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知与理解

感知与理解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人际传播的基础:感知与理解作为一种人际传播,采访中双方的认知包括了感知与理解两个过程。要使得采访顺利进行,就要了解可能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从而保证感知与理解的通畅。类似与相近,即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并在一起。

二、人际传播的基础:感知与理解

作为一种人际传播,采访中双方的认知包括了感知与理解两个过程。在采访中,传播并不是完全通畅的,它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或干扰,从而使认识到的信息与实际状况发生偏差。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会受到“结构因素”的支配,“这种因素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一种先验的感知框架,它先天性地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无时无刻地不在左右着感知活动”[1]。要使得采访顺利进行,就要了解可能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从而保证感知与理解的通畅。

1.影响感知的因素

根据惠太海默、考夫卡等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的心理学理论,影响感知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类似与相近,即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往往趋向于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归并在一起。

(2)完形趋向,即人们总是趋向于整齐、规范、统一、完好,而力求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凡是破坏完好因素的事物可能被本能地排斥在人的视野之外。

(3)残缺闭合,即把接近完好的认知图景完善起来,自动将残缺部分修补闭合。

(4)共同命运,即人们趋向于把类似的东西当成一个共同体来感知。

在新闻采访中,采访者常常会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对被采访者所表达的观点、见解产生误解。这就要求你在采访中尽可能地克服主观定势思维,以中立的态度面对新闻事件和被采访者,做一个客观的记录者,减少或避免这种误解。

2.影响理解的因素

“人们在理解活动开始之前,就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在传播活动中,不管是传者的编码活动,还是受者的译码活动,不管是记者采写新闻,还是读者阅读报道,都带有某种自以为是的假设成分,从而使传播更难达到客观、真实、准确。人们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每个人的行为、观念、性情都不断地受某种文化模式的塑造和熏陶。因此,人们在传播接受信息时难免要受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带有鲜明而独特的文化烙印。动机与理解密切关联,尽管在某些理解活动中动机隐藏很深,甚至连理解者本人都未必能察觉或未必敢正视,这就是选择性理解的原因。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2]其中,影响理解的因素主要有心理预设、文化背景、动机、情绪、态度等。

在采访中,被采访者和采访者双方都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使传播出现障碍或者偏向。对于记者来说,要认识到采访的目标是认识事件的真相,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记者能够做的就是尽可能全面地采访和记录,在采访中避免掺杂先入之见,也不能根据主观的判断随意“挑选”被访者的语言,以免断章取义,而是应该将评判的权利交给受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