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多样性与美国儿童博物馆

文化多样性与美国儿童博物馆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博物馆源起于美国,全世界90%多的儿童博物馆也在美国,而最初形态的儿童博物馆就是从传统的博物馆演化而来的。今天的儿童博物馆尽管在功能、结构等方面难以与传统的博物馆完全一致,可我们对美国近300家儿童博物馆网站进行考察后发现,儿童博物馆的很多实践都有浓厚的传统博物馆的影子。
文化多样性与美国儿童博物馆_中美儿童博物馆研究

一、“文化多样性”概念辨析

关于何为“文化多样性”,学者存在不同看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1]里对其定义:“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而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对“文明”一词进行阐释时说:“文明意味着具有最大的多样性的文化之间的共存,甚至文明就是这种共存本身。世界文明就是保持其各自独创性的文化之间在世界范围里的结合。”[2]这更是道出了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之间不可分割的关联。

然而,“文化多样性”一词自出现以来难以避免被“误读”,人们极易把它与“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教育”混淆在一起。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儿童博物馆里进行的文化多样性实践,因而有必要先把“文化多样性”与这两个词进行对比辨析。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最早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出现,并随后在加拿大开始流行,主要是指一个社会的多民族、多文化和多语言特征。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多元文化主义则伴随着这些国家反对文化同质主义而产生的。[3]仔细分析,在这种内涵下的多元文化主义并不等同于文化多样性,它只是聚焦于文化多样性中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并且在多民族国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民族文化多样性为主要关注焦点的多元文化主义所倡导的尊重差异、多元共存的理念有助于形成宽容、理解异文化的社会氛围,有利于不同民族的和睦相处,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4]

“多元文化教育”是多元文化主义在教育领域渗透的表现,多元文化主义在民众中最好的普及方式就是教育。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开展得比较早。然而,从早期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来看,20世纪80年代之前其主题一直都是民族和种族,而随着后来其他弱势群体的努力,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渐渐涉及两性、社会阶级、宗教、特殊儿童、社区、年龄、同伴群体等。[5]于是就有学者提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应包括民族研究、多民族教育、反种族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等。[6]著名学者李·曼尼(Lee Manning)和劳拉·布鲁斯(Lerroy G.Baruth)在其代表作《儿童和少年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归纳总结了教育学界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界定,提出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界定必须考虑儿童和青少年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和目的,多元文化教育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典型的教育设计过程,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教会学习者认识、接受和欣赏不同的文化、种族、社会阶层、性别差异、宗教信仰、能力差别、妇女等;二是使儿童和青少年在他们发展的关键期形成在未来民主、平等与公平社会中工作时所必需的责任心和公共性。[7]不过,随着多元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其中存在的不少缺陷也显现出来,于是就有“文化互动教育”概念的提出。正如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跨文化互动教育之指南》所指出的那样,文化互动教育的目标是超越多元文化教育模式所导致的各文化被动共存,因而要通过创造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对话,找到多元文化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共存方式。[8]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多样性”并不等于“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更多地强调聚焦于民族、种族间文化的多样性,而“文化多样性”还体现在文化的世界性,即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其主体包括不同年龄段人群、不同性别人群、不同经济和社会状况人群,甚至还可以包括不同组织、不同行业等。正如学者黄旭东所说:“文化的世界性存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个体的特殊的文化中,是世界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交融的内在基础。”[9]文化多样性是一种包容的开放状态,容许每一种有价值的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处,而不仅仅局限于种族、民族间。同样,“文化多样性”也不等于“多元文化教育”。尽管我们可以看到多元文化教育在纵深发展过程中其内涵越来越接近于联合国对文化多样性的定义,然而作为一种实践形态的文化多样性并不等于一种教育形态的多元文化教育,文化多样性并不局限于教育这一单一的实践形态,而是更为宽泛。

