基地发展的历史进程,同样可以清晰发现以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产业集聚模式进行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模式,即以市场主导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发展模式,这是政府一种引导力与市场配置力有效结合,符合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优先模式,在影视基地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成为一种主流模式。浙江横店从一个偏僻的边远小镇到一座集聚众多影视产业要素的现代化影视基地,从提供配套置景、影视服饰、设备租赁、剪辑合成、冲印拷贝等技术服务,再到构建跨省院线,并吸引各类影视相关机构进驻以及影视人才的培养,[6]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集群网络体系,其经历的每个发展关键节点的正确无不反映出横店决策者卓越的企业家精神、超前的经营理念、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是一种市场机制驱动下的资源合理配置的优先选择。当然,即便是横店影视城这样在市场主导机制下建设的影视基地,在其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引领、规范与服务的作用始终没有缺少过。[7]同样作为影视基地后起之秀的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也是在龙头企业拉动、政府大力推进的格局下成长起来的。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以数字电影生产基地为发展定位,以拥有国内电影产业最强大的制作能力和发行实力的中影集团作为基地举办主体,以占全国70%以上的影视后期制作单位、占全国总量1/4以上的专业技术服务商为集聚资源,并且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协作共赢的聚集优势和后期制作设备、技术、人才的联动机制,从而有力确保并进一步提升了北京在全国影视产业的竞争优势。

三、国内影视基地集群化发展的愿景

1.愿景之一:生态化影视产业集群。脱胎于“以物为本”的传统经济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当前“以人为本”的影视产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影视产业基地发展面临诸多要素与环境的制约,如横店在基地扩张时便不时受到土地指标的限制。影视基地在向集群转型发展时,从基于影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理所应当遵循文化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把是否形成循环影视经济作为科学检验影视产业基地向集群发展的新标准,要求影视产业集群的生产经由外部不经济的生产经营模式向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相统一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向生态型影视产业集群模式这一最高水平的产业集群模式目标不断努力。它的理想模式是影视资源、创意、资金、置景、能源、废弃物和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形成立体环流结构,在往复循环中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并实现再生增值,它不仅仅是技术、管理水平发展的产物,更是生态与文化相结合发展的杰作。

在当前影视产业强化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情况下,以数字化为特征的影视产业战略正在不断升级,今后的电影产业的集群发展可能会以一定的实体电影拍摄基地(影视产业园区)为依托而构建,同时向虚拟电影产业园区或电影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等形式转变。虚拟式影视产业基地模式可视为影视产业作为一个创新及创意不断发展的生态化产业组织形式,特别符合生态化影视产业集群的发展潮流,成为未来电影产业集群的高级形式和崭新模式愿景。国内目前已经有数字电影产业基地开始投入使用,虽然其建设初衷可能以后期制作和数字特效为特色,目的是与目前我国建立的以外景拍摄和旅游为主的传统影视基地,在影视生产加工环节与方式方面展开差异化竞争,但不可否认,数字技术在影视产业已经有广泛和深度的利用。其影响和作用不仅在数字电影后期加工制作上,数字技术若能与影视基地的集群化发展战略有效嫁接,还极有可能成为推进影视基地向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实体向虚拟世界中数字化生存的影视基地变身的转化器,甚至能紧紧把握电影数字化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相互融合的机遇,从而打破影视基地开发占据大量土地等资源要素的僵局,以技术引领基地的升级,最终建设位居世界电影技术前列的数字化乃至虚拟化电影产业基地。

2.愿景之二:联盟化影视产业集群。影视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无时无刻不依靠其他产业在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在影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很容易就发现影视产业与其他产业联姻的影子。随着IT、3G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影视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和方便,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以技术为桥梁进入影视产业,也有越来越多的影视企业通过与成长性良好的技术型企业合作而获得成功,影视与互联网联姻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证,大量影视作品通过视频网站传播。通过合作,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培养了影视专业人才,扩大了影视产业规模,提高了影视产业影响,提升了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视频网站也觅得发展良机,形成两个相关产业共赢的态势。因此,以目前的各地影视基地发展状态而言,以战略联盟的形式打造一个合作共赢的平台不失为可选与可行的发展思路。

