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家在沪科技资源分布情况

国家在沪科技资源分布情况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科技人力资源情况中央在沪单位是上海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中央在沪科技活动人员的区域分布极不均匀,主要是因为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的缘故。图3-2 科学仪器设备总额概况从中央在沪单位科学仪器设备总额的单位属性分布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占比高达87%,其次是科研机构占比达11%,二者合计占比高达98%。说明中央在沪的科技活动中,分析、工艺实验以及物理研究领域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科技人力资源情况

中央在沪单位是上海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在某些细分领域,它甚至构成上海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绝对主力。

表3-5 中央在沪科技活动人员单位属性分布

(续表)

从中央在沪科技活动人员单位属性分布来看,主要由高等院校(占比86%)和科研机构(占比10%)组成,二者合计占比高达96.4%。从性别比例来看,男女比例大约为60∶40,与本市科技人员66∶34相比,中央在沪单位的男性比例要低6个百分点。在沪的重要高等院校中男性科技活动人员占比为58%,科研机构中男性科技活动人员占比为68%。高等院校的女性科技活动人员比例比科研机构的女性科技活动人员比例要高10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高校有比较多的女性科技辅助人员。

从中央在沪科技活动人员的职称情况(表3-6)来看,正高级、副高级和中级人员的构成大致呈金字塔状,中级职称人员最多,占所有中央在沪科技活动人员的32.5%,正高级职称人员最少,占比为18%,另有25%的人员为中级以下职称。

表3-6 中央在沪科技活动人员职称和学历情况

从中央在沪科技活动人员的学历情况(表3-6)来看,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人数合计占比高达70%,其中尤以博士研究生人数最多(占比43%)。这说明中央在沪科技活动的主力为高学历人才,与科技活动工作的性质相一致。这一比例分布与上海本地科技活动人员的学历结构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前者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学历比重仅分别为11%和21%,即中央在沪单位科技人员中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学历合计比上海本地这一比重高出一倍以上(69% vs 33%)。

职称情况类似,中央在沪科技人员中拥有正高级职称人员4018人,在绝对数上甚至超过了上海本地科技人员数,后者仅为3282人。

从新增人员情况看,在学历方面,硕士占比33.59%,而博士占比高达47%;在职称方面,副高级职称占比10.45%,而正高级职称占比为6.76%;其他情况(本科及以下学历、中级及以下职称)占比仅为2.34%(见表3-7)。这表明中央在沪单位对高学历人员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表3-7 中央在沪科技活动人员变动情况

从减少人员情况看,副高级职称人员占比19.85%,接近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的两倍;硕士占比11.93%,比博士要少三分之一;同时,其他情况(本科生及以下学历、中级及以下职称)减少最多,占比高达37.75%。这说明职称或学历越低的科技活动人员具有更高的流动性,更容易转换工作。

同时比较科技活动人员的增加人数和减少人数,发现增加人数与减少人数的比例约为1.2∶1,这说明仍然有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不断投身到科技活动中,一方面说明了科技工作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科技活动培养的人才起到了很好的良性循环。

但是,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新增人数和减少人数不能简单相加,因为一个单位新增的可能是另一单位减少的;教授减少可能是因为退休了,也可能是调出上海,也可能是调入上海其他单位;副教授减少可能是升入了正教授,也可能是调出上海或调到上海其他单位;副教授增加可能是因为讲师升为副教授。这些问题的解答都需要更加详细的数据和分析。

从中央在沪科技活动人员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以杨浦区、闵行区、普陀区和徐汇区为主,这四个区共拥有高达86%的中央在沪科技活动人员,其中仅杨浦区就拥有32%的中央在沪科技活动人员,比排名第二的闵行区高出十个百分点。中央在沪科技活动人员的区域分布极不均匀,主要是因为高等学校区域分布的缘故。如杨浦区的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闵行区的上海交通大学、普陀区的华东师范大学以及徐汇区的华东理工大学等部属院校中,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两所学校的科技活动人员就达6839人,合计占杨浦区中央在沪科技人员总数的94%。

