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鲁恂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一)

白鲁恂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一)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 文化认同与权威危机:白鲁恂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一)从20世纪60年代起,白鲁恂的研究兴趣重新回到中国,一直持续到他学术生涯结束。白鲁恂关于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中国政治的精神》,首先将中国作为一个正迈向现代化的转型社会看待,然后再从心理文化的角度探问妨碍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及其根源所在。
白鲁恂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一)_历史、文化与人格:白鲁恂心理文化分析法研究

第三章 文化认同与权威危机:白鲁恂中国政治文化研究(一)

从20世纪60年代起,白鲁恂的研究兴趣重新回到中国,一直持续到他学术生涯结束。他的大部分心血凝聚在中国政治文化研究领域,并且和那个时代许多研究区域政治的学者的兴趣很合拍,即以政治发展[1]为研究背景。白鲁恂关于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中国政治的精神》(1968年),首先将中国作为一个正迈向现代化的转型社会看待,然后再从心理文化的角度探问妨碍中国现代化的问题及其根源所在。1985年,白鲁恂另一部关于权力与权威心理文化比较分析的著作《亚洲权力与政治》,同样以亚洲国家政治现代化的失败与成功为提问的起点。这两部著作在白鲁恂设定的政治文化研究三维——民族与政治体系、官僚与大众、政治领袖——中,属于宏观维度的研究,以民族与政治体系在民族认同、合法性、对权力与权威角色的集体期待等为主题。

《中国政治的精神》以剖析自辛亥革命以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治发展令中国人屡感挫败的原因所在为主旨。白鲁恂认为,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令中国人屡感挫败的根源不在于其他转型社会常见的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而来自于“中国文明中那种深刻的权威危机(authority crisis)”[2],这才是妨碍中国现代化和政治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区别。在他看来,对中国人来说,“首先要获得一种新的权威模式,才能重建历史自信心并为社会秩序的重构提供基础”[3]。白鲁恂的这一结论如何得来?转型社会为什么常见认同危机?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认同危机?权威危机怎样形成?又是哪些因素塑就了中国这种容易形成权威危机的政治文化?本章将以《中国政治的精神》的内容为主线,同时结合《政治、人格与民族国家建设》、《亚洲权力与政治》、《政治发展面面观》、《受创的政治文化:极权主义在中国与俄罗斯的后遗影响》等著作与文章的相关阐述一一予以解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