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印度电影《红衣旅粉红帮》中的粉红帮

印度电影《红衣旅粉红帮》中的粉红帮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红衣旅之前,在2006年,在印度北方邦班达地区,红衣旅的前身“粉红帮”出现,粉红帮的出现,也是女权主义在印度发展的最初体现,成员身披粉色的沙丽,手持铁棒,在妇女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电影《粉红帮》是典型印度社会的写照,将印度女人的地位写得比较详实,将悲惨和无奈,最后的反抗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没有女人的国家》之中,电影主要向人们展示的,还是印度妇女在社会地位底下的问题下,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种种压迫,既然在这部电影之中展示的是“压迫”,那么在女性问题得到认识的今天,女性关于此问题的反抗话题的电影,也应运而生,例如印度电影《粉红帮》。

一、《粉红帮》

《粉红帮》这部电影是根据北印度的真人真事改编,粉红帮的建立者是萨姆帕特·戴维,在电影中则是Rajjo,她建立粉红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众多印度妇女打击家庭暴力,既然在之前说过,印度妇女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印度,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很低下,经常遭受到家庭暴力的对待,而《粉红帮》这部电影,则是关于印度妇女反对家庭暴力而产生的。

粉红帮在印度也被称之为“红衣旅”,在印度的被捕城市勒克瑙地区,一个由印度女性组成的民间团体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这个组织的成员一律为女性,而且统一身着红色外套,所以人们称呼这个组织为“红衣旅”,这个组织在2011年成立,其雏形是由一个为遭遇性骚扰和其他不轨行为的女性提供支持的小团体,初始成员15人,但是在印度黑公交强奸案发生之后,很多印度女性加入了这个组织。在经过媒体的曝光之后,红衣旅的成员数目也大幅增加,在将近100名的成员中,妇女的年龄参差不齐,但是都有着类似的经历,那就是遭受了性骚扰或者是性侵犯,也就是社会的非正常对待,而组织主要是向这些女性教授防身的基本技巧,并且公开维护这些女性的权益,为遭受不公对待的印度女性主持公道,这些红衣旅成员也会在街头巡视,专治对女性图谋不轨的男子,印度政府为了鼓励这种自觉维护权益的行为,还为红衣旅颁发了国家勇敢奖。

早在红衣旅之前,在2006年,在印度北方邦班达地区,红衣旅的前身“粉红帮”出现,粉红帮的出现,也是女权主义在印度发展的最初体现,成员身披粉色的沙丽,手持铁棒,在妇女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在印度,种姓制度的遗毒和男权思想,仍旧在印度社会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妇女在社会中由于地位低微而遭受歧视、陷入贫困。使得婚后家庭暴力问题和性骚扰问题一直很普遍。由于印度女性问题在历史发展至今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法律上存在着很多有关女权问题的漏洞,而警察在由于种种自身或者外界的原因作用下,使很多侵害女性的案件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红衣旅”、“粉红帮”这样的组织出现,就是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正是由妇女自发组织的维护自身权益的产物,但是以暴制暴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也不会走很远,最根本的还是从法律制度的方面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提升民众的安全感。

粉红帮这个由女性为了维护自身权益而组建的组织,存在于印度北方人口最多,但是也最贫困的地区,在这里,男人们每天的工钱平均下来只有大约7人民币左右,女性的工资则不抵男人的一半,由于政府的贪污和没有适当作为,使得大部分的人还是处于没有工作的状态,饥饿和死亡仍旧是这里的最大问题,使得债务奴隶和童工在这里相当的普遍。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很容易滋生很多犯罪因素,女性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两年前,萨姆帕特·戴维将那些没有受过教育,但是却不愿意忍受不公的几百名印度女性组建为“粉红帮”。用印度象征生命颜色的粉红色沙丽作为自己的队服,队员为了自我防卫,训练竹竿术,“粉红帮”也在村镇中大力宣传女童教育,同时,对待社会上的不公平待遇,她们也不放弃使用武力,组织也积极联络国际机构的支持,希望能运用当地艺人的手艺开办工厂,提升当地的就业率,这也是解决当地犯罪率居高不下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电影《粉红帮》是典型印度社会的写照,将印度女人的地位写得比较详实,将悲惨和无奈,最后的反抗描写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印度女性遭受苦难的开始是从娘胎中,许多印度妇女在怀孕之后,就回到医院做胎儿性别测定,在一个家庭之中,如果第一胎是女儿,她活下来的希望还可以说比较大,如果是第二胎,那就比较渺茫了,第三胎是女儿,几乎是不会活下来的。所以无论是在印度的现实社会之中,还是在电影之中,女性的生存和生活都是充满了艰辛的,是不易,而《粉红帮》所要展现的,就是印度女性在如此严重不公的对待下,自发的与社会,与命运抗争。

二、《时尚》

另外印度电影在发展的这近100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现实主义的传统,人性与女性的主题在很多印度电影中有着深刻的反映,如反映时尚圈迷失自我的典型案例,电影《时尚》和以人性和女性遭遇为主题的《不雅照》。下面就要用《时尚》这部电影的剖析来体现印度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的表达。

反映21世纪印度新女性的社会生活状态

印度电影《时尚》讲述的是一名小镇女孩Megnna梦想成为超级名模,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一步步接近理想的顶峰,在追逐理想的过程中又一点点被环境所腐化,在理想的达成与自我灵魂被必然腐化之间苦苦挣扎并走向毁灭的故事。

