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素可泰的政治体制

素可泰的政治体制

时间:2022-06-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素可泰都城内共有佛寺30座,佛塔数百个,立、卧、坐、行各种姿势的佛像数十尊。正是从这时开始,素可泰从锡兰引进小乘佛教,以取代原先流行的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素可泰王朝时期,地旷人稀,对人口和劳动力的控制远远比对土地的控制重要。工匠原本是一种自由职业,但在素可泰王朝,工匠被“诏”所控制,失去人身自由,依附于“诏”。素可泰王朝时期的僧侣有较大的自主权,僧长由他们自己选举产生。

从素可泰古都的建筑特点,我们可以看到13世纪的素可泰社会刚刚由部落联盟过渡到早期城邦国家的痕迹。王室和僧侣是国家政权的核心。王权神权相结合,实行家长制统治,并带有原始社会的部落民主成分。国王还没有被称为“国王”(帕诏佩丁,即土地之主),而是称作“泼”(父亲之意),如兰甘亨就被称为“泼兰甘亨”。

兰甘亨石碑记载:“领导着由嵯岭城和素可泰城组成的王国的君主兰甘亨,命令他的工匠雕制一块石板,放置在十四年前种植的这些糖棕树之间。在新月之日,在盈月的第八日,在满月之日,在亏月的第八日,其中一个贴拉或玛哈贴拉级的僧侣登坐在石板上,向遵守戒律的百姓宣讲佛法。在不是讲佛法的日子里,嵯岭城和素可泰城君主兰甘亨就登台坐在石板上,让官吏、贵族、亲王同他讨论国家的事情。”

“他(兰甘亨)将一个钟挂在王宫门口,如果国中任何一个老百姓有冤情闷在肚里和憋在心里,而且他想讲给他的统治者或君主知道,那是很容易的:他走去打响挂在那儿的钟,国家的统治者——兰甘亨国王听到这钟声,就出来询问,考查他的情况,公正地为他作出裁决”。

另外,从素可泰古都现存的大量废寺、佛塔遗址,可推知当时佛教鼎盛之况。据不完全统计,素可泰都城内共有佛寺30座,佛塔数百个,立、卧、坐、行各种姿势的佛像数十尊。这些佛寺、佛塔和佛像依其建造年代的不同而分别带有孟、吉蔑、缅甸和锡兰等不同的特点。最为可贵的是,素可泰的泰族在吸收异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素可泰佛教艺术。素可泰时期的佛像,面庞清癯,鼻若悬胆,两耳垂肩,神态安详,一眼便可看出与乌通时期、阿瑜陀耶时期和曼谷王朝时期的佛像造型有很大区别。正是从这时开始,素可泰从锡兰引进小乘佛教,以取代原先流行的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小乘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三世轮回,人人皆能修得正果等教义,对种姓制度和等级观念是一大抨击。时至今日,泰国90%以上的民众仍执着地崇信小乘佛教。佛教教义深入人心,形成泰国人敦厚朴实、乐善好施、温顺恭谦、平和厌斗的民族性格。可以说,不懂佛教,便不懂泰国历史

素可泰石雕佛头

泰文方面的文献记载说,素可泰兰甘亨王曾派人专程去锡兰延请上座部高僧来素可泰地区弘扬小乘佛法。位于素可泰城西的石路寺是专门为了赐给高僧摩诃贴拉·掸哈瓦乍而建的。寺内有一尊高约9米的佛像。每年7月进入雨季,僧侣皆在寺里守夏念经,不复外出。一个月后,守夏结束,要举行隆重的斋僧仪式。到了利泰王时期(1347—1369年在位),曾派使节到锡兰请来戒师,为国王本人受戒出家。从那时开始,泰国每位国王都要出家一段时期,并延续至今,成为定例。利泰王著有《三界》一书,论及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轮回的种种情况,该书被认为是泰人所著的第一本佛教书。

素可泰王朝时期,地旷人稀,对人口和劳动力的控制远远比对土地的控制重要。战争的目的,还不仅仅在于争夺土地,扩大疆域,更重要的在于争夺财富和劳动力。所以兰甘亨石碑记载:“当我(指兰甘亨)袭击一个城市或乡村,俘获象、有身份的青年、少女、金和银时,我都把它们献给我的父亲。”

素可泰王朝时期的社会结构主要由下述几个阶层的人员组成:

“诏”。《蛮书》说:“夷语王为诏。”其实,在泰语中,“诏”不仅是“王”的意思,也有“头人”、“主人”之意。“诏”是一个阶层,代表统治阶层,包括国王、官吏和庄园主。

与“诏”相对立的是“派”,“派”是“诏”的依附民。到了后来的阿瑜陀耶王朝时期,依附于国王和官吏的叫“派銮”,依附于贵族庄园主的叫“派索姆”。“派”虽然在名义上保持人身自由,但他们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随意迁徙,不得变更主人。但不管怎么说,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派”比阿瑜陀耶时期要自由得多。

一般的平民被称为“子民”(鲁坤),因为国王是“泼坤”(父亲)。国王听任子民去开垦荒地,建森林、果园,但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商人。兰甘亨石碑记载:“国王不向他的子民征收过路钱;他们牵着牛骑着马去卖;谁愿意去做象的买卖,就去做;谁愿意去做马的买卖,就去做;谁愿意去做银和金的买卖,就去做。”这说明素可泰王朝时期确实存在商人阶层。学者分析说,由于素可泰人口的绝大多数属于“派”,“派”没有迁徙的自由,故无法经商。商人阶层中多数应是外国侨民,即中国人和印度人。

兰甘亨石碑还提到了一个财主阶层,这个阶层由什么人组成?泰国历史学家尼提·姚西翁认为,大概指印度的3个最高的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素可泰王朝时期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很深,婆罗门教在泰国地区十分流行,婆罗门教士人数可观。王室成员属于刹帝利,商人属于吠舍。这3种人掌握大量财富,构成了财主阶层。

工匠。这是一批手工业个体劳动者,掌握着某种专门技术,从事房屋和寺庙建筑,制造佛像或各种美术工艺品,也包括陶瓷、家具、衣服和器皿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工匠原本是一种自由职业,但在素可泰王朝,工匠被“诏”所控制,失去人身自由,依附于“诏”。

奴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其来源主要是战争的俘虏,或者是因天灾人祸卖身为奴的人。

最后一个阶层是宗教界人士,包括僧侣,还有碑文中提到的“白衫儿”。这些白衫儿曾一度剃度出家,因各种原因还俗,后又回到寺庙中帮助僧侣处理一些事务。他们身穿白衫,故名白衫儿。另外,还有大批的宗教信徒,称为善信。素可泰王朝时期的僧侣有较大的自主权,僧长由他们自己选举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