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的人际传播

体育的人际传播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体育的人际传播体育的萌生与发展,建立在自我传播的基础上,其表现形式则以人际传播为多。体育人际传播的动因主要表现于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完成体育运动、熟练运动技巧需要依靠人际传播。因此,人对认知自我潜在需求就构成了体育人际传播的第三大动因。

第二节 体育的人际传播

体育的萌生与发展,建立在自我传播的基础上,其表现形式则以人际传播为多。无论是对抗性的体育运动还是需要配合的竞技项目,无论是与教练的场下交流还是人际互动的全民健身,体育的人际传播表现在诸多方面都得以表现。从体育的社会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体育的全部过程中几乎都有人际传播相伴随,因此“体育即传播”其外显性的最直接体现就在于体育人际传播。

一、体育传播的内在人际性

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它是人类最常见、最重要、最直接、最复杂的社会行为之一,人类社会的诞生和发展、文明的孕育与传承、生产生活的维系与运转等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了人际传播。因此,人际传播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作为社会实践组成部分的体育之上。那么体育人际传播在传播系统中扮演着何种角色呢,其内在动因又是什么呢?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体育本身具有两种重要特性,即自我性和他我性,但无论哪种特性都与传播密切相关。体育的自我性主要表现在个体的独立思维和个人的身心获得健康方面,这种特性立足于个人思想和行动,体育自我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体育的他我性主要表现在与环境的交往和互动。这里的环境主要由自然环境、环境中的他人和环境中流动的各种信息构成。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往往在他我中完成自我运动行为价值的实现,而这种他我性的实现只有依靠传播才能够完成,在众多传播类型中,人际传播是构成他我性的基础,是最为原始和直接的他我性实现形式。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体育人际传播是体育的一种基础特性,是传播的一种类型,是实现体育他我性的必要条件。

体育人际传播的动因主要表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完成体育运动、熟练运动技巧需要依靠人际传播。个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最原始的维持生计的方式就是劳动中运动(最初可能为捕猎),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延伸出了不以维持生计为目的的专业化的运动——体育,但不论原始的运动还是现代的体育,人不是与生俱来就拥有这样的能力的,人际传播是人们完成体育运动并使运动技巧日臻纯熟的内在需求。非正式的人际交流是人们提高运动技巧的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就目前而言,虽然各种现代化的电子媒介已经十分发达,但是运动员在进行训练中,教练员、队友、朋友人际化的交流仍是其技术水平提高最有效的方式。

其次,体育运动参与者在谋求自身运动水准提高的同时,也希望通过与他人建立协作关系而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自我价值。人是社会性动物,离开了他人、离开了社会人是无法生存的。体育比赛和体育运动是对社会的微缩、模拟和原始化还原,因此体育运动参与者孤立地完成个人的运动是缺乏意义的,而且众多的体育运动都需要与他人协作完成的,因此通过人际传播实现体育运动中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平衡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成为了体育人际传播的另一大动因。

第三,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人们有认知自我、认知他人和认知社会的需要,体育人际传播有助于这三方面认知的加深。20世纪初期,欧洲思想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在他的经典著作《我和你》(I and You)中认为,人与世界发生联系的情景有两种,即“我与他”(I and It)的世界和“我与你”(I and You)的世界。前者是指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社会事物发生的联系,强调的是外界性和物质性;后者更侧重于人的精神性,是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精神世界。在人际传播种,对这两种世界的认识都不可偏废,只有这样社会成员才能够在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由此可见,人要认知自我、认知他人和认知社会就必须参与人际传播活动。体育人际传播是一种较普遍的、较常见的人际传播活动,通过这种形式传播者可以有效地向他人展现自我、在他人的反应中认识自我从而减少个体对自我认知的信息熵,以人际互动中的信息来消除自我评估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频繁地与他人进行的人际接触有利于了解他人进而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这里有涉及到一个自我认知方法的问题。在体育运动中个人能力、作用的有效发挥要求主体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度,而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那么这种自我认知获得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美国学者C.H.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了“镜中之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论,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信息交流与社会互动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与主体有信息联系的他人就成为了主体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他人对自己的期待、评价、态度、情感等都成为了这“镜中之成像”,这些“像”描绘出了一个“社会我”,而且人际互动越多,这种“像”也越发清晰,主体通过这面“镜子”对自我的认识就越深刻、越准确。因此,通过体育传播对他人的认知是实现自我认知的方法,而频繁地与他人的接触和信息交换又促成了对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的认知,反过来通过对社会的认识程度的加深又为认知自我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背景。因此,人对认知自我潜在需求就构成了体育人际传播的第三大动因。