整部电影时尚的光影中描绘出了都市的绚丽耀眼的一面,同时也展示了在这种浮华的世界背后的人的种种罪恶,Megnna原本一个自信,善良,纯真的女孩,正是被大城市的繁华和绚丽所吸引,并且向往在顶峰的人们的金色光环,从而抱着“超级名模”的理想,在表面的逐梦路上,一步步不知不觉走入世界阴暗面的深渊。繁华似锦的环境,能给予Megnna无尽的希望和理想,同时它的种种罪恶也在无情地一点点地腐化着Megnna的心灵。

梦想,这个一直指引着Megnna人生方向的路灯,是Megnna奋斗的动力,也是她选择放弃一切时的前提。导演正是利用Megnna,完美地展现了现代年轻人追逐梦想的一个缩影,在“值得”与“不值得”之间的徘徊,由“向往”到“厌倦”,由“物质的成功”走向“精神的毁灭”。从Megnna的理想塑造及心灵与现实的艰难抉择,电影剖析了Megnna最后心灵腐败和自我毁灭的必然性。

余勋坦在《理想流沙河》中曾这样写到: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电影中Megnna原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父母也为她安排好了工作,但是Megnna生活的平凡小镇,使她对都市的繁华无比的向往,Megnna不甘心毕业后只做一名普通的医生,她对外面世界未知前途的渴望,对华丽光鲜的仰望,使她有了一个船舶,她相信“超级名模”的梦想能带着她对一望无际的世界由仰视变成在顶峰的高傲的俯视。无论她的理想是什么,理想都要有一个塑造的过程,而电影中最能影响Megnna梦想塑造的就是她身边的环境,环境对她梦想的树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Megnna从小到大生活在一个平凡宁静的小镇里,人长时间地在同一环境内循环做着同样的一个必然要做的程序——生活,那就必然会使人感到对环境的厌烦无味,毫无冲击力的生存环境,就会导致Megnna迫不及待地想得到一次心里的震撼来摆脱生活程序的枯燥与身边环境的乏味,而这种震撼,必然是一件她所没经历过的,能让她变得不再平庸的事情,而且这件事情的爆发地点不能再是这个她熟悉的枯燥无味的地方。

Megnna的父母,在电影中看来和多数的中国父母是一样的,在孩子学业毕业的时候,半强制性地为孩子的未来铺平了大部分地砖,孩子对于自己未来的计划,只能被父母当成批评教育孩子幼稚不成熟的一手材料,这种专制的下一代的人生统治,对那些接受了新兴思想的青年人,无疑是一种折磨,是一种挑战,Megnna在父母所制造的“未来专制”的环境里,感受到的是折磨,并且给予了还击,她并没有默然接受父母,而是选择撕裂父母从始至终营造的专制环境,即使她的父亲在Megnna违背自己意志时表现出了愤怒和对Megnna梦想的嗤之以鼻,但Megnna还是选择了自己的路。她要拥有一个需要她自己打拼的未来,需要她自己奋斗才能实现的理想。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句话适用于每个躁动的年轻人的心里,当外面的花花世界与平凡的小乡村、小城镇相比时,对于外界未知事物的渴望,立即侵占了Megnna的心,而为了得到外部环境的接受,为了能让自己融入繁华,Megnna必须要站立在外部环境的一个至高点上,她明白用俯视的角度观察事物,能让她更快接受她向往且未知的一切。名模的斑斓光环不仅能使她步入外部世界的顶峰,而且能让她成为瞩目的焦点,迅速成为“流行”与“时尚”的中心载体

理想是理想,是未成为现实的对未来某一个目的的最完美的想象。现实是现实,它是多个理想道路的交叉点,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现实在为别人实现理想的时候,就是在为你自己的理想之路种植荆棘。

电影中,当Megnna初接触模特这一行业的时候,她对这一行业内部的一些要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潜规则抱有一种不理解(但却不能说是抵触)的态度,她的思维观念在电影前半部分,是传统、保守的,对一切事情的进展都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她不急于求成,她希望自己能完成当前的任务。而现实的模样,大家应该都是了解的,你只有默默接受潜规则,抛弃本性中与现实要求不融合的品质,才能拥有野鸡变凤凰的可能。Megnna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超级模特,而在电影中,在Megnna之前的超级模特Shonail,她在台上的高贵的气质被Megnna认为是最完美的表现,于是Megnna便用她自己纯真的本性结合了她认为最完美的高贵,一步步向未来走去。但是Megnna忽略了一点,纯真与高贵这些只能适用在T型台上,她并没有看到Shonail在T型台下,在脱下女王外衣之后,为了适应现实,为了融入现实,她吸毒,放纵、完全阴暗的一面。

Megnna无论台上台下都保持着她认为是最完美的那种气质,这其实就默默地埋下了她的本性与现实的冲突的种子,当这颗种子发芽成长,Megnna就会必然会走向毁灭。电影在66分钟时,Megnna因为自己把T台上的高贵和纯真带入了生活,她不过是想按照自我的意志改变一下时装的造型,但就是这个小小的举动和她一句率真的牢骚,触怒了设计师,设计师也毫无保留气愤地告诉Megnna,她的地位只不过是商业里的一件商品,想要成功,Megnna就不应该拥有自我的、独立的意志。这些深深伤害了Megnna的心灵,也使她失去了一次她接近理想的机会,她哭泣了,但却因为要达成自己的理想而没有选择坚持,她妥协了。Megnna试图别人接受她生活中她本性里的自信和典雅,而走向成功的道路被堵塞了,她不得已必须要放下自己曾经要坚持的东西,在这时候,身边的环境对她的腐化也已经悄然无息地进行了。

