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推动祖国建设

推动祖国建设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年初,在世界屋脊上修建的一项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中间,就有6000名东乡族民工。据初步调查,全省经营“东乡手抓”的民营企业有350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产值超过3亿元,“东乡手抓”已成为最具特色、最有含金量的民族餐饮品牌。煮羊是东乡手抓的关键环节。
推动祖国建设_中国东乡族

第三节 推动祖国建设

一、“东乡铁军”

东乡族出门在外,足迹遍布中国各地,他们经商搞劳务,大力推动着祖国的建设。2000年初,在世界屋脊上修建的一项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中间,就有6000名东乡族民工。他们餐风卧雪,劈山筑路,凭借着“挑战极限”的精神,齐心协力征服了重重艰险,在青藏高原上赢得了“东乡铁军”的美誉。“东乡铁军”完成了昆仑山口的高空架杆工程、青藏铁路第一高桥——三岔河大桥。三岔河大桥地处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全长690.19米,桥面距谷底54.1米。整座桥共有20个桥墩,其中17个是圆形薄壁空心墩,墩身顶部壁最薄处仅有30厘米。在大桥的桥墩旁的石碑上除了记载上述内容之外,还记录着这座桥是青藏铁路上的第一高桥。在高原,高空作业难度大,为了大桥的顺利开工,建设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以及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的领导曾亲临现场并召开现场办公会。

img54

修建青藏铁路的东乡铁军

“东乡铁军”完成了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的唐古拉山火车站,完成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的建设。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横跨冻土区最长的高原永久冻土隧道,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称。在这项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好几批工程队都中途撤退,或者是工程无法达标。

世界铁路最高点5072米上的铁路边上耸立着一块巨大的宣传牌,旁边矗立着一块唐古拉山纪念碑,上面记载着铁路建设者流血流汗的艰难历程和在青藏线上作出贡献和牺牲的同志,同时也见证了东乡族人征服青藏铁路最高点、挑战生命极限的“东乡铁军”精神。

二、培育养殖业

东乡族培育出了个大、面饱、淀粉量高、沙绵味佳而享誉陇原的东乡洋芋。洋芋即马铃薯,也叫土豆,属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东乡的种植历史十分悠久,因此在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洋芋既可当主粮,又可当菜,不麻不辣、色味纯正、香甜爽口、老少皆宜,深得东乡人民的喜爱。全县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36.7万亩,其中山旱地32.87万亩,仅洋芋的播种面积就占了20万亩,常年产量40万吨左右。

东乡农民有句谚语:洋芋是菜也是粮,没有肉油人也胖。洋芋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脂肪含量低,有“抗衰老食物”和“壮阳益肾食物”之美称,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D等。食用后可预防夜盲症、脚气病、獭皮病、佝偻病,促进人体新陈代谢。

东乡族人还培育出了个大味美、皮薄肉厚、色泽鲜亮的果中珍品大接杏。唐汪川是一块狭长的河谷地,长约10000米,宽约5000米,约有居民1.3万人。境内群山环绕,洮河水北流而去。地形两头大、中间小,犹如一只宝葫芦,横搁在洮河川道里。沟渠纵横,灌溉便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景色宜人。大接杏似杏非杏、似桃非桃、玲珑剔透、美艳双绝。《临夏州志》对唐汪川大接杏从形状、个头、皮色、质地、味道进行了全面准确的描述:“果实近圆形,橘黄色,阳面微带红晕,个大,皮薄,肉厚,质软,纤维极少;汁多,味甜,浓香,品质极上。”著名果树专家孙华教授称其为“世界著名优良品种”。大接杏平均单果重90克左右,最大的可达150克;其树形高大强健,丰产、稳产。百年大桃树身高达15米,根系发达,分枝很多,树冠硕大,最大的可达20米左右,产量惊人,在丰收年景,产量可达七八百斤。这是聪明睿智的东乡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是东乡人民对人类的贡献。