第四,人与人之间的亲身传播是一种真正的心灵的交往,这种交往能够满足人的深层次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体育人际传播更多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而实现的,这种接触借助于符号(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的编码形式)体系完成信息的沟通,以建立、保持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体育运动中的交流能够帮助人建立一种社会性的意识,即主体并非是孤立的,主体在体育人际交流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个人的情感和行为诉求有同伴来协调和承接,使“自己的世界中并非只有自己”的意识得到加强。如此一来,个体往往能够摆脱精神上的孤独感,使心情得到愉悦,使精神状态得以提升,这也构成了心理压力释放的渠道之一。

二、体育人际传播的符号运用

人际传播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其基本特征在于符号互动。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人际传播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经由符号而建立的关系。按照施拉姆的观点,符号“单独存在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这些要素在一方的思想中代表某个意思,如果被另一方接受,也就在另一方的思想中代表了这个意思”[5]。符号本身并不能够实现传播,但是符号俨然是信息传播的意义构成载体,其互动的过程才是传播的重点。周而复始、层层叠叠的编码与译码能够作为符号互动过程的一种解释,而使人际传播得以实现的关键还在于影响编码与译码的诸多因素和编译机制。所谓编码,就是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也就是把意义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表达出来。所谓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也就是理解所接受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意义。

符号一词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它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人的独立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人对事物进行了符号化处理,即能用语言符号进行概念化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称为了符号的动物,这并非坏事,因为世界在人造的符号中得以体现,人增加了对世界的解释能力。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G.H.米德(G.H.M ead)等学者集社会学家库利(C.H.Cooley)、托马斯(W.I.Thomas)等人思想之大成,发展出了符号互动理论。米德认为,个体的本质是社会性,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运用符号,人的精神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因此,要理解人的社会行为就必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互动过程,考察人们借以调节和实现他们之间互动的符号的作用。米德逝世后,符号互动论被他的两个学生布鲁默(H.G.Blumer)和库恩(M.Kuhn)发展成为两个在观点和方法上有所差异的学派,即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代表的衣阿华学派。布鲁默明确和细化了符号交往理论中的许多概念,使之成为完整的体系;而库恩则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把“自我”,“参考群体”这些概念予以标准化,使之能够被实证检验。后续的工作使得符号互动理论更加完善和科学化,其解释现象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按照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在传播过程的形成中,人首先创造了一种赋传播予生命的基因——符号,然后使用它进行精神交往,从而形成了建立在符号互动基础上的人际传播。人创造了用以象征意义的语言及各种非语言符号进行沟通交流,这种创造最初只是为人际传播服务的。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符号,它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最重要的工具。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执行着相同的编译码功能。因此,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前面所说的对信息或意义交替往复地进行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img3

图4—1 施拉姆人际传播模式

对于人际传播中编码、译码的复杂过程,施拉姆给了人们一个感性化的,但是更易于理解的解释:“所有参与者都带有一个装得满满的生活空间——固定的和储存起来的经验——进入了这种传播关系,他们根据这些经验来解释他们得到的信号和决定怎样来回答这些信号”[6]。但是这个过程中也伴随了交替往复进行的、复杂的编码、译码过程,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帮助下对其进行了抽象,并总结出了一个“施拉姆人际传播模式”(如图4—1)。他对此的解释同样是易于人们理解的:“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由于一些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符号聚集在一起”[7],这就是人际传播。

人们之间进行着交替往复的编码、译码过程。在体育人际传播中,符号要素的组成有着特殊的布局结构,即除语言之外,体态语言(如动作、姿势等)、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如同伴服装颜色、标志等)、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如身后对手的脚步声、呼吸声等)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很多特定的时候语言之外的符号甚至构成了人际传播的主要信息载体。所以,在体育传播中,“尽管非语言的符号不容易系统地编成准确的语言,但是大量不同的信息正是通过它们传给我们的。”[8]