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在今天这个时代,文化多样性具有哪些价值?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并予以承认和肯定……文化多样性增加了每个人的选择机会;它是发展的源泉之一,它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享有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10]文化多样性提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是彼此间互相理解、包容、学习、吸收的过程。罗素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摹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11]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呈现出的个性与特殊,更是文化生命活力的源泉。“文化的个性化、多样化现象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也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它既彰显了不同文化主体的权力和责任,也有利于不同文化互相借鉴,获得良性、健康的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生态平衡。”[12]可以预料,在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的今天,在人们之间交流更加频繁的今天,文化多样性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路径之一。

三、“文化多样性”与儿童博物馆创办理念

文化多样性怎么与儿童博物馆有关呢?作为一种实践形态的文化多样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甚至不能停留在“口号”之中,而是要渗透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儿童博物馆源起于美国,全世界90%多的儿童博物馆也在美国,而最初形态的儿童博物馆就是从传统的博物馆演化而来的。今天的儿童博物馆尽管在功能、结构等方面难以与传统的博物馆完全一致,可我们对美国近300家儿童博物馆网站进行考察后发现,儿童博物馆的很多实践(如展览、活动项目、收藏物)都有浓厚的传统博物馆的影子。美国博物馆协会在对博物馆的定义时也将儿童博物馆纳入其中。[13]因而,还是可以说儿童博物馆属于博物馆这一家族。而博物馆在文明的保存、延续、创造方面又具有独特的功能。罗伯特·R·加恩斯更是总结了博物馆在这个危机年代所具有的六个特点:①一个自由且适合创造与想象的地方;②保有人类文明的种子;③容忍个性化;④沟通人类与其所生存的世界中不同文明之间的桥梁;[14]地区文化的保存者;[15]各种生灵与事物的见证者。在博物馆,可以看到“那些不属于我们和不像我们的存在:动物、植物、精神、其他国家的人、其他的种族,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团体的人”。可以说,博物馆是一个文化大杂烩的场所。

与此同时,我们在考察美国每一所儿童博物馆的创办主旨时,不仅可以看到“儿童”“创造性”“游戏”“社区”等字眼,而且可以发现“文化”在其中也占了很大的分量。尽管为数众多的儿童博物馆把“文化”视为其使命之一,没有在字面上突出“文化多样性”的表述,其开展的活动的实质及设计理念更接近文化多样性理念。

而作为为儿童博物馆服务的机构——儿童博物馆协会,更是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促进文化多样性理念在自己300多个会员里得到落实。2004年,儿童博物馆协会从董事会成员中抽出人员组建了文化多样性委员会并启动了仪式,委员会通过一系列措施加速儿童博物馆在保护和推动文化多样性方面的实践。正如儿童博物馆协会在回答“为何在儿童博物馆的理念里要有一个‘文化多样性’声明”问题时所说:“仅仅是蕴含式或好的打算都还不够,一份文化多样性声明就是要让社区居民意识到儿童博物馆在开展文化多样性上面采取行动,并确保理念的落实”。尽管每一家儿童博物馆都与众不同,然而它们的创办理念声明都要覆盖如下内容:[16]使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对本民族文化以及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多样性文化进行了解与欣赏;[17]提高儿童的文化竞争力,以适应文化多样化与全球化的世界;[18]通过展览、项目、主张与伙伴来构建文化多样性的社区;④提高职员与机构的能力,以吸引不同背景的参观者与会员,并为他们提供服务;⑤通过确保自己的董事会与职员在每一处都能反映在实践文化多样性方面的努力,在文化多样性的行动上为儿童树立榜样。而宣誓内容则包括:①在儿童博物馆的各个方面(如运行、展览、沟通、市场、项目、教育资源)都要体现实践文化多样性的努力;②在职员与领导人员结构里面要出现更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③要倾听、反馈、吸引社区里每一个人员的声音。

