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的群体传播

体育的群体传播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体育的群体传播社会是由各个层级的系统和置于各系统内的元素构成的,对社会系统和传播现象的考察也应当是多角度的。对于本节所探讨的群体传播和下一节谈到的组织传播都是介于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之间,我们称之为中观系统。对体育群体传播的研究是对体育这一特定领域中的社会局部结构的传播现象和规律的探讨。

第三节 体育的群体传播

社会是由各个层级的系统和置于各系统内的元素构成的,对社会系统和传播现象的考察也应当是多角度的。社会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的各个部分分布于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序列上,这是对社会系统认知的重要途径。宏观社会系统指的是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微观社会系统则是社会的局部或个体结构,也就是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对于本节所探讨的群体传播和下一节谈到的组织传播都是介于宏观系统与微观系统之间,我们称之为中观系统。对体育群体传播的研究是对体育这一特定领域中的社会局部结构的传播现象和规律的探讨。

一、体育传播的天然群体性

(一)体育群体传播的概念

1.群体

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或关系而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就在相互的交往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会群体。群体的形成对于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人们生活的单位,又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群体作为社会的中观系统(或者“局部社会”)而将个人与社会联结起来。

群体不仅仅是人群的简单集合,它展示的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独特模式。也就是说,群体中的成员形成了一种社会结构并对其成员有某种确定的期望。群体还通过一些特殊意义与规范产生了群体中的文化共识,这些意识又成为了纽带,将群体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所有群体都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从属于群体的个体成员,并通过他们得以展现。通过共享群体的意义与规范,群体中的人会产生一种作为群体成员的认同感。这样,群体中的人就与群体外的人有了十分明确的区分。因此社会群体就可以这样定义: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有共同的认同及某种团结一致的感觉,对群体中每个人的行为都有相同而确定的目标和期望[12]

群体是一个复杂的、含意丰富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群体的分类也是不尽相同的。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群体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家庭、阶级、民族、国家,直至人类各种类型的人群;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群体仅是指规模不大的小群体。美国学者库利在1909年首次提出了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和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的概念,并以此对群体进行划分。库利认为家庭和儿童的嬉戏群体是最初的社会化主体人群,这类群体对个体人格的塑造具有基础性的核心作用,是“人类本性的培养所”,因而他称其为初级群体。一般认为,成员之间有共同认同感的小团体、运动队、小的政治团体等都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建立在初级关系的基础上,这种关系通常是个人的、情感的、不容易置换的,它包括每个个体的多种角色与利益。初级关系有如下五个特征:(1)这种关系中的人扮演多种角色,并把许多个人利益带了进来;(2)因为初级关系包括广泛的角色和利益,它也就包括了全部的人格;(3)初级关系以大量的自由交往为特征;(4)因为在初级关系中人们投入了人格的许多方面,因此尽管他们不必总是情深意重,但他们的交往是充满感情的交流;(5)由于初级关系卷入了个人的独特性格,因而,这种关系就不会容易地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13]。与初级群体相关联的一个概念就是次级群体,指的是为达到特殊目标而特别设计的群体,其成员主要以次级关系来相互联系。相对初级关系而言,次级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比如政府机构组织内的人员、公司组织里的职员等,这种关系中所包含的只是一个人人格的某些有限方面,缺乏情感的深度。除了库利,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威瑟等学者也对群体进行了分类。韦伯将群体划分为有管理组织系统的“团体”和除此之外的一般群体,其划分依据就是看群体中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或机构。威瑟则更为直接地根据群体的组织性程度对其进行了划分,一种是组织群体,另一种是非组织群体。

在传播学中,将广义的群体划分为一般群体和组织性群体(即组织)是十分必要的,这两种群体具有十分鲜明的差异,前者较为松散、在社会上多是自然形成,后者组织严密、层级清晰、常常因一定目的而人为形成,等等差异造成了两种群体在其结构、功能和传播机制等多方面都有不同,因此应当分别考察。

在体育传播中,无论是在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中,经常在一起运动的运动群体往往构成了一个初级群体,这样的群体符合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那么,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又有哪些呢?我们对此作以下总结。经过科学家多年的考察,很多学者都提出了社会群体的一些特征,我们认为在众多的特征中,带有普遍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联系纽带。是群体赖以建立和维持的社会关系,如家庭群体依赖于血缘关系,工作群体依赖于业缘关系等。(2)共同活动。通过共同活动满足成员多方面的需要。(3)相互交往。群体成员间有着相对持续的交往活动,传播是群体状态得以表现的现象主体,同时也是群体关系得以维系的必需之手段。(4)群体规范。群体成员互动时遵循的规则和—个群体对其成员的特殊要求。(5)群体意识。群体成员中所形成的关系群体荣辱兴衰的一种思想情感。社会群体是个人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与群体社会联系的桥梁。社会学运用社会群体的概念和理论能够帮助深入了解社会和个人。