表3-8 科技活动人员的区域分布情况

图3-1 中央在沪科技活动人员的区域分布情况

(二)科学仪器设备基本情况

从科学仪器设备的单位属性来看,以高等学校和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二者的科学仪器设备总额占比高达60.10%;其中尤以高等学校最多,占比36.05%;国有控股企业排第二位,占比24.05%;其次是科研机构占比也很高,略低于国有控股企业,为22.54%(见表3-9)。这说明现阶段以科学仪器设备为主的科技活动主要由高等学校作为主力,国有控股企业和科研机构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民营企业占比只有3.60%,这说明民营企业的科研基础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当然科学仪器设备的共享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关键是如何提高整个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表3-9 科学仪器设备总额概况

另外,从科学仪器设备数量的单位属性来看,高等学校、国有控股企业、科研机构三者也是排在前三位,总共占比高达96%;同时,三者之间也是差异巨大,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国有控股企业三者的数量比例约为20∶2∶1。这说明高等学校的科研仪器设备无论从数量还是价值上看都具有绝对优势。同时也说明科研机构、国有控股企业虽然仪器数量相比高等学校少很多,但是拥有的仪器都以大型仪器为主。

图3-2 科学仪器设备总额概况

从中央在沪单位科学仪器设备总额的单位属性分布情况来看,高等学校占比高达87%,其次是科研机构占比达11%,二者合计占比高达98%。这与中央在沪的科学技术活动布局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部属重点大学和重要的科研院所来完成,相应的科学仪器设备也主要以这两类机构为载体。

表3-10 中央在沪科学仪器设备总额概况

从设备种类看,中央在沪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以分析仪器、工艺实验设备和物理性能测试仪器为主,三者的仪器设备价值占总额的比例为74%,其中分析仪器单独占比就达到了46.35%。说明中央在沪的科技活动中,分析、工艺实验以及物理研究领域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另外,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也具有较重要的地位。

表3-11 中央在沪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种类情况

(续表)

从中央在沪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来看,高等学校的年有效工作情况总机时比科研机构高出一个数量级,高等学校是1876917小时,而科研机构是423435小时。不过,这与高等学校比科研机构集中了更多的大型仪器设备有关。这一点可以从年有效工作总机时与仪器设备总额之比、年有效工作总机时与仪器设备数量之比这两个指标看出来。高校的这两项指标均小于科研机构,高校仪器设备年有效工作总机时与仪器设备总额之比只有科研机构的一半,前者只有7小时/万元,而后者为13小时/万元。科研机构的仪器设备运行效率显然更高。

从中央在沪大型仪器设备的对外服务情况来看,高等学校的年对外服务机时也比科研机构要高出一个数量级,高等学校是204646小时,科研机构是52613小时。不过,这同样因为高等学校比科研机构集中了更多的大型仪器设备。因为从年对外服务总机时与仪器设备总额之比、年对外服务总机时与仪器设备数量之比这两个指标来看,高等学校的这两个指标均比科研机构小很多。尤其是年对外服务总机时与仪器设备总额之比这个指标相对差距最大,高等学校只有0.76小时/万元,而科研机构比高等学校的两倍还多,高达1.6小时/万元。

表3-12 中央在沪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运行与共享情况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科研机构的大型仪器设备的有效工作情况和对外服务情况都优于高等学校。不过,这也可能是因为二者的仪器设备种类及性质差别比较大,比如可能某些高价值、数量少的大型仪器设备运行能力不够快,使用频率本来就比较低。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沪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有效工作时间和对外服务总量还是非常可观的,分别是科研机构的4.43倍和3.89倍。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央在沪单位的大型仪器设备对外服务普遍不如上海本地的对外服务。例如,中央在沪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对外服务的总机时/总额指标仅是地方高校的30%,中央在沪科研机构大型仪器设备对外服务的总机时/总额指标仅是地方科研机构的35%(见图3-3)。

图3-3 各类机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对外服务对比(总机时/总额)

总机时/数量指标也基本类似。中央在沪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对外服务的总机时/数量指标仅是地方高校的54%,中央在沪科研机构大型仪器设备对外服务的总机时/数量指标仅是地方科研机构的42%(见图3-4)。

图3-4 各类机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对外服务对比(总机时/数量)

上述情况表明,上海要充分挖掘中央在沪单位的科技资源,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更好地为上海的科技创新服务。