如果说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被放进一个与外界绝对隔绝的环境里,让他成长,那结局就是,我们可能会制造出一个生活能力九级残疾,智力为初级水平的“植物人”,并且他的寿命会相对的较短。那这个人就不会有我们所说的“理想”,甚至都不理解理想这个词眼的含义,他也不会为了理想使用任何手段,他,就是最纯真的“人”。但是现实情况下,我们谁都不是这个与世隔绝的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就必然要与环境接触,接触了不同的环境,我们便会和Megnna一样,拥有自己的理想,并为了理想使用手段,无论这手段是利人的还是害人的,它都是我们的工具,人既然能为追求物质的满足而使用抽象的手段,那么活在现实里的人相对那个文中之前所说的“植物人”其实就已经被环境给腐化了,因为谁也不可能绝对与世隔绝地成长,所以人的成长中就必然会有环境腐化心灵的过程。

Megnna在知道自己本性里的那些品质是不被她的理想道路所接受的时候,她选择放弃的是她最初坚持也是她最可贵,在那个混乱的圈子里最与众不同的品质,她的上司,造型师,代理人已经开始将她有意地往Shonail的方向塑造。这样的她其实就已经被环境腐化透彻了。一个物品被腐化透彻,那么下一步,就是这个物品开始腐败。

腐化是可以被隔绝控制的,在电影中,前半部分,Megnna一直是自己在保护自己,她拒绝吸烟,喝酒,抵触拍照时过分裸露自己。在电影中间部分,为Megnna提供防腐层的,是那个与她住在一栋房子里的男人,这个男人是一个看到自己在被腐化,但心里还保留一些纯真,有能力抵抗腐化的人。他没有和Megnna一样,一直忽视甚至可以说刻意遮盖的环境对自我的腐蚀,忽略自己的变化。这个男人在Megnna达到顶峰时,向Megnna指出了她身边环境所存在的阴暗,并且试图阻止Megnna的灵魂继续被吞噬,但他失败了,Megnna被腐化的灵魂,在此也开始腐烂,她第一次与这个她生命中真正爱她的男人发生了本质上的冲突,Megnna与男人关于成功与付出的对话,实质上就已经表现了Megnna默认,接受了实现理想给她带来腐败气息,接受了成为超级模特所要付出的一切代价,无论是什么。从此开始,Megnna吸了她第一根烟,当然,这根烟也不是Megnna闲着没事,出于好奇才接触的,而是她在如此无奈的黑暗环境中受到打击后,清楚知道自己达成了理想却被腐化的必然,没有其他的办法去发泄,是她周身的一切逼她必须靠香烟麻醉自己的神经。之后的Megnna便在迅速的腐败中走向必然的失败。她走向了和Shonail相同的道路,傲慢,与上级发生不正当的关系,一直到后来的吸毒,放纵,攻击别人等,这些都不是Megnna心血来潮才做的,她在接受上司房子的时候,明显犹豫过,可是为了理想,她还是出卖了自己,把一切都默默接受了。自此她变得完全忽视了环境对她心灵的破坏,任由自己沉浸在光鲜背后黑暗的阴影里。从此Megnna再也不是刚来孟买时的那个率真,简单的小姑娘了,就像Shonail说的,当你达到你的理想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都不认识你自己了。Megnna的自信,高贵的品质是始终没有变的,变的是她的品质不再适合周围的环境,环境不会为一个人改变,这种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冲突只能迫使Megnna在不放弃这些品质的同时,被腐败得摇摇欲坠,走向深渊。

至于这部电影的结尾,Megnna的结局应该是和Shonail相差不多的,就像一块白布被染黑很简单,但是把被染黑的黑布再漂白,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更何况人的灵魂的改变是为了环境而变的,只要周围环境的阴暗面存在,那腐化就不会在载体完全脱离环境也就是死亡前停止它的运作。或许Megnna要回归自我的初始,那么只有死亡才是她减少痛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Megnna的理想从塑造一直到被腐化、毁灭的过程,让人看着心碎,但是我们并不陌生,环境的力量使这个结局是必然的,“为了理想”这是每个人必然要奋斗的,但是真的有人能猜到结局吗?谁也抵抗不了环境的腐化,只能减缓它的速度。达到理想的时候,或许应该回头看看付出的代价,值不值?在电影的片头曲中,几个简单的镜头里,导演就充分展现了模特们在后台时的百态,其中几个黑白的镜头是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后台,模特们在塑造自己的光鲜、美丽的时候,几个黑白的慢镜头又透露出模特们那种似乎是无奈的神情,片头曲的第一句,便是在模特的美丽外表下唱出的“请带我回家,我要回家”。彩色与黑白的对比,光鲜和无奈的对照,灯红酒绿下一句“带我回家”如今,在读完这篇文章再回过头看时,这一切都是值得思考的。想想假如你心爱的女人对你说:你只要死去,我便嫁给你,但我不能保证我能守一辈子活寡。这个时候你怎么办?死去,你会得到你追求的名义上的一切,但是实质上,你已经一无所有,而且你也不能保证你得到的东西,会永远属于你。这不是和Megnna的选择一样吗?