国内影视基地之间战略联盟结成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区域内影视基地的联合,区域内各影视基地打破相互分割、相互竞争的传统经营思维,加强合作。如横店影视城从建成第一个实景基地广州街出发,已经实现了和同类实体包括新昌风景旅游区、桐乡乌镇、舟山桃花岛、温州楠溪江等34个知名影视拍摄基地及旅游景区携手成立浙江省影视拍摄基地联合会,一个整合全省影视基地资源的联合体已粗具规模;无锡数字电影产业园在正式投入运营后表示将与无锡央视影视基地合作,共同享有影视作品拍摄优先权;云南将相互关联而又各具特色的创作、拍摄、制作、交易等影视产业基地进行整合,将曲靖翠山、大理天龙八部和丽江束河等数个粗具规模的影视拍摄基地统一在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下,力图打造成中国最美、最优、最好的影视创作集群。二是实现跨区域影视基地的合作,利用全国不同区域影视基地的差异化定位和独具的景观特色、服务特色、功能特色,从产业链视野优化配置影视资源,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如横店继续以外景服务为优势不断强化电影的拍摄功能,北京、无锡大力发展数字影视技术,突出电影的后期制作能力的优势,一旦这些基地之间形成战略联盟式的集群间合作机制,那么基于全国影视产业链的集群就会慢慢浮出水面。

3.愿景之三:国际化影视产业集群。除了加强国内影视基地的合作之外,密切与世界主要影视产业集群的合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发达国家影视产业的产业运作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平,这些影视产业先发国家占据了世界影视产业的核心优势,雄居全球影视产业链的高端,以集团化、规模化为主要产业组织形式,以创意、技术为优势肆意霸占全球影视市场,同时为获得更多、更高利润,借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些国家又将电影后期制作环节向低成本地区和国家转移,出现了影视产业大规模的离岸外包现象。例如,电影拍摄的核心部门在好莱坞,后期制作等流程则在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和澳大利亚的悉尼等地完成,甚至转移到印度,造成了影视产业的垂直分离和生产的片断化,在不同的空间区域则表现为内容不同的地方生产系统,从而形成具有全球产业链的影视产业集群模式。事实上,多伦多的影视制作产业集群和慕尼黑的电影产业集群就是接受了全球电影产业离岸外包、产业转移进而融入全球影视制作与发行的产业网络之中并从中受益的结果。[8]近年来,美国好莱坞借助于与印度宝莱坞的合作,也同样如愿达到降低成本和扩张市场的目的。

如今,我国影视产业与国际市场的结合度逐渐在提高,通过多元化的合作途径,国外影视产业创意、资本、技术、人才涌入国内影视市场,国内影视产业也借助于外力不断壮大,因此影视基地如果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把握全球影视产业大转移的难得机会,主动嵌入全球影视产业的版图之中,放置于全球影视产业链中来寻求发展机会,也不失为一个潜在的新机遇。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保持自我的特色与优势,伺机抢夺全球影视产业链的有利地位,避免被国际影视大鳄长期锁定在影视产业链的低端。

四、结 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影视产业的生产力得以快速释放,为满足影视拍摄的需要开始出现了一些影视置景。随着对这些影视置景实物市场前景与经济价值的认识与挖掘,一些有影响的置景实物在拍摄完成后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作为旅游项目进行深度开发,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收入,形成了影视与旅游相结合的商业模式,横店影视城的成功又大大激发了中国影视基地的建设热情,全国影视基地的数量一时超过100家,之后还不断有新的进入者试图品尝影视文化产业带来的甜头。这些影视基地若以影视产业集群为转型升级目标,改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内容,技术引领,联手合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主动融入全球影视产业链来寻找自身位置,中国影视基地的作用将会得以充分发挥。

从全球来看,影视文化产业的集群中最著名的有美国好莱坞和印度宝莱坞。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正在形成类似的产业集群,其古装剧产量已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9]国外也有不少剧组来此取景拍摄,横店也被誉为“中国好莱坞”。毫无疑问,横店构建影视产业集群的实践,对我国创新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促进影视文化产业加速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借鉴作用。

2003年底,经原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横店影视城成为我国第一个影视产业实验区。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依托我国特大型民营企业——浙江横店集团投资而发展,占地面积365平方公里。先后斥资30亿元修建了秦王宫、广州街·香港街、清明上河图、江南水乡、明清宫苑、明清民居博览城、华夏文化园、红军长征博览城等14个大型影视拍摄场景和8000多平方米的室内摄影棚,总建筑面积达1.8万余亩,基地建设规模已居全球第一,成为全国甚至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外景拍摄基地。经过多年的运作,目前实验区已吸引了120多家国内外影视机构入驻,年实现产值达8亿多元,经营范围涉及影视策划创作、影视拍摄、后期制作、道具和设备租赁、影视培训、影视博览与交易、影视后期产品开发、电影院线、影视投融资、影视旅游等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一条较完整的影视产业链,可以为前来拍摄的剧组提供从场景搭建、道具制作、演员中介到餐饮、住宿等系列配套服务,并控股院线,产业集群效果开始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修建影视城的热潮,先后有太湖影视城、华夏西部影视城、横店影视城等集影视拍摄与制作、旅游、会议、电影展览等产业为一体的大型影视拍摄基地,风靡一时。经过十多年的风雨历程,这些影视城有的荒废,有的改为主题公园,多数在亏损状态下苦苦挣扎。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凭借着横店集团背后其他产业的经济背景、灵活的经营机制、对人才的重视、经营模式的积极转换等优势在众多影视城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

