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经验

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经验

时间:2022-09-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关村所在的海淀区以“中国硅谷”著称,致力于提升国际化水平,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国家部委支持下,建设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高端创新资源加快集聚。目前,六大工作组均已对外办公,采取“一条龙”服务的方式,集中办理股权激励试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等为高新技

中关村位于首都北京,自20世纪以来就是中国科技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集中了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50多所高等院校,拥有在校大学生40余万人,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200多家。目前,中关村拥有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机构达70余家;海归创业企业累计达4000余家,从业的归国留学人员近10000人;每年吸收的风险投资额占到中国的一半;在中关村106家上市公司当中,在海外上市的占到一半。以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三支创新力量为基础,中关村已形成了比较发达的创新网络,其中产学研合作尤为突出。例如,联想脱颖于中国科学院、方正脱颖于北京大学、同方脱颖于清华大学,创办中关村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的陈春先曾就职于中科院物理所。经过20年的积累,中关村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新文化:“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科技创造财富”“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产业报国”。中关村所在的海淀区以“中国硅谷”著称,致力于提升国际化水平,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是中国科技教育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也是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创新源头。中国第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诸多中国科技产业中的“第一”在这里诞生。

(一)中关村的创新发展模式

在对全球新兴创新集聚区的分析当中,中关村比较引人注目。这不仅是由于中关村经济规模已超越我国台湾新竹,成为仅次于硅谷的世界第二大高技术集聚区,更为重要的是中关村与硅谷有着诸多相近特征。

第一,硅谷以企业创业成长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强大的创新活力蕴藏在成千上万的创业企业当中。硅谷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每年新增企业数量约4000家,中关村企业数量近2万家,每年新增企业数量2000~3000家,并且以本土创业企业为主。比较而言,法国索非亚园区企业数量约1300家,中国新竹园区企业数量约400家,印度班加罗尔园区企业数量约2000家,其每年新增企业数量都不足100家,并且在起步时外来投资的作用比较明显。

第二,新竹、班加罗尔、爱尔兰都柏林地区等是抓住了全球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和环节获得跨越式发展;而硅谷、中关村、英国M4高速公路地区等具有比较类似的内生增长特色,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后,硅谷先后出现了互联网、创意和创新服务业、清洁技术产业三个新兴增长点,中关村与硅谷基本保持了一致。

第三,美国硅谷、英国剑桥、法国索非亚等园区的大学、科研院所在衍生和孵化企业、创造新技术、提供风险投资、培养人才、吸引国际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关村基本上也采取了这种模式,而且中关村的大学、科研院所密集程度更加突出。比较而言,新竹、班加罗尔等园区大学、科研院所的作用相对弱一些。

第四,硅谷和中关村成功实现了产业发展、科技研发、社会进步三者耦合发展。索非亚大体上也做到了这一点,但其产业规模要远小于中关村。比较而言,新竹和班加罗尔比较偏向于产业,但在科研和社会方面的功能不突出;韩国大德和日本筑波更接近于“科学城”发展道路,科研实力强大,但产业发展相对偏弱。

应当说,索非亚、新竹、班加罗尔等著名科技园在某一特定方面都可能领先于中关村,但综合来看,中关村与硅谷的发展模式最为接近,特别是中关村与硅谷具有相同的创新精神实质和创新活力。

据悉,“初步核算,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4.07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增加值5557.4亿元,同比增长12.2%,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收入占比71.6%,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形成。”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园区工作会暨“双创”经验交流会议上,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表示,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坚持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加快转型升级和动力转换,战略支撑力、创新引领力、辐射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在创新引领方面,2015年中关村示范区70余项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政策创新引领全国。企业专利申请量突破6万件,万元增加值能耗约为北京市的1/5。创业呈现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等六大新趋势,新创办科技型企业2.4万家,中关村创业大街日均孵化企业4.9家,成为引领我国创新创业的新地标。在辐射带动方面,中关村核心区功能强化,中心城区分园加快转型升级,郊区十园经济增速是示范区整体的2倍。跨京津冀的科技创新园区链初步形成。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企业“走出去”进程不断加快,已累计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571家,全年发起海外并购36起,同比增加15起,并购金额525.5亿元,中关村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二)创新改革试验

发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田作用实现新突破。实施1+6、新四条、新新四条等先行先试政策,十余项政策推广至全国。建立了部市会商、院市合作、军地融合等工作机制,形成了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创新组织模式,实现了由单一领域、碎片化改革向系统性全面创新改革的初步转变。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实现新突破。探索形成了六大要素、三大环境构成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国家部委支持下,建设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高端创新资源加快集聚。车库咖啡、创新工场等创新型孵化器纷纷涌现,引领全国科技创新创业进入新时代。

提高全球影响力实现新突破。小米、滴滴、58同城等企业在中关村诞生并迅速成长,成为移动互联网和分享经济时代的领跑者。百度、京东入围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联想、中芯国际、紫光、京东方等企业,跻身所在领域世界前列。

(三)搭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

该平台下设六大工作组,负责落实中关村建设的各项重大决策,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对跨层级审批和跨部门审批加强协调和督办,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有利于政策先行先试的工作机制,形成高效运转、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服务体系。目前,六大工作组均已对外办公,采取“一条龙”服务的方式,集中办理股权激励试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等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其他创新主体服务的有关事项。同时举办了多次政策培训会,着力开展为企业服务的政策宣讲、培训和辅导。

(四)启动中关村科技城建设

2010年,中关村启动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激发高端创新要素活力。中关村科学城在不占用新土地、不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基础上,整合中央和北京市资源,通过优化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协同创新,实施了龙芯处理器、大型复杂激光器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启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一批创新产业园建设。在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的直接领导下,中关村启动了未来科技城的建设,服务国内大型中央企业,已确定神华集团、国家电网公司等15家中央企业入驻。

(五)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

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关键还是人才的竞争。为了进一步集聚高端领军人才,提升中关村的国际竞争力,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支持中关村在全国率先建设人才特区,并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目前,在中关村企业中,拥有博士、硕士约12万人,海归人才近万人。北京市的中央“千人计划”人才85%以上在中关村;创业类“千人计划”人才39人,占全国总数的1/7。同时,中关村还加快推动人才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发布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才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若干意见》,2011年起3年内将建成1万套高层次人才公共租赁住房,并已启用了第一批人才公共租赁住房。为了给中关村的发展建设提供更好的法制保障, 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从创新创业主体、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人才资源、科技金融、土地利用、政府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规定。

“十三五”是中关村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决胜时期。根据规划,未来,中关村将在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上,强化“六大功能”,紧盯“一个中心”。“六大功能”包括:进一步强化中关村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配置中心、原始创新重要源头和自主创新主要策源地、科技创业首选地、新经济引领地、制度创新示范地、创新思想文化发源地的功能。“一个中心”即紧紧盯住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目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质量明显提高,创新环境更加优化,科技创业高度活跃,重点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形成,对全国特别是京津冀创新共同体的创新引领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球创新影响力进一步显现。到2020年,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规模达到10万亿元,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力支撑,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