(三)生物种质资源

生物种质资源是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这类资源不像其他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那样应用广泛,因此数量相对较少。上海市总共有6个生物种质资源相关机构: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动物种质资源)、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微生物菌种资源)、华东地区菌种保藏中心、菌毒种生物样本保藏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基因资源库。

从固定资产总额来看,全市为4654.60万元。其中,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基因资源库2003.5万元,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动物种质资源)1100万元),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微生物菌种资源)1100万元。这三个机构共占全市90.3%的生物种质资源固定资产。

从生物种质资源的从业人员情况来看,全市总共有34名工作人员。按地区分布于徐汇区、长宁区、闵行区、浦东新区、松江区;其中浦东新区最多,为12人。按单位属性来看,主要分布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国有控股企业。

从生物种质资源相关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博士后以及博士生均为个位数,硕士研究生在读人数也仅有50人。硕士研究生的入学人数(17人)和毕业人数(14人)基本持平,显示出该类机构人才培养规模的稳定性。

从生物种质资源的运行经费情况来看,中央财政资助85万元,基本平均分布在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基因资源库(25万元)、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动物种质资源)(30万元)和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微生物菌种资源)(30万元)这三个机构。然而,主要的财政资助——地方财政资助(549.45万元)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基因资源库(360万元)和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189.45万元)这两个机构。表明中央和地方对生物种质资源不同保存机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从生物种质资源涉及的仪器设备情况来看,总价值1519万元的仪器设备按生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由多到少依次用于微生物、动物、植物这三种种质资源;按地区来看,几乎全部分布在浦东新区(1132万元)和闵行区(358万元)。

与上海市的情况相比,中央在沪的生物种植资源相关机构只有三家,从业人员为69人。其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1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为28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为8人,三者均为科研机构。

(四)中央在沪单位的科技机构情况

1.中央在沪科技机构基本情况

由中央机构属性来看,科研机构占据了半壁江山,比重为62%,高等学校占据29%,其他为9%。可以看出,科研机构仍是中央在沪机构的主体,加上高等学校,合计占91%。从区域分布看,浦东新区分布最多,其次是徐汇区、杨浦区、闵行区、普陀区等。

图3-5 在沪中央科技机构按单位属性进行分类

表3-13 在沪中央科技机构在不同区分布

2.中央在沪科技机构资产情况

总资产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其他单位。从资产构成来看,中央科技机构的固定资产占56%、流动资产占41%、对外投资占3%,即中央科技单位当中固定资产占据最大份额。

表3-14 不同单位属性的在沪中央科技机构总资产

图3-6 在沪中央科技机构总资产构成

从中央机构资产在各区的分布来看,杨浦区资产最多,闵行区、徐汇区和普陀区紧随其后。杨浦区总资产达到240亿元,闵行区为217亿元,其他区中央机构的总资产分布相对较少。但是,从平均每家科技机构总资产情况来看,排在首位的是闵行区,接下来是杨浦区、松江区和徐汇区。

图3-7 各区在沪中央科技机构总资产(亿元)

图3-8 各区平均每家在沪中央科技机构资产(亿元/家)

3.中央在沪科技机构占地和建筑面积情况

中央科技机构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居前的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二者占地面积占所有机构的比重达99%,二者建筑面积之和占比达98%。由于中央在沪机构的主体就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且两者的规模大、实力强,所以主要的研发用地和建筑设施主要集中于这两类机构。

从科研用房建筑面积占比来看,高等学校占比最高,达到93%,科研机构和其他单位只占剩下的7%。

图3-9 不同属性在沪中央科技机构占地和建筑面积比较(万平方米)

图3-10 不同属性在沪中央科技机构占地面积占比

图3-11 不同在沪中央科技机构科研用房建筑面积占比

4.中央在沪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情况

从中央在沪科技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区域分布看,杨浦区的科技活动经费收入居首,闵行区、徐汇区和普陀区分列二到四位。可以看出,科技活动经费收入排名靠前的地区都是中央在沪高校数量多的几个区域。从单位属性来看,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收入最多,占所有中央在沪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收入的87%。杨浦区95%以上科技活动经费收入来自高等学校;闵行区98%的科技活动经费收入来自高等学校;普陀区97%的科技活动经费收入来自于高等学校。

