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正信与邪念

正信与邪念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信与邪念2.正信与邪念信仰是人类在无限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中建构的“宇宙图式”,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确定的“社会模式”和价值尺度,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上认定的目的和归宿。反过来正信了才有正知正见,正信正见摧毁一切坑蒙拐骗的邪知邪见。人为地提倡和消灭某种以正信为基础的宗教流派是不明智的行为,但纵容反社会的宗教势力终将造成灾难性后果。这里谈一下对气功进行“正信”的问题。

正信与邪念

2.正信与邪念

信仰是人类在无限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中建构的“宇宙图式”,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确定的“社会模式”和价值尺度,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上认定的目的和归宿。

忙里偷闲与一个学逻辑如今痴迷于期货交易的朋友聊天,他大谈特谈新近的发现,说:人们往往将美与真、善联系在一起,殊不知邪恶之念最美。比如罂粟,花开遍野的时候、疯长的时候很诱人很香,吸到肺腑里简直醉得人心荡神摇。再比如,心底里那些不便示人的邪邪恶恶的念头和欲望涌起的时候,渴望它们无意中实现的时候,美的感受油然而生。又比如,做了一件貌似亵渎神圣规则的事情,心里难保没有汹汹的痛快感,既痛且快,美滋滋得无法形容。四五岁的小孩子拿到玩具,只有笨伯似的小东西才光摸一摸看一看再完好无损地加以收藏,而那些小机灵鬼多半是将它们拆开捣烂打碎或踢坏,一则好奇,想知道玩具肚子里有些什么,二则是出于纯粹破坏的快乐和邪恶的快乐。

“邪念之美”的道理很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上一部分青少年的越轨行为,虽然朋友所谈并非完全在理。吸毒、性犯罪、暴力、学校闹群架乃至年纪轻轻的就麻衣神相、五迷三道与邪念确实有一定联系。换句话说,青春正当年,心理上尚未确立坚定的信念,容易被旁门邪道所诱惑,催生了心头原本潜伏着的叛逆和破坏欲。因此,青春期那些可以射雕的少年也可能成为社会问题的始作俑者。

前几年,日本一个所谓的预言家五岛勉写书介绍法国诺斯特拉姆斯400年前写的预言诗集《诸世纪》,五岛勉认为自己破译了诗集且认定20世纪发生的大事件(如原子弹爆炸、法西斯统治等)诗中早有预言。可怕的是诗集预言了1999年人类将遭受一次大劫难,几乎要在整体上被毁灭。当时五岛勉的书在广大青年中间传阅,深信不疑者多多。其实,究其内里,所谓破译,无非是有许多想象与牵强附会的内容,如预言1999年出现所谓大劫难的预言诗,不过是这样几句话:“1999年7月,为使安哥鲁莫亚王复活,恐怖大王将从天而落,届时前后玛尔斯将统治天下,说是为让人们获得幸福生活。”追究事物内部的本质,搞个水落石出才去首肯它,这好像不再是如今青年男女的价值偏好。他们要的是效果,带点神秘和不可知最好。在淅沥的雨声、鸽群在空中的拍击声和嫩芽在早春时节的爆裂声里遐思、感悟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力量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不可理喻的奢侈c他们有的是可供痴迷的对象——皮尔·卡丹、ESPRIT、飘马、顶尖级“尊王”音响。他们更相信的是眼睛和耳朵。至于性灵则被搁置起来。这种走向未免有些邪门吧?在这种时候,不妨思量一下“正信”。

迷信一词最早来源于佛教,迷信之反面就是正信。对某本书你知道它是如何成的,纸张是什么原料制成的,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能说出其所以然,这便叫正信或智信;你不明白其构造和原理,盲目地去崇拜,这叫迷信。迷信不是戴在佛教徒头上的一顶什么帽子。如果你盲目地看到某人社会地位很高,生得很庄严,就去顶礼膜拜,这就是迷信。正信包括:正知、正见,只有对某法正知了,有了正确认识了,才能产生正确见地、见解,那么你之所信才是正信。反过来正信了才有正知正见,正信正见摧毁一切坑蒙拐骗的邪知邪见。

