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德新闻业的发展

两德新闻业的发展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两德新闻业的发展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在同盟国军队的沉重打击下彻底失败,随后苏、美、英、法对德国进行了4年的军事管制。(一)联邦德国的新闻业1.报刊1945年5月8日,即停战后的第4天,盟军就颁发了新闻管理条例。联邦德国报业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上3份报纸并称为联邦德国的“三大报”。

一、两德新闻业的发展

1945年5月,德国法西斯在同盟国军队的沉重打击下彻底失败,随后苏、美、英、法对德国进行了4年的军事管制(美、英、法管制西部地区,苏联管制东部地区)。1949年9月20日,德境西占区正式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同年10月7日,德境东占区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此后的40年里,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

(一)联邦德国的新闻业

1.报刊

1945年5月8日,即停战后的第4天,盟军就颁发了新闻管理条例。条例规定:在纳粹统治时期出版的报刊一律停办;禁止任何与纳粹有关的人从事新闻出版活动;创办报刊必须事先向盟军当局登记、申请许可证。

为了弥补报业真空状态,盟军总部发行了一种《德意志简报》,免费分发给德国人阅读。此外,1945年10月,美国占领当局在法兰克福创办了《新闻报》(该报设备全部来自美国,每天发行15万份至18万份,并设有柏林分版,1955年1月停刊),英国占领当局也于1946年6月在汉堡创办了《世界报》。

1945年7月,盟军当局开始准许非纳粹德国人申请办报,并陆续发给执照。1949年9月21日,盟军总部统一宣布,在联邦德国生活的德国人(被军事法庭判为高级战犯或罪人的前纳粹分子除外)都无须事先获得批准就有权出版报刊。此后半年内,报刊的数量由400家左右上升至568家。联邦德国报业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联邦德国成立之初的十几年间,报业发展迅速,报纸数目增至1 500余种。其中政党报纸约占20%,远远少于战前。在此之后,报业发展势头减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二战”后联邦德国创办的主要报纸有:

(1)《世界报》(Die Wele)

该报1946年6月由英军占领当局在汉堡创办,1976年迁到波恩,1993年迁到柏林。初为周二刊,1949年改为日报。1952年招标出售,施普林格买下75%的股权。90年代初发行量为20多万份。读者多为国家机关和经济界的上层人士。

《世界报》平日30版左右,分4个部分:重要新闻和评论、综合新闻、文体新闻和特稿,此外还有一系列专版,广告约占一半篇幅。该报信息广泛,文字精炼,版面活泼。它拥有较大范围的记者网,其对首都新闻的报道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国际新闻也相当重视。

(2)《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该报1949年11月1日创办于法兰克福市。该报重视经济新闻和国际新闻,读者对象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企业界上层人士以及独立职业者。90年代初发行近40万份。

该报平日出30版至40版,内容分政治、经济、文艺三大部分,此外每天分别有科技、书籍、旅游等专版。

该报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一个遍布世界的记者网,这使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通讯社而发布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并使它在经济报道方面独领风骚。该报每日还出版一张供订阅的附加版“经济一瞥”。

(3)《南德意志报》(Sueddeutsche Zeitung)

该报1945年10月创办于慕尼黑。初为周二刊,1949年改为日报。该报创办时持社会民主党执照,以后变为私人报纸,但仍倾向于社会民主党。读者对象主要是自由派知识分子,20世纪90年代初发行40多万份。

该报篇幅比较大,平日40版至50版,周末更多。平日版分三部分,政治新闻与评论、地区新闻和文艺影剧消息、经济新闻。此外还有一些定期和不定期的副刊和专页。

该报新闻版的特点是报道面广,而它对所在的巴伐利亚州的报道同样内容广泛。许多人对该报新闻文体的特色(其头版有杂文栏“曝光台”,通讯报道也富有特色)以及它对所有危害社会的现象予以抨击的做法颇为赞赏。

以上3份报纸并称为联邦德国的“三大报”。

(4)《图片报》(Bild-Zeitung)

该报1952年由施普林格在汉堡创办,它是联邦德国最早的一份通俗报纸,4开小张,几乎全靠街头零售。90年代初日发行量高达500多万份,占联邦德国日报发行量的四分之一,居西欧各报之首。