一、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SWOT简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SWOT分析在综合了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和能力学派管理学家价值链解构企业的价值创造的基础上,以资源学派学者为代表,将公司的内部分析(即20世纪80年代中期管理学界权威们所关注的研究取向,以能力学派为代表)与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即更早期战略研究者所关注的中心主题,以安德鲁斯与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T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一)优势

1.有效的战略定位。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产业定位——实验区最初定位于历史剧和古装剧的拍摄基地便大获成功。正是因为产业定位明确,而且具有特色,才不断地集聚和吸引了大量相关生产要素的汇合,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使横店成为国内外剧组拍摄历史剧和古装剧的首选之地。在此基础上再围绕影视产业全面开花。

2.成功的管理机制。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自己的品牌理念和品牌文化——以打造一个集中国影视旅游文化之精华,建设国际化的观光与休闲的梦幻之城、快乐之都为目标。横店影视城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开始制度建设、形象设计和人才培训等。

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采用了较好的发展模式:将整个城市建设成一个庞大而完备的影视产业配套和后勤服务基地,而不是单纯而孤立的几个拍摄基地,为影视剧拍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剧组前来拍摄;横店影视城又组建了演员公会,对群众演员实行统一管理,目前,这个自治性的公会组织登记在册的群众艺人超过了2000人,特约演员近千人。[10]

(二)劣势

横店影视城坐落于浙江中部,交通不便是其先天劣势。同时在整个横店集团内其他产业还在同步发展,影响影视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竞争环境很复杂,影视业核心在横店集团不够突出。虽然经过几年的开发,一些项目已较成熟,基础设施如摄影棚等已颇具规模,但若想再进一步提高其服务和经营水平,横店人就必须有大的突破,甚至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三)机会

影视业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产业,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来鼓励、促进、提高我国影视产品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影视业的进入管制正在逐步放松,有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影视业中,这是影视业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横店影视城也必然会迎来一个需求旺盛的发展阶段。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以特色文化资源为载体的旅游服务业正在成为各地第三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由于影视旅游服务业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影视媒体的宣传作用,有利于提高当地的社会知名度,而且与特色文化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横店影视城在发展影视旅游产业中采取了积极支持和重点扶持的政策,地方政府甚至把建设影视旅游基地作为当地旅游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主要招商项目,为影视城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四)威胁

随着国内影视业和影视旅游服务业的不断发展,长三角乃至国内类似的拍摄基地为数不少,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恶性竞争时有出现。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的发展不仅面临省外周边地区同类企业的竞争威胁,如无锡三国城,而且还受到省内类似企业的竞争,如省内市场的潜在进入者就有杭州(杭州也欲凭借其秀美风光,建设影视基地)。国外娱乐业也出于战略考虑,打算进入中国市场,如时代华纳打算在中国建设“亚洲好莱坞影视城”。众多的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的存在,显示了影视行业竞争的激烈。

二、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网络建设

目前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网络结构基本由要素构建体系、策划制作体系、实验区服务体系、展示交易体系、影视后产品开发体系等组成,政府在集群网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要素构建体系

1.影视拍摄基地:目前,坐落于实验区的横店影视城拥有包括广州街·香港街、清明上河图、秦王宫、江南水乡、横店老街、明清宫苑、明清民居博览城、古战场、武打片、枪战片等实景基地和高科技摄影棚,基地建设规模为亚洲之最。此外,横店影视城和省内30多个拍摄基地及景区组成了浙江省影视拍摄基地联合会,建成了首个影视拍摄基地协作体,可以为影视拍摄资源提供共享之利。

图2-3 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网络结构示意图

2.影视学院:由横店集团和浙江传媒学院联合创办的影视职业学院,能源源不断地为影视业提供影视专业人才。

3.演员公会和演员经纪:演员工会是由横店影视城牵头,群众演员和职业演员自发组织的自治性机构,为各剧组提供所需的各类群众演员和特约演员,规范了演员市场,并同时承担着中介服务的功能。