以正信的角度去看宗教,我们就不由得正视整个世界宗教信仰的缘起。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起源于愚昧和贫困”、“宗教消亡论”是主色调。在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结论有合理和科学的一面,但不够完整、明确。宗教固然是人民的鸦片,能麻醉神经,但同时它由麻醉而起镇痛的作用。宗教的保护带(宣传)中有迷信、邪信的因素,这些因素的确源于贫穷和落后,但作为神学信仰内核的一整套理论,可能和愚昧落后并没有必然联系。至于“宗教消亡”论,其基础建立于科学与宗教此长彼消的逻辑。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和宗教信仰的存在是两大不同领域,创造价值与追求真理是人类生活中两种不可遏止的动力。只要人类需要情感与心理归宿,只要人类有终极关怀存在,只要生命科学还无法解决人的生死问题,宗教就有它存在的基础。宗教信仰本质上是我们生存于世的麻醉剂和镇痛药。如果一个人日日缠绵病榻,完全靠药剂来维生,恐怕也比较麻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主张既宽容一切宗教信仰的存在又保持对宗教极端势力的警戒心。人为地提倡和消灭某种以正信为基础的宗教流派是不明智的行为,但纵容反社会的宗教势力终将造成灾难性后果。我国政府主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是明智之举。当然要发挥好宗教麻醉与镇痛双重药效的功能,不能忽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政教分离。