在《图片报》上占主要篇幅的不是文字报道,而是图片、大字标题、彩色线条和花边。读者可以通过这份报纸了解身边发生的一切新闻。该报每天通过卫星传真在各大城市同时出版。

“二战”以后德国出版了许多期刊,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明镜》周刊和《明星》周刊。

《明镜》(Der Spiegel)周刊1947年创办,社址汉堡,是德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周刊,用德文和英文出版,90年代初发行量超过100万份。该刊以“展示社会的阴暗面”为己任,注重调查性报道,敢于揭露政界内幕和社会弊端。70年代该报对国防部长施特劳斯受贿渎职的揭露、1983年对钢铁大王弗利克公司贿赂政界要人的揭露、1987年对石荷州州长巴舍尔在竞选中采用不正当手段的揭露,都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该刊这种秉笔直书、不畏强权的风格,被同行们称为“明镜风格”。

《明星》(Der Stern)周刊1948年创办于汉堡,是联邦德国最畅销的大众化时事周刊,也是新闻类画报。它的报道广泛,从政治内幕到凡人琐事都有涉及,尤其以揭丑和猎奇著称。该刊形式上讲究标题的设计和图片的运用,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发行量在100万份以上。

50年代以后,随着商业性报纸的大量出现,联邦德国报业出现了集中、垄断化的趋势。其标志是,报纸的总发行量持续增长,种数和出版单位却在不断减少。1954年,联邦德国拥有独立编辑部的报纸225家;1976年,这个数字减少至121家。

经过多年的竞争与兼并,至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形成10个大的报业集团。它们是:施普林格报团、布洛斯特-芬格报团、斯图加特报团、杜蒙报团、南德意志报团、慕尼黑报团、莱茵报团、麦得扎克报团、法兰克福报团、鲁尔报团。其中,施普林格报团是最大的报团,它所拥有的报纸发行数占全国总发行数的30.21%。

施普林格报团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施普林格战前曾在沃尔夫通讯社和其他小报当过记者和编辑,战后继承了父亲的印刷厂,创办了一系列报刊。1946年创办广播周刊《听》获得成功。1948年创办《汉堡晚报》,两年间就成为联邦德国销量最大的报纸之一。1952年创办大众化报纸《图片报》,发行量很快跃居全国报纸之首;紧接着又买下英军创办的《世界报》,把它办成了一份“高级报纸”。到20世纪80年代,施普林格报团已经成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大报团,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和《图片报》,最大的晚报《汉堡晚报》,最大的星期日报《星期日图片报》和《星期日世界报》,两家柏林报纸《柏林日报》和《柏林晨邮报》,最大的广播电视刊物《听》以及其他一些报刊。除此之外,施普林格报团还拥有两家通讯社,主要为本系统报刊提供新闻。80年代末期,它购买了东柏林《晨报》50%的股份,并向东欧国家渗透。

联邦德国的杂志业也出现了垄断化的趋势——4家大的出版公司控制了全部发行量的64.2%。它们是:鲍尔出版公司、施普林格出版公司(1842年创办的科技出版社)、布尔达出版公司和格鲁纳-雅尔出版公司(现在是世界性的贝特斯曼出版集团的一个子公司)。

2.广播电视

盟军占领德国期间,各广播电台均被没收。1949年以后陆续移交联邦德国政府。为了避免纳粹统治时期言论控制的一幕重演,美、英、法占领军提出了重建广播事业的两大原则:广播应为独立的事业,不受政府控制;广播应为公益事业,不能依赖广告生存或受其危害。据此,广播被视为公共财产,任何宗教团体或私有利益集团不得染指。这就奠定了联邦德国社会公营的广播电视体制的基础。

(1)公共广播电视

占领结束后,联邦德国各州陆续建立了社会公营性质的广播电台。这些电台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个人,而是由社会各界共同管理。为了加强彼此间的合作,1950年10月,各州广播电台联合起来,成立了德国广播联合会(ARD)。这些地区电台还联合建立了两个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德国之声广播电台(DW,1953)和德意志广播电台(DLF,1960)。前者是德官方对外广播电台,成立的目的是宣传德国,缓和战后德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后者对全德国广播。根据1960年通过的联邦广播法,这两个电台的经费从联邦财政预算中拨给。

