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度”的把握

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度”的把握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度”的把握大千世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讲的就是“度”。新闻舆论监督也有一个“度”的把握,这里的“度”其实就是一种报道艺术。对于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来说,也要把握好“度”。否则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就会失去应有的社会功能。

三、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度”的把握

大千世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讲的就是“度”。新闻舆论监督也有一个“度”的把握,这里的“度”其实就是一种报道艺术。“度”的把握没有现成的公式和规则,但是能够产生规律性的认识,把握恰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来说,也要把握好“度”。

(一)把握分寸的“度”

虽然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广泛性、战斗性的特点,但电视新闻舆论监督不具有强制力,它是软性的监督,其目的是帮助解决问题,因此,电视新闻舆论监督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报道的分寸,这也是电视新闻能够把舆论监督长期做下去的策略之一。恰当地掌握好分寸,不仅不会削弱节目的力度,反而能够增强其客观性、公正性,尤其是能够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受众的认可。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把握好报道的分寸,就是要坚持与党保持一致,建设性地监督,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站在较高层面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杀伤力很大,在批评人时要给“梯子”,给犯错误的部门和人员留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又让受众看到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对解决问题充满着希望。可以说这是衡量监督力度和效果、促进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分寸的“度”,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不要言辞过激,不要把话说满,不以偏概全,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地看问题,着眼于局部的同时又要着眼于整体,在揭露个人的时候注意把个人同组织分开。

(二)把握角色的“度”

敬一丹在《声音:一个电视人与观众的对话》一书中曾经说过:“作为《焦点访谈》的一名记者,有时会常常为自己的角色所矛盾。这种角色的矛盾与困惑也常常为《焦点访谈》所有的记者和主持人所体验,当大量的观众来信涉及廉政、法制等这样沉重的话题,有无处诉说的冤情,有无法排遣的苦恼,想到《焦点访谈》来‘讨个公道’,有时候坐在《焦点访谈》演播室,我会怀疑自己到底是谁、到底是干什么的。”“我到底是谁?”这是记者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在新闻舆论监督中记者头脑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疑问。

在电视新闻舆论监督中,记者角色的“度”的把握很微妙,记者就是记者,不能“客串”角色,越位行事。第一,记者不是法官。记者在采访时要沉着冷静,不能像法官审讯犯人一样,疾言厉色,以审讯的口气采访。记者采访的目的是寻求事实,要进行扎实的采访,态度友善,让被采访者充分表述观点,陈述事实。《焦点访谈》的记者再军在谈到自己的采访体会时曾经提出了“三平”原则,即平等、平实、平静。平等是指采访与被采访者在人格上双方平等,平实是指在事实上朴素真实,平静是指在采访中要有平和的心境。这“三平”原则可能适合所有进行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工作人员。第二,记者不是“青天”。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有困难找媒体”,因此凡是遇有问题不能解决的老百姓都寄希望于媒体,或写信,或打电话、或亲自上门等,把记者看成是“青天”。其实不管哪种形式的新闻舆论监督,都不是政府职能部门,都不具有强制力。电视新闻舆论监督首要功能是发现问题、反映问题,选择具有典型性、普遍性的事件报道,最终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帮助解决问题,因此电视新闻舆论监督靠电视新闻传播的力量,依靠事实说话的力量,依靠社会舆论的正义力量,而不是记者个人有巨大的力量,所以,记者千万不能以“青天大老爷”自居。第三,记者不是“观音”。由于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杀伤力大,电视记者在采访、编辑时经常会遇到被采访者及其亲属、相关人员说好话,甚至抹眼泪的情况,此时记者很容易心慈手软、高抬贵手、避重就轻。记者不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不是有意与谁过不去。记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事实说话,千万不能感情用事。否则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就会失去应有的社会功能。

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呢?从目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现状来看,记者要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敏锐地发现问题,扎实地采访事实,忠实地报道事实,正确引导舆论,推动社会的进步。记者要把握好角色的度,需要记者提高自身素质,严格自律。

(三)时机的“度”

