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井住友银行的诞生
三井住友银行是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的核心主体,2001年4月由住友集团的核心银行住友银行和三井集团的核心银行樱花银行以换股形式兼并组建。新银行凭借107万亿日元总资产规模,成为当年仅次于瑞穗金融控股集团的世界第二大银行集团(2)。
住友银行与樱花银行的兼并与其他银行兼并的不同之处在于:住友银行合并后得以保留,其换股(3)比率是1∶0.6,表明两行合并属于典型的吸收型合并。
一、樱花银行
樱花银行是1991年以关东地区为大本营的三井银行与关西地区实力最强的太阳神户银行合并而成,1992年4月更名为樱花银行。
三井银行与太阳神户银行的合并,是太阳神户银行诞生后,相隔17年之久的又一次都市银行之间的大兼并。处于中间排位的三井银行与太阳神户银行通过此次兼并跃居业界前茅。除了分理网点数名列首位之外,两行合并的合理性还在于:三井银行海外业务实力强,太阳神户银行则以国内业务为主,双方的互补性较强。此外,三井银行擅长大宗业务,太阳神户银行则以零售业务为主,加之两家银行规模相当,利于对等合并。因此,日本行政当局认为两行合并“是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进程中,以应对资本充足率管制、防范各类风险为目的,具有规模效益和稳固经营的效果,可以为广大顾客提供更多方便和多样化服务”(4)。
然而,樱花银行与住友银行进一步兼并的理由在于:樱花银行诞生之后,一直受困于合并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人工费与经营费用居高不下。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樱花银行被认定为“体力虚弱”的银行,股价曾一度下跌至165日元。甚至连三井集团成员的三井信托都拒绝向樱花银行伸出援手,选择了与中央信托银行合并。面对如此困境,樱花银行抱着从扩大零售业务和创建新体制入手,以进一步开拓与大企业的交易关系为突破口的设想,开始着手新的合并计划。最终与住友银行达成兼并协议,如愿以偿。
1.太阳神户银行
第一银行与日本劝业银行合并当初,曾有过吸收神户银行加盟的设想,后因某种原因未能实现。1973年10月1日在日本银行界排位居后的神户银行与太阳银行达成合并公约,成立了太阳神户银行,总行设在神户市。由于合并后的太阳神户银行的分理网点数超过第一劝业银行,位居当时日本银行界之首,故在银行界的排位也顺势上升至居中水平。
虽然神户银行与太阳银行规模相当,但其经营的定位与特征存在着较大差别。
神户银行是1936年12月在日本政府“一县一行”(5)政策背景下,由兵库县七家地方小银行——三十八银行、神户冈崎银行、五十六银行、西宫银行、滩商业、姬路银行、高砂银行合并而成。1955年升格为都市银行。神户银行的经营范围主要在以兵库县为轴心的近畿地区。合并前在都市银行中位居第十。
太阳银行的前身是日本最大的相互银行(6),1941年6月根据日本国会通过的《相互银行法》由日本无尽株式会社更名而成。1964年1月7日当时就任日本大藏相的田中角荣在日本全国银行午餐会上发表了关于银行兼并与效率化的演讲,标志着日本新银行行政追求效率化行政的开始。在此新政的带动下,日本银行界开始大兴兼并之风,太阳银行作为这波效率化行政的产物,于1968年转制为普通银行,并于同年12月2日与埼玉银行共同成为日本大藏本省直辖银行,跳过地方银行直升为都市银行。
神户银行与太阳银行合并的合理性在于:神户银行的营业网点主要以日本关西圈为中心,太阳银行主要以首都圈和东海地区为中心,其互补性较强。再者,从交易企业规模来看,神户银行以大企业和中坚企业为主,太阳银行则以零售中小企业为主,几乎与大企业无缘,中等规模企业也为数不多。此外,神户银行国际化程度较高,经营外汇业务较早,但远不如大银行,与以国内业务为主的太阳银行合并后,营业网点分布将更趋合理,整体平衡度提高,有助于弥补双方的软肋。加之神户银行与太阳银行规模相当,容易实行对等合并,减少合并后的磨合成本。因此,针对两行合并,日本金融当局给予了与第一银行和日本劝业银行兼并案相同的评价。即“可以实现规模效益,稳定经营,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提高金融效率”(7)。
神户银行和太阳银行的联手合并是继1971年10月1日第一银行和日本劝业银行合并之后日本第二宗大银行的兼并。二行合并后,实力增强,信用提高,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充。截至1979年3月底,太阳神户银行的资本为490亿日元、存款余额为65 147亿日元、贷款余额为51 193亿日元,在都市银行中位居第七。1978年9月底,其资产总值为420亿美元,在世界300家大银行中排行第25位(8)。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六大银行——住友、第一、安田、三井、三菱、三和银行的经营领地均集中在东京和大阪两地,彼此间的激烈竞争,使得六大银行在向全国扩张规模的同时,均在所在区域建立了牢固的垄断势力。六大银行的这种超强优势决定了在其大本营所属地区几乎没有地方银行的生存空间。