三、东乡手抓羊肉

东乡羊肉在历史上也很有名气。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是向帝王进贡的贡品,被称之为“枹罕赤髓羯羊肉”,也叫“枹地羊”,其肉色香味美,肥而不腻,令人“过口难忘,百吃不厌,享誉陇上,驰名西北”。东乡羊肉吃法独特:将煮熟的羊肉剁成小块装盘上桌,用手抓起一块,拌以椒盐,就大蒜享食,故称“东乡手抓”。东乡手抓被公认为是东乡风味食品中的美味佳肴,它享誉陇上,驰名西北。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省长徐守盛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将“手抓羊肉”和“兰州拉面”并列作为全省餐饮业的两张名片介绍给了全国观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临夏回族自治州“打民族牌”战略的实施,临夏清真餐饮大举挺进兰州。作为临夏清真餐饮拳头产品的“手抓羊肉”更是风靡全省,涌现出了兰州忠华手抓大王、尕奴东乡手抓餐厅、天龙水宫、芳草园、德祥楼等一批以“手抓羊肉”为特色产品的知名餐饮企业,并在西北餐饮市场上创出了“东乡手抓”这一具有临夏特色的民族餐饮品牌。据初步调查,全省经营“东乡手抓”的民营企业有350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产值超过3亿元,“东乡手抓”已成为最具特色、最有含金量的民族餐饮品牌。

img55

东乡手抓羊肉标志

东乡手抓之所以有名关键在于羊的品质。在东乡族生活的土地上培育出来的羊吃的是高山深沟里野生野长的百草,喝的是从太子山怀抱泉眼里流出来的天然矿泉水,听的是激情飞扬或缠绵动听的东乡“花儿”。东乡手抓所用羊只极为讲究,将东乡本地羊中精选的小公羊圈养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后,用本地土生土长的有较高营养价值的小白蒿、百里香、野葱、野蒜等牧草,同时夹杂些干草、玉米秸秆和麦麸搅拌的精饲料精心饲养,喂养三四个月后再进行阉割并戴上笼头,不让它东奔西窜地消耗脂肪。约五六个月后,骟羊长得膘肥体壮,毛重约20斤时就可以出栏请阿訇宰了。所以,本地羊也叫栈羊、骟羊、枹地羊。近年来随着东乡手抓的名气越来越大,羯羊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供不应求,聪明的东乡人靠养羊发家致富,更有东乡羊客不远数百里购来许多外地羊,严格按饲养东乡本地羊的标准进行“舍饲”,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煮羊是东乡手抓的关键环节。东乡族常说:一样的面粉十样的饭。宰好的羊经过剥皮、掏内脏、清洗等多道程序处理后,将全羊完整地下入冷水锅用急火猛煮,等锅内的水开了再用小眼细网笊细心地打尽浮在水面上的沫子,随后放入适量的花椒、葱段、姜片、草果、青盐等调料,再用温火慢煮,出锅时需两人用干净木杆将全羊小心提起,放在木制案板上或蒸笼里,控水稍凉,用快刀或利斧按脖子、前腿、后腿、肋条、背子、胸岔、羊尾巴卸成七大块,再均匀地将每一大块剁成若干小块,趁热装盘。上桌的时候,一个部位端一碟子。先端肋条,肋条肉肥瘦有致,口感滑爽,肉质细嫩,用来解馋最合适。随后端上餐桌的是背子、脖子,这两个部位的肉较瘦,骨髓丰富,营养充足,大家都爱吃。俗话说得好:“牯鹿(山羊)背子,羊胸岔。”胸岔上脆骨多,脂肪少,吃起来嘎嘣脆响,牙好的人对它情有独钟。前腿、后腿上肉多肉厚,胃口大的人可以大快朵颐,既饱眼福,更饱口福。被切成薄片的色白如玉的羊尾巴,蘸上香醋、拌上蒜泥,不腥不膻,鲜美可口,别具一番风味。会做又会吃的东乡人,每样尝一小块,就等于吃了全羊。