表3-15 科技活动经费收入按地区和单位属性分类(万元)

中央在沪科技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收入的52%左右来自政府,其中政府收入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和市级财政,比例为5∶1。从来源单位看,主要集中于高等学校,占比达87%。可以看出,中央在沪科技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收入中的政府投入主要来自中央财政和市级财政,区县财政的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仅占1.2%。

表3-16 科技活动经费收入按收入构成和单位属性分类(万元)

中央在沪科技机构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据85%的比重,科研机构和其他合计只有15%。而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结构中, 15%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在各类机构中,购买仪器设备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重最大的是高等学校,比重为15.33%。

图3-12 科技活经费支出中仪器设备购置支出比较

(五)中央在沪研究实验基地情况

1.中央在沪研究实验基地基本情况

中央在沪研究实验基地共有168家,其中大部分分布在高校,比重达到89%;按区域分,杨浦区、闵行区、徐汇区和松江区研究实验基地数分居前四。杨浦区研究实验基地数量最多,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县,其主要的研究实验基地来自高等学校,目前已验收70个,3个建成未验收,10个正在建设;闵行区主要来自高等学校,目前已验收26个,3个建成未验收,4个正在建设;徐汇区主要来自高等学校,目前有20个被验收,2个建成未验收,3个正在建设;松江区主要也来自高等学校,目前10个已验收,1个建成未验收。

图3-13 不同单位属性在沪中央研究实验基地比较

表3-17 在沪中央研究实验基地在各区县的分布情况

按技术领域划分,涉及生物和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能源领域的研究实验基地数分列前四位,数量分别为45、25、19、13个,合计占比达61%。

2.中央在沪研究实验基地科技人力资源情况

在研究实验基地内部,科技活动人数排名靠前的几个区县分别是杨浦区、闵行区、徐汇区、松江区和普陀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方面,前三位的是杨浦区、闵行区和徐汇区;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人数方面,杨浦区、闵行区和徐汇区位列前三;副高级人数方面,杨浦区、闵行区和徐汇区排在前三位。与本市研究实验基地人力资源类似,杨浦区在博士学位人数、正高级和副高级人数方面都遥遥领先。

图3-14 各区县在沪中央研究实验基地建设情况

图3-15 在沪中央研究实验基地所在的技术领域分布

表3-18 各区县中央在沪研究实验基地科技活动人数及其构成

(续表)

在实验基地中,科技活动人员90%分布在高校。杨浦区研究实验基地科技活动人数多同样源于其部属院校的优势,由于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的规模优势,使得杨浦区高校科技活动人员占比达93%;闵行区和徐汇区的科技活动人数主要也由高等学校构成,两者占比分别达97%和79%;松江区中央在沪研究实验基地的科技活动人数甚至全部由高等学校构成。需要说明的是,高校注册地与其研究实验基地所在区县并不完全一致。有些区县并没有部属高校,但却拥有中央在沪高校的研究实验基地。

表3-19 各区县中央在沪研究实验基地科技活动人员在各类机构的分布

按技术领域划分,生物和医药、信息技术、新材料、先进能源和先进制造领域的科技活动人员数排名前五,占科技人员总数比重分别为24.4%、15.9%、13.8%、8.1%、7.5%,这与研究实验基地数的排名相一致。

图3-16 中央在沪研究实验基地在各技术领域科技活动人员数

3.研究实验基地科学仪器设备情况

2013年,中央在沪研究实验基地科研仪器设备总数为81183台,大型仪器设备数为3191台;杨浦区、闵行区、徐汇区设备总数分列前三,分别为36888台、22760台、9433台;三区的大型仪器设备分别为1225台、1007台和501台。

表3-20 各区县中央在沪研究实验基地科研仪器设备数量

就仪器设备原值和大型仪器设备原值来看,杨浦区、闵行区和徐汇区排名前三。平均每单位科研仪器设备原值排名前三的则分别为黄浦区、闵行区和杨浦区,分别为9.35万/台,8.69万/台,7.91万/台。

图3-17 各区县中央在沪研究实验基地科研设备原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