日本政府强行实施“一县一行”政策时,明确划分了都市银行和地方银行的界限。依据这一政策,被强行兼并转制的北海道拓殖银行、东海银行、神户银行、埼玉银行、太阳银行尽管被划归到都市银行之列,但与六大正统都市银行之间,依然泾渭分明,难以跨越,故被喻为“非正统都市银行”。事实上,地域性特性显著的非正统都市银行与全国性特征显著的正统都市银行之间的性质差别较大,正是这一差别成为与其他正统都市银行对等兼并的制约条件,同时也决定了这些地方性都市银行最终必然成为正统都市银行实施地方扩张的牺牲品。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发生的日本的银行大兼并中,上述非正统都市银行均被老牌正规都市银行吸收兼并,无一幸存的结果,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2.三井银行
三井银行于1876年7月成立,是日本创建较早的民间商业银行,其前身为“三井兑换店”。该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与政府关系密切。早在明治维新时期,“三井兑换店”就为政府办理公款、出纳等业务,享有政府给予的特殊优惠权利。
1927年,日本爆发金融大危机。大垄断银行乘机扩大实力,吞并中小银行。三井银行也借机扩充实力,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最大的财阀——三井财阀的核心银行。1943年,为了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需要,在日本政府一手策划之下,三井银行与第一银行合井,更名为“帝国银行”,其经营实力超过安田银行,居财阀银行首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旧财阀解散、重建过程中,三井银行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尽管三井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存款余额快速递增,但在1955年其存款余额仍落后于都市银行的平均水平。为了吸收更多资金,三井银行不断开拓新业务领域,存款余额骤增。特别是1968年,三井银行兼并东都银行后,分理网点增加,吸收存款能力增强。
三井银行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迅速,但是与其他都市银行相比,资金实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三井集团企业的资金需求。三井银行的这一“弱势”主要表现在资金规模方面。三井银行是仅次于日本第二大企业集团——三菱集团的三井集团的核心金融机构,就三井银行在13家都市银行体制中的地位而言,按照总存款额规模位于第八位,落后于地方银行色彩浓厚的东海银行、太阳神户银行等。在资金规模方面的弱势与三井银行的显赫名气极不相称,使得三井银行倍感压力。造成三井银行如此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应该说是在战后银行大兼并的重组过程中,三井银行选择了另类发展模式所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三井银行与第一银行合并组建了帝国银行,然而,1948年(昭和23年)旧三井系和旧第一系分道扬镳。这一解体极大地冲击了三井银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家银行在国民收入分配平均化背景下,通过兼并、扩充营业网点,向产业界提供资金等途径获得了发展良机。而唯有三井银行选择了另辟新路,结果造成财阀解体后,难以像三菱银行那样快速集结,并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迟迟未能扭转其在融资能力上的弱势。从构成规模指标的分理网点数来看,在日本六大垄断集团银行中,三井银行的分理网点最少,仅有170家,其中国内161家,国外9家。国内分理网点数仅为第一劝业银行(317家)和太阳神户银行(329家)的一半,不但少于前五大银行,也少于东海银行(214家),甚至被协和银行(225家)(9)超前,排位第九。原因之二是战前的三井财阀是以商业和高利贷起家,带有浓厚的商业资本色彩。虽然战后重新集结的三井集团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因其直系企业多属轻工业和采掘业,在重工业企业方面仍然落后于其他企业集团。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向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三井集团的上述固有弱点直接影响了三井银行的地位。
尽管横向比较,三井银行的表现逊于其他都市银行,但作为三井集团的核心银行,三井银行统帅三井信托银行、三井人寿保险以及大正海上火灾保险等三井集团系其他金融机构,承担起了向集团内企业提供资金的重任,并以此确立了其在三井集团内的绝对地位。三井银行历年财务状况如图5所示。
图5 三井银行历年财务状况