联邦德国的电视台是在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2年11月,由地方广播电视台、德意志广播电台和德国之声联合组成德国公共广播电视联盟(ARD),德国一台即是该联盟所有成员共同承办的公立电视台。各成员按照分工分别提供电视播出,其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征收的广播电视费和广告费。为了打破德国公共广播电视联盟对电视市场的垄断,联邦各州又于1961年联合开办了第二家电视台——电视二台,总部设在美因兹。1967年,联邦德国开始播出彩色电视节目。联邦德国政府对电视台的干预很少,节目内容和技术问题均由专家负责。

社会公营广播电视系统在联邦德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它的管理机构由三部分组成:其一,广播委员会。这是公营广播电视系统的最高权力机构,由各社会团体代表、州政府代表、州议会各党派代表组成。其职责是制订章程,选举管理委员会,决定总经理的任免,批准财政预算等。其二,管理委员会。这是业务监督机构,职责是同总经理签订合同并监督其执行,检查预算实施情况。其三,总经理(台长)负责领导全台业务工作,任免部门负责人,确定节目计划,负责财务实施。

公共广播电视系统的经济收入一般来自两个方面:听众和观众每月交纳的收听费、收视费。这项费用由德国广播联合会和电视二台共同建立的收费中心统一征收,然后按一定比例在各台间分配。另一收入是广告费。各台均有广告,但播出广告必须遵守有关规定,如电视广告每天不得超过20分钟,不得在晚上8点以后及公共节假日播放,不得在节目中间插入等。

(2)私营广播电视

从20世纪80年代起,联邦德国逐步开放私营广播电视。1981年,联邦宪法法院作出私人可以经营广播电视的裁决,私营电台随即出现。1984年又出现了私营电缆电视台。当时对这个问题各州政府意见不一,争议很大,直到1987年4月才达成共识,签订了新的州际广播协议,确认经州政府许可,可以建立私营广播电视机构。协议还规定,经州政府批准,可以在电缆系统中转播所有能够收到的公营或私营电视节目。自此,联邦德国正式走上了公私并存的广播电视双轨制的道路。

从实际情况看,虽然公共台在联邦德国具有相当的优势,但私营电台电视台的数目也在不断增长。联邦德国拥有私营广播电台几百座,都是地方性的。其中的一些,如萨克森的FFN广播台、巴伐利亚天线台、汉堡广播台等已经拥有相当广泛的听众,有的甚至在竞争中超过了公共广播电台。从总体上看,私营广播台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有的以播放音乐为主,有的则播送地区新闻,而公共广播电台通常是不向公众提供这类节目的。

联邦德国有两家主要的私营电视公司,一家是卫星电视一台(SAT 1),另一家是卢森堡广播电视台(RTL)。前者1985年创建,设在美因兹。施普林格报团、时代出版-电视公司等掌握了它的大部分股权和节目份额。该台以娱乐性节目为主,较多播出美国影片和电视剧。后者1984年创建,从科隆播出。比利时和法国金融集团的下属公司CLT公司是它的最大股东。该台最初只转播重大的体育比赛并播出一些性爱节目,后来也制作了许多自己的节目。该台节目比较适合大众口味,平均每天的收视率为20%,超过了卫星电视一台(占14%)。卢森堡广播电视台在广告市场上也是最为成功的,它播出的广告约占全部电视广告的40%。为了扩大播出范围,这两家公司不仅相互之间,而且同德广联和德意志电视二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除了上述两家主要的私营电视公司之外,联邦德国的私营电视台还有电视五台(TELE 5)和第七套节目(PRO 7)。最初这两个台只能通过电缆播送节目,尔后可以通过电缆、卫星和天线为70%的西欧家庭接收。1992年,电视五台改名为德国体育电视台,施普林格报团和基希集团在该台拥有股份。

3.通讯社

盟军占领期间,美、英、法占领区分别出现了各自的新闻社。1949年9月1日,在这3个新闻社的基础上成立了德意志新闻社(DPA,简称德新社)。它是股份公司(由100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组成)性质的企业,不过联邦政府每年都给予财政支持。

德新社是联邦德国最大的通讯社,1980年有报社成员188个,广播电台成员3个。为了避免财力雄厚的成员控制通讯社,该社特别规定,任何一个出版商或出版集团所占股份不得超过1%,所有电台股份总和不得超过10%。

德新社领导机构为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董事会任命正副社长和总编辑,主持全社工作。其业务部门有国内新闻部、国际新闻部和新闻图片部。在国内,首都波恩设有联邦分社,其他各州均设分社;在国外,同60多家通讯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驻记者。