虽然电视新闻讲究时效性,但是对于电视新闻舆论监督而言,快不一定就是好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也提出,舆论监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对于促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必须按照有利于问题解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因此舆论监督要讲究时机,对于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时机的把握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报道要适时。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报道不能唯快,要随机应变,机会抓得准,舆论监督节目的传播效应会大大加强。梁建增曾经说过:“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播出恰当的节目,会收到恰当的效果。”记者要把握大局,要有敏锐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善于利用报道时机,明白什么时候该选什么题。第二,报道要适量。新闻舆论监督大多是批评性报道,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出发,电视新闻舆论监督在报道的量上要注意适量。舆论监督是社会的“减震器”、“减压阀”,电视新闻要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的原则,既不能把其舆论监督的功能无限扩大,也不能把舆论监督报道的消极因素无限放大。如果天天都在揭露问题,给受众的感觉是社会一片黑暗,不利于维稳,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不符合社会客观现实。那么在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报道中要保持负面报道、中性报道、正面报道的合适比例。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地域平衡。实施新闻舆论监督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为全党全国的大局服务,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样才能保持电视新闻舆论监督的生命力和权威性。同时社会和谐需要全局和谐,全社会和谐,而不是某一地区的和谐、某一领域的和谐。因此,各级电视媒介对于所辖区域内的新闻舆论监督报道,要注意地域平衡,不能集中于某一地区或某一区域。

(四)法律的“度”

法律法规是舆论监督立身之本,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应明确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新闻舆论监督必须遵循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这是新闻工作者进行舆论监督的前提,也是新闻工作者自我保护的基础。那么电视新闻记者进行舆论监督时如何把握好法律的“度”?首先采访前做好法律准备。在每次要报道某一事件或揭露某一问题之前,记者都要自觉阅读有关法律法规书籍,以备采访时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其次采访调查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尊重公民的个人权利,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避免侵害他人名誉权。再次在编辑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事实,不随意添加或拼凑画面,语言要客观,切忌“新闻宣判”,有必要可交代新闻来源。

参考文献

1.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M].北京:文化美术出版社,2002

3.梁建增.见证《焦点访谈》[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4

4.丁柏铨.新闻舆论监督三论(上)[J].新闻界,2002,(5)

5.丁柏铨.新闻舆论监督三论(下)[J].新闻界,2002,(6)

6.杨德灵,胡黎明.舆论监督面临的八大难题[J].现代传播,2007,(5)

7.杨嘉嵋.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浅谈[J].新闻爱好者,2009年1月(下半月)

8.周保东.舆论监督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J].新闻窗,2007,(3)

9.刘淑霞,王平川.历史问题对策——中国共产党舆论监督思想的历史轨迹与发展思路[J].新闻知识,2009,(5)

10.王毅红.舆论监督的原则和方法[J].新闻爱好者,2005,(8)

11.张富杰.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舆论监督[J].新闻爱好者,2009年4月(下半月)

12.郭信周.改进和加强舆论监督[J].新闻爱好者,2009年1月,(下半月)

13.许忆桐.舆论监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J].新闻爱好者,2007年9月(下半月)

14.池明星.有效发挥舆论监督作用[J].新闻采编,2006,(5)

15.胡黎明.“焦点现象”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4

16.崔丽莹,邬思源.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舆论监督[J].理论探索,2007,(3)

17.陈富清.江泽民舆论导向思想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8.蒋安.新闻监督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19.张培铁.舆论监督关键是把握好“度”[J].新闻前哨,2009,(1)

20.梁庆婷.大众传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伦理功能[J].传媒观察,2007,(11)

21.冷建云.加强舆论监督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10)

22.詹绪武.建设和谐文化中的新闻舆论监督[J].今传媒,2007,(1)

【注释】

[1]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2

[2]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42

[3]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8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6

[5]陈富清.江泽民舆论导向思想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29

[6]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9

[7]崔丽莹,邬思源.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舆论监督[J].理论探索,2007,(3)

[8]崔丽莹,邬思源.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舆论监督[J].理论探索,2007,(3)

[9]崔丽莹,邬思源.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舆论监督[J].理论探索,2007,(3)

[10]杨德灵,胡黎明.舆论监督面临的八大难题[J].现代传播,2007,(5)

[1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6

[12]蒋安.新闻监督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31

[13]蒋安.新闻监督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50

[14]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