东乡羊肉营养丰富,具有滋补温中、强骨壮阳的药理作用。久病虚脱者或产妇需恢复体力时,吃几顿东乡手抓,元气即复,浑身有劲。吃惯之人,两天不吃,叫你想得心中发慌。所以,东乡手抓为众多挑剔的食客所钟爱。据统计,在全国各大城市经营“东乡手抓”的餐厅有315家,从业人员达20000人以上。

为了保护“东乡手抓”品牌,进一步壮大这一产业,早在2004年临夏州就制定了“东乡手抓”地方标准,东乡县还成立了“东乡手抓”品牌管理协会。2007年7月下旬,“东乡手抓”被国家商标局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四、优化环境

东乡山大、路陡、沟深。倔强的东乡人硬是以敢叫荒山换新颜的气概,在公路沿线荒芜的群山中打起了一场场生态建设硬仗,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使百里国道绿意尽染,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截至2007年年底,全县林业用地达到77.2万亩,全县绿化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3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4.4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2%提高到现在的8%左右。

多年来,东乡县立足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把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根本措施,组织干部群众大搞植树造林,积极争取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林业工程项目,建成了邢家梁、奴拉坡、锁南至东大坡万亩退耕还林示范工程等多处造林绿化点。

2007年,东乡县又组织全县干部群众,以国道213线锁南至祁家绿色通道、旋风岭千亩绿化点为重点,共完成各类造林5.58万亩;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巴牙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投资1860万元的陈家沟小流域坝系工程、投资4530万元的刘家峡库区生态治理一期工程开工建设。狠抓农田基本建设,机修梯田8000亩;加强国土管理,全面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全县生态建设体系逐渐形成,水土流失明显治理,人居环境日益优化。

(一)荒山换新颜

从临夏市出发,向东,过折桥,沿着213国道盘旋而上,在公路两旁就会看到一个绿树成荫、禽栖鸟鸣、生机盎然、景色迷人的风景线,这就是人工造林而成的东大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有谁能想到在“滴水贵如油”的干旱东乡会有如此美景呢?

东大坡在东乡县城以西12公里,临夏市以东5公里,这里海拔1850~2400米,年降雨量不足350毫米。国道213线横穿而过。昔日在旱魔的侵袭下,“山高和尚头,沟深无水流”,行人走累了,连个歇凉的山榆树也找不到。

自1981年以来,特别是1983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视察甘肃,发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号召后,历届东乡县委、县政府组织广大机关干部义务植树,修梯田,建苗圃,大搞植树造林。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将原来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植被稀少的东大坡,改造成了乔灌草结合,针阔叶结合,面积达3000亩的绿色长廊。如今,油松云杉、柠条、山杏、花椒、白蜡、刺梅等满坡遍岭。杨树、椰榆夹峙公路两旁,荫郁蔽日,杂木灌丛茂盛,荒山秃岭已披绿装,花斑羽毛的野鸡、翘尾巴的松鼠在疏枝密叶间飞来荡去,百灵画眉竞献歌喉,奇珍异鸟筑巢落居。炎炎夏日游人不绝,尽享胜景。

img56

东乡山庄

1998年以来,东乡县利用东大坡的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承包、合资等形式相继建成了东大坡山庄、丰顺山庄、山情园度假村,总投资达5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达12多万人次。主要经营东乡族特色风味的东乡平伙、系列手抓羊肉、地锅锅、油香、地耳包子、糖油糕和各类家常饭。这里成了集森林景观、山林野趣、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度假胜地。

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再造山川美的大西北”的指示后,东乡县委、县政府利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再掀植树造林高潮,在锁南至东撅建成了退耕还林万亩绿色长廊林带示范工程。该工程总投资达671万元,以国道213线为主,向两边延伸,总长18公里,面积达11879.9亩。其中,退耕还林11035.7亩,荒坡地造林787.2亩,共栽植云杉、侧柏、白蜡、酸巴梨、垂柳、山杏、沙棘、花椒等各类苗木99种,186.26万株。目前各种苗木长势喜人,人工林带已初具规模。

