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官话的形成

广西官话的形成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4.1 广西官话的形成官话或称北方方言,它与粤语、桂北土话、客家话、闽语、湘语一样,并不源于广西本土,而是中原人迁徙广西的产物。广西官话的源流和成因,相对粤语、桂北土话、客家话、闽语、湘语而言,略显清晰,此乃官话形成的年代距今较近,且官话进入广西的记载比上述方言易于查找使然。

3.4.1 广西官话的形成

官话或称北方方言,它与粤语、桂北土话、客家话、闽语、湘语一样,并不源于广西本土,而是中原人迁徙广西的产物。所不同的是,官话一般被认为形成于明代以后,故官话徙入广西的时间,自然晚于粤语、桂北土话、客家话、闽语。广西官话的源流和成因,相对粤语、桂北土话、客家话、闽语、湘语而言,略显清晰,此乃官话形成的年代距今较近,且官话进入广西的记载比上述方言易于查找使然。

3.4.1.1 广西之所以有官话,与明代以来大量的军事移民有关

广西地处西南边陲,出于抵御外侮和镇压内乱,加强中央统治之需,历代皇朝无一例外地不断派遣军队进驻广西,这是广西现存包括官话在内的多种汉语方言的重要和主要的原因。

1988年,笔者为撰写《南宁方言志》而调查南宁市官话时,发音合作人告曰:“我们祖先是明朝的锦衣卫。”据时年83岁的老人介绍:“抗日战争以前,南宁市市区通行平话和官话,操粤语者只是为数不多的广东客商。1965年以前,南宁市还流行一种以官话为表现形式,名为‘邕剧’的戏剧,至今仍有不少老南宁人非常眷恋这种讲官话的邕剧。”尔后,笔者在百色调查官话时,当地操官话者也自称,祖上洪武十年(1377)间充军南宁卫驻扎在田东(笔者按,田东距离百色不足百里)。所述真伪虽无从证实,但是,“卫”作为明代军队编制名,确有其事。

《明代广西卫所的设置与迁徙》(范植清,《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2期)考证,明皇朝自明洪武年(1368)起,在广西设置了10个卫,20个千户所(笔者按,千户所即明朝的兵制,统兵1200人,统隶于卫),形成了卫所制度。卫所的官军主要由朝廷派出的军队、投降的俘虏、服刑或充军者三类人组成。

《唐铎传》(《明史》,卷一三八)载,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南丹等州县土官作乱,朝廷派遣湖广、江西所属卫所官军6万人,京卫精壮马步军3万余人,加上广西卫所官军1万余人,号称10万大军征讨广西各地“叛蛮”。由于官军多携家属随行,以一家至少3口人推算,当时在广西的外省军事人口,应该不少于30万人。这些军事移民北至今内蒙,南至今海南,来源非常广泛,而以今湖南、湖北、江西、山东、浙江、广东为多。尤其是京卫官军的到来,对官话在广西的形成,作用最为显著——因为来自不同省份的官军共同作战,需要一种互相能懂的语言来指挥和协调,二来这些官军战后大多驻戍广西,他们所携来的官话在广西扎根,则不言而喻矣。

3.4.1.2 明代以后相对稳定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官话的地位

明朝以来,“两汉”、“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北宋”之类的历史没有重演,一朝之国的中央集权统治,加上始于金朝建都北京的延续,北方方言一直是官场的办公用语。朝廷内外,上传下达,必然需要大家耳熟善用的官话,故官话地位的巩固不容置疑。

3.4.1.3 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官话的传播

1987年,笔者为撰写拙文《广西陆西村壮族私塾读书音》(《民族语文》,1991),在距离广西南宁市70多公里的武鸣县两江乡陆西村搜集材料时,时年85岁的发音合作人称,他7岁束发始读“四书五经”,用的是壮语(笔者按,实际上是壮语借自相邻的汉语方言粤语、平话的读书音)和官话两种读法。笔者在广西百色,还记录过一种当地称为“用城里的官话”唱读古诗文的读书音。可见,比及官话形成之时,读书识字不再仅仅是科举赶考,跻身官宦阶层的门槛,而逐渐成为普及文化知识的社会现象。于是,作为当时读书音的官话得以进一步传播。

3.4.1.4 北方移民的继续涌入,扩充了官话作为交际工具的流通范围

明代以后,原居官话“大本营”的中原人因逃荒、经商、刑罚、贬斥等其他原因进入广西的现象一如前朝,官话在广西作为交际工具的流通范围得以不断扩大。

3.4.1.5 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推动了官话的繁衍

广西历来是多语言、多方言之地,交际的需要,使一些人同时要说几种语言、方言,人们一般不排斥母语以外的语言和方言,尤其官话一开始大多是由官场和文化人最先使用的语言,说官话自然被尊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不少人以会说官话为荣。因此,官话得以逐渐通行于全广西,甚至被称为“广西的普通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