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2-03-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在以往的汉语新词语研究及词群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新词语词群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本文研究对象的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汉语新词语词群。同时,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更有效地进行言语交际,这一实践内容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留学生新词群的教学上。本文对汉语新词群内的整体转义和部分转义分别进行了探讨。

8.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在以往的汉语新词语研究及词群现象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新词语词群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本文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汉语新词语词群。我们不但要对词群的整体进行产生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还要对其内部组成成分进行研究。汉语新词语词群的组成成员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组成成员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词素或词,我们称之为共同词素或共同词。所以我们对汉语新词语词群进行研究,可以以词群内组成成员的整体——词或短语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以组成成员的具体成分——词素或词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新词语词群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具有自身的特性,必须要有共同词素(词)作为外在形式标志,因此我们把词素作为一项主要内容纳入到研究中来。这种研究视角有利于我们对汉语新词群现象进行较为细致和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在结构类型和语义变化的分析中,词素的加入使我们的分析更加条理化和规律化。词素作为研究内容之一对于观察词汇体系发展趋势和外汉教学中的扩展法教学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2)关于本文的理论基础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语言和言语关系理论、词汇语义学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语言和言语的动态关系为语言的学习提供了“言语-语言-言语”的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建立了建构主义的语言观。这一语言观贯穿本文的研究过程和内容,为指导性的理论。新词群现象本身是共时的言语现象,我们通过对言语现象的观察和解释,目的是探寻语言规则和历时的语言规律。同时,在语言规则的指导下更有效地进行言语交际,这一实践内容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留学生新词群的教学上。

词汇语义学理论部分以词义演变学说为主要内容,词义演变的研究成果有,词义变化类型为扩大、缩小和转移。转义的新义位和旧义位的分布位置形成辐射型、连锁型和交叉型三种模式。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如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观察词义演变现象,发现意义发生转移的关键点在于新旧义位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概念隐喻的基础,隐喻就是通过相似性来进行词义扩大的过程,是由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因此确定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新词群意义变化的研究,这是现代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是基于对世界的经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进行语言研究的。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在范畴中,中心成员(原型)具有特殊地位,范畴是围绕着中心成员(原型)进行建构的。因此当一个词或词素具有多个意义时,应注重其原型意义。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现实主义,认为人类的经验和体验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经验和体验在理解意义。主要体现在隐喻思维上,通常将某一熟知的、具体的领域经验用来说明和理解另一不熟知的、抽象的领域经验。隐喻是人们有效认识抽象范畴的工具,在词义上也是如此,在词义的理解上,人们总是寻求新事物与已知事物的相似点,从而在原语义的基础上转义出新语义。

3)关于汉语新词群产生的原因

本文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大方面探讨了汉语新词群产生的原因。汉语新词群的产生与社会发展需要、民族语言融合以及语用心理基础密切相关。客观世界在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作为客体的表征形式,新词语词群也随之出现。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得世界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各民族语言相互借鉴以补充和丰富本民族的语言体系,从而推动了新词语词群的产生。“趋同”、“求简”、“向和”的心理需求是汉语体系内部类推机制存在的心理动因,与汉民族的几千年来的传统思维密切相关。

同时,本文认为,语言体系内部的动态平衡、自我调节功能以及内在的类推机制等几个方面有紧密联系。汉语新词群能够在语言体系中产生,是因为语言体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语言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体系,能够因功能变动而变动;二是语言体系内部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使其有序地变动而不致混乱;三是语言体系内部的类推机制,能够为变动提供资源和动力。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汉语新词群这种较为整齐有序的、具有较强类推性的语言现象。

4)关于汉语新词群的分类和特征

本文分析探讨了汉语新词群的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特征。汉语新词群结构类型符合现代汉语一般构词规律,但在类型分布上呈现出一些差异:偏正结构居多,主谓等结构偏少;在语义类型上的一个表现是一些共同词素(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按照共同词素的特征,我们把汉语新词群分为三类:共同词素为词缀的新词群、共同词素为意义实在的词根的新词群和共同词素为语义趋向虚化的词根的新词群。从意义实在的词根到意义虚化的词缀,是一个渐变的连续统,我们可以通过位置是否固定、是否有实体意义加以区分。我们认为,意义趋向虚化的词根作为共同词素在新词群的构造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汉语词汇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通过观察新词群的结构类型和语义类型等方面,我们认为汉语新词群具有词素(词)重合性、语义连接性、搭配选择性、词缀化倾向等方面的特征。

5)关于汉语新词群的语义变化

本文对汉语新词群内的语义转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其语义转化可分为整体转义和部分转义两种。转义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认知思维和大脑机制的作用。人们往往用已有的词语来命名新事物,这时词语原语义的范畴就扩大了,但这种扩大不是任意的,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基础上的,其变化的重要内在机制是隐喻思维。无论是从一个域到另一个域的跨域投射还是意义的多方位衍化都需要求助于逻辑推理能力或联想找到事物间的相似点,这一点构成了转义的心理基础。

本文对汉语新词群内的整体转义和部分转义分别进行了探讨。整体转义是词群中的“词”或“短语”意义的整体变化,而不存在再将“词语”切分为词素或词的情况。部分转义是词群内的词的共同词素(词)发生了意义变化,意义变化的部分可以是词素,也可以是词。部分转义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语义的类化;一种是语义的泛化。语义类化是指意义指称范围的扩大,语义类化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指谓对象上发现这些可以类化的特征,将这些特征加载在一定的对象之上使之纳入词语的指称范围。一些共同词素在类化的同时还增添了附加的语义色彩。汉语新词语词群的泛化转义以意义的抽象化、一般化和扩大化为特征,它是以部分具体义素的脱离和意义的适用范围扩大为前提的。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称范围,是尽可能地促使使用者在词语和尽可能多的对象之间创造性地发现新指称关系的过程。

本文认为,汉语新词群内部一些共同词素的语义在隐喻机制的运作下,发生类化或泛化。类化或泛化的过程是义素不断损失,细节义不断减少的过程,逐渐固化为某一抽象义,有的伴随附加意义的产生。我们认为处于这一语义变化过程中的共同词素正在发生语义的虚化。

6)关于汉语新词群的发展预测

本文总结了在语言发展一般规律统摄下的词群发展规律,同时研究了潜语言和显语言在词群发展中的交替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新词群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认为汉语新词群有词群音节三音化和共同词素词缀化的发展趋势。从总体来说,现代汉语仍然是以双音节为主,并以双音节为主要发展方向。我们所说的三音化的趋势是针对词群这一研究范围而言的。共同词素词缀化的发展趋势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进一步虚化,发展成为典型的词缀;二是保持在中间状态的位置上;三是终止下来,结束词缀化进程。

7)关于汉语新词群的外汉教学

本文将对汉语新词语词群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认为汉语新词群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教学内容方面强调重视造词模式方面的教学和意义变化方面的教学,在两个主要教学内容中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认知教学法为基础提出了“词素扩展教学法”和“主题扩展教学法”,以使学生增大词汇量,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遵循“必要性”、“普遍性”等原则,选用已经被认为是规范了的新词群来进行教学,摒弃临时产生的和表示消极内容的新词群,以保证教学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