4.设备租赁:能为剧组提供各种拍摄所需的租赁服务。

(二)策划、制作体系

1.影视剧制作:已有近50家影视剧制作公司入驻实验区。横店旗下的影视娱乐公司已获摄制电影许可证和电视剧制作甲种证,先后摄制《江山美人》等多部影视剧;横店集团和香港上市公司东方娱乐控股有限公司合资建起了最先进的高科技影视胶片洗印中心及影视制作中心。

2.栏目运营:横店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拥有《捕娱网》等一系列精品电视节目,还将全力打造《明星见面会》《群众明星》等栏目。

3.动漫制作:横店集团正与多所国内外高校商议在实验区内注册成立中国动漫创作研发中心,形成专业的动漫创作基地。

4.剧本创作:实验区建有影视剧本创作中心,吸引了国内外爱好影视剧创作的年轻人和知名编剧及相关单位成立创作基地,形成了独特的剧本集散中心。

(三)展示交易体系、影视后期产品开发体系

1.影视博览:拥有先进齐全的影视博览中心,其中室内展厅面积为77626平方米,室外展场面积为13020平方米。并于2004年9月27—29日,首次成功举办了“2004中国横店影视博览会”。

2.电影节:根据现有影视特点,创办风格独特的高品位电影节。实验区内早在2004年5月26日至6月1日就已成功举办了横店第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及第十二届中国电影童牛奖颁奖典礼,积累了丰富经验。

3.院线建设:实验区将搭建起完善的影视产品终端市场体系,进行院线和台线的建设,力争覆盖全国市场。目前,院线建设已粗具规模,横店集团已分别在浙江、广东、江苏等地控股和参股了多家院线并投资建设新型影城。

4.后期衍生产品:将投资建设包括影视主题乐园、音像图书制品和玩具、电子游戏等在内的衍生产品,完善产业链的后期环节。

(四)综合服务体系

1.政策咨询服务:实验区服务中心将为入驻实验区投资开发影视产业的各影视机构提供各类与政策相关的咨询服务,包括工商、税务与金融政策的相关解释。

2.行政审批服务:落户在实验区的浙江省广电局电影审查中心、浙江省电视剧审查委员会工作站,提供相应审批服务。

3.网络通信服务:“数字横店”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电信、移动、联通全面提供固话、移动通信服务。

4.宾馆餐饮服务:目前已拥有一星到四星级宾馆9家,一般宾馆若干,具有8000张床位的日接待能力,每个宾馆都设有大型餐厅。

5.娱乐文体服务:现已建有游泳馆、网球场、体育馆、影剧院、健身房、保龄球馆、大中小型娱乐城等设施。正在规划设计的八面山主题公园,拟建设高尔夫球场、国际标准垂钓鱼塘、休闲渔村、动物园等十多个项目。

三、横店影视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优化

以价值链和产业链视角扩充集群网络以达到优化文化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目的。从横店影视城建成第一个实景基地广州街出发,到同类实体包括新昌风景旅游区、桐乡乌镇、舟山桃花岛、温州楠溪江等34个知名影视拍摄基地和旅游景区携手成立浙江省影视拍摄基地联合会;从横店集团合资、独资拍片到华谊兄弟、长城影视、天琪影视等影视制作企业入驻实验区;从单纯提供横店拍摄基地到拥有杭州星光、广东珠江等多条跨省院线;从横店演员公会办演员短期培训班到横店集团与浙江传媒学院合作共建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横店的影视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从最初的提供实景基地,到提供与拍摄配套的置景、影视服饰、设备租赁,到取景拍摄、剪辑合成、冲印拷贝,再到发行放映、院(台)线建构,乃至影视旅游和影视后期产品开发以及人才的教育储备,今天的横店,已经囊括了与影视文化产业相关联的从生产到经营的一应企业,同时也出现了更多依附于影视业的报纸杂志、电视台、数字技术研发机构、发行公司、电影院、律师事务所、经纪公司、咨询公司、市场调查机构等影视业关联公司,并且还延伸到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范畴,大大扩展了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的集群网络结构,使网络节点更多、网络规模更大、网络内成员联系更频繁,也使得网络结构基础更稳定。