注释:年次为每年3月公布的财报年次。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社HEDD企业财务数据库制表。
另从三井银行与三井集团的关系来看,三井集团是日本四大垄断财阀之一,是由三井家族统治的财阀发展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争期间,三井财阀一直居日本四大财阀之首,是日本经济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工具”,三井财阀和其他财阀一样,经过了“解散”和“复活”的曲折过程。但是,由于三井财阀同政府关系长期较为密切,在“解散财阀”时成为重点清理对象,遭受了重大打击,从二战前的“第一财阀”落到了三菱、富士、住友财阀之后。一直到50年代后期,三井财阀的核心企业才走上正轨,三井银行、三井信托银行、大正海上火灾保险、三井人寿保险等4家金融机构逐渐恢复活力,为集团的重新集结和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井集团的日渐衰落并不仅仅限于资金规模上的劣势,作为企业集团的凝聚力也远远逊色于三菱集团和住友集团。如果以数量来衡量企业集团的凝聚力,必须要看集团内部的“股份持有率”和“对系列融资的依赖程度”。从集团内股份持有率情况来看,1988年三井集团为19.46%、三菱集团为35.45%、住友集团为27.46%(10)。显然三井集团远远低于三菱与住友集团。
三井集团的另一软肋是金融能力较差。战后大都市银行成为企业集团的核心力量。三菱、住友、富士、第一劝业银行、三和银行均分别成为各企业集团的核心银行,并名列日本银行界前五位。相比之下,作为三井集团的核心银行——三井银行却仅排在第八位,排名的落后以及融资能力的欠缺成为战后三井集团没落的重要原因。衡量企业集团的金融能力,不仅要看核心都市银行,还要考察集团内其他金融机构,例如,信托银行、生命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等。问题是三井集团的三井信托银行、三井海上火灾、三井生命资金能力也较薄弱。
二、住友银行
住友银行1895年由住友吉左卫门个人创立。早在德川幕府时代,住友家族从经营别子山铜矿开始起家。随着矿山业务的发展和矿业资本的增加,住友家族深感开办金融事业的必要性,于是,以矿山产业资本为基础,在经营矿业的同时,于1875年(明治8年)开始从事商品抵押贷款业务(以后开展为公债、股票抵押贷款)。1894年,日本政府为向海外扩张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在日本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国立银行和商业银行纷纷登场的大潮流中,住友家族也于1895年11月建立了资本金100万日元的独资银行——住友银行(11)。
1904年日本发动日俄战争,为了争夺殖民地和扩大势力范围,攫取中东铁路权益,日本政府投入了比中日战争高8倍的军费开支,从而使钢铁、机械、电气等军需工业得到发展。以铜矿、钢铁业为基础的住友银行,借助战争扩大了实力。1905年(明治38年),住友银行在日本8家最大银行中的存贷款余额均达到第三位,其实力仅次于三井和第一银行。1912年3月,住友银行改制为股份制银行,资本金扩大至1 500万日元。虽然其股份均掌控在住友家族手中,但是,住友家族内部对不同产业的持股促进了产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结合,构筑了住友财阀的雏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重化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财政赤字和信用膨胀愈演愈烈。巨额财政赤字和金融萧条导致日本中小银行纷纷倒闭,在日本银行业纷纷合并和资本不断集中的过程中,三井、三菱、住友等大财阀的势力日益壮大。在此后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在国家特别贷款的资助下,住友银行的实力快速扩充。1927年至1929年,住友银行先后吞并了和歌山等4家银行,资本集中度大增,实缴资本金超过三井、三菱,仅次于第一银行,与别子山铜矿一起成为住友财阀的两大支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日本政府颁布了《国家总动员令》和《金融事业整备法》,实行了战时经济管制和银行业整顿。并通过贯彻“一县一行”主义,对一些中小银行实行了强制性合并,致使日本的银行数从1938年的466家减少至1940年的286家。由于住友银行被列为军需贷款金融机构,故在这次银行业大整顿中,受到政府保护,实力大增。截至1941年底,其存款余额比1937年增加61%,增速大大超过当时全国银行的平均增速(12)。
日本战败后,财阀银行受到“整编”。1948年,住友银行曾一度改名为大阪银行,在日本商业银行中的地位大降。存款余额也由战前的第二位下降至第五位。