通过上面的一个例子,可以看出《时尚》这部电影中并没有什么对殖民历史的反思等内容,电影的主题目光是放在了当今社会,对女主角一个人的塑造,体现了当代印度电影对现实主义的运用。

三、《不雅照》

在印度电影之中,有一部同样是反映印度女性怀揣理想步入社会的生活状态为题材的电影《不雅照》,这部电影,同样是对新时期印度女性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抗,但是视角却在导演的深入挖掘下,转换到一个特殊角度。

《不雅照》是为了纪念印度女明星西丽克·史密莎所拍摄。电影讲述了一个本性真实的平民女孩,为了当上女主角,在生活、片场无时不在追求着人的原欲,金钱、名利而与禁欲思想统治下的社会发生冲突,二者在不断的抗争中西丽克最终被毁灭的故事。

在电影中,人们能清楚认识到电影中的两种思想:一种是以西丽克为代表的,对自身不施粉黛,真实展现自我,追求个性、欲望解放的思想。另一种是以剧中导演亚伯拉罕为代表的,对西丽克这种个性解放嗤之以鼻,甚至是厌恶的禁欲思想。整部电影一直都在向人们展示这两种思想的斗争过程及其斗争结果。

在不谈论性本善和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的贪婪、淫欲、贪食、暴怒这些《圣经》中所谓的原罪,谁也不能说人拥有这些就是恶的,对一件自己向往事物无论是人还是物品还是食物的占有欲,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谁也不能否认。对于触怒自己的事情表示强烈的不满这也是无可挑剔的。

西丽克在电影中,她对于“性”的理解是开放的,是最接近初始的人的,首先,在电影中的一个情节,西丽克在一个小空间内以“性”的方式,对隔壁夫妻俩施以“性”的警告。那么这可以说明什么,首先西丽克她作为一个少女,她对于“性”这种人的原始欲望,并不进行可以的隐瞒,反而要把它运用到生活之中,自己对其是不排斥的。还有电影中的另外一个情节,当西丽克被一个电影剧组拒绝时,她对招工人员说,你可以拥有我的一切,西丽克认为人是可以被自己的欲望所征服,认为招工人员,会因原始的欲望而满足自己的要求。

在这里,西丽克对于“性”这种欲望完全不保留,完全暴露出来,她不认为这有什么可羞耻的。当她来到剧组时,她的表现让人惊叹,她把女性最美的一面用另一种方法表达了出来,女性最美的一面,就是她们对于男人来说的胴体的诱惑,然而在一般女人心里,这种诱惑是不能展现在自己丈夫以外的任何人面前的,有时甚至自己的丈夫也不可以。但是,西丽克把这种诱惑用自己的身体、动作、神态完全展现在了摄像机面前,她定然知道,这是在拍电影,电影要放映给不计其数的人看,但是她还是毫无保留,把她认为人最美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在电影中,西丽克也为了自己的成功,与男主演发生关系,但是这不能说是单纯出卖肉体来达成目的这么简单。因为在电影中间部分,当西丽克看到男主演与他妻子在床上共枕的一幕时,西丽克是掉下了眼泪的,如果说,西丽克与男主演发生关系,只是为了她能出名,那她的情感肯定不会在浴室里爆发,也不会发生西丽克后来的转变。只能说,西丽克用自己毫无掩饰的个性,对欲望的无遮掩的追求,被人所欺骗,被人所利用。

首先大家要明白,禁欲思想和禁欲思想的虚假性,不是同一个概念,放在《不雅照》中,便会得到充分的体现。首先是电影多数时间上的禁欲思想的忠实守护者——亚伯拉罕,亚伯拉罕在《圣经》中,是上帝的代言人,而上帝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应该被禁欲,在电影中,亚伯拉罕则是对西丽克在电影中毫无保留展现人的原始欲望而反感,并且向外界透露出了自己的感觉。电影中,当亚伯拉罕第一次看到西丽克在镜头里跳的第一支舞时,用暴跳如雷来形容他是不过分的,那么为什么亚伯拉罕的反应如此强烈,因为,亚伯拉罕认为人的原始欲望是低俗的,是不堪入目的,所以认为西丽克是在演淫秽电影。亚伯拉罕在与西丽克的对话中,也体现出,亚伯拉罕反感的不是西丽克个人,而是西丽克给人们带来的那种对原始欲望毫无保留展现的冲击。他对西丽克的作品的反感,和他一直在维护的所谓的电影内涵都说明了当时禁欲思想深入人心,并且他就是禁欲思想最忠实的守护者。

那么在电影中还有一类人,这类人在电影占绝对的多数,他们的代表者是:影院里召妓的老头,男主演,猥琐的电影经销商,男主演的弟弟。这类人,例如影院里的那个老头,他的年纪已然很大,姑且不说他能在“性”上做什么,但是他召妓的行为就是对人的这种原始欲望追求的一种体现,但是他与西丽克完全不同的是,他在表达这一思想的时候,是畏畏缩缩,窃窃私语的,他的心里是认为这是很令人羞耻的一件事,但是,西丽克与他的对话中,西丽克的直爽,大胆,无所顾忌与其形成鲜明的对比,电影中的男主演,得到西丽克身体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恶心或者是身体不适的情况,那说明男主演接受了西丽克的对于“身体的奉献”,但是他相比影院老头来说是更可恶的,他是利用了西丽克人欲解放的思想,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需求,并且还害怕西丽克会把事情泄露,影响自己的家庭与事业。男主演的弟弟,则是追求欲望的虚假禁欲卫道士的最好体现,当西丽克与他乘坐一辆车时,西丽克对他所说的话,他都接受了,并且表现出对于欲望的渴求,但是他的虚假性就体现在,他没有胆量把解放人性付诸实践,他在他哥哥,他的事业的压迫下,把人的对原始欲望的渴求解放给封闭了起来。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接受了西丽克对于自身欲望的解放行为,但是对于他们自己,他们都在害怕,都还在认为这种行为在文明里是可耻的表现,却不知,他们对于人的原欲的虚伪,使他们成了最可耻的人,他们也完全不同于亚伯拉罕,亚伯拉罕在电影后半部分,对西丽克的行为能做出解读,并且试图进入到西丽克的精神世界,而他们则是虚伪的捍卫禁欲思想,是完完全全的虚伪的卫道士形象。