东大坡茂密的林区和绿地,也为飞禽走兽提供了繁衍栖息之地。当地群众说:“这里的野兔、山鸡一年比一年多。前几年到处绝迹的麻雀,在这里多得很。”随着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延伸,从东塬乡毛沟桥头至锁南镇形成了一条长达数十公里的绿化带,宛如一条仙女凌空飞舞的绿色飘带。如今,林草繁茂、青松翠绿、绿树成荫、景色秀丽、鸟语花香、风格独特的人工森林东大坡是人们休闲娱乐餐饮的好去处。

(二)开凿南阳渠

临洮河,北傍黄河,西接大夏河,南倚广通河的东乡县,四面河水日夜流过,中间却留下了干旱缺水、苍莽粗旷的荒原。世间的事竟是如此不公,水多的地方泛滥成灾,水少的地方干旱肆虐。曾几何时,原本松涛起伏,林草茂密的大山,变成了“山高和尚头,沟深无水流”的荒山秃岭,东乡人饱尝了十年九旱的艰辛。

有这样一个老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在县城东25公里的凤山乡池滩村,过去有个金龙池,但不知何时形成。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河州知州王全臣考察东乡时,见池长10里,宽1里,深不可测,四周高山环封,久雨不溢,久旱不减,池中多游鱼浮鸟,惊为奇观。如今这神奇的池水,早已荡然无存。在东乡人的“故经”(传说)中,像金龙池一样荡然无存的,还有沿岭的哈剌池、北岭的仓房池、龙泉东沟的龙泉池、龙泉北山的米牙池,还有因山体滑坡垄塞断水的几十眼山泉……

img57

艰难驮水的东乡人

水泄了、林退了、草枯了、山秃了。岁月留给东乡人的是对生命之水的无尽企盼。在苦甲天下的东乡,千山滴水尽,万壑泉眼干,寻水路有九十九道弯,弯弯都有伤心事:1立方米水的代价竟高达五六十元;家家都有一两头牲畜专门驮水,人背畜驮四五十里路,只运来不到50公斤的水。大树乡关卜村有个叫马虎赛的小伙子,凭年轻力壮,一口气从泉沟拉了两桶水,却不慎山路陡峭,被滚落的水桶砸断了一条腿。传说乞丐上门,10斤清油舍得送,一碗清水难求到。干涸的河床,枯焦的庄稼,龟裂的土壤,干裂的嘴唇……水,在这里变得这样金贵。

大山可作证,勤劳、坚韧、智慧的东乡人,展开了一场感天地、泣鬼神的寻水攻坚战,在这片干旱贫瘠的土地上演绎出一幕幕壮烈的命运交响曲。

烈日炎炎,赤地千里。龟裂的土地,干裂的嘴唇,枯萎的小草,1500平方公里的黄土地嗷嗷待哺,万人在喊渴,牛羊在喊渴,土地在喊渴,深沟浪谷就像大山的巨嘴大张着也在喊渴。黄河、洮河、大夏河无情地擦边而过,不向饥渴的人们给一点施舍,人们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它们滚滚而逝,望水兴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认为这是一块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方。人们啃着干馍,嘴里打着转转,无法下咽。难怪有人说:干东乡,干吃馍馍不喝汤。倒是说出了实情。

也许是喜马拉雅山的隆起阻止了西南的暖湿气流,也许是人类无休止的掠夺式开垦,也许是历朝历代没完没了的战争焚烧,也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衰落了,变穷了,人们悲咽地唱道:

日头上来是照阳坡

尕犏牛犁下的荒地多

缺水的日子(哈)没法过

想水(者)流下的眼泪多

泉沟里看去时没有泉

水窖里看去时底朝天

黄河人吃不上黄河水

干山上甩一把辛酸泪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东乡县先后发动8万多劳动力,人背畜驮,木轮车拉,用落后的工具劈山凿岭,开渠80多公里,修建了南阳渠。由于工程区域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条件不具备,技术跟不上,这边通水的鞭炮声还没有停息,那边已报来了渠堤坍塌的消息。工程夭折,成为东乡人民难以忘怀、辛酸悲痛的历史。

世上无难事,但需有心人。东乡人民思水、盼水的渴望又从1992年撒下了希望的种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同志到甘肃视察工作,目睹了东乡人民的艰难生活。他深有感触地说:“在这里,我算见着地球的骨架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结果表明:这里的自然条件不适合人类生存,最多能养活两万多人。田纪云副总埋深思远虑地说:“花他几个亿,拯救一个民族,值得!”田纪云副总理的嘱托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使得南阳渠工程再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1993~1994年,经甘肃省政府上报国家计委、水利部同意,批准立项建设南阳渠。与此同时生于斯长于斯的全国人大代表郑锦霞参加全国人代会时,向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的李鹏总理,流着眼泪,痛陈父老乡亲吃水难的状况,请求国家立项建设南阳渠工程。

1995年7月,李鹏总理来甘肃视察工作,专门听取了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南阳渠工程的有关情况汇报,并就建设资金等问题作了安排。在李鹏总理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艰苦努力下,1995年11月18日,东乡族人民终于盼来了日思夜想的好消息。南阳渠工程正式拉开了建设序幕。美好的蓝图点燃了东乡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无限希望,也唤起了蕴藏在每一个建设者心底深处的万丈豪情。他们把这股火样的热情化作无穷的动力,披荆斩棘,在南阳山和太子山上又开始了一次凿山引水运动。几经挫折和反复,2001年7月对该工程再次批复,同意继续兴建,投资从最初2.059亿元追加到5.56亿元。与此同时,州上相应成立了东乡南阳渠工程建设管理局,由地方政府密切配合,上下协调土地征用,工程施工等方面快马加鞭。截至2004年7月2日通水时已完成了渠首牙塘水库枢纽工程、总干渠和那勒寺支渠工程,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在那勒寺、锁南、坪庄等典型山区进行试点。

跨越两个世纪的南阳渠工程既是甘肃省列为“九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又是临夏州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项目,被东乡族群众亲切地称为“总理工程”和“生命线工程”。水源来自距东乡县城锁南镇56.4公里外的和政县太子山下牙塘河上一座拔地而起的高达57.2米的水库。水库可蓄1920万立方米,以4立方米/秒的流量,穿越总长29公里的13个隧洞,跨过总长5.05公里的10个渡槽,从总长0.54公里的4个陡坡飞奔而下,经东乡县城锁南坝装机容量为3150千瓦的泵站,使水又扬高92米,哗哗地流进干旱了数万年的东乡族自治县的土地上滋润着东乡县的子孙后代。

南阳渠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以向东乡供水3900多万立方米,使东乡县18个乡镇,120多个行政村和临夏、和政县部分乡村,共12万亩耕地浇上水,解决了20多万人畜饮水困难,从根本上改变东乡县缺水状况,解决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为东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img58

南阳渠渠道

在流火的七月,东乡县锁南前沟山水含情,鞭炮山响,彩球红带,欢歌笑语,牙塘河水在渠中欢腾奔流,来自中央、省、州的领导及东乡县各族干部群众约3万人在这里庆贺南阳渠灌溉工程正式通水,使东乡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人们雀跃!人们欢呼!淳朴的东乡人民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这一梦想实现的激动心情。

img59

南阳渠倒虹管

渠水窖水提灌水,三水并举,使东乡族人民摆脱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如今的东乡族自治县的天变蓝了,山变绿了,好像一位返老还童的老人靓起来了,焕发出了茁壮成长的无限生机。当你站在高山顶上四处眺望:一节节水管像人体的血管一样把水输送到东乡干裂贫瘠的躯体里,使这个了无生机的黄土地苏醒了,复活了。对坚韧的东乡人来说,没有比意志更长的路,没有比智慧更高的山,有源的河水不会干,东乡人的智慧与力量用不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是生命之源,更是文明之源,水的点点滴滴汇聚成了一条文明的长河,记录了东乡族人民艰难的奋斗历程。东乡人民高兴地唱起来了:

自然与社会和谐了

东乡的新农村建开了

富民的愿望实现了

居住的家园漂亮了

生命的渠水引来了

祖祖辈辈梦想(哈)实现了

东乡的人民群众感动了

感恩的花儿(哈)唱红了

img60

东乡民俗街

(三)美化县城

“街道一里长,几根木头几只羊,两头摆着两捆柴,还有洋芋两口袋”,这是过去人们对东乡县城的描述。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带领东乡各族人民,对东乡县城锁南坝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县城改造。通过民间筹资、招商引资、项目扶持等方式集资2亿多元,修建商贸街、内环路、文化馆、图书馆、民俗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阳光花园、益民小区、撒尔塔文体广场、南园市场等。多处住宅楼拔地而起,一座配套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充满着民族特色的现代山城初具规模。锁南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因此,加快县城改造建设,已成为26万东乡县各族人民多年的心愿。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政府虽然多次改建、扩建,但是,由于受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县城规模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功能不完善,商贸流通不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调等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了进一步完善县城功能,优化布局,美化环境,加快城镇化步伐,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东乡县党政领导班子以超前的思维和战略眼光,以创建东乡族民俗旅游、度假、避暑山城为目标,在广泛征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邀请专家进行科学规划,开始大规模实施县城改扩建工程,使山城锁南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乡族自治县旧城改扩建了一条重点街路,即民俗文化商贸街和内环路;建设了文化馆、图书馆、民俗博物馆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县城文化广场、县城综合体育场、县城独立初中等文化工程;搞好了县城排洪、排污、县城垃圾填埋场、集中供热四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发了阳光花园、益民、利民、煤炭公司商住楼四个住宅小区;建成了南园综合市场、西部综合市场、畜产品市场等31个项目。规划总投资2.43亿元,其中利用民间资本、招商引资筹资1.3亿元,占53.5%,其余资金通过国家立项扶持和盘活国有土地资源实现增值的办法筹集,经过3~5年的建设,县城面积由现有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1万人发展到2万人,增加就业和再就业岗位2000个,解决1100多户、4500多名干部群众的住房困难和1500名初中适龄生上学难的问题。

锁南镇的改扩建是在一条沟两座山之间展开的,不是挖山就是填沟,其难度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县委、县政府领导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立下愚公移山志,搬山填沟建家园。上至工程的建设立项,下至每一个群众的搬迁都倾注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在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他们四处奔波,日夜操劳,通过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招商引资、盘活国有资产等方式筹集资金。更难以想象的是数百座“埋扎”(即穆斯林的坟墓)和烈士陵墓也为县城改造扩建而搬迁。

东乡族自治县境内位于锁南镇城区的“埋扎”山,从新中国成立前就被东乡族群众沿用为人“无常”(去世)后的归宿之地,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由于县城改扩建,这里被列为开发区,需要整体搬迁。19户群众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地方发展,为了民族振兴,在冰天雪地的数九寒天,冒着刺骨的寒风把100座“埋扎”陆继搬迁到政府选定的新址。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家要搬迁8名亲人的遗骸,还有的人家搬迁了埋葬不到40天的亲人遗骸。地处尕庙岭上的烈士陵园也列在县城改扩建的区域内,需要整体搬迁。当民政部门把《搬迁通告》发到每位烈士家属手中时,他们怀着对亲人的思念,从各自的家乡千里迢迢来到东乡县城,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搬迁亲人的遗骸。东乡县民政部门在40名烈士家属的支持下把烈士陵园整体搬迁到风景优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东大坡,让他们的灵魂在这里安息。