四、儿童博物馆是践行“文化多样性”的主体

儿童博物馆主要是通过如下五类文化主体来践行“文化多样性”的理念。

1.其他国家的文化

文化多样性在儿童博物馆的实践体现主要是通过展览与活动项目来促进儿童了解其他国家文化。有些展览与活动项目是儿童博物馆与当地的文化机构合作举办的,有些是儿童博物馆自己组织的;有些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进行体验,有些是儿童博物馆讲解员对异域文物进行讲解;有些是常年开展的,有些是根据节日或纪念日来安排的。例如,世界意识儿童博物馆开展有在俄罗斯忏悔节中点燃稻草人、乌克兰复活节彩蛋设计、了解凯尔特人文化、了解欧洲文化、在游戏中了解中文、庆祝中国新年、学习中国书法、了解十二生肖、了解中国龙文化、了解中国舞狮等活动,拥有来自79个国家的7000多件原创艺术作品。与此同时,它还向其他学校、机构、博物馆出租展品并收取租赁费,并且已开展了25年国际青年艺术交流活动。2012年1月14日,儿童体验博物馆举办了题为“疯狂的博物馆——庆祝中国新年”的活动,其中包括观看中国新年视频、制作纸质龙与龙年吉祥物、学习书法等。沙滩儿童博物馆与马林中国文化协会合作举办的活动包括书法、风筝、出售中国食物、自己动手做中国传统甜点、舞狮等。[19]其他举办中国年活动的还有位于奥克兰的儿童艺术博物馆[20]、位于帕萨迪纳市的孩子空间儿童博物馆[21]等。在塔斯卡卢萨的儿童亲身体验博物馆里,有一个“日本房子”展览。[22]孩子们在里面体验这座体现日本建筑简约、自然风格的房子,可以在安有榻榻米的房间里“品”茶,参观厨房,了解安有木制浴盆的澡堂以及日式风格的玩具,用筷子“尝”日本料理,还可以带走一双筷子作为纪念。其实,对许多儿童博物馆的展览项目进行考察时会发现,“日本房子”展览在很多儿童博物馆中都出现。

儿童博物馆还长期开展关于异域文化的展览,最典型的是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对异域文化最好的领会是通过实物教学、触摸等方式进行,许多儿童博物馆都充分利用自己的收藏物来进行文化多样性教育。不定期举办感恩节、樱花节、非洲游、澳洲行等世界文化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游戏、角色扮演、欢乐剧场,让小朋友在精心设计的文化节环境中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构成,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人情、文化习惯,这是位于中国北京的豆豆家科技馆在践行文化多样性理念方面的实践。[23]

2.本国的少数民族、种族以及传统文化

塔斯卡卢萨儿童亲身体验博物馆开展关于了解1800—1900年间服装风格的“祖母的阁楼”展览。[24]旧金山海湾区发现博物馆在2012年1月16日举办马丁·路德金庆典。[25]可以发现,很多儿童博物馆在马丁·路德金纪念日前后都有针对性的展览与活动。波士顿地区是美国黑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就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活动与展览。如“波士顿黑人——一座城市的连接”这个展览就是一个有关种族、种族划分、身份认同与社区的对话。展览的设计凸显波士顿黑人社区的多样性,让观众了解黑人在这座城市值得回味的历史,并开启一种儿童与家庭成员一起讨论种族与身份认同问题的新的方式。展览包括一系列有趣的互动活动,并带领孩子们参观波士顿的一些场所,如:去一个狂欢车库参加传统的加勒比海庆典,并帮助装饰现场;去一家多米尼加商场购物;在约翰·史密斯的理发店和非洲皇后美容店了解不同的发型、他们对美的看法;在咖啡店伴着当地特色音乐跳舞。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教育部门里,还有一个“万帕诺亚格人”主题活动。由于万帕诺亚格人作为美国原住民的历史在美国教科书、故事书和美国主流历史中要么被误导、要么没有,因此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想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万帕诺亚格人的文化、历史。[26]

3.其他职业的体验

格伦斯福尔斯的世界意识儿童博物馆让孩子们从图案与设计中了解纺织。[27]塔斯卡卢萨亲身体验博物馆开展体验农场的活动项目,[28]比如让儿童自己扮演顾客在农贸市场购买番茄、土豆、胡萝卜、豌豆等好多母亲要求孩子多吃的蔬菜(类似中国的“扮家家”活动),或者扮演一名农民推着自己的卡车去农贸市场,让孩子们知道我们周围的食物从哪里来、是谁种植的(这对于城市的孩子们特别重要)。尽管所用物品都是模型,然而孩子们进入“模拟”生活空间,体验到这些“模拟”的生活场所后,就会更加关注真实的生活场景。

