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归化与异化策略

归化与异化策略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归化与异化是劳伦斯·韦努蒂2004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他从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大背景中考察了从17世纪到当代的西方翻译状况后得出的结论。简单来说,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而异化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因此,异化与归化两者应该灵活变通、互为补充,这才是我们外宣翻译工作中宜采取的实践操作策略。

归化与异化是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2004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他从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大背景中考察了从17世纪到当代的西方翻译状况后得出的结论。他指出所谓的归化策略即采用通顺、流畅、自然的译语进行翻译,保证译作的通顺易懂,让译作看上去好像是译语的原作,以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译者则隐而不见,翻译因此而变得“透明”;而异化则是采用“抵抗式”的翻译策略来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将源语文化移入目的语文化,让译文读者了解异国文化,从而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同时改变译者的隐形地位,提高译者的权威。

简单来说,归化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而异化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韦努蒂的思想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Friedrich Selileiermaeher)1813年在柏林皇家科学院(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做的《论翻译的方法》的演讲:“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作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拢读者”(转引自Andre Lefevere,1977:74)。从文化互动的视角来看,斯莱尔马赫提到的前一种做法是以原文文化为归宿的异化,而后一种则是以译文文化为归宿的归化。要求作者向读者靠拢,就必须用译文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递原文的内容,而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就必须使用与作者原文表达方式在句法与风格上相同或相近的表达结构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所以,英国出版的《翻译学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将归化翻译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以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而将异化翻译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陌生感、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策略(Mark Shuttleworth&Moira Cowie,2004:43-44,59;转引自朱义华,2013:135)。

就外宣翻译而言,我们开展对外传播主要是进行信息的共享与文化传播,是让受众能够轻松理解、领会并影响其言行,而不是欣赏异域文化与异国情调,因此“在翻译时时常采用归化的译法,突出主要信息,设法化解或避开使受众感到累赘或莫名其妙的修饰或文化因素”(张健,2010:346)。因为异化通常会给受众造成很大的信息负荷与认知负担,从而导致读者误读某些重要信息,或者因难以理解而导致放弃阅读,这显然背离我们的初衷。但是,外宣翻译也不能“一刀切”式地采用归化策略。韦努蒂在2007年接受采访时就曾指出,将“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看成是一对对立的概念是一种误解,这是因为“异化翻译”也得落实在接受与文化中;归化的翻译不是异化,但异化的翻译只能用归化的语言(转引自郭建中,2008:43-44)。

因此,为了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一方面,译者应该在语言层面采用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的归化语言,在此前提下再结合意译或直译的方法;另一方面,译者应该在文化层面采用异化的翻译取向,再结合直译或意译,或兼而有之的具体方法来把异域文化因子介绍给目标语受者,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与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袁晓宁, 2010:85)。

张健(2010:346)认为,归化是文化特性的诠释,而异化则是文化特性的保留。不论是诠释还是保留,都是对文化的某种译介传播,是与另一种文化的互动交流。比如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翻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而不是“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就是出于文化交流与互动心态而做出的翻译策略选择。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说,异化翻译也是归化,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并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郭建中,2008:43)。因此,异化与归化两者应该灵活变通、互为补充,这才是我们外宣翻译工作中宜采取的实践操作策略(朱义华,2013:135)。唯有这样,才能既保留并传播文化特色,又还读者一个轻松自然的文本阅读与认知语境,从而确保最佳交际目的与宣传效果的实现。

其实,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异化是第一位的,归化是第二位的。能够异化尽量异化,不能异化,则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孙致礼,1999:28)。在使异域文化变得易于理解接受的同时,归化也会蒙蔽读者,造成文化失真,阻碍文化交流。我们当然主张自然晓畅的译文表达,但不赞同吞并原语负载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文化交流的深入,异化翻译的积极作用将更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被更多人接受(崔永禄, 2004:42)。坚持文化的真实性,使外国读者能够体验中国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和传统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传统。

如果一篇译文不具任何异质因素,可以说译文就没有完成促进文化交流的任务,这篇译文也就不是一篇合格的译文。因此,从本质上说,翻译是“似非而是”的。所谓“非”就是原文中的异质因素(赵彦春,2005:258-260)。差异阻碍了交流,但也使交流成为必要。如果在翻译中抹平、遮蔽原语文本中的差异,翻译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因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不过分冲击目的语语言文化规范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传达原语文本中的差异性(孙会军,2004:48)。大米和面粉还是不一样的,翻译者的任务之一是帮助读者去了解异域文化和社会习俗,使读者的头脑中显现的形象和产生的联想都尽可能接近原作所要达到的效果。

因此,“甘其食”英文店名一半采用归化策略,直接用“Tom's”拉近顾客的心理距离;一半采用了异化策略,使用“BaoBao”一词,而不是“steamed stuffed bun”,也不是“Baozi”,则尽可能地保留了包子的“异域特色”,吸引了顾客的关注。店里的三份英文说明也以归化策略为主,图文并茂、英文为主、中文为辅。异化和归化策略得到完美结合,达到了极好的传播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