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文写作缺乏规范

华文写作缺乏规范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华文写作缺乏规范报纸每天与读者见面,充当华文教育的主战场,维系族群感情,特别是副刊是传播文学艺术的重要渠道,甚至成为华人学习华文的重要教材。不熟悉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的读者会以为马来西亚还有一份报纸《星周日报》。[22]《华文报与华教关系密切》,《星洲日报》,2004年7月23日。[24]《华文学习好帮手》,《星洲日报》,2005年8月21日。

三、华文写作缺乏规范

报纸每天与读者见面,充当华文教育的主战场,维系族群感情,特别是副刊是传播文学艺术的重要渠道,甚至成为华人学习华文的重要教材。副刊的文风与写作规范渗透到千家万户,会逐渐影响华人的语言习惯。如果副刊使用规范和正确的语言,语法没有错误,用词准确,表达清晰和简洁,富有文采,就会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语言风气。相反,如果副刊一句话中有一串错别字,不是语法有问题,就是表达不清晰,累赘拖沓,其结果便会造成语言受污染的环境。因此,副刊要规范华文写作,它所编排的文章往往会成为华人读者学习华语的教材和范文。

《星洲日报》副刊大部分编辑的华文水平很不错,但是也不可否认,他们的华文水平仍有待提高。比如说,表达词不达意,词汇贫乏,用词晦涩难懂,有时副刊模仿港台腔,甚至刻意模仿港台生造词语和穿插英语或方言词。由于《星洲日报》每天的发行量均超过36万份,星期日还达到了41万份,受到污染的华语所造成的混乱局面很难收拾。有时候报纸新闻和副刊出现的错别字还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我们可以理解文中出现少量的错别字,但是在关键性的地方出现错别字就很不应该了,比如说标题等。2006年12月27日刊出一则消息:《〈星周日报〉“挑战读者时事认识”竞赛国内国际首三大新闻出炉》。看到这则标题,笔者出于语言习惯,一下子看到编辑没有消灭标题中的错别字,把“洲”错写成了“周”。不熟悉马来西亚华文报纸的读者会以为马来西亚还有一份报纸《星周日报》。此外,标点符号的正确和规范使用,虽然是小问题,但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笔者经常发现,副刊的文章该断句的地方没有断,该用逗号却用句号,该用句号却用逗号,令读者无法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意思。有时不难发现一个句子长达30字,读者阅读起来根本没有办法一口气读完,阅读起来很辛苦,降低了文章的易读性。

华文的发展和规范需要“内外合力:媒体自律和社会监督”,应养成全民都来关注语言文字规范的社会风气。作为影响力巨大的《星洲日报》副刊尤其要以身作则,把语言文字的规范当成大事来看待,“还社会一个洁净的语言文字空间”。

虽然,读者阅读报纸主要是希望从中获取信息,对报纸中出现的错别字、语法错误等问题都会持包容态度,但作为华文重要的传播工具,太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会损害其权威信与公信力,破坏它的形象。因此,笔者希望《星洲日报》能采取更多的措施,加强对从业者的语言训练,并监督他们的语言使用情况,甚至对副刊中出现的错别字或语法错误实施一定的惩罚措施,在《星洲日报》发动一场消灭错别字和语法错误的“战争”,最终实现不但在《星洲日报》消灭错别字和语法错误,而且要在华社中营造规范使用语言的风气。

【注释】

[1]高平:《论副刊的“副”与“不副”》,来源新华网,http://www.gs.xinhuanet.com/cmpd/2003-06/24/content_639263.htm。

[2]高平:《论副刊的“副”与“不副”》,来源新华网,http://www.gs.xinhuanet.com/cmpd/2003-06/24/content_639263.htm。

[3]同上。

[4]宋红岭:《郁达夫南洋时期的政论时评》,《新闻知识》,2004年第12期。

[5]郁美兰:《南洋抗敌遇难记——郁达夫生命的最后时光》,《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5月16日,第7版。

[6]同上。

[7]马汉:《44年回首来时路》,《星洲日报》,1996年5月18日。

[8]黄万华:《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本土特色》,《华侨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9]杨松年:《从郁达夫〈几个问题〉引起的论争看当时南洋知识分子的心态》,《亚洲文化》,1999年6月,第23期。

[10]杨松年:《从郁达夫〈几个问题〉引起的论争看当时南洋知识分子的心态》,《亚洲文化》,1999年6月,第23期。

[11]同上。

[12]同上。

[13]郁风:《盖棺论定的晚期》,《郁达夫海外文集》,三联书店,1990年,第698页。

[14]郁风:《盖棺论定的晚期》,《郁达夫海外文集》,三联书店,1990年,第698页。

[15]杨松年:《从郁达夫〈几个问题〉引起的论争看当时南洋知识分子的心态》,《亚洲文化》,1999年6月,第23期。

[16]《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文学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第348页。

[17]黄万华:《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本土特色》,《华侨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8]苏清强:《60年代读〈星云〉我严重消化不良》,《星洲日报》,1996年7月8日。

[19]崔贵强:《新加坡华人报刊与报人》,新加坡海天文化企业,1993年,第139页。

[20]张晓卿:《75年风雨文化路 〈星洲〉办报信念不移》,《星洲日报》,2004年5月8日。

[21]《〈星洲日报〉副刊内容丰富 吸引各阶层读者》,《星洲日报》,1996年6月25日。

[22]《华文报与华教关系密切》,《星洲日报》,2004年7月23日。

[23]同上。

[24]《华文学习好帮手》,《星洲日报》,2005年8月21日。

[25]吴元华:《华语文在新加坡的现状与前瞻》,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2004年庆祝成立十周年大会上宣读的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