严格而论,产业聚集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区域分工和市场竞争的结果,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集群的形成,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但政府的作用并非可以被忽视。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在优化文化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借鉴和学习国外文化产业集群网络效应时,要注意不能停留在对国外产业集群的简单复制上,忽视社会背景,单纯从经济和技术层次复制,集群发展必然走向失败。在国外,虽然以传媒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经济管制和社会管制政策有放松的倾向,但在我国,影视业尚处于严格的管制之中,政府无论是对影视作品的创作、生产,还是发行、放映、传播均有着严格的政策约束。如原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强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管理的通知》[11]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的单位所播节目应具有相应版权,传播的影视剧必须符合广播电影电视管理的有关规定,依法取得广播影视行政部门颁发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电视剧发行许可证或电视动画片发行许可证,否则一律不得在互联网上传播。而且电影作为一种产业的法律界定直至2004年1月原国家广电总局21号令实行才得以明确,因此对依托影视业而形成的文化产业集群来说,政府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况且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也将对类似于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这样的文化产业集群的深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主要引入浙江省广电局电影审查中心、浙江省电视剧审查委员会工作站,提供相应审批服务,显然,对于雄心勃勃打造“东方好莱坞”的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而言,在充分发挥民营资本的优势和政府治理相结合的问题中寻找到漂亮答案,对于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才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两翼,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样的大背景下,从我国自身的持续发展出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已是刻不容缓。同样,知识产权对影视业的价值也很大。但在我国,影视业的知识产权尚未得到有效和严密的保护。

由于我国影视行业的不规范,造成了在合同拟定、薪酬给付、作品署名等方面的不规范和无保障的情况,导致众多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尤其是原作者、编剧与制片方之间的恩恩怨怨时有耳闻。如2008年就有中篇小说《马文的战争》原作者叶兆言起诉电视编剧陈彤及其剧本版图书出版方,要求赔偿经济损失97.02万元等影响较大的案例。2009年2月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影视编剧论坛暨编剧维权大会也强烈要求维护剧本的著作权。[12]因此,在优化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集群网络结构时,应把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机构的建设作为集群网络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在更大程度上推进影视产业化,保证影视作品顺利创作和市场推广、营销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要设立相应的知识产权鉴定机构、知识产权的交易机构乃至保护知识产权的司法机构,营造和完善一种良好的影视产业的发展环境。

影视业是高投入、高风险也有高收益诱惑的行业,集群化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初创时期,效仿美国好莱坞模式,几乎全部是民营资本推动其发展,事实上民营资本来撬动浙江经济乃至浙江文化产业发展就是浙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国内影视业逐渐向各类资本开放,大量的民营资本涌入影视业,客观上已经形成影视业与资本的纽带关系,更多的影视项目需要寻找资本支撑,也有更多的资本在追逐良好的影视投资机会。因此无论是从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集群化的扩张还是集群对影视项目的资本支持的维度,缺乏开放、自由、多向的资本交易平台是制约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集群水平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影视企业不需要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知识等无形资产就是其最宝贵的资产,但在缺少可抵押的资产又没有贷款信用可供查询的情况下,很难获得直接的金融贷款,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本土化、区域化的金融支持对渴望良机的大量影视项目而言是最便捷的选择。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集群网络优化过程中,要有选择地引入金融机构、各种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建立多元化的影视业投融资体系。须知,一个拥有完善的融资渠道和资本充裕的文化产业集群更能吸引文化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1]解小娟:《北京CBD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50—53页。

[2]蒋三庚:《CBD与现代服务业企业集群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72—76页。

[3]殷晓章:《影视城开发热背后的萧条之痛》,《东方今报》2010年1月15日。

[4]陈平:《瑞典FiV电影产业对创意产业集群成长的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5期,第61—63页。

[5]刘莜、王铮:《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以深圳为例》,《科研管理》2006年第4期,第44—47页。

[6]史征:《集群网络建构与优化:中国影视拍摄基地突围之路——基于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的启示》,《电视研究》2009年第11期,第44—46页。

[7]苏丽:《基于“钻石模型”的电影产业集群模式构建及评价》,《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年第6期,第721—724、743页。

[8]王缉慈、陈平、梅丽霞等:《电影产业集群的典型模式及全球离岸外包下的集群发展》,《电影艺术》2009年第5期,第15—20页。

[9]刘小铁:《横店构建影视产业集群的模式与启示》,《声屏世界》2007年第6期,第55—57页。

[10]田宇原等:《浙江文化产业发展典型案例选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8—93页。

[11]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9-03/31/content_11105414.htm。

[12]吕炳斌:《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今日科技》2006年第11期,第32—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