在西丽克与亚伯拉罕两个极端人的对抗中,电影中,是以西丽克的死亡而告终,但是人们不能说,西丽克的原欲解放行为就此画上了句号,走到了终点。在电影后半部分,当亚伯拉罕的所谓“电影的内涵”击败了西丽克在电影中展示“低俗趣味”之后,亚伯拉罕走进了西丽克的生活,他要了解他一直以来的对手,电影中的一个情节是,亚伯拉罕找到西丽克,西丽克对他说“你来找我是因为没人去庆祝你的成功吗?”正是因为亚伯拉罕所提倡的“禁欲”并不是那些虚假的人们心里真正的想法,所以他的成功只能给他带来失落,他不得不走到原欲解放的跟前。接着亚伯拉罕这个忠实的卫道士,竟然也在了解了西丽克之后,与她一起研究西丽克以前那些“低俗”的照片,亚伯拉罕甚至还说“我把你的所有电影,用不同姿势不同角度都看了一遍”在亚伯拉罕在与西丽克喝咖啡时,亚伯拉罕其实已经接受了西丽克的原欲解放思想,最好的证明,就是亚伯拉罕对于西丽克死亡的拯救,如果说一个你完全不能接受,完全厌恶的一个竞争对手死去,那么你会去拯救他的生命吗。他的死亡应该对你来说是你胜利最好的标志 。但是亚伯拉罕却对西丽克的死亡感到伤悲,这其实就是西丽克的个性解放已经击败了腐朽的禁欲思想,人的原欲是无法被抹除的,它只能被亚伯拉罕这样的卫道士所禁锢,所限制,但是真的出现了那么一个冲破枷锁的特例,那将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卫道士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对于各种事物的各种欲望,需要打破枷锁的不只是那些在生活中战战兢兢的普通人,也有卫道士自己。

在电影中,当西丽克对于欲望的解放的表演,在影院里得到无数人的支持,这其实就已经说明,人的欲望是存在的,无论你禁锢得多么紧,他们的思想会在西丽克这个点上得到最大化的迸发和发泄。这也注定了“禁欲”必然会失败。

《不雅照》中所展示的个性解放、追求真实与禁欲思想和虚假的掩盖的冲突,虽然西丽克为此付出了生命,但是她真实却击败了所有反对她的人。禁欲的思想是否会永远禁锢着人们?不会的,人的欲望无法被根除,只不过社会上少了一个人,少了一个西丽克,一种敢和整个社会相抗的精神,而被禁欲所压抑的人们也正是少了她这样的一个领导者。少了一个突破口,所以人们在个性解放与禁欲中徘徊,找不到真实自我的方向。西丽克是印度80年代演艺事业的必然“产物”。社会的发展和世界的交流要求电影行业展现新时代的事物。然而社会的局限和旧观念的束缚又与这些新兴艺术产生不可避免的冲突。西丽克正是充当了社会冲突中的牺牲品,成为了典型的具有悲剧色彩的,一代追求自由,具有反抗精神的印度女星。80年代印度的人们处在接受和欣赏色情表演,却又不敢承认的矛盾阶段。而勇敢的西丽克公开承认自己是色情表演,甚至公开对色情表演发表个人感想,来维护自己的努力成果。因为她对抗的是这个社会的虚伪和不公,而社会的发展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80年代的印度正是处于观念发展落后于社会需求的过程之中,这奠定了悲剧的基础。

在印度,女孩一生下来就被看作是家庭的负担,地位卑微。许多女孩年纪轻轻就要嫁人,成为男方家的劳动力。男女不平等现象在现在的印度社会仍屡见不鲜。因此,在七八十年代的印度,人们更是普遍愚昧地认为女孩从出生那刻起就是一个累赘。西丽克虽然改变了个人命运,但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也间接决定着西丽克的反抗不会成功,也注定她作为一个女性不可能改变社会的丝毫。

最值得社会关注的是西丽克独特的宣扬女权主义的方式,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却引领着自由的潮流,是向这个社会坚决说“不”,这象征着印度女性走向反抗的趋势。然而印度女权主义缄默的现状又决定了这场反抗的失败,其悲剧性体现在西丽克大起大落而又悲惨短暂的一生。事业的跌宕起伏,家人的不认可,社会的舆论,爱情的凄凉等这一系列穿插在一起,筑造了西丽克的命运。她许多次与幸福擦肩而过,但这种擦肩而过并不属于偶然,而是具有必然性的。一个人的挣扎是摆脱不了社会束缚的,一个人的力量更是战胜不了传统观念的。西丽克最终还是被那些裹着虚假的高尚外衣的人们所打败。她勇敢向这个社会反抗,而这个虚伪的社会却给了她致命的一击。她的反抗被这个社会吞噬,而这个虚伪的社会仍高昂着头颅自命清高。被社会击败的西丽克最终只能用死来作为这一生斗争的绝笔。

“你既没有当情人的魅力,也没有做妻子的优雅。”这一句对西丽克的判定在故事的最后成为现实。西丽克没有收获爱情,更何况是一个家庭。像西丽克这样一个独具个性,具有反抗意识的新女性在80年代的印度是不被大众接受的。他们欣赏她的色情表演,却不认同现实生活中的她;他们欣赏她的色情表演,却忽略了她的真诚和努力;他们欣赏她的色情表演,却又反过来唾弃她淫荡不堪。这些事实构成了复杂的对立体,也从侧面显现了新旧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四、《爱火》

Deepa Mehta 一位加拿大籍的印度导演,《爱火》是她执导的“元素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的是在印度教文化背景下的女同性恋亚文化。该片文化细节和暗喻很多,女同问题,也是女性主义的一部分,这部电影的阐述,就将女性问题从一个相对狭窄的社会地位问题上,上升到了一个世界女性主义中的一个大的问题上。

在电影中,当Radha和Sita的地下感情被Ashok发现后,Radha说道,“There’s no word in our language that can describe what we are.”