(二)群体间的体育传播

不同的学科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对群体传播的阐释各有其侧重,这就导致了群体传播的理论架构的多元性:从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群体传播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信息输入、处理、加工、存储、编译、输出的系统;功能理论则认为群体传播是群体决策的工具,强调传播的质量与决策质量的关系;而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群体的内部结构影响到群体的决策。我们暂且跳出不同理论对群体传播的各有侧重而又各为所用的诠释,而以直觉体验的方式直接感受群体传播的内涵。这里可能有读者对直觉体验的方法提出质疑,怀疑其科学性,这样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但也是大可不必的。胡塞尔曾说:“一切东西和每样东西(包括一切现实的东西在内的一切可能的东西)都是可以在一个意识中直观到的(即作为现实和可能而存在于原始直观中的),并且,一切东西和每样东西在原则上都是可以汇集在一起的,等值的”[14]。由此,我们也能够窥探到直觉法之重要性。群体的形成得益于群体成员的主体间性[15]互动,这种互动的本体指向并不在独立的成员身上,而在于成员之间的思维与行为状态,这种持续的间性状态存在才是群体维系的本源,而传播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这种状态可以为人们观察和理解的现象。体育作为人的一种生理本能和社会本能,天然浑成地将个体通过体育的关系而结成为群体,在群体的互动中这种“体育的关系”就自然转化成为了一剂“药引子”,真正起作用的本体指向已转化为了传播。因此,在群体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体育即传播”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屡屡出现也正显示了体育的本质以及与传播的天然联系。在群体中,体育是一种基于个体运动的间性交流,这种信息的传播与沟通成为了运动的指令,个体运动的行为与效果作为信息在群体间流动,信息的流通便形成了一种维系运动的状态,这种状态的持续进而形成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既是体育关系也是传播关系。因此,群体间的体育传播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它既是信息流动的一个系统,也是群体决策的平台,既是一种结构的现象,也是互动中意义的构成。

二、体育群体传播的内部机制

体育群体是因体育而形成的群体,体育群体的维系则以体育过程中的传播为根本,因此体育群体存在的过程就是传播的过程。体育群体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的过程和形式,有其自身的内部结构,结构的运转和机械的咬合又形成了内部的机制,这种机制是体育群体传播存在和发展的脉络和生命线

(一)体育传播的群体动力

群体动力理论(也称为“场”的理论)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库尔特·勒温最早提出的。勒温认为个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能量系统,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交互作用,而所谓“群体动力”是指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群体为满足共同的需要在寻求与确定各种准社会的目标,于是便会出现各种能量的汇聚、冲突、平衡与失衡以及群体行为的趋向和拒斥等现象,这些现象就是群体动力现象,而针对这些群体动力现象(如领导与群体生活、群体决策、舆论、侵犯行为等)开展的实验研究就是“群体动力学”。群体动力学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重要性,重点研究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的内聚力、群体与个体和其他群体的关系等。群体动力理论的文本,即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内在的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转换为一个行为公式就是:B=f(P,E)。式中,B表示行为,f表示函数关系,P表示个人,E表示环境。这个公式表明,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应该把人的行为关系看做是个人心理和外部环境的大系统,把调动人的积极性看做是一种大系统的运动,是一种力场作用的关系,如果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起着导火线的作用。人的行为动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而内部力场的张力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勒温指出,群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对个体具有很大的支配力,一般来讲,要改变个体得首先使其所属的群体发生变化,这要比直接改变个体更容易且更迅速。

体育群体中,群体行为的驱动力在群体内部。体育是构成群体的因素,而因体育构成的群体其行为则驱使于群体中个体间的传播,因此,体育群体中,个体行为的集合汇聚成了群体行为,而个体行为的驱动力则在于群体间的传播。体育群体中,传播的符号大大超越了语言,形体、动作、手势、神态以及由形体所产生的动作施与客体的走向等等都成为了交流的符号中介,因此,体育群体内部的这些建制于多种符号基础上的传播过程就构成了体育群体行为的内驱力。

