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问题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科技资源作为提升上海建设全球创新中心的要素,应该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对科技资源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重视。小企业科技资源占有、使用量少使其难以成长,从而使上海建立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后续乏力。

(一)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定位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上海应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紧紧咬住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这个目标,全盘考虑,扎实推进,力争到2040年基本建设成为具有雄厚竞争力、强大辐射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枢、国际创新知识生产源地、世界创新经济战略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竞合平台。

1.创新资源的全球配置中枢

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国内外高端研发机构和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拥有国际一流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汇聚全球创新资本,有机融合科技与金融。到2030年,全社会创新氛围更加浓郁,创新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2.创新知识的国际生产源地

社会创新意识强烈,创新氛围浓厚,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制度健全;掌握一批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众多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2030年,科技产出能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一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2000件,市民科学素质达标率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提高15个百分点。

3.新兴产业的世界战略高地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创业活跃,新的企业、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科技成果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研发服务、科技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充分发展。到2030年,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50%。

4.科技创新的国际竞合平台

跨国性的重大科技创新活动频繁;经常举办全球性科技创新论坛;拥有国际一流的科技期刊;国际技术交易发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格局,具有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综合能力和多元渠道载体。到2030年,上海科技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国内企业在沪研发总部超过2000家,跨国公司在沪研发机构数超过1500家,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占GDP的比重超过7%,涌现一批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培育形成1~2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和1~2个世界级水平研发机构,在生命科学数学等学科领域形成1~2个世界知名科技期刊。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科技资源作为提升上海建设全球创新中心的要素,应该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各国对科技资源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重视。目前而言,上海科技统筹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大科技”的管理格局尚未形成,科技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能力较弱。创新合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政府部门间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信息共享、资源集聚等工作亟待加强。科技项目管理方式和方法还有待完善,不同计划体系之间的衔接和互动有待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缺乏强有力的系统规划,存在重复立项的现象。

1.公共科技资源配置问题

上海的中小企业使用科技资源少,导致公共科技资源配置不平衡,抑制小企业成长。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小企业融资体系尚不健全,贷款难、担保难、缺乏科技风险投资支持,制约了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小企业科技资源占有、使用量少使其难以成长,从而使上海建立全球科技创新发展后续乏力。

在扶持科技型具有创新性的中小企业上,需要政府统筹考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统筹科技项目、人才和基地建设,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安排,统筹上下游科技资源,提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建立统筹协调管理体制,明确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点技术和重点项目,加强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导向和重大项目的审批和核准管理。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也避免了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少走弯路。

2.世界知名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匮乏

据国际高等教育调查机构公布的2013—2014年世界大学排名榜,中国大陆地区进入世界大学前50名的仅有清华大学一所,上海空白。前200名的中国大陆大学有7所,上海仅有复旦和上海交大两所,复旦排名88,上海交大排名123。

3.对人才和团队的稳定资助不足

科研经费安排“重物轻人”“重硬轻软”的状况还尚未有效扭转。科研院所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服务能力有所弱化,衔接前沿技术的应用与转化的中间环节薄弱,科研院所作为共性技术研发和公益性服务的主体,由于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前瞻性、战略性、安全性的研究有所削弱,对关系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公共服务能力在减弱。

建设全球性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瞄准一批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占领全球创新的制高点,在科研资源分配存在分散化弊端,对项目“面面俱到”的“撒胡椒面”现象较为普遍,使科研资源投入过于分散。

4.国际化高端科技人才缺乏

目前上海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现象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不缺,新兴产业短缺;低端不缺,高端短缺;本土人才不缺,国际化人才短缺;普通人才不缺,创新创业型人才短缺等现象。此外,上海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国际影响力较弱,资料显示,只有极少数的上海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国际重要科研社团担任重要职务。这方面整个中国都相当匮乏,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科学院中出任外籍院士的数量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印度;获得国际性权威科技奖的人数寥寥无几。根据英国诺丁汉大学的研究报告,在158家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和156家二流科研机构中,只有2.26%的研究带头人是中国籍科学家,在一流科研机构的最高负责人中只有一位是中国人,在二流科研机构中只有1%的负责人是中国人。科技人才的国际化水平也偏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能力有待提高。有调研显示,上海的各类人才队伍中,英语口语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的比例均不足30%,英语写作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的比例不足1/3,英语阅读能力相对稍强,处于好或较好水平的比例在1/3到1/2之间。

5.知识产权保护依然羸弱

以知识产权体系为代表的创新服务体系和环境,还难以适应科技创新中心的需要。其中突出问题在于知识产权申请周期较长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低,这影响了企业创新的动力,也难以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总部的入驻。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以加强知识产权体系的建设作为抓手。

6.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

天使基金、引导基金缺乏,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本进入和退出渠道不通畅,《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上海的“金融环境综合指标”全国排名第28位。金融体制难以适应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需要。就上海的金融机构而言,国有经济比重相对较高,难以适应风险程度较高的创新活动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的金融市场导致缺乏与创新活动特征相匹配的金融支持工具,影响了科技创新融资。

7.国企缺乏创新动力

同济大学李永课题组选取2003—2010年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32个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定量模型与方法揭示了政府研发资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规模较大的行业,政府资助的效果相对较差,此类企业多处于垄断行业,创新动力不足。所有制结构影响企业的创新产出,对于国有企业比重较高的行业,创新产出趋于降低,在创新生产领域国有企业亦表现出了较低的效率,而上海恰恰是中国国企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国有企业在上海经济总量中比重高、影响力大,在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过程中,上海的国有企业在创新能力和活力上有着不小差距。

8.产学研结合不够

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活动筹集资金中来自企业的资金为30.89亿元,占全部资金的1.76%,虽然资金总量有所增长,但所占比例相对2009年有所下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