尽管按照电影中的设定,她们的母语应该是Hindi,但在传统古典印度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之一的梵文中,这或许并不一定是那么回事。在梵文典籍中,光用来描述女同的词就不止一种,在caraka saṃhitā中,女同中的tomboy(即男性化的一方,即片中的sita)叫做“nārīṣaṇḍhi”(“连在一起的女人”或“合体女”); 在印度的一本作品中,女同则被冠名为 puruṣarūpiṇī(直译为“外表男性化的女子”) 或者 svairiṇī(独立女性)。在这本书中有专门提到女性之间的“性”问题,有着详细的描写和介绍, 可见女同这种东西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婆罗门教“正统”印度文化中便已经存在了,不过在此只能证明它存在于文献中,而是否在社会中真实有一定程度的practice,就不好说了。至于Radha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这或多或少可以反映出,第一,典籍中的记载与社会中的真实存在之间有一定的落差;其次,很明显,“基情”在印度也显然是一种亚文化。

电影中代表婆罗门正统的人其实有挺多(包括Ashok, 以及他的母亲,即那个老太太),这些人很明显都对Sita和Radha的恋情非常反感和痛恨。这点与印度的正统婆罗门意识形态是完全吻合的。在马奴法典(Manusmṛti)中,女同基情是比男同基情更要严重的“罪恶”,该法典中对这种行为的惩罚也是很严酷的。如果一个女性同性恋触摸另一位女性的身体,前者会受到鞭刑。

电影中Jatin是一个花花公子,而他的哥哥Ashok(源自梵文ashoka,“没有痛苦”,同阿育王一个名字) 则是一个苦行者(ascetic),这两个人都代表了婆罗门教所提倡的生活方式,但却是经历了生命之路中不同阶段;此种人生阶段的划分只适用于非首陀罗种姓之外的另外三个高种姓,被统一认定为“dvija”,即twice born(再生族)。对于一个正统的印度教徒,这四个阶段是学生;持家;住在丛林中的出家阶段,即“林栖”;彻底的出世阶段,或“遁世”。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人需要去做符合正统“法(dharma)”所规定的事情也不尽相同。Jatin处于“持家”阶段,在该段人生时期主要目的便是繁衍后代,满足自己对现实方面的欲望。所以Jatin在外找中国妞鬼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还有他们家的小仆人Mundun看A片自慰等行为,从电影中的设定来看,都远不如女同这种行为恶劣。这一点可以很明显地从代表绝对正统意识形态的老太太之表现体现出来:她吐了口水在Radha脸上,却可以容忍Mundun在她面前看“小电影”,以及她儿子Jatin出去找小三(而且还是外国的,这对于许多正统印度教徒也是很难接受的行为)。我认为将老太太作为正统意识的晴雨表这一设定,是电影的一大亮点。每当她手中的铃铛一响,你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不符合所谓的婆罗门之“正统”的。

至于Jatin的哥哥Ashok,他则是处于“林栖”的出家阶段。这一阶段,按照dharmasutra规定,当完成了传宗接代等世俗“任务”后,一家之男便该进入一种对家庭的“退休”状态,理想化是进入丛林溜达,来想出世的办法,来摆脱自己对物质及肉体欲望,达到摆脱生死轮回的解脱状态,但并不完全脱离家庭。但在电影中,似乎只看到Ashok加入了一个“组织”,这或许可以被当成是印度传统文化在接受全球化影响时做出的一种妥协?至少它的精神还在,Ashok不止一次说过欲望这种东西的坏处,如“Desire brings ruins”,还有 “desire is the root of all evil”,这些思想都是该人生阶段的orthodoxy。

Jatin和Ashok无疑都代表了婆罗门的正统生活原则,导演将Jatin设定成这样一个和外国人胡搞的花花公子是一种聪明的设定(他本身已经双重犯错),因为这样可以更进一步加深反映出来女同行为对于婆罗门正统意识形态来讲是多么多么多么的“罪大恶极”。

这部电影的女主角Radha和Sita ,毫无疑问是电影中的灵魂。她俩打破正统的许多行为导演都是通过隐喻表达出来的。

Sita这个名字绝对不是导演随便起的。作为电影中的主人公,她的名字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女主角,Rama的老婆Sita,同名。在印度文化中,Sita是一位模范化标准化的完美妻子(之一)。她被恶魔Ravana抓去了兰卡,她保持了自己的纯洁之身,但回来又不被老公信任,跳入火堆证明自己的清白。可是后来Ayodhya的人民依旧认为她不干净,Rama为了国家的利益,让Sita离开,Sita则二话不说离了开去。Sita的这些行为,都是婆罗门教大力推崇的妇女之道。需要说明的是,在婆罗门古典文化中,考量一个女子是否忠贞可以通过一种叫做Sati的仪式进行,说白了就是跳进火里,如果人没有死,那么你就是清白的,就像罗摩衍那中的Sita。后来这种行为成了老公死后寡妇的殉难方式,尽管不是非常普遍,但是在孟加拉等地还有一定数量的存在。

