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连环画出版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前连环画出版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连环画出版的历史回顾连环画出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都已经具备了今天连环画的基本构成要素。清末石印术的使用,使连环画发生了划时代的转变。上海成为我国编绘出版连环画的中心。连环画的销量和受欢迎程度,绘人物者起决定作用。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连环画出版的历史回顾

连环画出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连环画,民间俗称“小人书”,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最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一种通俗读物。它是一种“以图为主、配以文字、连续地描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立的文艺样式。它具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等基本特征”。[1]

我国的连环画经历了起源、孕育、成型和发展的过程。连环画源于古代的单幅故事画、“出相”、“全图”等,逐渐发展为多幅故事画。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我国的连环画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上,画面是一些龙、鱼或人物、花草,连续围绕而成“连环”画面。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棺上有“土伯吃蛇”和“羊骑鹤”两组画面,属西汉的故事画,其情节简单,但因为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故事性,被认为是连环画的雏形。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绘画、造像等常常分为若干段,每一段表示一个故事情节,若干段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初具插图连环画的新特征,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敦煌等石窟中的佛传故事壁画等。南唐画家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2]也带有连环画的性质。到了北宋崇宁年间,江苏地区出现刻印的《陀罗尼经》,用数幅图版描写一个故事内容;南宋临安府出现的众安桥贾官人宅雕印的《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中,连环版画多至56幅。这时的“连环”画虽然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样式被确定下来,但是,由于它图文结合的形式具有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等优点,已经逐渐被推广到社会文化传播中。至元明时代,出现了连续性较强的插图连环画。尤其是随着雕版印刷的繁荣,连环画越来越多,如明代出版的《胡笳十八拍》和《孔子圣迹图》,以及《虞氏平话五种》、《全相平话三国志》等。明末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利用单幅或多幅的图画,加上和画面相应的文字,说明劳动人民的生产过程。这些都已经具备了今天连环画的基本构成要素。清末石印术的使用,使连环画发生了划时代的转变。清代晚期,值得注意的是石印连环画和年画连环画。光绪十年(1884年),《点石斋画报》刊载关于朝鲜东学党事变的连环画十幅,绘记事变发生的始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文益书局出版了连环画《三国志》,全书二百余幅画面,是近代石印连环画的第一部。当以传记、戏曲、小说为内容的年画兴起之后,群众逐渐不满足于观赏其某一片段情节,而要求看到故事的全过程,这样年画连环画便应运而生。[3]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等是著名的年画连环画产地。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民国时期,连环画发展速度加快,有大量的创作、出版、发行,并出现了一批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连环画家,如享誉连环画界的“四大名旦”[4]等。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需求的刺激,连环画的读者多为少年儿童及没有多少文化的下层劳工,他们靠租书的方式阅读;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印刷业日渐发达,开始采用胶版、影印、彩色印刷技术,连环画出版得到了促进。上海成为我国编绘出版连环画的中心。1918年,上海丹桂第一台(今上海福州路湖北路口)上演了京剧《狸猫换太子》,在市民中引起广泛关注,于是书商们从抢新闻转而抢京剧题材,连环画开始描摹舞台上的故事。京剧连环画较之新闻的内容和题材更通俗,连续性更强,不过其画面人物仍然保持舞台上的扮相,花脸、髯口、旗袍和蟒袍,几乎原样照抄。此后,连环画的内容又扩展到了章回小说,1920年,刘伯章将《薛仁贵征东》改绘成了连环画《跨海东征》。

