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版模式的创新性

改版模式的创新性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改版模式的创新性对于栏目改版,《快乐大本营》制片人汪炳文表示,一个健康的“胚胎”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不意味着栏目一经成功创立就可以沿袭和固守原有模式。早期的《快乐大本营》并没有完全找到自己的节目定位。第五期才是后来《快乐大本营》的面貌。在《快乐大本营》中,观众通过拨打168热线电话来支持

第二节 改版模式的创新

对于栏目改版,《快乐大本营》制片人汪炳文表示,一个健康的“胚胎”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并不意味着栏目一经成功创立就可以沿袭和固守原有模式。对于几档湖南卫视的老牌栏目,汪炳文都对其有着深深的感情:“虽然我们需要保护老品牌栏目,但节目存亡必须依靠其本身的质量。如果一个商品到一个时候跟不上市场,它就很快会被淘汰。”对于像《快乐大本营》这些已做了几年的综艺节目,汪炳文更是感叹道:“综艺节目发展经过几个阶段后,有观众会觉得是不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所以我觉得栏目组一定不能再‘跟风’、模仿了,而且更多的可能是需要忍痛割爱,去掉一些编导们觉得好的环节,而加上观众们真正需要的内容。”

早期的《快乐大本营》并没有完全找到自己的节目定位。节目的整体感觉为晚会式综艺节目,晚会形式感比较明显,游戏的成分较少。从节目的表现形式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主持人的仪表与包装

在早期的节目中,两位主持人的服装都比较正式。男主持海波通常是衬衣、西裤,女主持李湘则为职业套装。发型简单、整洁,妆面较浓。两人给人的整体感觉为主持晚会节目时的端庄、正式。

2.主持方式个性不鲜明

两位主持人那时都是20出头的年纪,青春靓丽,而在早期的节目中,由于节目形式的庄重感,主持人的主持方式稍显沉重,现场发挥比较内敛,主持个性不鲜明,与他们青春活泼的自身形象极不协调。

3.节目模式不新鲜

早期节目具有晚会型综艺节目的典型模式。这一类型节目的基本公式是:在电视台的演播室进行,并邀请各赞助单位的人员充当现场观众;由一男一女或更多的主持人串台,并在节目开始的时候点明主题;有个高尚鲜明的主题,常常用现场采访的方式予以突出;节目主要有歌舞和相声、小品几大类,间或穿插游戏,邀请现场观众参与以活跃气氛;结束时,全体参演人员或组织者云集台上,同声高歌。

湖南电视台党委书记刘一平说:《快乐大本营》刚做出来时并不能让人满意,栏目的氛围不好,第三期仍然不行。第四期开始让湖南电视台文体中心副主任汪炳文来做,栏目开始有起色,但仍然效果不好。第五期才是后来《快乐大本营》的面貌。

img30

开播后几个月,《快乐大本营》摆脱了晚会式节目的影子,融入了传统综艺娱乐节目的各项特征,显出了它真正的崭新面貌。

一、开创了明星娱乐大众的新形式

《快乐大本营》邀请两岸三地的影视歌明星来参与节目,并作为节目的主角,在当时是一个新鲜的尝试,取得了火爆的效果。参与这个节目的明星像黎明、范小萱、林志颖、温兆伦、林心如、苏有朋、赵薇、徐静蕾等都是当时最火热的影视歌明星,因此让这个节目迅速积攒了大量人气,收视率在全国同类型节目中遥遥领先。该节目在明星的宣传策划上也是下足了功夫的,在每期节目的预告片中,都会用煽动性的语言、精彩的个人简介来预告参加这期节目的明星嘉宾们,并留下悬念以吸引广大的观众们准时收看直播。在直播前就有一大批追星族们在演播厅前等候,只为一睹明星真容,节目结束后,追星族们早在明星下榻的酒店等待签名。这种火热场面着实给《快乐大本营》做足了广告,“看《快乐大本营》就是看明星,看明星就要去看《快乐大本营》”,这就是当时《快乐大本营》超强的明星效应。可以说《快乐大本营》在明星娱乐大众这一点上的成功运作是首开先河的,以明星为主体的节目形式会收到如此欢迎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偶像明星们一般都有漂亮的外表、潇洒的风度,富有人情味的谈吐,这些天赋极易赢得人们的倾倒、迷恋,明星随之拥有的社会知名度、掌声、鲜花及优越的生活条件,都是青少年羡慕的。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一次大型演唱会上,随着明星们的陆续出场,中国最高学府的那些年轻人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荧光棒,随着音乐的节奏左右摇摆。摄影镜头所到之处看到的是莘莘学子的各种痴迷状,其中还伴随着女生兴奋的高声尖叫。在《快乐大本营》的演播现场,学生们高举着“xx我爱你,就像老鼠大米”的横幅标语在镜头前欢快地摇动不已。这就是偶像明星的魅力,可以穿透学识与年龄的界限,直达人性深处,让人放浪形骸,实现精神的极大宣泄与愉悦。疯狂无忌的明星表演、铿锵有力的音乐节奏、调侃戏谑的说白、绚烂刺目的灯光效果在青春舞台上汇集一起,可以极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游戏本能,使人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烦恼与不适,达到身心的极大放松。正如崔健唱的“我们有了机会就要表现我们的欲望,我们有了机会就要表现我们的力量”。人们从这里实现了轻松、忘我的满足。