而电影中的这位Sita,是对婆罗门教正统的一次宣战。电影中提及罗摩衍那不止一次,也提到了史诗中Sita的完美。而我们电影中的Sita,与史诗中的她最明显的一次平行对比便是电影最后对Sati的隐喻: Ashok伤痛欲绝,暗示他内心已“死”,放了一把火,暗示Sita进入了“Sati模式”,但她却活了下来,毅然走离了火海。这是电影中相当经典的一个桥段! 是对婆罗门正统的一次宣战。印度的已婚女子通常有为自己的丈夫来祈福或者为自己求圣力的行为,在梵文中叫做vrata或saubaghya,完成这个祈福或者求力量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短暂的斋戒。电影中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演了karva chauth节。这个节日说白了就是一个通过让妇女斋戒来为老公祈福的那么一个节日,在日出和月出之间的白天不能吃不能喝,不然她的老公便得不到祈来的福。电影中最后演到Sita在晚上实在忍不住了,想喝水,Radha二话不说便给了她送给神的贡品水——就在祈福即将完成之时! 这毫无疑问是再一次的对正统婆罗门教的一次无情藐视。Sita一脚把她老公的利益踢到一边, 同时也展现了Radha和Sita的女同情结。电影中还有好多值得探讨的东西,比如Radha的不孕,原因仅仅是“不产卵子”(no egg),这多少也有点含沙射影的legitimize她的女同身份。

或许有人认为这里花费的大篇幅探讨女同问题,不是女性主义的重点,但是,在反映女同问题的同时,对于传统婆罗门教义的蔑视,却是很重要的,女性地位问题,在印度,最初形态,正是由于婆罗门的传统教义造成的,《爱火》这部电影中所展示的,也可以看作女性反抗的另类方式的一种体现。

五、《女王的旅行》

有关女性主义的电影中,在拥有了妇女反抗社会不公、女性反抗行动以及另类反抗社会压迫的题材之后,在印度电影业之中,也有着类似其他国家有关女性题材的电影。这类电影在印度电影中多数集中表现为爱情故事片,少许电影中也有女性励志的题材。

印度宝莱坞的电影产业影响巨大,以其独特的歌舞形式,在全球电影界谱写了精美的篇章,开辟了自己独有的电影表现艺术手法,几乎每部宝莱坞电影中都充满了妙曼的音乐和舞蹈,电影产业的形成也促进了大量原创音乐的诞生和舞蹈艺术的快速发展,每部电影,每位演员,都能自信地唱上几首或者跳上几曲让观众赏心悦目,让本土文化传播给世界的同时将印度人的乐观积极,善良好客,健康美丽完美呈现,在电影《女王的旅行》之中,电影在向人们展现新时代印度的女性之外,也将这种精神和印度电影的特色展现给观众们。

《女王的旅行》这部电影,是一部典型的女性励志类电影,首先,在印度,由于传统意识在社会中占有主流的位置,重男轻女的观念要远远超过中国,在印度,咒骂男人的话就是:“祝你生个女儿”。由于重男轻女现象的根深蒂固的形态,印度几乎每家都会有3-4个女孩,同时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不严谨以及执行力问题,印度的人口增长速度,令人惊叹。在众多新闻之中,也有着印度女性遭受性侵犯的例子,女性在印度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政府的执行力可见一斑,电影《女王的旅行》是由一场婚礼展开,在印度嫁女的时候,得准备很大一笔彩礼给男方,送得越多,女方在将来的夫家家里的地位越会得到改善,在印度,甚至还出现男方因为女方的彩礼数额过少而取消婚约的或者女方受到男方凌辱的事件。当然在《女王的旅行》之中,所要展示的问题和中心思想并不是这一点。并不是像《没有女人的国家》中展示印度女性奴隶般的悲惨命运。

《女王的旅行》以女方被男方取消婚约为线索,女方在旅游的途中,从自卑中不断获得成长的故事,女方在旅途之中不断收获友谊,在获得尊重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不在影子下生活,自己一样的精彩。电影很明了地为人们展示了对印度当下婚姻制度中女方弱势的无奈,以及女性的高学历并不能改变女性的命运,就如同电影中在工商管理学毕业也沦落到阿姆斯特丹当妓女的事实。这更是给当下的印度女性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绝好典范。

可以说电影《女王的旅行》是由一次婚礼开始,由一个失恋的故事为线索展开的,在其他国家的女性眼中,失恋或许并不是什么大事,它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但是在印度女性的心中,在上文说到的印度女性的特殊社会地位的影响下,男方的逃婚行为,就无疑是对女方的彻底的否定,但是在这里,姑且不说男方逃婚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单单是这种行为,如果是在现实的生活中,那么这位印度女性,恐怕要遭受很苦难的命运了,但是电影要为人们展示的是新时代印度女性主义的发展和主题,所以当女主角失恋之后,她选择的是一场轻松的旅行,重拾自我,是凤凰涅槃的行为。在未婚夫逃婚后,她彻底绝望了,把自己锁在屋里,不见任何人,脑中都是曾经和未婚夫一起的美好画面。迷失了方向的她决定要去他俩曾经许诺过的地方,一个人遍踏上了去巴黎的蜜月旅行,这也因此改变了她一生的观念,她变得不再保守,没有主见,自己变得坚强起来,在迷茫中找到了新的自我,并又再次吸引了未婚夫,在未婚夫想要回到过去时,她迟疑了,但她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小鸟依人的她,最终她选择了放弃那个曾经令她绝望的婚姻。这里就体现,在新时代,女性的为女性主义做出的新的改变,那就是面对了感情的失利,不再是任人摆布,这是最明显的,与《没有女人的国家》中的女主角掌控自我命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是充满了主动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与《没有女人的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故事情节之中,男方逃婚的原因也与她小鸟依人、没有主见的性格有关,那么大家想一下,在众多反映印度女性问题的电影之中,电影中思想的主题,一般是女性,但是行动的主题,却都是男性,以男性的行动催发女性的思想,然后在女性思想和男性行动的对比下,阐述电影的主题,在《女王的旅行》之中,女主人公遭受了伤心之后,建立了坚强和独立的性格,女主人公在独立的日子里,在挫折里克服困难,找到自我,犹如脱胎换骨般散发着更光鲜的美丽。