在体育群体中,群体及成员之间基于体育行为与群体目标的相互影响是群体行为持续的动力。体育形成群体,体育群体在形成后便转化为体育传播的群体,而这种传播正是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描绘能使人们更清楚地看清这一过程,这一理论认为个人的目标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其经验总是要受到来自某个社会团体内部对符号使用意义的影响,而意义恰恰是经验的核心,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就使得传播成为人的经验的核心。体育群体中成员的“公共经验”通过传播而在群体内部扩散、扩大,并以此为动力基础将群体行为朝着群体目标的方向持续进展。

(二)体育传播的群体规范

群体传播造成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群体的“公共经验”得以形成,于是在公共经验久而久之的作用下群体意识便得到了巩固。群体意识是一种个体意识的交集,它相对于个人意识而言是一种外在的、带有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群体意识往往以一种约定俗成、潜移默化的方式无形于群体之中,对群体成员发生着既潜在又显在的作用。当群体意识以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的姿态反作用于群体以及其中的成员个体时,这种群体意识便形成了群体规范。因此,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16]

谢里夫(Muzafer Sherif)和阿施(Solomon Asch)两位学者通过实验对群体规范进行了颇有价值的研究。谢里夫通过光点移动的小群体试验发现,成员个人的判断逐渐向一个群体趋近认同的值集中,最后大多数个体成员的意见接近统一,群体规范得以形成并对成员个体造成影响,在没有群体的环境中,独立成员依然会倾向于遵从于群体的共同意志,而不是回到他们原来的判断。他的发现告诉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下,群体中的成员更愿意依靠别人的指导。它同时显示,群体的影响能够超越群体的存在,出现在没有群体的环境中。社会的很多规范必定是在像谢里夫所做的实验那样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经过实验,这些过程被单独发掘出来。毕竟,生活中有很多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谢里夫的发现使人们更加相信,至少在小群体中,成员倾向于通过确定对现实的共同观点来减少情景的模糊性,群体规范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成员提供消除其不确定因素的信息而受到成员的认可和信赖。这种群体意识很快会内化为成员的自我意识,并由此形成公共认可的群体规范,在规范的作用下,即使成员离开群体后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群体规范对其判断造成的影响。谢里夫的研究是探讨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群体的作用。阿施(1955,1956)则调查了在相当明朗的环境中,群体规范所起的同样作用。阿施想要调查群体的压力,以及人们的倾向——是顺从压力,还是摆脱压力。通过实验,阿施发现,即使在目标并非模棱两可相对清晰的情况下,群体中的成员依然有明显的遵从群体的倾向,而不是表达自己亲眼看到的事实,更多的个体情愿追随群体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的信息相互抵触。谢里夫和阿施的研究实验显示,即使是以前人们从未彼此见过的偶然群体,仍会发挥很大的影响。基本群体(如家庭或工作群体)中的群体力量看来可能更大。

在此基础上,本特霍森和莫奈安(Bettenhausen and Murnighan,1985)集中研究了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这是理解规范形成的关键问题。他们描述了规范形成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在一个新的群体中,人们对适当的行为准则还不确定。他们寻找在过去相似情况下的经验和标准,以此作为行动的指导。如果群体成员对新的环境没有采取共同解释的话,他们就要发展一种建立在群体基础上的对环境的理解。在群体成员互动的过程中,他们分享了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对未来互动的期望。对正在形成的规范的不同意见可能导致同意规范者修改他们的解释,或者,他们试图说服群体接受他们的解释。一旦规范形成,任何试图进一步改变规范控制的行为,都会遭遇制裁。[17]群体规范形成的过程是相对隐性的,在潜移默化中群体的共识上升为了群体规范。之所以群体能够形成并维持共识规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群体成员而言他们并没有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意见和判断是在遵从压力下产生的,更多的情况是他们感到群体成员所表达的选择一定有很好的理由,他们因此才决定接受群体的观点。当成员个体的意见与群体规范发生冲突时,群体对个体的制裁也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也就是说,群体压力施与个体时,更多的是从个体的情感中对其加以影响,个体也会因自己意见的异样而感到不舒服和不愉快,孤独、孤立的情感压力对他们屈从于群体意见施与了作用力,不论他们是否改变个人意见,这种力都是客观存在的。