第二,中国观众常常具有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看客心态。在游戏活动中,谁最能获得观众的笑声,谁就会被人戏谑为“活宝”,该词常有贬意,因此,一般人尽量避免当众出洋相。而在《快乐大本营》中,那些披着神秘外衣的影视歌坛明星作为特邀嘉宾走进了演播厅,让他们在游戏(竞技)中出一出“洋相”,逗一逗“乐”,观众的看客心理得到了满足。这些明星们卸去了平常被各种媒体包装的面具,还一个平常人面貌。他们做怪相,玩游戏,打打闹闹,互相调侃,常常在现场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二、增强了观众参与形式的多样性

电视的参与性在娱乐节目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而且在所有电视节目形态中是效果最好的,观众的参与甚至是娱乐节目的娱乐性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在娱乐节目所引发的狂欢活动中,需要摈弃演员和观众的区分,在现场的直接参与和借助于媒介的虚拟性参与乃至最终与生活的渗透中,调整人们的心态,取消等级使人回到自身,在集体的参与中去除不和谐的杂音,而达到一种公众的和谐,形成一种狂欢中的新型人际关系”。[1] 也就是说,在娱乐节目的互动结构中根本没有演员和观众的本质区分,这种角色的均衡和无限的可转换性,其实类似于哲学家所热衷的“主体间性”。在这种互动结构中,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就生活于其中,在一个虚拟的情境中取消等级差别,使人趋向于亲昵。在互动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关系,而且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式和半现实半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另外,观众的场外参与是娱乐节目获得较高收视率的重要保障,有些时候它甚至是节目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节目情节的推动力。在《快乐大本营》中,观众通过拨打168热线电话来支持所喜欢的嘉宾,哪位嘉宾的支持率最高,他所获得的奖品就越丰厚。这样观众本身就参与到了节目的故事情节中,和参加游戏的选手们一样,观众也是游戏的一部分,他们担当了仲裁的角色。而且由于各自的喜好不同,势必使得观众持续关注节目的进展情况,为喜欢的嘉宾加油助威。另外,观众提供的线索,提出的意见建议也是参与的一种形式。

虽说综艺节目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观众的地位和参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往多数综艺栏目的现场观众只是烘托气氛而已。这个时期的《快乐大本营》,现场观众局部参与到节目中来,如从观众参与来讲,已经有明显的进步,但与真正的观众参与还有很大差距,这在以后的节目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了完善。

当《快乐大本营》具备了综艺娱乐节目的各项特征后,实际上它也正是节目的最火爆期,编导们并未停步不前,而是在一步步地完善和改变,避免节目走向程式化,随时给它添加新鲜内容。其最大的转变是将原来的舞台节目延伸到户外,因为随着《快乐大本营》的火爆,全国的电视观众对该节目形成了极大的热情,单一的舞台表演已不满足全国各地观众的收视需要,他们要求《快乐大本营》能够走到他们的身边,而不是只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表演。而这个要求正符合了《快乐大本营》走向全国、打造全国品牌的策略,给《快乐大本营》的改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2000年开始,节目的整体形式逐渐改变,开始拍摄外景片并把节目的演播现场搬到了全国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