可以说,绝大多数儿童博物馆都有类似的可在“农场”“超市”“医院”“商店”“咖啡厅”“餐厅”等场所进行体验的展览。

4.对残疾人的关注

对残疾人的关注主要体现在儿童博物馆的场地设计上。儿童博物馆面向的群众主要是儿童,其次是家长、教育专业人员等。尽管残疾人在参观群体里只占很少一部分,然而绝大多数儿童博物馆在场地设计时都考虑到了残疾人的要求。这一人性化设计满足了残疾人的文化需求。文化多样性不应仅是让观众了解其他不同的文化,而要从更高的层面满足不同文化主体参与多样文化活动的需求。因为,文化多样性离开了多样的文化主体就“名不符实”。

5.儿童

儿童博物馆本身的存在即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因为儿童博物馆高扬了儿童这一主体的文化。

尽管儿童在儿童博物馆里进行参观、体验、游戏等活动时都会有成人的参与,甚至儿童博物馆的创立、设计等过程都是成人一手策划的,但与其他儿童场所(如儿童乐园、儿童公园、儿童图书馆)一样,儿童博物馆是一个专属于儿童的世界,而且与其他的儿童场所相比,(至少在美国)它已经成为了一个难以被取代的儿童早期教育、游戏的社区教育机构。在儿童博物馆里,儿童是主人,“大人”仅仅是这个“小世界”的客人;儿童如此欢声笑语、欢蹦乱跳的世界,是“成人世界”所没有的,同时也勾起了成人对自己童年的怀念,唤醒了成人内心的童真;儿童在这里“一本正经”地操作科学实验、当“医生”、探索奥秘等,让成人“大开眼界”。

这个世界的人群,如果从年龄的角度来分的话,有婴儿、小孩、青年、成人、老人。可曾几何,“儿童世界”在“成人世界”的影子下不见了。

美国学者尼尔·波斯曼(Neil Postman)在《童年的消逝——给教育和文化的警告》中警示人们:孩子们在其生活中正在远离童真,“小大人”在不断诞生。美籍华人黄全愈从“玩”的角度审视中美教育时指出:“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整天和大人泡在一起,孩子就失去了自己的世界。这样孩子不仅丧失了在孩子的世界中才有的那种孩童的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欢乐,而且丧失了在同龄群体中磨炼自己的社交能力独立能力的机会,致使孩子的社会化程度低下,不知道什么是合作、什么是让步、什么是礼貌……甚至精神抑郁,产生心理毛病。”[29]日本学者仓桥惣三历数了日本本土出版的有关“儿童世界”消逝的著作,如《孩子的危机》《被催熟的孩子们——现代社会带来的发展扭曲》《牢笼中的孩子们——日本的母子关系带来的产物》《孤立化的孩子们》《无活力化的孩子们》《被漂白的孩子们——服装上映射出的城市》《孩子房间里的孤独——电视游戏第一代的未来》。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化社会在许多地方的实现,使得儿童生长的物理空间显得狭小。不仅如此,商业、现代社会病以及不断膨胀的人类欲望等使得儿童心灵空间、儿童文化面临着成人世界的挤压与扭曲。“在现代文化视野下,儿童及其发展往往被看成是可以与儿童所处的背景分离开来而孤立地存在的,知识往往被看成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真理,可以被复制,可以被成人诱导,还可以由儿童自己建构,学习往往被看成是一个可以控制的认知过程。”[30]然而,这个时代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必须要靠一代又一代的人努力去解决,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从培养每一个健康的儿童开始。正如有一句西方谚语所说:“儿童尽管只占了人类的四分之一,却代表着人类的未来。”而这就需要我们从人的角度来审视“儿童世界”,抛开“成人世界”高高在上地对“儿童世界”指手画脚的姿态。必须认识到儿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伦理观、哲学、审美等,[31]儿童应当是“不断探索他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必须查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32]而不是一切都任由别人来安排;儿童应该是靠着自己的感觉和直觉来领悟自己的生命,从而激发自己富有创造性活力的生命。[33]儿童博物馆就是一个完完全全属于儿童的空间场所,维护儿童文化安全的场所。