三、体育人际传播的自我表达

(一)自我表达

前文已述及,体育人际传播的重要动机之一便是主体对他人的认知和通过“镜中之我”对自己的认知,进而在与他人个体的集合——众人的相互认知中加深对社会的了解。相互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希望对方在体育参与过程中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的技能、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意趣和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得失。然而,要想达到这一点,就需要依靠双方之借助于符号的信息沟通,沟通得好与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对自己的自我表达是否充分。因此,人际传播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双方之间的自我表达过程。所谓自我表达,即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及地位、身份等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9]。自我表达就是传播者对将要传播的信息的内容提炼和编排,就是对编译好的符号的传播过程,它直接影响着人际传播的效果。

(二)体育人际传播是综合的自我表达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尽管语言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构成介质,但是体育人际传播绝不仅仅以语言为依赖性的惟一媒介,它不但使用语言符号系统来沟通想法、传情达意,而且使用大量的非语言符号系统进行交流,体育人际传播中“察言观色”的传播方式比比皆是。研究表明,在一般情景会话中有65%的社会意义是用非语言符号传递的,在体育人际传播这种特定的情景中这个比例会更高,可见非语言符号在传递信息(至少在加强和扩大语言符号的传播效果)上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在声音语言、书写语言、画面语言的基础上,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接触、服饰、发型、习惯动作等等都能构成自我表达的媒介。就体态一项而言,日本学者船津卫就总结了其在自我表达中的五种功能:

1.强调语言。例如讲话中配合挥手、握拳、上身前倾等动作,以加强语言的力量。

2.补充语言。在语言表达不充分的时候,起到补足语言的作用,例如话说了—半,而后半部分用摆手、点头、摇头等等加以补充。

3.代替语言。在使用语言困难或不便明说等情况下,利用动作来传达意义。例如用耸肩来表示无可奈何,用撇嘴表示蔑视或用眼神传达其他较为隐秘的含义等等。

4.控制语言。这就是说,体态可以利用它们所形成的情境对语言的效果加以限制和制约。眼神、表情以及动作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例如一个人嘴里说着“我很高兴”却板着面孔,那么这句话的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在许多场合,体态或动作比语言本身更具有雄辩力。高兴的时候开怀大笑,悲痛的时候失声痛哭,都比表述性的语言更能传达当事人的心情。当对别人说的话表示理解和同意的时候,深深地点头可能比直接的语言表达效果更好。[10]

戈夫曼对这个过程进行了解读,他认为,人际传播的过程就是人们表达“自我”的过程,但这个“自我”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经符号乔装打扮了的“自我”。因此,人们为了达成传播的效果,能够动用自然界的以及人与生俱来生理上或者后天习得的精神上的各种有利条件,对表达的信息进行符号化的“改造”(编译),从而最终达成自我表达的目的(也即传播的目的)。因此,体育的人际传播绝不仅仅是单一的表达,而是调动了各种可能的因素的多维综合表达。

(三)“约哈里窗”

约哈里窗(如图4—2)是由约瑟夫·鲁夫特(Jaseph Luft)和哈里顿·英翰姆(Harrington Ingham)所发明的模型,用以描述人际互动的历程。研究者根据自我和他人的觉察,将个人在互动中所呈现的自我分为四个层次,其中自我和他人都能觉察的部分称为“开放”的部分,他人能够觉察而自己无法觉察的部分称为“盲目”的部分,自己能够觉察而他人无法觉察的部分称为“隐藏”的部分,而自己和他人都不能够觉察的部分则称之为“未知”的部分。各自的自我“揭露”和他我“披露”,可以扩大“开放”的部分,有助于双方的互动。自我表达实际上就是扩大开放区域、缩小“未知”的过程,就是沟通信息、加深相互了解的过程,就是促你自我认知、他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过程。

img4

图4—2 约哈里窗

在体育运动中,大胆地展现自己的运动技能,主动地展示个人的优势是同时在实践中和别人的“披露”下发现个人劣势是扩大开放区域的有效手段。体育自我传播中的自我表达较为特殊,它需要不断地参与体育实践,在实践中反复检验自己的体育技能。这种检验是与他人比较的结果,当自身的运动技能不如他人时,自我的认知便会加深一层,当别人发现不为自己所知的自己技术动作中的症结并告知自己时,自我认知的层次便又加深一层。如此往复,相互交流,便能够很快拓展自己的开放区域,使自我在表达中不断觉醒。