截至2005年年底,县城改扩建工程共完成投资1.54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63.7%,先后完成了16个机关单位、49户群众住宅、1座清真寺、1座通信塔的拆迁和158座坟墓及烈士陵园的整体搬迁,累计完成填土201.7万立方米,开发出城市建设用地380亩。三馆一中心、文化广场、西部综合市场、民俗文化商贸一条街商铺、益民小区等31个建设项目竣工投入使用。随着县城改扩建步伐的加快,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趋于齐全,彻底改变了东乡县“有县无城的历史”。一座崭新的山城将矗立在高高的山上,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img61

祁家黄河大桥

(四)搭桥修路

在过去的东乡县境内仅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崎岖山路和羊肠小道,东乡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如今,走进那里的山乡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平坦宽阔的现代化柏油马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正在改写。

路,是人们衣、食、住、行中必备的基本要素之一。农村公路,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和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是老百姓能看得见、摸得着、从脚下就能感受得到的物质支柱。东乡县把农村道路建设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

唐达公路贯穿于东乡县素有陇原杏花第一村的唐汪镇和临夏州东大门的达板镇。改革开放以来,怀揣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远大理想的追求,两镇的能人志士从这条坎坷不平的土路进兰州、上新疆、去青藏,走南闯北,致富创业,将唐汪、达板人的足迹和名字深深地印在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将敢闯敢干的临夏精神融合在做大做强的事业之中。西部大开发的春风吹遍陇原大地,两镇的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在新世纪,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面对信息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经济模式,缺乏交通大动脉支撑的唐汪、达板两镇提不起精神。坎坷的唐达路令众多的投资客商望而却步,使丰富的水电、沙石料、劳动力和大接杏资源难以有效开发。

经济要发展,道路须先行,实现唐达路铺油是沿线4万多群众梦寐以求的愿望。为了建成“生命线”“经济线”和“繁荣线”的公路,自2001年以来,唐汪、达板两镇携手同心,和衷共济,把改造唐达路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在东乡县委、县政府和临夏州交通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两镇群众以愚公移山之精神,对唐达路路基进行了全面改造。修小路小发展,修大路大发展。整修路基、铺沙疏沟始终不能改观唐达路路窄弯急、技术等级低、配套设施不全的面貌,也赶不上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趋势,但受制于财力困难,路面铺油遥遥无期。

东乡族群众的要求和希望就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县委、县政府“发展抓项目,大力实施小城镇建设”的思路指引下,唐汪、达板两镇党委、政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为了家乡腾飞,慷慨解囊,无私奉献;为了桑梓的欢愉,踊跃捐款,谋求福祉;为了共同的目标,众志成城,集八方之力,完成唐达路铺油,再现唐汪、达板两镇新辉煌。社会各界,唐汪、达板两镇工商企业家、社会贤达、干部群众和古道热肠的宗教界人士云集在洮河之滨的葡萄山下。百元、千元、万元……捐资热情比太阳还热。短短的3个多小时,现场收到捐款250.44万元,其中唐汪镇乡亲共捐123.28万元,达板镇人士捐款80.58万元。伴随着轰鸣的礼炮声,大铲车挖起第一铲土,标志着唐达路铺油工程正式开工!

唐达公路是东乡县公路网之中的骨干道路,起点位于唐汪镇三合村,终点止于达板镇达板村与国道212线相接处,全长14.4公里,是通往兰州、定西等地区的捷径,也是唐汪、达板两镇的经济大动脉。唐达路铺油,社会捐资251万元,省公路局配套通分油路资金50万元,总投资为301万元,按照山岭重丘四级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米,油路路面宽6米,面积为11.4万平方米,基层为15厘米厚沙砾灰土,面层为3厘米厚沥青。