五、儿童博物馆倡导文化多样性所具有的优势

儿童博物馆倡导文化多样性具有如下优势:

1.资源

儿童博物馆作为专业的儿童早期教育机构,拥有雄厚的师资,可以为展览与活动的设计理念、教育理念等提供后盾。器材合作公司、其他文化机构等合作伙伴,都可以为儿童博物馆提供展览与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儿童博物馆甚至还与有些文化机构合作或者承办活动。很多儿童博物馆自己拥有不少的收藏物,其中很多是来自不同地区的文物,儿童博物馆可以利用这些收藏物很好地进行实物展览与讲解。儿童博物馆还拥有丰富的社区资源,社区不同的群体及其生活空间是倡导文化多样性的“活”教材。

2.开展方式

倡导通过游戏、体验、触摸等方式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是儿童博物馆的共同理念。体验与游戏等教育方式更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这一点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文化多样性等理念是渐渐地在儿童的心灵上生长出来的,而不是生搬硬套地移植或灌输。

3.收费低、主题鲜明、交通方便等

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的儿童博物馆,其参观费用相对而言是很低的,特别是成为会员后,儿童就可以在里面接受长期、高质、价廉的服务。绝大多数儿童博物馆根据季节、节日、纪念日等来安排与开展文化多样性展览和活动,在设计上更能体现主题。儿童博物馆扎根于社区,特别是交通、旅游发达的中心,使得父母带领孩子前来儿童博物馆参观显得更加方便。

【注释】

[1]范俊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文件汇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二卷)[M].谢维扬,俞宣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94.

[3]杨渊.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发展之历时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2010(9):77—81.

[4]于瑮,尹文嘉.西方多元文化主义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在和谐文化观的视阈中[J].学术论坛,2008(1):165—167.

[5]姚冬林,李国.民族多元至全球多元: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的转向[J].教育学术月刊,2011(11):17—32.

[6]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76.

[7]王鉴,王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教育出版社,2006:18.

[8]UNESCO.UNESCO Guidelines 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06.

[9]黄旭东.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殖民主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2):12—15.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11.

[11]罗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M].胡品清,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8.

[12]孙伟平.论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交流[J].山东社会科学,2011(11):5—9.

[13]N·Elizabeth Schlatter.Museum Careers:A practical Guide for Students and Novices.Walnut Creek,CA:Left Coast Press,2008:17.

[14]Robert R.Janes.Museums in a Troubled World:Renewal,Irrelevance or Collapse?.New York:Routledge,2009:178—182.

[15]W.Berry.Sex,Economy,Freedom and Community.New York and San Francisco:Pantheon Books,1992:82.

[16]http://www.childrensmuseums.org/programs/diversity.htm,2012-01-25.

[17]http://www.worldchildrensmuseum.org/Pages/about.htm l,2012-01-25.

[18]http://www.chomonline.org/comingattractions.html,2012-01-25.

[19]http://www.shoalschildrensmuseum.org,2012-01-25.

[20]http://mocha.org,2012-01-25.

[21]http://www.kidspacemuseum.org/site/PageServer?pagename=events,2012-01-25.

[22]http://www.chomonline.org/japanhouse.htm l,2012-01-25.

[23]http://www.magicbeanhouse.com/docs/portal/_activity.asp,2012-01-25.

[24]http://www.chomonline.org/page70.htm l,2012-01-25.

[25]http://www.baykidsmuseum.org/programs-and-events/festivals-and-events/martin-luther-king-jr-day-celebration,2012-01-25.

[26]http://www.bostonchildrensmuseum.org/exhibits/boston_black.htm l,2012-01-25.

[27]http://www.worldchildrensmuseum.org/Pages/about.htm l,2012-01-25.

[28]http://www.chomonline.org/farmersmarket.html,2012-01-25.

[29][美]黄全愈.孩子就是孩子——玩的教育在美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82.

[30]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86—287.

[31]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

[33][俄]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