(四)自我表达的规范

体育人际传播中的自我表达是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为目的的。一般的自我表达都有一定的对象性,在体育人际传播中,自我表达的对象性更为明显。作为人际传播,在体育运动中,自我表达要顾及三方面的因素,即自我身份、表达对象和所处环境。比如,传播者是教练员身份,表达对象是一名自己代表队的运动员,而所处环境是赛场,并且有特定国家的文化背景,那么这名教练员在传达自己意图时就应当从这三个条件出发选择适合的自我表达方式。如果体育运动参与者不顾及这三个因素而视自我表达为孤立的个人行为的话,往往收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甚至还会置自己于巨大的被动之中。

就自我表达本身而言也应依据时间、场合、对象而把握一定的“度”。在时间方面最好选择别人方便的时间,这样的时机最容易让对方接受你的自我表达。比如你希望运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帮助你纠正一下技术动作,那么就应选择他空闲或者休息的时间,这时他的压力较小,较容易接受你的展示并告诉你他们的经验。在场合方面最好视运动项目和交流目的的不同而妥善选取。在对象方面应选择“德艺双馨”的人,至少是值得信赖的人,这样的人能够真正帮助你解决运动技术上的问题。

四、体育人际传播的功能

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人际传播又是人际传播在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因此它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人际传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功能,也有个体功能,有物质功能也有精神功能,它是拥有共同兴趣(体育或者它的下层分支以及体育相关领域)的个体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是认识自我的桥梁,是建立和谐关系的纽带,是培养认同与自我实现的渠道。

(一)体育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传播学中对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11]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对媒介效应下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人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在人的社会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尤其体现在对人格的形成阶段。上文提到的库利的“镜中之我”理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等,都是揭示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在体育人际传播中,作为社会的微缩和模拟的体育对人的社会规范的养成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无论是公平意识的培养还是合作意识的习得,无论是竞争观念的养成还是规则观念的塑造都体现了这一点。

媒介背景下,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是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普及”理论等等,请读者参见相关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二)体育人际传播的人际微观功能

1.增进相互了解。体育人际传播能够促进同伴之间互相了解,使彼此熟悉交往的行为习惯,从而采取更为有效的交往方式,这是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个体之间由于遗传的不同、家庭背景的差别、兴趣爱好的不同,其性格、行为习惯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交流的双方可以通过体育人际传播增加彼此了解,尽快适应各自的交流方式。

2.促进互相理解和尊重。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的互相理解和尊重,主要体现在对各自所承担的运动角色的职责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有效的体育自我传播不仅能够促进每个个体认真履行自己的运动角色和职责,而且能够使个体从全局角度出发向同伴发送准确、可靠的信息,以达到互相之间沟通及时、配合默契的效果。如篮球比赛,一个个体在比赛中承担中锋角色,假如外围神投手有机会投篮,而中锋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是吸引对方,给同伴策应、掩护,只顾自己强打内线,却丧失得分机会。个体在人际交往实践失败后的教训能够通过自我传播而探究认真履行自己的运动角色职责和尊重同伴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在日后的体育人际传播中,就能够更加有效处理这方面的关系。

3.提高团队意识和运动技能水平。团队意识就是集体意识,体育活动多数都是在集体参与中进行的,体育人际传播能够使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集体意识,和谐地与人相处,融洽与同伴的关系,并有助于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提高。

4.锻炼及时沟通、把握时机的能力。在体育人际传播过程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就需要把握好时机,及时向他人传递有效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迅速、准确的反应。人际交往是个动态过程,一场体育比赛中会有无数次的信息传递,而每次交往与传递的时间却很短,若稍有迟疑,便丧失机会。而在多次体育人际传播的亲身体验和实践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把握时机的能力,久而久之就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同伴传递信息的意图是什么,从而心领神会,做出及时、准确的回应。这种能力的提高是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具备了这样能力后,对处理其他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