住友银行作为住友财团的核心支柱,在日本金融界颇有影响力。特别是在住友财阀内部,它不但是各关联企业的主要股东,而且还是其主要放款人,肩负着督导系列企业经营的重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8年更名为大阪银行,1952年重新复名住友银行,1965年4月通过兼并战后新建银行——河内银行,实力大增。通过这次兼并,住友银行共增加分理网点19家,与三菱银行持平。并在存款余额方面超过三菱银行和三和银行,位居富士银行之后,排名第二。
1977年6月,住友银行陷入经营困境,其纯利润降至日本高盈利企业排名榜的第5位,被富士、三菱、第一劝业、三和银行赶超。造成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世界各国经济陷入长期萧条,银行自然难以幸免;二是住友银行管理层采取过度扩张政策失误的结果;三是扶持与住友关系密切的东洋工业公司(现为马自达)摆脱困境,处理“安宅产业案”造成巨额损失,削弱了住友银行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此后,住友银行通过引入总部制(相当于制造业的事业部制)等组织变革措施,扭转了被动局面。1981年,住友银行渡过安宅产业破产难关,扶助东洋工业公司重新复兴,并通过1986年兼并陷入经营危机的平和相互银行,2001年兼并樱花银行等一系列兼并活动,诞生了三井住友银行。
住友银行的经营特点表现为:第一,存款大宗客户较多。住友银行的大宗存款客户中,除了本集团内大企业外,还有许多经营情况良好的集团外大企业。例如,松下电器就是住友银行的最大客户,每年有巨额存款存入住友银行,而且巨额存款中,定期存款比重较大。这对银行计划用款和资金周转极为有利。第二,内外兼顾的放贷方针。战后,住友集团实力得以快速增长,与住友银行积极开展贷款活动密切相关。住友集团所属金融机构实力较强。除住友银行外,还有住友信托银行、住友人寿保险公司、住友海上火灾保险公司等。这些金融机构均是同行业中的佼佼者,实力名列业内前茅。它们从资金方面互相配合,在积极支持本集团内企业用款的基础上,还向经营良好的外系企业积极放款,增强了资金运营效率。第三,贷款重点是重化工企业。住友银行不论战前或战后,与日本的重化工企业关系密切。据统计,1977年,在住友银行全产业部门贷款总额中,制造业占51.3%,其中钢铁占12.9%、化工占7.4%、运输机械占7.1%。这对贷款企业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增强竞争能力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住友金属工业,是住友集团的支柱企业之一,其自有资本率很低,仅占经营总资本的8.1%,设备投资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截至1978年3月底,住友金属工业借助住友银行的巨额贷款(占其借款总额24.1%),生产急剧发展,在日本钢铁业界名列第三。住友集团的另一重要企业——住友化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得到住友银行的积极资助,现已成为日本最大的综合化工企业之一。第四,经营效率高。住友银行的分支机构比其他大银行少,这对该行业务扩展极为不利。但是,由于住友银行注重开展多种存款项目、增加定期存款的占比、提高工作效率,使得该行的存款余额急剧增加,纯利润保持在较高水平。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该行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在日本的大银行中高居首位,长期以来住友银行的人均职员吸收存款水平,在日本商业银行中一直保持了位居第一的佳绩。住友银行历年财务状况的变化如图6所示。
图6 住友银行历年财务状况的变化
注释:年次为每年3月公布的财报年次。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社HEDD企业财务数据库整理。
此外,住友银行典型的产业银行的特征决定了其与住友集团生死与共的紧密关系。住友集团是日本的四大垄断财阀之一,是由住友家族统治的财阀发展而来。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住友财阀以重工业和金融业为中心,拥有直系、旁系以及子公司50余家,为推进日本现代工业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尽管住友集团历史悠久,凝聚力强,但在日本经济中所占比例仍略逊于三菱与三井集团,尤其是住友集团重工轻商的传统,使得住友集团在综合商社方面实力不敌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住友集团的经营根基主要集中在日本关西地区,20世纪50年代初,以住友银行为中心,借助总经理会“白水会”重新振兴。随着日本经济的全面起飞,中小企业日趋活跃。于是,住友银行抓住时机,积极向中小企业扩大放贷。截至1976年,住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上升至35%,尽管不敌以中小企业为主营对象的三和银行,但却超过了第一劝业、三菱及富士银行。此后,住友银行发展迅猛,1981财年的营业额、税前利润以及纯利润均跃居日本银行业之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