体育群体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又分为体育运动群体、体育受众群体和体育组织群体等。对于这三个主要群体而言,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群体规范。体育运动群体因体育而将其成员集合起来,有着特定的群体目标,受到有形的体育规则的限制,群体成员在一定时期内相对比较固定,群体成员彼此间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了解程度较深(如成员的技术特点、所处位置、体力状况、运动情绪等)。在此基础上,群体成员在训练场和赛场上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传播习惯、传播方式、判断准则、行动规范等,这些因素的潜移默化和不断巩固则形成了特有的群体规范,这些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处理不确定情况的效率,但是这些“浅规则”的负面效应有时也会影响群体目标的实现,比如一支球队的群体心理波动往往是在群体无意识中自发形成的,如果这样的心理波动较大则在比赛中遇到波折时便难以调整到正常的状态,这往往会影响比赛的结果。体育受众群体在接受体育比赛信息时的目标是相对分散的,有的群体是出于单纯的欣赏体育运动的艺术性,他们对比赛胜负的关注度相对较少,而更多的群体则在欣赏体育运动的基础上更看重比赛的结果,他们以自己支持的一方获胜为主要目标。体育受众群体是异常复杂的,他们可能是在体育运动赛场的看台上结成的小群体、可能是松散的体育迷协会,也可能是分布极广的体育媒介受众等等,前两者更容易形成群体规范,而后者则有着多变复杂的情况。体育组织群体是体育比赛的组织者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不同于组织,而更多的是建立在人际传播基础上的非组织性的隐形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因特定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认同而持续群体的状态,在处理事务以及对情况的判断上有着相近性,这样的表象便在其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群体规范,新加入群体的成员能够在为人处世中逐渐感受到并趋同于这样的规范,从而摆脱个人的孤立而融入传播着的群体之中。

三、体育群体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自我实现

1.自我实现与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中心。马斯洛从事心理学研究,原本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主流中从事动物行为实验的研究。后来因观察动物行为所获启示,改变了研究兴趣。马斯洛发现,动物在行为上往往有尽力发挥其潜在特征以展现其个性的倾向;不仅猴子在饱食之余仍努力不懈地探索环境,就是一向被认为笨拙的猪和羊,也会自然选择更好的食物与住处。因此,马斯洛认为,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其所潜藏的人性优良品质,远胜于动物,如何才能通过巧妙合理的引导,使其潜力充分发挥,这是心理学上非常重要但是当时尚未研究的课题。于是他提出了自我实现是人性本质的理念,并通过需要层次理论对其进行了阐释。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如图)

img5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他任何事物感兴趣,他的主要动力是得到食物。即使在今天,还有许多人不能满足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样,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惟一关心的就是这种需求。只有当这种保护与免于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求得以满足之后,高一层的需求始能相继产生。

社会需求(也称爱与隶属需求):社会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社会需求就会突出出来,进而产生激励作用。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这一层次是与前两层次截然不同的另一层次。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个体的精神,导致不满及情绪低落。

尊重需求:包括受人尊重与自我尊重两方面;前者需求别人的重视,后者需求个人有价值。只有包括此一层次在内的四种需求都能获得满足,最高层次的需求始能相继产生。有尊重需求的人希望别人按照他们的实际形象来接受他们,并认为他们有能力,能胜任工作。他们关心的是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这是由于别人认识到他们的才能而得到的。当他们得到这些时,不仅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同时就其内心因对自己价值的满足而充满自信。不能满足这类需求,就会使他们感到沮丧。如果别人给予的荣誉不是根据其真才实学,而是徒有虚名,也会对他们的心理构成威胁。

自我实现需求:包括精神层面的臻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因为前面四层需求均获满足是构成最高层需求的基础,因此,对自我实现需求一层次来说,前面四层需求合在一起称为基本需求,而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则称为衍生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要满足这种尽量发挥自己才能的需求,他应该已在某个时刻部分地满足了其他的需求。当然自我实现的人可能过分关注这种最高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以至于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

自我实现的实质就是指个体在成长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潜力获得充分发展的历程与结果,意即个体本身生而具有但潜藏未露的良好品质,得以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展现出来。自我实现可视为个体发展的历程,在此历程中促使个体发展与导向个体发展者,就是自我实现。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有生命意义,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2.体育群体与自我实现

体育群体对自我实现的达成在于群体成员对两个目标的追求,即以体育运动为基石实现群体共同目标和自我身心愉悦。群体是社会的微观体现,个体的体育运动技能在群体之外的展现只带有个体的生理性特征,这样的意义是极其有限的,缺乏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对体育运动更高层次意义的诉求;而当个体将其体育运动能力纳入群体之中时,其个人能力便能够通过群体间的相互作用或者与竞争一方的对抗和竞技而达到赋予意义的作用,这样的意义是超出生理层面的社会意义,体育群体中的个体能够通过这样的意义而加深对自我的认知,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状态,个体能够在这种认知中摆脱独立存在的无意识和孤独感,从而在体育群体的传播中意识到自我的存在状态并使这样的意识得以巩固、这样状态得以持续。“自我”的经验意识得以存在是自我实现的基础之一。

