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震惊中外的陈毅记者招待会

震惊中外的陈毅记者招待会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震惊中外的陈毅记者招待会1965年9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在北京召开一次大规模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与会中外记者300多人。这次记者招待会充分展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风采,被国内外舆论称赞为是一次经典的记者招待会。陈毅记者招待会的巨大成功与陈毅本人的身份、个人特点和风格有关。

二、震惊中外的陈毅记者招待会

1965年9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陈毅在北京召开一次大规模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与会中外记者300多人。陈毅在记者招待会上揭露美苏对中国实行军事包围的阴谋,回答了有关美国侵越战争、核问题、国共合作问题、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印边界问题、印巴冲突、第二次亚非会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中日关系、中蒙划界等问题。这次记者招待会充分展现了新中国领导人的风采,被国内外舆论称赞为是一次经典的记者招待会。

img51

图片说明:1965年9月29日,陈毅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

当时,陈毅针对当时的国际斗争实际,即席发挥了一大段话,把记者招待会推向高潮。在记者招待会上,香港《正午报》、《香港夜报》、《国际文摘》的记者提出有关美国在侵越战争中使用香港作为据点的问题。陈毅在回答了这一问题之后,针对当时赫鲁晓夫所谓中国自己不解放香港和澳门,而让亚洲人非洲人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让他们为中国作火中取栗的宣传,义正词严地说:“这是恶意的挑拨。赫鲁晓夫想指挥中国的政策。我们回答说,中国的政策要由中国决定,不能由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者决定。”

接着,陈毅激昂地说:“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战斗中,愿意作出一切必要的牺牲!今天美国是否要同中国进行大战,这要由美国总统和五角大楼来决定。对于美帝国主义,我们不存在任何幻想。为了反对美国侵略,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如果美帝国主义决心要把侵略战争强加于我们,那就欢迎他们早点来,欢迎他们明天就来。让印度反动派、英帝国主义者、日本军国主义者也跟他们一起来吧,让现代修正主义者也在北面配合他们吧,最后我们还是会胜利的。伟大的苏联人民和苏联共产党不会准许他们的领导作出这样罪恶的决定……。究竟是美帝国主义灭亡,还是全世界人民灭亡?肯定是美帝国主义灭亡、全世界人民大翻身。中国有一句话说得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这时,64岁的陈毅指着自己的头发,以铿锵有力的语调说:“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我的儿子会看到,他们也会坚决打下去。请记者不要以为我是个好战分子。是美帝国主义穷凶极恶,欺人太甚。它欺负中国人、朝鲜人、越南人、高棉人、老挝人、印度尼西亚人、刚果人、多米尼加人,连它的盟友法国也受它的欺侮。受它欺侮的人起来反对它,变为中国的朋友,这是美国造成的。如果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大陆,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来打败它。那时,战争就没有界线了。界线是美国打破的,不是中国打破的。我们愿意遵守界线,而美国却恣意打破界线,横冲直撞。打败了美帝之后,在全世界真正结束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时代就会到来。世界真正变为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大家庭的美好前景,一定要到来。为这个伟大目的,中国准备作出一切必要的牺牲。”

当时,陈毅的回答气势磅礴,当他说到“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我的儿子会看到,他们也会坚决打下去。”此言一出,立即在记者招待会现场和国内外舆论界引起热烈反响。陈毅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许多外国记者匆匆走出会场,准备抢先发稿。外国驻北京记者认为陈毅此次讲话是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最激昂的讲话。

考察陈毅这次记者招待会,其回答气吞山河、震惊中外,现场气氛热烈,新闻报道踊跃,国内外舆论反响强烈,政治意义重大。陈毅的答记者问,迅速传遍了世界,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研究,成为许多国外报刊的头条新闻。如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东京新闻》等均在第一版头条位置刊登陈毅答记者问的消息。美联社记者罗德里克报道说这是一次“热情奔放的接见”;英国《每日快报》指出陈毅“坦率得惊人”;日本《朝日新闻》评论说陈毅的回答“具有巨大的逼人力量”;日本广播协会电台认为这次记者招待会“相当轰动了世界”;香港《成报》评论说:“陈毅此番话,显然直接向美国挑战。陈毅在强调,甚至美国联同苏联、英国、印度向中国大陆夹攻,中共亦不畏惧。这种谈话,可谓前所未有。陈毅的谈话,不会挑起战争,他只不过说明中共有胆量面对多面的敌人而已。”《读卖新闻》驻北京记者则写道:“陈毅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坚决彻底反美反苏。在这一年里,环绕中国的国际形势,不断地发生变化,赫鲁晓夫下台,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越南战争愈演愈烈,中苏又产生对立,亚非会议延期,印巴发生争端”,“中国增强了它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反帝反修路线,是根据这一年的经验,展望将来的前景以后提出来的。”