《女王的旅行》是一部治愈系的女权主义电影,女主人公在婚礼举行的前一天忽然遭到了悔婚,决定独自继续前往原定的蜜月之地,随机也展开了一段自我发现之旅,这种电影风格和《美食、祈祷和恋爱》如出一辙,印度电影导演能够将女性主义的电影,从这个切入点进入,也可以说是女性主义的进步,或者说是印度电影的进步。这也可以说是印度女性地位提升的一个表现,最少,反映女性问题的电影,不再是单纯从“苦难”元素入手,不再是催人泪下的情节,在《女王的旅行》之中,这种情节的铺垫,就是一种新的尝试。

从《三傻》到《偶滴神啊》,宝莱坞电影中歌舞元素越来越少,开始逐渐摆脱传统印度电影中单纯对歌舞部分的大肆渲染。印度电影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敢于切入到种种社会性的问题。由此,印度电影的进步确让人刮目相看。在反映女性主义的题材的电影之中导演和演员对于成熟、独立女性角色的塑造,使得电影的魅力更上一层楼。

电影用老套的爱情故事和历险情节改变了人们对于充满歌舞元素的印度电影的印象,印度歌舞片演变至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演员妆容、表演方式、台词、情节都全方位向国际化商业化迈进,故事背景、拍摄地也走出印度走向国际,而同时又能保持印度本民族的性格和特色,这让印度优秀的商业片不仅在印度国内卖座,也逐渐走向国际。

女主角在婚礼到来之际被未婚夫无情抛弃,痛苦后决定一人独自去心中最爱的巴黎度蜜月疗伤。在非英语国家的异乡,女主角从刚开始的语言不通、举目无亲、茫然无助、住宿、吃饭皆不顺利,哪里都是成双入对的情人刺伤着滴着新血的心,甚至还遭遇和歹徒抢包的痛苦经历,到慢慢认识不同的有趣的好心人,他们成为主角在异乡宝贵的朋友。虽然海报很俗套地设计了女主角初到“开放”社会第一次“放纵”自己得到开怀的照片,但是单从这一点来说,电影中主角的独自旅行,确实是对于印度传统女性生活绳索的一次挑战,将印度女性不再局限在有限的家庭和工作之中。无论性感野性美丽大方的旅馆服务员、阿姆斯特丹地下青年公寓里三个可爱的男生室友、红灯区可爱的色情服务女孩、意大利餐厅帅老板,这些配角都个性十足十分抢眼,尤其是第一个朋友,美女服务员,将印度的女性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再是单纯的沙丽和舞蹈,而是从现代的元素包装了自我,从另外一个面展现印度女性的美,漂亮的大嘴巴大眼睛,黝黑光滑的皮肤,凹凸有致又苗条的绝妙身材,卷曲有弹性的深色长发,活脱脱一个性感可爱的代名词,塑造的角色形象,印度女性的形象比西方女性形象更加美丽漂亮。然而在电影之中服务员又恰好与主人公的外貌和性格都形成强烈反差,一个是保守的形象,一个是开放的形象,两人却能相处成好闺蜜共同分享情感共同胡闹共同潇洒共同开心,这说明电影在这里印度女性在这个时代里不再是那么神秘的代名词,也需要人去了解她们,服务员虽然在电影中的戏份不是很多,但是无论是从自身还是从对比的角度来看,印度新时代的女性特征,服务员是都具备的。这让观众和远在家乡印度的“爸爸”和“弟弟”都有点内心羞愧的小失落啊,因为就如视频时奶奶说的,黄片刚要开始就结束啦!那一段的幽默真是设计得非常精彩,电影也正是从这个幽默的玩笑中,将女性的保守代名词转变为了开放。

电影并没有如俗套拍成一部巴黎风光片或乏味的女主人公的自我成长片,前面大段的巴黎场景即使有埃菲尔铁塔的出现甚至也是平淡和让人失望的,就如主人公当时的心情一样。阿姆斯特丹的场景也同样只有地下青年公寓、红灯区和低档的摇滚演唱会现场,但是主人公的内心和性格在磕磕碰碰中慢慢变化着。在现代气息的影响下,逐渐发生着变化,甚至她初入陌生外地时表现出来的尴尬和无所适从都让人觉得非常贴切和真实,就像初入某地或某环境下有点紧张的自己。电影在恰当时候使用音乐和慢镜头搭配,均表示女主人公的幸福心情,这种方法处理得很唯美,让电影的艺术感更强,也让人更能融入人物当时的心情和处境中,跟着她一起笑一起幸福。

【注释】

[1]斯皮瓦克:《从解构主义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中译本自序,第 185 页。

[2]江伟娇:《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理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江伟娇:《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理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岩冰:《女性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 20 页。

[5]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78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