生活于现世却关心未来,了生脱死成为芸芸众生的情感所依,这是一切宗教信仰得以存在的人性土壤。但即使有这样深厚的存在之根,它依然有它必要的归位与限制。

这里谈一下对气功进行“正信”的问题。或许是出于宣传的原因,或许是为树立某家某派的地位威风,我们不难发现包围在气功烟波浩渺背景中的神秘之雾。正是这种云遮雾障掩护了不少伪气功师,也是这种一头雾水迷惑了芸芸众生。说穿了,任何一种气功不就是身心调节吗?不就是灵肉历练吗?聚众传气,大师口中念念有词,神乎其技,其实他真有那么多气灌到你身上吗?纵然你有了一些感觉,关键仍在自身吾养吾浩然之气。但作出一些姿态,营造一些氛围,“装疯卖傻”对受功人的心理起了不小的诱导作用,心一动,身体自然会跟着有了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并没有全盘否定气功的意思,只是认为应该以正信的角度摆正气功的位置,洗去缠绕在气功身上的云云雾雾,它对人的身心调节还是有些作为的。中国古代有过风动幡动的讨论,也有过音由手出还是由琴出的驳难。看到经幡在风里飘飞,人问:是风吹幡动呢还是幡自然动?禅师技巧的回答是:既非风动,也非幡动而是心动。同理,以手击琴,琴发音声,到底是手使之然还是琴使之然?古人以为:何劳弦上音,心使之然也。这里,古人均强调突出了心理作用的意义,这种强调不是毫无道理的。处于某种特殊状态,不断地对自己说心肺正常、肝脾正常,渐渐得着自信,在心理暗示下说不定原有的毛病真的就子虚乌有了,这或许就是一种心理感悟的结果。人的身体好比一个小宇宙,身心调节仿佛转动这个宇宙的阀门让它活动起来、旋转起来,使其在运动中滋养生命,排除杂念,闭目、全身放松等等都是阀门开关,帮助人们进入某种非日常生活状态,这个过程一点都不神秘,启发人感受自身宇宙的生命律动而已。没有了那份神秘,坚信可以自己调节的念想,便有了身心真正的从容。比如拿桩站定、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徐徐抬手、缓缓出足,看似无所用力却行云流水;看似前无所对、面空而打却虎虎生风。打拳不也像气功一样完成着心性锻炼吗?生命在于运动,更确切地说,在于身心俱往的运动。从这种角度看气功,我们就不可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其实,做到心念的正其实并不难,把人类的互助互爱放在心上即可。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之所以获得票房和社会效果的大丰收就和这种正信紧密相关。一个沉船故事,一曲用铺天盖地的死亡奏出的回肠荡气的爱的颂歌。这里爱的主题并不局限于主人公杰克与露丝生死相依的爱情,甚至也并不限于夫妻、父子、母女等血亲范围,而是直指对天下人的普遍之爱。船上警卫冒死捍卫“妇女、儿童先上船”的公共原则;民间艺术家置生死于度外,奏乐安慰恐慌的心;牧师在深及膝盖的海水中向上帝祈祷信徒们的灵魂安宁……影片颂扬了人们为爱而死的勇气,从容和壮烈的美。《泰坦尼克号》为身心疲惫的当代人提供了滋润心田的机会,也提供了一种对爱的力量的诚信。然而,有许多人,面对物欲横流,不再相互挂念和关爱,而是利用和厮杀。承诺、忠贞、信任、真诚等赖以交往的价值观念被渐次吞没,无信仰成了主张。但在浮华的表面之下仍有爱的渴望、信的狂热,人们仍想依靠些什么使人生不沦为一场游戏一场梦。于是,打着种种基督教、佛教名号的组织出现了,他们承诺爱众生、慈航普渡,承诺在耶和华的山上上帝自有安排,以此来引诱烦恼众生的信仰和追随。当然,这种基督之爱、佛之爱的给予都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信仰者首先必须奉献钱袋,深广的爱在这里退化为交易。有一些加入了基督教的女士,一跟人聊天就不忘“传播”基督之爱,总是强调爱人类的重要性。可是很快人们便发现:“爱”只是她的口号,她需要别人的关爱却不愿主动关心别人;人际关系非常糟糕,以致天天赌咒发誓要离开中国,总说中国没法待。这种爱法、恨法和信仰法不得不使人怀疑她的信念。殊不知对于爱来说,唯有信任与付出的才会真正拥有啊!此时,《泰坦尼克号》的播映又令人感慨万千,它票房价值的陡生不完全是媒体炒作的结果,还在于它重现了温情与爱、信任与互助的力量。船沉了,夹杂在爱与信任边际的卑鄙人格也沉没了,浮起的是人类不灭的超越死亡悲剧的信仰和爱。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我们需要信仰,且是正信。即使我们拥有了许多科学知识,也不能直接代替信仰来满足需要。一个人为了在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活动,应当确保知识和自己实践行为的正确性。着手实践活动的人,如果不确信他打算使之实现的理念的真理性,他就会丧失为实现理念而非常需要的意志和信心。信仰是作为知识和实践行为之间一定的中间环节而出现的,它不仅仅是,也不单纯是知识,而是充满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的,转变为信心的知识。也就是说,信仰中所包含的人的意志、情感和愿望,是知识所无法代替的。一个人尽管可以掌握许多知识,但这些知识却可能完全不涉及他的兴趣,不能引起他感情的积极反应,或者说这些知识并不能消除他在社会生活或家庭生活中所遇到的彷徨、忧愁和痛苦;而信仰却可以使他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在思想上得到某种满足和欣慰,从某种痛苦中获得精神解脱,将痛苦减到最低的程度。

建立一种信仰,就是确立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确定一种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以此来排除围绕认识的种种怀疑、虚无和绝望,得到知识、安慰和希望,从而满怀信心地生活下去。信仰是人类在无限的空间和永恒的时间中建构的“宇宙图式”,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确定的“社会模式”和价值尺度,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上认定的目的和归宿。

信仰是一种精神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人类情感的需要,更是人类生命意志的体现。信仰是不可避免的,它永远构成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一种信仰也许会被推翻,但继之而起的又是一种新的信仰。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必须赞成或否定一种思想、学说和理论等,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作为信仰的对象。一个人的信仰的确立是他主体性的表现,是他的生命存在的确证,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一个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每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都应该勤于思索,消除邪见,早日确立自己为之奋斗的信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