唐达路铺油是一项顺民情、合民意的民心工程,它的建设必将极大地促进达板经济园区建设,加快支柱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的开发,使陇上杏花第一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促使东乡县两个经济大镇优势互补,强强联手,与兰临高速公路连接,更好地发挥洮河沿线特色经济带的支点作用,带动东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唐达路铺油为契机,东乡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州上提出的“一纵一横三环六重”的公路建设目标,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高全县路况水平。2005年6月8日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省、州、县领导和河滩、东塘两乡镇干部群众、学生、工商企业界人士集会在美丽的喇嘛川,隆重举行东祁公路改造铺油工程捐资大会暨开工仪式。现场收到捐款255.5万元。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东祁路改造铺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东祁公路是东乡县公路网中的主干线,也是河滩、东塬两乡镇的经济大动脉。始于国道213线157公里处的东塬乡,止于河滩镇祁杨村,连通祁杨码头,全长22.5公里,承担着沿线5万多群众的交通。东祁路捐资仪式再次让我们见到了东乡县广大干部群众为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而齐心协力的感人一幕。

2007年4月9日,对于东乡县27万群众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锁达路改建工程正式开工了。

锁达路改建是东乡县群众期盼已久的梦想,是东乡县发展腾飞的一个希望。锁达路起点位于县城锁南镇,向东南经沿岭、汪集、高山至达板,全长41.5公里,是临夏州地方公路网的主骨架,是东乡通往省城兰州的主要通道,也是连接国道212线和213线的重要纽带。该条路对加快东乡县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贸流通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原有公路路窄弯急,技术标准低,视线不良,通行能力和安全性差,成为兰州至临夏和甘南两条国道、省道连接上的瓶颈,严重制约了东乡县和临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快东乡发展,锁达路必须改建。看到该条路对东乡县发展的重要性,东乡县委、县政府很快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之后,在省州的重要会议上,只要有机会,东乡县的领导就极力呼吁争取。有一心为民的政府,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2007年锁达路被省上正式批准立项,东乡县将这条路的改建铺油工程确定为这年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锁达路改建铺油工程,规划总投资5228万元,包括路基改造和铺油两部分,路基改造投资2516万元。工程设计选用三级公路,路基宽8.5米,公路总宽12.9米。该路是乡县公路建设史上投资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项目。自2007年4月9日该工程开工后,东乡县就积极投身于紧张有序的建设当中。目前,搬迁坟1485座,移动土石方280万立方米,全线实现贯通,现在正在进行路基铺沙和边沟、绿化等工程建设。这条路视野开阔,路面宽,路形直,已成为一条“圆梦公路”。在建设中,东乡县要求每个乡镇做到“四个一”,即开挖一条,拓宽一条,铺沙一条,硬化一条。川塬乡镇主要以村社巷道硬化为主,山区乡镇主要以村社道路开挖、拓宽改造、铺沙为主,全县24个乡镇都下达了道路建设硬任务。为了高标准建设,打造优质工程,群众满意工程,在具体操作中,东乡县严格按照道路建设规划,首先由县交通局派技术人员进行实测,做到一路一设计,先设计后施工。积极探索建立由县交通局负责技术指导、乡村组织实施、社会群众监督的有效管理机制。每一条建设的农村道路,县交通局派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各镇指定专人抓工程进度和质量。吃多少苦,留多少汗都无所谓,关键是要把东乡历史上这条标准最高的路修好。

值得一提的是,为使锁达公路建设成为一项系统的基础工程、生态工程、形象工程,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绿化行车环境,在道路建设的基础上,还有行道树栽植、生态景观、柠条基地、边坡绿化等建设任务。在着力建设锁达路的同时,东乡县还投资1060.2万元,对老牟路进行改建铺油,投资1945万元对锁东路进行路基改建,并继续进行锁高路铺油工程。截至2008年,锁达路改建铺油工程、老牟路铺油工程、柳马路改造铺油工程竣工通车;达三路铺油,锁折路、环库路祁家至高咀段完成路基工程正在施工;祁杨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完成农村道路建设230公里。

崇山峻岭劈坦途,致富大道通九州。这几条公路建成后,能有效提高全县通行条件,将给群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