德新社每天发布德文对内新闻10万字,德、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的对外新闻7万多字。它的新闻、特稿和图片订户有国内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1 000多家报纸,国外的订户有100多家通讯社、广播组织和报社。

德新社建立后,联邦德国很快出现了一批地方性和专业性的通讯社。其中1948年成立的体育通讯社,是世界上唯一的体育专业通讯社。1971年,合众社在联邦德国的新闻社停办,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家新的全国性通讯社——德意志电讯社(DDP)。德意志电讯社也是一家股份公司性质的企业,为联邦德国的第二大通讯社。该社总部和国内部设在波恩,国际部设在伦敦。它每天发稿34 000多字,66%为国内新闻,其余为国际新闻。该社同样接受联邦政府的资助。

除德新社外,联邦德国还有其他较大的通讯社:联合经济通讯社(VWD)(专门提供国内外经贸信息)、基督教新闻社(EPD)、天主教通讯社(KNA)等。

(二)民主德国的新闻业

1.报刊

民主德国的新闻业是在苏联的影响和扶持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完全因袭了苏联以中央机关报为核心的报业模式。早在1945年苏军占领期间,民主德国在苏军协助下就创办了《柏林日报》。同年创办的还有自由民主党的机关报《晨报》、基督教民主联盟的机关报《新时代报》和工会联合会的机关报《论坛报》。

1946年德国统一社会党成立,随即创办了党的中央机关报《新德意志报》(1946年4月23日创办于柏林),并指定《柏林日报》作为党的柏林市委机关报(该报后又宣布为非党报纸)。此外,德国统一社会党还创办了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统一》和有关党的生活的刊物《新路》。各州县党组织以及党所领导的群众团体也都有着自己的机关刊物,如《莱比锡人民报》、《萨克森新闻报》,自由德国青年联盟的《青年世界报》、农民互助协会的《自由农民报》、民主妇女联合会的《今日妇女画报》等。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苏军将新闻媒介的管理权移交民主德国政府。由于民主德国有报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报纸数量不断增加。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国已发行40种日报、32种周报(刊)。到80年代,日报总发行量达到800多万份,周报总发行量达到870万份。其中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报纸是德国统一社会党的机关报《德意志新报》(每期发行量约为110万份)。

5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的杂志种类多达250种。其中,专业性的刊物占很大的比重,如文学艺术界的《新德意志文学》、《世界舞台》,体育界的《国际体育活动》、《体育画报》,农业方面的《德国农业》,新闻界的《新德意志新闻》等等。至80年代,民主德国出版杂志517家,期发行1 800万份。

2.广播电视

民主德国的电子传播媒介是作为国家事业运营的,由部长会议下辖的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来实施。

1945年5月13日,东柏林的柏林广播电台最早在德国恢复了广播。之后柏林又建立了3座广播电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声电台、柏林国际广播电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电台是最重要的对内广播电台,每天播出两套节目,24小时昼夜播放;柏林国际广播电台主要提供首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之声电台主要对民主德国之外的德语地区的居民广播,向他们介绍本国、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柏林国际广播电台是专门对外广播的电台,用11种语言对东南亚、中近东、非洲、美洲和欧洲国家广播。除此之外,民主德国还拥有11个地方广播电台。

1950年6月13日,民主德国最早的电视台——柏林电视台首次试播,1952年12月正式播放节目(柏林电视台有两套节目,第一套节目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内容;第二套节目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并播映纪录片和故事片)。50年代以后,各地方城市也陆续建立了电视台。从1969年10月起,电视台开始播放彩色节目。随着经济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民主德国电视机的拥有量迅速增加,成为东欧电视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3.通讯社

德意志通讯社(AND,简称德通社)是民主德国唯一的国家通讯社,1946年10月10日根据各报刊和广播电台的倡议建立。成立之初,德通社是股份有限公司性质的企业,1952年,政府将它收归国有,成为国家通讯社。

德通社是民主德国境内唯一有新闻播发权的通讯社。总部设在柏林,在国内14个专区设有分社,在40多个国家派有常驻记者,与70多个国家的通讯社签有新闻合作协定。德通社每天以德、英、法、俄等6种文字,向国内外发布约12万字的消息,是社会主义阵营中比较权威的新闻发布机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