体育群体传播是通过群体中信息的激发与流动来构筑个体自我精神满足的。自我实现本质上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和文化需求,它的实现形式更多地要依赖信息来完成,但相对于自我实现这个“人本”动机来说,信息仍就不是本质,因为信息熵的存在也有负面效应的出现,从而影响了精神需求的实现。因此,在体育群体中深入探寻信息的构成与变动才能够发现自我实现的原动力。在体育群体中,由于体育运动的灵活性、现场环境的多变性、个人条件的差异性、群体行为的偶然性以及赛程结果的戏剧性等,为成员个体提供了一个有条件的自由表达空间,在这里成员个体能够在运动竞技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从各种条件与限制中寻求突破与解脱,展现个人从物质到精神的才能,这种局限中谋求的自由表达和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展现才是体育群体传播中自我实现的实质。所以体育群体中自我实现的核心问题不是在创造中享受信息,而是在通过智慧挣脱禁锢的信息构造中享受自由和创造所带来的心旷神怡,“用信息的美酒,将人沉醉在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高峰体验中”[18]

(二)集体娱乐

体育群体是一种个体的集体,在集合行为(collect behavior)中取得集体意识中的精神娱乐是体育群体传播的另一大社会功能。所谓集合行为就是指在相对自发、不可预料、无组织的以及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集合行为一般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冲突等。在这里,我们排除集合行为的一般所指,仅借用次概念,以其特征性描述对体育群体的集合行为以及所衍生的集体娱乐的可能进行简要分析。

体育群体行为符合集合行为的主要特征。首先,体育群体具有相对自发性,个体往往通过相近的体育兴趣或者共同的体育目标而结成群体;其次,体育群体行为具有不可预料性,体育群体的行为表现为一种在个体行为集合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整体行为,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条件和成员个体行为变化的影响,因此增加了其不可预料性;体育群体行为的组织性相对难以控制,这样的情况在业余体育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即使在专业性较强的体育群体中,由于赛场上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同样容易导致组织性的波动。以上三者是体育集合行为形成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体育群体由于赛场局势的突变或者比赛结果而受到共同的刺激和影响,对此所做出的群体行为同样具有动态性和不断变化性。

由以上分析能够看到,体育群体行为作为一种集合行为,在适当的外界刺激条件下,能够产生积极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转化为精神产品满足集体的娱乐需要。体育群体的价值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集体娱乐的需求,这种共享式、分享式的精神满足转化为了群体持续的动力和个体追求的目标,从而构成了传播的价值意义。即使遇到负面信息的刺激或影响,体育群体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却并未转移,只是集体娱乐在时间维度上推后实现罢了。在很多时候,体育群体中的每个自我结成的集合在面对集体行为所制造的负面信息时(如比赛失利、暂时落后等),也能够通过情感与责任的分化扩散而使低落的情绪得以稀释,从而降低负面信息对个体造成的直接负面影响。

(三)压力释放——“排气阀”理论

“排气阀”理论又称宣泄理论,对这一理论的阐述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这位古希腊哲学家在《诗学》中认为希腊悲剧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从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亚里士多德相信这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的安全有序。近代,弗洛伊德等人发展了这一理论并在现实中加以运用,他和他的学生对这一理论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上。在传播学中,“排气阀”这个形象而生动的理论(锅炉的蒸汽压力太高时,要通过排气阀排气,以保安全)则更多地从两个层面加以应用。就微观层面而言,“排气阀”是个人保持情绪平衡、身心得以舒展的渠道,主要的办法就是通过体育、艺术、人际交流等方式使内心积蓄的压力和不满情绪得以释放,从而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就宏观层面而言,社会在其运行中也会产生诸如意见分歧、牢骚不满等怨气,需要及时发现和排解,而新闻媒介能够充当社会的排气阀,通过及时表达人民的呼声和要求、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等方式来释放社会的压力。体育群体传播中的“排气阀”功能主要针对前者,即微观层面。我们不难想像,当个体遇到积蓄的压力难以排解时,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而当运动本身并不足以排解情感的压力时,体育群体中与传播相伴的体育运动则是一种上佳的选择。而且,这样的效果已为众多的实践所证明,在此毋庸多言。这里,提及体育群体传播的这一社会功能主要是以一种澄清意识的方式对此加以理论层面的描述和解释,以求达到“理解的东西一定有更深刻的感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