陈毅记者招待会的巨大成功与陈毅本人的身份、个人特点和风格有关。陈毅是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又是元帅,说话有分量,国内外舆论都密切关注。日本《朝日新闻》评论说,“陈毅‘阐明了西方想了解的中国当前的外交政策’,‘他所谈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重要的’。”而美新处则在1965年9月30日(陈毅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发出内部通报,要求各地搜集对陈毅讲话的反应。陈毅又是诗人,充满激情,快人快语,富有强烈的现场感染力。在记者招待会上,陈毅有特殊的人格魅力,时而生动风趣,时而铿锵有力,体现了刚柔并济的特点。比如,他的开场白简短而特别。他首先欢迎各国记者来中国进行新闻采访之后,然后把话锋一转,开玩笑说:“各国记者阁下们可要警惕啊!你们到中国来,存在着被洗一次脑筋的危险。”全场响起笑声,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通过这样的层层铺垫,逐渐把记者招待会推向高潮,从而出现震惊中外、气吞山河的回答。

2005年1月7日,凤凰卫视记者陈鲁豫采访陈毅之子陈昊苏。陈鲁豫问道:“他(陈毅)那时候是情绪到那儿,一种自然的流露,还是在事先已经预见到,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问题,会有这样一些人,我要这样的表态。”陈昊苏说:“据我们后来了解,他实际上当时刚刚从外地回来,预定是有这么一个记者招待会,记者们会提出一些问题,他当然也会做一定的准备。但是我认为不是刻意的做这些准备,也并不是说,预先设计好了,我到时候就要讲这一番很激烈的话,我想不是这样的,就是到了那个时候,到了那个场合,这些话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自然脱口而出吧。我想是这样的。包括当时担任翻译的,好像是冀朝柱同志,他听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他就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这个东西应该怎么翻呢,他也就只好当时硬翻了,听说好像翻得还是不错的。”看来,这一气吞山河的回答是陈毅在分析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即席发挥的。但是,陈毅有勇有谋,对他而言,发火是一种策略,有分寸、有分量、有力度,其目的是为了说服记者、感染全场。就任新中国外长之前,陈毅认为自己说话过火,性格直爽,不适合从事需要周旋、讲究策略的外交工作。接受任命后,他决定打造自己的风格。他说,“该发火的时候,就让对方看到你发火。”

陈毅的个人形象经记者招待会报道彰显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在国内外新闻舆论界引起了轰动。亲历记者招待会现场的人民日报记者胡思升在《一席谈话惊天下——记陈毅同志举行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回忆说:“他在建国以后从事外交工作的种种建树,有一件当时轰动并震动世界舆论的事,值得郑重地写上一笔。……这就是陈毅同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期间在北京举行的唯一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陈毅同志坚定而灵活地领会和贯彻我们党和国家外交路线的坦荡气魄和高超水平,他作为无产阶级外交家的特有的原则立场和直率风格,特别是他体现六亿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豪迈气势,至今历历在目,使人难忘。”法国前总理富尔评价陈毅的谈话“反映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日本《读卖新闻》则评论说,陈毅的讲话“表明中国要坚决走自己的路”。

事实上,记者招待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受众的关注程度。换句话说,记者招待会是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技巧本身,而首先看其议题设置是否切中了政治兴奋点、时局聚焦点和公众关注点。这是记者会后新闻报道的新闻眼所在,是记者参加记者招待会、公众关注记者招待会的动力。陈毅答记者问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主要因其切中了时局需要。1964年,中国成为核国家,引起全世界的瞩目。1965年,是中国发展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在此次记者招待会上,陈毅指出:“明年我国将开始第三个五年计划了。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遇到天灾,美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封锁,赫鲁晓夫断绝对我国的援助,我国建设曾经遇到很大的困难。经过三年调整,现在形势已经全面好转,工农业生产进入了全面高涨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要把工业、农业、国防办好,达到更高的水平,还需要几十年时间,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努力。”在此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陈毅气吞山河的回答符合公众的期待,起到稳定民意、振奋民心的作用。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当记者提出刁钻甚至非善意的问题,政府官员不要有畏难情绪,而应该迎难而上,化弊为利。一种情况是问得刁答得巧。只要有提问的机会,记者一定集中火力,单刀直入,针对敏感话题提问。这类问题往往难以作答,但应答者也可以预计并进行准备。当记者就社会上甚至国际上有负面影响的传言,向政府官员进行证实或寻求看法,应答者更应该有力度地严正立场、澄清认识并巧妙避开锋芒。当然,记者提问刁钻,也不是指记者应该故意为难回答者,而是希望记者抓住公众关心的敏感问题,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作为公众代言人的作用。应答巧妙得体,也不只是简单运用语言技巧和外交辞令,而需要言之有物,回答到位,获得良好的国内外舆论反响,以期实现记者招待会的社会价值与外交作用。还有一种情况,即应答者可以根据现场形势进行语言调控,策略上反守为攻,言辞上精彩锋利,折服全场并给人以深刻印象。在记者招待会现场,如果遇到没有准备到的尖锐问题,政府官员不要紧张,更不能逃避。因为有难度的问题通常是记者经过深思熟虑的高质量问题,也是公众感兴趣的新闻价值大的问题,具有较好的宣传价值和传播价值,正好给政府官员提供了一个挑战自己和展示魅力的机会。除了事关国家安全、机密的确实不能明确回答外,其他的问题都应该尽量作答。只有当政府官员积极配合记者的提问,对记者提出的敏感问题或棘手问题作出精彩回答时,记者招待会的传播效果才能被立体化和最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