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什么样的志愿服务才是人们想要的

什么样的志愿服务才是人们想要的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沈阳的许多敬老院,都会出现来自学校及自发组织的志愿者,或来自企业的志愿者的身影。对于有长期志愿服务意向,且有一定特长的爱心人士,福利院会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和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进行安排。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对正常工作的一个补充。于喃眼中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就是每个人、每个月都能参与一定时间的服务性活动,让志愿活动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固定存在的部分。
什么样的志愿服务才是人们想要的_志愿者的力量

志愿服务不是“一锤子买卖”,常态化的服务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怎样才能让志愿服务常态化?本文请志愿服务的需求方讲述一下他们接受过的志愿服务和他们对志愿服务的一些想法,也听听一个志愿服务提供组织的尝试,希望能从他们的声音中寻找到志愿服务发展的一些借鉴。

启示:贴心+常态

敬老院,是各地志愿服务的经常性场所。在沈阳的许多敬老院,都会出现来自学校及自发组织的志愿者,或来自企业的志愿者的身影。虽然在敬老院服务的组织不同,但了解下来,服务内容却是相似的:打扫卫生、冬天除雪、陪老人聊聊天、包饺子、给老人演节目……和多年前雷锋同志做的事儿挺像。

虽然这些事儿都挺好,但如果志愿者们都停留在这种层面上,就会让服务效果打了折扣。大东区夕阳红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告诉笔者,重阳节前后那几天,来了好几拨志愿者,周五和周日都吃的是志愿者包的饺子,而原本老人们每天的饮食是固定安排好的,每周一次饺子。这家养老院的负责人常忠芬说,无论是来自企业的、学校的、社会的,各类有爱心的志愿者她都欢迎,几个志愿者组织都打电话要来时,她就会给这几个组织“排班”。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小“麻烦”:一群学生下午三四点了要来给老人包饺子,好多人不会包,饺子成了片儿汤,耽误了老人们的晚饭。但志愿者们更多的是带给老人们欢乐。

79岁的王春霞老人没有去吃热腾腾的饺子,却拉着志愿者闫妍的手唠了半个多小时不松开。细问才知,虽然二人是第一次见面,但老人的老家在徐州,闫妍的家在河南,口音相近,算是半个老乡。老人说,饺子凉了没关系,但小老乡最快要下个月才来。78岁的吕玉清老人在聊天时说,他比别人有优势,因为他看起来很年轻,去浴池洗澡不用人陪着也可以进……

老人们无意间的话提示我们:志愿服务需要常态化,更需要贴心化。志愿者组织不应该做本应该是养老院工作人员做的事情,而是提供能暖到老人心坎上的服务。

期待:专业+平台

爱心不能拒绝,但如何让爱心有更好的效果却需要思考。

儿童福利院每年同样都要接待大量的志愿者和爱心人士。沈阳市儿童福利院业务科科长秦莉介绍说,到这里来的志愿者主要有两类,每周或每月固定来几次的长期志愿者,或者是一次性捐助物品的爱心志愿者。作为社会正能量的一种表现,无论以上哪一类志愿者,福利院都是欢迎而且感谢的。

几乎所有到福利院来的志愿者都要在业务科备案,接触了各类志愿者后,秦莉对于志愿服务的第一个期待就是有更多专业人士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如心理咨询师等。对于有长期志愿服务意向,且有一定特长的爱心人士,福利院会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和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进行安排。比如有一位志愿者,是专业足球教练,他每个周日来福利院教孩子们踢球,并且成立了小小足球队,每次都会带来孩子们喜欢的礼物,已经坚持了半年。这样的志愿者无疑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对正常工作的一个补充。

要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最好能有专业的组织或机构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并搭建一个志愿者信息的交流平台,建立一个资料库,比如有做志愿者意向的人到平台进行登记,能提供什么样的志愿服务,由这一组织进行考核考察,提供给需求方;需求方也可以根据提供方的信息完善自己的工作。秦莉说:“如果有这样的平台,我个人觉得是比较好的。比如,我们看到有志愿者能够教孩子学古筝,而我们也有孩子想学,那么就可以建立联系,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典范:创意+坚持

沈阳市盲校德育主任于喃向笔者讲述了她心目中一个志愿者常态化的“典范”——省图书馆的“对面朗读”活动。从8年前起,省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组织一批大学生志愿者每周三下午到盲校,给盲童讲故事、读名著,介绍各类知识,和孩子们交流,风雨无阻。大学生在变,但活动从未中断过,辽宁省图书馆的文化志愿者成了孩子们了解世界的又一个窗口。

在盲校采访时,笔者提到几个新名词,孩子们都仔细地听着,而其中一个叫支鸣的孩子迅速地拿出盲文书写工具记录着,嗒嗒的盲文书写声深深地敲在了志愿者和笔者的心上。“虽然孩子们是用耳朵对着你,虽然他们看不见,但是,我总觉得就是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求知的渴望。”志愿者袁德好说。“相比于物质层面的需要,盲童们在精神层面上的需要更为广泛。”于喃说,她曾经担心这项活动能否长久存在,事实证明,辽宁省图书馆的这项活动开拓了孩子们的视野,且具有持久性,完全可以推广开来。如今,也有媒体人成为“对面朗读”的志愿者。大学生毕业了,会离开,而在沈阳工作的人更应成为各类志愿活动的主力。于喃眼中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就是每个人、每个月都能参与一定时间的服务性活动,让志愿活动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固定存在的部分。志愿服务不是为了服务而服务,流动性、随意性的、想来就来的活动不是志愿活动的有效形式。志愿活动应通过政府行为、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等予以规范。

鞍山市千山区甘泉镇管饭寺小学在不久前迎来了志愿者们给他们上的航模课、创意美术课等。校长顾洪艳给笔者打来电话说,孩子们至今还对志愿者的课程津津乐道,学校仅有1名音乐老师,还出去交流学习了,仅有的2名科任老师也没有时间、精力组织这样的活动。而这样的活动,如果有志愿者接力坚持下去,定期上一次,对孩子们相关素质的提升会更好。

经验:培训+制度

沈阳红十字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窦伟认为,沈阳红十字志愿者拥有注册志愿者近4000人,登记志愿者3万余人,算是一个常态化的组织了。他认为,常态化的组织的标准,除了拥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每天有人值班答疑解惑,还要有完善的制度以及相对稳定的成员结构。沈阳红十字志愿者的常态化和组织服务的特定性也有关,“三救三献”的工作内容更为专业。成为红十字志愿者要接受红十字知识培训、要有宣誓。定期举办的培训、从初级到五星志愿者的评级制度让志愿者有了归属感和荣誉感。这也是组织拥有生命力、实现常态化的必要条件。

志愿者加入组织后,要让他充分感受到志愿组织的文化氛围。窦伟说,组织文化对志愿者组织的常态化也很重要。沈阳红十字志愿者内部会有一些能力建设培训,对不同阶段的志愿者进行培训,让志愿者感觉到自己不断得到提升。比如,为老年志愿者提供服务的“爱的传承”系列志愿服务,即突出了这样一种组织文化。能传承的爱心,才有可能常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