1925年到1929年间,上海福州路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连环图画三国志》、《连环图画三国演义》、《连环图画封神榜》等五部长篇连环画,封面均有“连环图画”字样,这是“连环图画”一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载。从此,“连环图画”这一名称就被大家口耳相传,逐渐确定下来。1928年之后,连环画的编绘水平迅速提高。除上海外,在国内其他城市及东南亚的发行网也已经形成,发行量一般能达到每种两千册左右,而此前只有几百本。1932年前后,上海出版连环画的大小书局已达30余家,占到了书局总数的一半。如叶浅予的《王先生》和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等先后在《神州画报》(日刊)上刊载,后印成单行本,深受欢迎。同时,进步连环画也开始起步。由于不少连环画粗制滥造,宣扬低级趣味、妖魔鬼怪、邪道迷信等,毒害读者,所以党在地下斗争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先后出版有揭露旧社会黑暗生活的《天堂与地狱》、《上海即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狼心喋血记》和《史可法》、《郑成功》、《杨娥传》、《桃李劫》等作品。1947年,连环画工作者进一步参加了党的地下斗争,由赵宏本、沈凡、周杏生等组织的图文出版社,自编自画地出版了如《打渔杀家》等具有鲜明战斗性的作品。一些青年木刻工作者也不断创作木刻连环画,如温涛的《五叔之死》、《她的觉醒》和新波的《平凡的故事》、李桦的《黎明》等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除了成本的连环画册子,各解放区还有许多画报,也是以连环画为主或经常刊登连环画的。这些画报多是四开大小,单张,单面印刷,便于张贴宣传,半月或一月一期,石印出版;较早还有些油印画报。这样的画报如:《除奸画报》、《边区群众报画刊》、《陇东画报》、《晋绥人民画报》、《内蒙画报》、《东北嫩江画报》等。解放战争初期华中地区各地也普遍出过大量石印画报。[5]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旧连环画作者包括绘人物者、绘背景者、缮文者(当时没有正式文学脚本,大都由绘人物者设计画面,缮文者配文),以绘人者为主角。连环画的销量和受欢迎程度,绘人物者起决定作用。当时的连环画坛绘人物者不过一二百人,赵宏本、沈曼云、钱笑呆、陈光镒四位画家脱颖而出,被连环画读者和出版者誉为“四大名旦”。“四大名旦”的出现标志着旧连环画进入了一个兴旺时期。[6]以“四大名旦”为代表,旧连环画坛形成了赵、沈、钱、陈四大流派。因为求生和赢利等原因,当时的连环画绘人物者大部分模仿四大名旦的绘画风格,所以表面看旧连环画一派兴旺景象,但在艺术风格上却比较单调。赵宏本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他的画形象生动,构图精到,改变了过去连环画单一的中景构图,采用远、中、近互补的构图方式,突出了主要人物。赵宏本从小就对连环画具有浓厚的兴趣,因家境贫寒,他16岁时经人介绍进民众书局做学徒。20世纪30年代,他在连环画界崭露头角,新中国成立前创作了几百部有影响的连环画作品。他主要编绘侠义类连环画,主要作品有《大破九道山》、《小五义》、《七侠五义》、《宏碧缘》、《忍无可忍》、《三支金镖》、《文武财神》、《水浒》、《杨家将》等,受到成人、儿童的广泛喜爱。20世纪40年代因创作《雷雨》、《桃李劫》、《上海即景》、《史可法》、《天堂与地狱》、《海国英雄》、《小快船》等一批进步连环画而驰名。另外,沈派的沈曼云以创作武侠带滑稽的题材为主,绘画采取变形夸张的漫画形式,成人、儿童都喜欢看。沈曼云,上海吴淞人。从小喜爱绘画,喜欢收集各种香烟牌作为学画的范本。受老连环画家刘伯良的影响和启蒙,走上连环画的创作道路。他精通历史,自1928年开始创作大批连环画作品,以武侠带滑稽题材为主,绘画采取变形的夸张漫画式。代表作有《济公传》、《十八罗汉收大鹏》、《七个红面孔》、《八个黑面孔》、《沈万山》、《霓儿》、《小梁山》、《虎儿》、《审头刺汤》等。[7]钱派的钱笑呆偏重戏文连环画,以描绘古装仕女题材见长,拥有较多的家庭妇女读者。代表作品有《青楼泪》、《红楼梦》、《洛阳桥》、《孤女春秋》、《佳人殉节》、《梁氏三姐妹》、《清宫秘史》、《泣残花》等。陈派的陈光镒善于创作别开生面的滑稽连环画,最能吸引儿童。陈光镒的作品以引人发噱的滑稽题材取胜,主要作品有《牛》、《豹》、《雨》、《雪》、《科学封神榜》、《小皮匠》、《金玉楼》、《杏儿救主》、《乱世小侠》、《洋囡囡》等。解放区较为著名的连环画作者及作品有:莫朴、吕蒙、程亚君,三人合作创作的木刻连环画《铁佛寺》;彦涵的《狼牙山五壮士》、《翻身前后》、《民兵英雄故事》等;任迁乔的《翻身》、《人间地狱》、《日出》、《晴天》、《反攻》等。

其他著名连环画家及作品还有:丰子恺创作的连环画《绘画鲁迅小说》、《漫画阿Q正传》等。《绘画鲁迅小说》取材于《祝福》、《孔乙己》、《故乡》、《明天》、《风波》、《药》、《社戏》、《白光》,逐篇描绘,1949年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32开本,共4册。他的作品笔法简洁寓意深刻,虽含讽刺却温柔平和,具有浓厚的文学趣味;张乐平创作的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三毛流浪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被人们誉为“三毛之父”;叶浅予的连环漫画《王先生》和《小陈留京外史》,以犀利敏锐的笔锋揭示了大都会市民生活的家庭境况、思想与行为,被称为“30年代的上海世相图”;胡考绘制的连环画《西厢记》,画法独特,令人赏心悦目;30年代初期,连环画画法一般取旧章回小说的绣像、插图的画法。《西厢记》于1935年由上海千秋出版社出版,36开本,封面上印有“连环图画”字样,书前刊有《鲁迅先生的话》,给予作品以很好的评价。他还绘有连环画《西施》、《尤三姐》等。除此之外,当时的知名连环画家还有周云舫、朱芝轩、李树丞、刘伯良、盛焕文、朱润斋、刘健庵等。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前的连环画艺术大致有三种风格:一是采用线描手法,此类作品数量多,其优秀者力求形神兼备,风格朴实;二是漫画手法,由于社会需要,此类作品在民国期间数量较多,造型夸张,多有讽喻意味;三是西洋手法,如素描等,造型、透视准确,此类手法在当时连环画创作中数量较少。以上三种风格各有千秋,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前的连环画,在创作人才的成长与储备,绘画形式、风格的探索,以及脚本改编等方面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新中国连环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